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法院民主法制改革

法院民主法制改革

发布时间: 2021-11-18 07:00:04

⑴ 试述目前司法改革推出哪些改革举措

84项改革近6成旨在确保公正司法
四中全会提出的190项重大改革举措中,有关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有84项,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
一是在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方面,共有48项改革举措。重点包括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等。
二是在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方面,共有18项改革举措。重点包括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等。
三是在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方面,共有18项改革举措。重点包括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加快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法治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建立法官、检察官逐级遴选制度等。
改革措施三年内陆续出台落实措施
中央司改办负责人表示,《实施方案》对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划。将84项四中全会改革举措逐项具体化,明确工作进度和时间节点,提出可检验的成果要求,提升了改革举措的可操作性。按照《实施方案》的时间安排,这些改革举措都要在2015年至2017年的三年内出台具体落实的政策、措施。
中央司改办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全面启动改革工作。自年初以来,最高人民法院第一、第二巡回法庭在深圳、沈阳挂牌设立,开庭审理案件。《关于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等改革实施意见也已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预计到2015年底,相关部门每个月都将推出新的改革举措,形成相应的改革成果。
>>任务聚焦
1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
2建立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防止司法机关内部人员干预其他人员正在办理的案件。
3建立健全法治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完善职业保障体系,建立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专业职务序列及工资制度。
4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同时统一错案认定标准,明确纠错主体和启动程序,保证制度顺利实施。
5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
6建立预约立案制度,因地制宜推行网上立案及其他远程立案方式,方便当事人诉讼。建立对无正当理由不予立案的司法救济机制。

7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对提起公益诉讼的条件、适用范围和程序进行探索,明确公益诉讼的参加人、案件管辖、举证责任分配。
8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研究论证审判权与执行权外部分离的模式。
9明确规定社区矫正管理体制、执行程序、矫正措施、法律责任,实现社区矫正制度化、法律化,加快建立监禁刑和非监禁刑相协调的刑罚执行体制。2015年推动制定社区矫正法。
10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15年制定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制定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实施方案。2016年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意见。

⑵ 最高法院执行局一直说改革,到底如何改怎么改是体制改革还是人员改制

就是改改口号,实质不会变,真改了,会触动他们自己的利益,曾喊过的扩乡并镇,精简干部队伍机构,还不是越精简干部越多,财政负担越大,真心在帮你期待采纳,

⑶ 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人民法院怎么改

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能够提高司法公信力;加强政法队伍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版、干事创业的良好生权,深入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和过硬队伍建设,履行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职责使命。

⑷ 司法体制四项改革是什么会议提出的

司法体制四项改革通过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并从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和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等多个方面推动司法体制改革。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意见及贯彻实施分工方案》,明确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制定了各项改革任务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和《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对若干重点难点问题确定了政策导向。

一次次会议,一项项部署,努力把蓝图变成方案、把方案变成现实。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建立国家司法救助制度,执法司法公开全面推进……随着一系列带有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改革举措陆续推出,司法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向纵深推进。

司法体制改革意义:

1、司法体制改革要符合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

现代社会,任何一种政治体制模式,都需要对国家权力建立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以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自由、秩序和安宁。至于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具体形式,则与一个国家的政权性质、政治体制和本国国情等紧密相联。中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三权分立的宪政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国家权力统一由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但并不是所有的权力都由人民代表大会直接行使,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设立的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分别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权、审判权和检察权。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权力机关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既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又是监督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工作的监督机关。这是中国宪政制度在国家权力监督制约方面的一个重要特色。

与西方宪政制度另一个不同的是,中国的检察机关是在人大之下与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平行的国家机关,它和审判机关共同构成中国的司法机关,检察机关的任务是以履行国家的法律监督为专门职责,目的是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正确实施。这是中国宪政制度在国家权力监督制约方面的又一个重要特色。

2、司法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国现行的司法制度,是适应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需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2006年党中央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决定》,《决定》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加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指出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在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中所肩负的重要使命,对发挥审判和检察职能作用、加强法官和检察官队伍建设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党中央专门就加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做出决定,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要与深入贯彻好《决定》的精神和要求结合起来,推动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充分发挥司法机关在贯彻依法治国方略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3、司法体制改革要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各种社会矛盾也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特别是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公民的权利意识、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经济社会转型中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纠纷大量地以诉讼形式进入司法领域,人民群众对通过司法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和保障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要求越来越高。

司法环境出现的这种新变化,必然要对司法工作提出相应的新要求。司法体制改革就是要适应这种新变化、新要求,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司法改革的根本出发点,牢固树立“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观念,改革的措施要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期望,从人民群众反映最突出、要求最强烈的问题入手,从制约司法公正的环节入手,使改革的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切实有效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4、司法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这是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功能和作用作出的新论断、新概括,也是对新时期司法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肩负着重大责任。要把司法体制改革放在党和国家政治文明、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中来考虑,突破制约司法工作发展的体制性、制度性、机制性障碍,以更好地履行司法职能,使司法成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强后盾,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5、司法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加强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执政地位是通过对国家政权机关和社会的领导来实现的。当然,党不是政权本身,不能取代政权机关的职能。党对各级政权机关、组织和团体等的领导,主要体现在支持和保证它们依法履行职责方面。在司法领域,党对司法的领导重点是对司法工作实行思想、政治和组织上的领导,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履行司法职责。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要进一步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优势,改革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改革的举措要有利于加强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对司法工作的领导,有利于确保司法机关的领导权始终掌握在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人手中,有利于切实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⑸ 2018年到2019年法院都有哪些改革变化

首先是法院建立了厅前的调解办事大厅;第二是建立的速裁的审理制度;第三是法院建立了法官助理和大型的陪审团制度。供参考。

⑹ 民主法制与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包括哪些内容

民主必须法治,同时还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国家要坚定不移地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要不断提高每个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将社会治理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建设法治政府,也体现了新一届领导人在治国理政问题上的创新思维与科学精神,不仅要加快完善市场运行体系,既要依法维护市场的自主性。只有不断创新社会法治体系,既要激发市场的自主创造活力,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选择,才能更好地确保社会公平正义,要建设高素质执政队伍,使人们逐渐树立法治理念,学会用法治思维来化解社会矛盾,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意味着市场经济必须服务于市场规律。

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需要各级党委组织确实做到依法执政。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要求党和政府在治理国家经济时,从而解决当前政府公信力下滑和行政执法疲软的两大问题,为在社会治理中推进守法、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执政活动的出发点,从而能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本、用法奠定基础,这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其次。最后、行为规范,这也是中国法制渐进改革进程走向全面成功的关键性环节,直接影响到现代国家政权与社会的稳定。

建设法治社会是依法治国的关键任务,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经济层面的治理现代化,更是关系着整个社会和谐与稳定,政府则是政策的直接实施者,是推进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和必然要求,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要不断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十八届四中全会也将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课题,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经济、民主执政,就是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依法治国的提出,建设法治社会既是维护社会和谐的关键任务。建设法治政府、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就是要为实现国家和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执政为民是检验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提高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能力、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

建设法治政府是依法治国的首要任务、经济和社会危机的直接负责机构,还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理应时刻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依法执政水平。党政领导干部作为依法治国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直接执行主体,这是依法治国的基础,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将实现,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课题,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选择,也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无论是依法治国、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依法治国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建设法治经济。

市场经济作为法治经济,为推进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依法治理是我们必须要坚持的原则,又要依法参与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这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应珍惜人民群众给予的权力、程序化提供科学的领导力量,也要不断提升党和政府统筹规划治理经济的能力,这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对各种政治、基础和保障。因此,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议题,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保障人民实现当家做主,是否具备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和良好的治理能力,还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体现,即地方党委要支持和配合地方政府依法行政。这不仅是社会治理合法性的来源。党是推进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共同领导主体,首先要改革行政执法体制,这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将建设法治政府作为首要任务,政府只能在法律授权范围内行政,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经济要求、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社会矛盾问题是我们国家和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重大挑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才能更好地建设有限政府和服务政府、发展,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经济要求

经济是国家治理的重点领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是进行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基本思维,是建立法治社会。

建设法治政府,要不断加强党的依法执政建设,也要维护经济运行的市场秩序,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要求

提高党科学执政、监督有效。

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提高党和国家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就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依照法律法规管理国家事务和自身事务,而法治则是社会治理的前提,才能提升各级政府依法应对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其目的就是要从源头上建立权责明确,我们要根据现代市场体系变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构建完善的法治经济,首要任务就是建设法治政府,这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理念的根本体现、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法可依仍然是前提,这是依法治国的核心任务,党作为领导主体。社会治理体系是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加强其治国能力建设,确保国家和社会治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再其次。法律既要确保经济运行的市场自由,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社会要求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规范化、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其权力主体都是广大人民群众,保证行政执法权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规范有效运行。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依法治国的提出。只有不断加强法治政府的建设,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也体现了新一届领导人在治国理政问题上的创新思维与科学精神。

党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力量;要不断推进社会治理的立法工作。这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因此,依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法规来展开和推进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也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客观需要。

建设法治经济是依法治国的核心任务。所以,首先要做到市场自由和市场秩序的法制、整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性原则。

依法治国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实现。党和政府作为治国理政的领导者和执行者。

就现代国家而言,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方式和必然要求

⑺ 李世民在法制改革方面主张什么

在法制改革方面,李世民也表现出封建政治家的宽宏气魄。他主张刑法不要过严,但必须公正,法律条文不能过繁,必须简明正确。

李世民的虚怀纳谏,在封建帝王中也是很突出的。据史书记载,从武德九年(公元626年)至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仅魏征一人就进谏200余事,大部分为李世民所接受。

在用人方面,李世民实行“才行兼备”的政策,很少受出身、家世、地域和原属何种政治集团的影响。《旧唐书•太宗纪》说他“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

李世民是我国古代一位贤明的封建君主,厉行改革,广纳贤才,广开言路,把国家治理得有条不紊,他统治的时期,史称“贞观之治”。

武则天出身于山西文水的木材商家庭,她的父亲曾因帮助唐高祖李渊夺取天下有功,后被封为工部尚书、荆州都督等官职。他四十七岁那年才有了武则天,而在武则天十二岁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她和她母亲杨氏在一起生活着。

武则天进宫之后很快便得到了唐太宗的喜爱。因为她不仅漂亮,而且待人接物落落大方,彬彬有礼。皇上还赐给她一个名字:武媚。她从此在宫中开始了她新的生活。

公元643年,唐太宗因年老多病,立长子李治为太子。此时武媚已经20岁了,出落得美貌多姿。

太子李治对武媚的美名早有耳闻,常常借看望父皇为借口,进宫和武媚接近。一来二去,武媚和李治眉来眼去,很快便暗暗好上了。

公元649年,唐太宗驾崩(称皇帝死去),太子李治登基做了皇帝,就是历史上的唐高宗。按照惯例,皇帝死后,他的一般妃嫔都要打发出宫的,而武媚还没有生过孩子,被送到感业寺做了尼姑。

唐高宗即位后,对王皇后并不喜欢,而宠爱着萧淑妃。还经常暗中到感业寺和武媚幽会。终于有一天,这事被王皇后知道了,她将计就计,劝皇上把武媚公开接回宫中。她想借此打击一下她的另一个情敌萧淑妃。

⑻ 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改革试点法院有哪些

人民法院改革的总体思路:
(一)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判权力运行体系,必须从维护国家法制统一、体现司法公正的要求出发,探索建立确保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司法管辖制度。到2017年底,初步形成科学合理、衔接有序、确保公正的司法管辖制度。
1. 设立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审理跨行政区划的重大民商事、行政等案件,确保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调整跨行政区划重大民商事、行政案件的级别管辖制度,实现与最高人民法院案件管辖范围的有序衔接。
2.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法院。以科学、精简、高效和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为原则,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法院,构建普通类型案件在行政区划法院受理、特殊类型案件在跨行政区划法院受理的诉讼格局。将铁路运输法院改造为跨行政区划法院,主要审理跨行政区划案件、重大行政案件、环境资源保护、企业破产、食品药品安全等易受地方因素影响的案件、跨行政区划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和原铁路运输法院受理的刑事、民事案件。
3. 推动设立知识产权法院。根据知识产权案件的特点和审判需要,建立和完善符合知识产权案件审判规律的专门程序、管辖制度和审理规则。
4. 改革行政案件管辖制度。通过提级管辖和指定管辖,逐步实现易受地方因素影响的行政案件由中级以上人民法院管辖。规范行政案件申请再审的条件和程序。
5. 改革海事案件管辖制度。进一步理顺海事审判体制。科学确定海事法院管辖范围,建立更加符合海事案件审判规律的工作机制。
6. 改革环境资源案件管辖制度。推动环境资源审判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资源类案件的管辖制度。
7. 健全公益诉讼管辖制度。探索建立与检察机关提起的公益诉讼相衔接的案件管辖制度。
8.继续推动法院管理体制改革。将林业法院、农垦法院统一纳入国家司法管理体系,理顺案件管辖机制,改革部门、企业管理法院的体制。
9. 改革军事司法体制机制。完善统一领导的军事审判制度,维护国防利益,保障军人合法权益,依法打击违法犯罪。

热点内容
北京大学法本法律硕士 发布:2025-07-27 21:23:33 浏览:854
2015春晚道德模范 发布:2025-07-27 21:13:50 浏览:3
公司法律的职责 发布:2025-07-27 21:11:20 浏览:777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制度 发布:2025-07-27 20:52:29 浏览:486
法院警察抓 发布:2025-07-27 20:36:22 浏览:878
扶沟律师电话 发布:2025-07-27 20:33:44 浏览:944
立法防范 发布:2025-07-27 20:32:01 浏览:97
12年1月行政法学自考历年真题及答案 发布:2025-07-27 20:25:27 浏览:878
国家最早的劳动法 发布:2025-07-27 20:19:30 浏览:193
民事辩护状格式婚姻法 发布:2025-07-27 20:17:57 浏览: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