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下落不明法院

下落不明法院

发布时间: 2021-03-14 21:52:06

❶ 关于诉讼时被告下落不明的问题。 法院非得说必须出具下落不明证明才

法院的说法明显不妥,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二条规定,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节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
公告送达,应当在案卷中记明原因和经过。
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三十八条规定,公告送达可以在法院的公告栏和受送达人住所地张贴公告,也可以在报纸、信息网络等媒体上刊登公告,发出公告日期以最后张贴或者刊登的日期为准。对公告送达方式有特殊要求的,应当按要求的方式进行。公告期满,即视为送达。
人民法院在受送达人住所地张贴公告的,应当采取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张贴过程。
公告送达,应当在案卷中记明原因和经过。

❷ 民诉法公告送达中的“下落不明”该如何认定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八十四条规定:“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节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公告送达,应当在案卷中记明原因和经过。”公告送达制度在连接程序法与实体法、保障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采用公告送达时对“下落不明”的认定存在主观随意性大、缺乏严谨的操作规范等问题,严重损害了受送达人的诉讼权利。笔者统计,郑州市检察机关办理的民事申诉案件中,因受送达人“下落不明”采取公告送达方式,从而缺席判决导致当事人申诉的案件逐年上升,2010年有6件,2011年至今有9件。为此,如何完善“下落不明”的相关规定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目前,我国关于“下落不明”的法律规范,仅有《民法通则若干意见》中有所涉及:“下落不明”是指公民离开最后住所地没有音讯的状况。由于此规定较为笼统和粗略,实践操作性较差,导致法官在公告送达时不知该如何认定受送达人系“下落不明”。在送达实践中,法官有时仅凭一方当事人提供的受送达人地址和联系方式,或以一两次电话联系不上受送达人,或以一两封信件被退回即认定受送达人下落不明,继而启动公告送达程序。实践证明,因下落不明而采用公告送达方式,受送达人到庭参加诉讼的概率几乎为零,导致受送达人的诉讼权利被剥夺。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认定受送达人系“下落不明”: 一、“下落不明”的申请主体。由于一方当事人出于利己原则考量,他们往往想让自己在诉讼中占据有利地位,表现在故意提供对方当事人虚假的错误的地址或联系方式,使法院无法联系上受送达人而认定为下落不明,进而采用公告送达,导致缺席判决。为保障受送达人的合法权益,下落不明的事实一般应由当事人负举证责任。民诉法规定的起诉条件就要求原告在起诉时,必须有明确的被告,应当提供被告确定无误的送达地址或其他联系方式。因此,对下落不明的事实应当由当事人负举证责任,当事人因客观原因无法调查取证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相关证据。 二、“下落不明”的适用条件。由于目前我国没有下落不明方面的详备立法,我们可以借鉴较为成熟的宣告失踪制度。即下落不明的适用条件是受送达人失去音讯达到一定期限(参照宣告失踪规定三个月为宜),由当事人向受送达方住所地基层人民法院提出。申请书应当写明受送达人下落不明的事实、时间和请求,并附有公民居住地的公安机关、居(村)委会或其所在单位出具的离开住所、不知下落、无法代收或转交有关诉讼文书的证明;对法人进行公告的,应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其行政主管部门出具无人经营、负责人不知下落、无法通过其他方法送达或转交诉讼文书的证明。 三、“下落不明”的审查主体。应由人民法院审查受送达人是否系“下落不明”。建议采用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的方式。形式审查主要审查当事人提供的受送达人下落不明的书面证明材料是否符合下落不明的适用条件,证明材料除了内容外还应包含有关单位的公章、证明主体、落款日期三个方面;承办法官在对当事人提交的证明材料进行形式审查之后,觉得有必要时亦可进行实质审查,主要是对受送达人的近亲属和邻居进行调查询问,以确定受送人是否真正系下落不明。另外,还必须在卷宗中将采用公告送达的原因和经过记载明确,用于显示符合适用公告送达条件及适用公告送达方式的经过。

❸ 如何认定被告下落不明

何为“下落不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6条规定:下落不明是指公民离开最后住所地没有音讯的情况。但在审判实践中,如何认定一方当事人下落不明,各地法院适用标准并不一致。笔者认为,我们应结合案件具体情况,综合分析,灵活把握。 一、当事人下落不明的证明主体 由于一方当事人下落不明,在法院公告送达法律文书和缺席审理的情况下,该方当事人事实上丧失了答辩权、举证权、质证权、反诉权、上诉权等诉讼权利,在严格的问责机制下,法官一般都会要求原告提供对方当事人下落不明的证明材料。那么,证明当事人下落不明,究竟需要哪些证据材料呢?笔者认为,下列机关和个人均可出具相关证明。 (一)人民法院 人民法院依据当事人的申请,以特别程序作出的宣告公民失踪的生效判决书,是证明当事人下落不明的最有力证据。这里不再赘述。 (二)公安机关 在我国,公安机关是公民户籍管理的法定部门,所以,由公安机关出具当事人下落不明的证明,也最具证明效力。一般情况下,应由当事人的住所地,即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出具证明。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今外出务工、生活、学习的情况也相当普遍,流动人口激增,如果当事人的最后经常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即在人户分离的情况,笔者认为,其经常居住地的公安机关做为流动人口的法定管理部门,其出具的证明材料同样也应具有证明效力。笔者曾接触到一个案例,生活多年的外地媳妇离家出走,下落不明后,丈夫在离婚前,曾不远万里去女方原籍开证明,前后花费了三千余元,苦不堪言。其实,天下公安是一家,大可不必舍近求远。 (三)村(居)委会 无庸置疑,我国现阶段仍然是一个熟人社会,同村乡亲、街坊四邻彼此熟知,相互了解,而当地的村(居)委会做为村(居)民自治组织,在对自己成员基本情况的把握上,相对于公安机关及其他任何组织来说,更具优势。所以,由下落不明一方当事人所在的村(居)委会出具证明,也最具真实性。事实上,很多地方的公安机关,往往以自己无此类业务为由,予以推诿。当事人根本不可能得到公安机关出具的相关证明。而法院收到的所谓公安机关出具的证明,往往也只是在下落不明一方当事人所在的村(居)委会出具的证明材料上加盖了公安机关的公章,寥寥数语,予以形式上的确认而已。 (四)当事人近亲属的证明 古人讲,“父母在,不远行”,“儿行千里母担忧”,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有着非常注重家庭观念的优良传统。正常情况下,当事人的去向,其近亲属了如指掌。所以,因当事人下落不明,其近亲属出具的证明,最具真实性,最具可靠性。 (五)法院专递回执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以法院专递方式邮寄送达民事诉讼文书的若干规定》第一条第(二)项规定,受送达人下落不明的,对于人民法院的法律文书,国家邮政机构不以法院专递方式邮寄送达。所以,在我们采用以法院专递方式邮寄法律文书时,因受送达人下落不明,邮件被国家邮政机构退回时,退回的理由一定会清清楚楚地记载在回执上,我们将回执做为认定当事人下落不明的补强证据,也未偿不可。 二、当事人下落不明的证明责任 首先,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原告主张对方当事人下落不明的,应提供相关材料,证明对方当事人确已离开住所、不知下落、他人无法代收或转交法律文书。 如果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上述有关证据材料,根据《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十七条的规定,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 笔者认为,证明一方当事人是否下落不明,应属于与实体争议无关的程序事项,根据《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十五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也可以依职权调查。我们绝不能以原告不能提供被告准确的送达地址,而以被告不明确为由裁定驳回原告起诉。

❹ 如何认定当事人下落不明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6条规定:下落不明是指公民离开最后住所地没有音讯的情况。

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方面是表象内容,及指离开住所地,在有经常居住地的情况下是指离开住所地和经常居住地且离开的状态呈持续性,持续的时间跨度为在对其送达起诉书时到判决作出后(或者判决生效前)。

第二方面实质性内容,是指在住所地、经常居住地的范围内有可能与其有联系的人或组织联系不上其人并且关键联系人(下落不明人的父母或近亲属)不知其下落。

但在审判实践中,如何认定一方当事人下落不明,各地法院适用标准并不一致,我们应结合案件具体情况,综合分析,灵活把握。

当事人下落不明的证明主体由于一方当事人下落不明,在法院公告送达法律文书和缺席审理的情况下,该方当事人事实上丧失了答辩权、举证权、质证权、反诉权、上诉权等诉讼权利,在严格的问责机制下,法官一般都会要求原告提供对方当事人下落不明的证明材料。

一、当事人下落不明的证明主体

由于一方当事人下落不明,在法院公告送达法律文书和缺席审理的情况下,该方当事人事实上丧失了答辩权、举证权、质证权、反诉权、上诉权等诉讼权利,在严格的问责机制下,法官一般都会要求原告提供对方当事人下落不明的证明材料。

(一)人民法院

人民法院依据当事人的申请,以特别程序作出的宣告公民失踪的生效判决书,是证明当事人下落不明的最有力证据。

(二)公安机关

在我国,公安机关是公民户籍管理的法定部门,所以,由公安机关出具当事人下落不明的证明,也最具证明效力。一般情况下,应由当事人的住所地,即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出具证明。

(三)村(居)委会

当地的村(居)委会做为村(居)民自治组织,在对自己成员基本情况的把握上,相对于公安机关及其他任何组织来说,更具优势。所以,由下落不明一方当事人所在的村(居)委会出具证明,也最具真实性。

(4)下落不明法院扩展阅读:

民事诉讼被告找不到处理方法:

1、找不到被告,可以公告送达包括起诉状副本、开庭传票在内的所有法律文书。如果被告不到庭参加诉讼,法院可以缺席判决。

2、《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二条规定,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节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公告送达,应当在案卷中记明原因和经过。

3、《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诉处理;被告反诉的,可以缺席判决。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三十八条规定,公告送达可以在法院的公告栏和受送达人住所地张贴公告,也可以在报纸、信息网络等媒体上刊登公告,发出公告日期以最后张贴或者刊登的日期为准。

对公告送达方式有特殊要求的,应当按要求的方式进行。公告期满,即视为送达。

人民法院在受送达人住所地张贴公告的,应当采取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张贴过程。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三十九条规定,公告送达应当说明公告送达的原因;公告送达起诉状或者上诉状副本的,应当说明起诉或者上诉要点。

受送达人答辩期限及逾期不答辩的法律后果;公告送达传票,应当说明出庭的时间和地点及逾期不出庭的法律后果;公告送达判决书、裁定书的,应当说明裁判主要内容,当事人有权上诉的,还应当说明上诉权利、上诉期限和上诉的人民法院。

❺ 如何理解民诉法八十四条中的“下落不明”

如何理解民诉法八十四条中的“下落不明”——

《民事诉讼法》第八十四条规定: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节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
(一)“下落不明”是公告送达的前提和唯一条件
(二)“下落不明”是被告在某一时段或诉讼节点期间“去向不明”,而不是必然的“失踪”。当然经过人民法院宣告失踪,则必然为“下落不明”。但离婚案件,一方下落不明,无需却要经过宣告失踪这个前置程序。
(三)被告“下落不明”的举证责任在于原告
需要强调的是不管原告提供被告下落不明的证据与否,法院下乡调查被告的父母等证人的程序是不可缺少的。没有这个程序,法官就不能认定被告下落不明。
(四)“下落不明”必须在被告不知去向至少两年后才能认定。
(五)离婚案件中几种下落不明的情形
第一种:原告举出了被告所在单位、村委会、居委会的证明,但不知被告电话号码;经人民法院调查被告的父母也是一问三不知(大多数情况下明知但不告诉法官)。人民法院就可认定被告的下落不明。
第二种:原告举出了被告所在单位、村委会、居委会的证明,并知道被告的电话号码;经法院调查被告的父母,也是一问三不知。
第三种:原告不能提供被告所在单位或村委会、居委会的证明,也不知被告的电话号码,法官亦可根据当事人的申请调查被告的父母、单位领导、村主任等证人,以查明被告的下落,如仍然对被告信息一无所知,亦可认定被告下落不明。
第四种:原告不能提供被告所在单位或村委会、居委会的证明,也不知被告的电话号码,被告的父母或亡或傻,或也下落不明。在这种情况下法官即使调查也无法获得被告的基本信息,所以不能草率认定被告下落不明。
第五种:被告的户口所在地、出生地为别省别县,与本地原告结婚,户口也没有迁移,结婚生活时间较短,被告就不知去向。此种情况,让原告提供证据确有困难;而法院调查,因路途遥远,浪费时间和资源,实属不易。这种情形怎么办?一般情况下,被告重新回到出生地的情形居多。人民法院可将案件移送被告出生地人民法院审理(根据民诉法管辖的规定)。

❻ 下落不明四年,法院宣告失踪还是死亡

下落不明四年,法院宣告死亡。下落不明满二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专法院申请宣告他为失踪人。属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规定:

第二十三条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死亡:

(一)下落不明满四年的;

(二)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从事故发生之日起满二年的。

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时间从战争结束之日起计算。

第二十条:公民下落不明满二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为失踪人。

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时间从战争结束之日起计算。

(6)下落不明法院扩展阅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规定:

第二十一条 失踪人的财产由他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或者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代管。代管有争议的,没有以上规定的人或者以上规定的人无能力代管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人代管。

失踪人所欠税款、债务和应付的其他费用,由代管人从失踪人的财产中支付。

第二十二条 被宣告失踪的人重新出现或者确知他的下落,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应当撤销对他的失踪宣告。

❼ 被执行人下落不明案如何处理

在我们的执行工作中,常会遇到被执行人下落不明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也是我们执行人员最为头痛的事,被执行人下落不明,相应的法律手续就无法向其正常送达,无法对其财产等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不能充分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这类案件在我们的实际执行中,呈不断上升趋势。。案件无法得以顺利执行势必会引起权利人对法院的不满,影响社会的稳定。我们如何解决被执行人下落不明案件的执行呢?

首先,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被执行人下落不明的情况。被执行人下落不明的情况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第一,在案件审理前就下落不明的。比如一些离婚案件,由于一方当事人下落不明,另一方要求离婚的,法院只能按法律程序公告送达法律手续,缺席判决。到审理阶段和执行阶段都无法找到被执行人,致使案件无法得到执行。第二,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下落不明的,比如有的被告在开庭审理时出庭应诉,但到送达法律文书时找不到其人的,这种情况往往是被告预见到法院将作出对其不利的判决和裁定等而隐匿起来,以拖延法律文书生效的时间。第三,在判决生效后执行过程中下落不明的,由于判决等法律文书对其不利,被执行人妄图逃避法律的责任,一躲了之,有的甚至全家一起外出,这种情况在法院执行案件中,占到了较大的比例。第四,由于法院执行人员工作不细致,缺乏耐心,人为的造成被执行人下落不明。执行人员通过邮寄传票,因传票被退回,或者上门寻找没有结果,一时无法查明被执行人的住址,而申请执行人也无法提供被执行人的住址的情况下,就认定被执行人下落不明。

由于被执行人下落不明,给我们的执行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第一,执行案件不能正常执结,损害了法律的威严,破坏了整个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建设。第二,虽然被执行人由于下落不明引发中止执行或由申请执行人申请,发放债权凭证,但权利人的权利得不到切实的维护,带来了一系列连锁性的反映,消减了人们对法律的信任和期待,人们可能就不再寻求公力救济,转而采取私力救济,甚至采取一些违法的的手段,有的还触犯了刑律。这种情况正愈演愈烈的进行着,严重破坏了社会的稳定。第三,法院对被执行人下落不明的案件多采取发出中止裁定或债权凭证的方式来结束本次案件的执行程序,日积月累,这种案件在法院整个执行案件中占到了很大部分,成了一块“恶性肿瘤”,严重影响了法院的工作秩序和耗费了法院很大的精力,造成了执行难。

第一,对被执行人下落不明的案件的执行。比如对缺席审判离婚后抚育费案件的执行,权利人可以要求以被执行人离婚后分得的财产来抵偿孩子的抚育费,这种执行案件为数不多,但也应引起一定的重视。

第二,对法人及其他组织的被执行人下落不明的案件的执行。对此类案件,执行人员应在工商部门详细调查其工商登记状况,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虽然被执行人住所地无法寻找,但这些公司往往存在出资不实的问题,依法可以追加出资不实者在不实范围内承担法律责任。对公司及其他组织的调查是一项很细致的工作,这需要执行人员的耐心细致的工作,该追加的予以追加,从而避免一些人为的造成被执行人下落不明的情况,切实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对自然人被执行人下落不明案件的执行。在执行中,被执行人下落不明主要是这类案件。这就需要执行人员在执行中采取灵活的执行措施,穷尽法律所允许的各种法律手段。1、执行人员要向申请执行人讲清其有提供被执行人下落和财产的义务,充分调动申请执行人的积极性,让他们去找寻找执行人的下落,一经发现,就及时和执行人员联系,从而有效保护申请执行人的权利。2、执行人员要重视做被执行人的家属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其认识到不履行义务的后果,促使被执行人履行义务。3、执行人员要善于运用法律,及时查封、扣押被执行人的财产,以及调查了解被执行人是否有到期债权等,及时予以保全。对被执行人的房产,更应查封,以避免其出卖。4、在穷尽各种手段之后,如果仍然无法执行的,我们可以征得权利人的同意或依照法律的规定,发给权利人债权凭证或中止裁定书,等具备条件再恢复执行。

第四,大力加强法律宣传,加大执行力度,对抗拒法院执行,逃避法院执行的被执行人该拘留的拘留,该判刑的判刑,快不手软,以营造一个好的执法环境。使那些妄想采取外出逃避法院执行的被执行人认识到行为的违法性,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义务的严重后果,敦促其能够主动履行。

第五、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力量,加强有奖举报措施的应用,将下落不明的被执行人的资料刊登在各种媒体上,并对发现下落不明的被执行人、及时向法院提供信息的人员予以一定的奖励。(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法院)

❽ 债务人下落不明法院会怎么处理

债权人应向法院提供债务凭证、债务人的联系方式、住所等信息,法院根据债权人所提供的信息联系债务人,若无法联系上债务人,法院可能采取的措施有几种情况。如果债权人提供的债权债务关系清楚,法院则应直接判决;如果债权债务关系不够清楚的话,法院可能会向债务人公告送达,公告期满后,债务人还不出现的,再缺席判决。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三十二条,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拒绝支付失踪人所欠的税款、债务和其他费用,债权人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将代管人列为被告。 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向失踪人的债务人要求偿还债务的,可以作为原告提起诉讼。 第三十三条,债务人下落不明,但未被宣告失踪,债权人起诉要求清偿债务的,人民法院可以在公告传唤后缺席判决或者按中止诉讼处理。 第三十四条,人民法院审理宣告失踪的案件,比照民事诉讼法(试行)规定的特别程序进行。 人民法院审理宣告失踪的案件,应当查清被申请宣告失踪人的财产,指定临时管理人或者采取诉讼保全措施,发出寻找失踪人的公告,公告期间为半年。公告期间届满,人民法院根据被宣告失踪人失踪的事实是否得到确认,作出宣告失踪的判决或者终结审理的裁定。

热点内容
设计人负百分之60责任相关法律 发布:2025-07-29 22:04:38 浏览:785
广东伟伦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7-29 21:49:52 浏览:124
产科相关法律责任与医疗纠纷课件 发布:2025-07-29 21:39:13 浏览:969
法律民法典法律常识 发布:2025-07-29 21:35:29 浏览:327
司法改革执行局 发布:2025-07-29 21:34:06 浏览:773
民法典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发布:2025-07-29 21:33:26 浏览:858
考试国际经济法概论 发布:2025-07-29 21:21:18 浏览:260
加拿大婚姻法和继承法 发布:2025-07-29 21:18:57 浏览:402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依法实行 发布:2025-07-29 21:18:43 浏览:749
有道德之人 发布:2025-07-29 21:12:52 浏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