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无效民事行为经济法

无效民事行为经济法

发布时间: 2025-10-06 05:40:45

❶ 经济法规定限制行为能力人的最低年龄是多少8周岁以上还是10周岁以上

我国的经济法并没有规定行为能力人的规定,行为能力人的相关规定是在民法总则里有明确的规定,8岁以上为限制行为能力人,8岁以下为无行为能力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十九条: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二十条:

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二十一条: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适用前款规定。

(1)无效民事行为经济法扩展阅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二十二条: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二十三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晌芦人是其法定代理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二十四条:

不能辨认或者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其利害关系人或者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认定该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被人民法院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经本人、利害关系人或者有关组织申请。

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其智力、精神健康恢复的状况,认定该成年人恢复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本条规定的有关组织包括: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学校、医疗机构、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依法设立的老年人组织、民政部门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二十五条:

自然人以户籍登记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记记载的居所为住所;经常居所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所视为住所。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是否属于一心智健全,有两种判断标准:

1、依据自然人的意思能力(认知能力)来判断。

这一标准主要是针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而设定的。意思能力是指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理解并能预见其后果的精神能力,意思能力是确认和划分民事行为能力的基础。

自然人的行为能力取决于其意思能力的状况。自然人能否合理地理解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是判断其是否心智健康的关键。如果他在行为的那一刻不能理解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

即使其行为是适当并公平的,而且即使枣旁对方也没有理由认为他精神上有什么障碍,那么他的行为也是依法可以撤销的。

自然人意思能力的有无、高低,主要受自然人的生理条件的影响。如年龄、智力发育程度和精神状态这些先天或应然的生理条件,对自然人的意思能力的水平产生直接影响。

2、依据自然人的意志能力来判断。

这一标准主要是针对成年而设立的。尽管成年的自然人对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有所了解,也要看他是否能合理地、理智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如果一个成年人因精神或心理上的疾病而难以自制,那么,他所为的某些自损其利、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是可以被宣告无效的。

如,一个吸毒的成年人,当他毒宴岩带瘾发作时,自行做主把他的房屋以相当低廉的价格出卖了,这一民事行为应允许被撤销,使其行为归属无效。

当然,只有当对方了解他的这一境况,而又故意与他为这种买卖行为时,该买卖行为才是可以撤销的。

自然人意志能力的有无、高低,除了受自然人生理条件的影响之外,还受诸多社会性因素影响,包括自然人的财力状况、品德修养、生活自制能力等后天或实然因素。

❷ <初级经济法基础>-民事行为能力辨析(一)

民事行为能力主要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三类。以下是关于这三类民事行为能力的详细辨析:

1.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定义:指自然人具有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条件:对于成年人而言,通常指年满十八周岁且精神状况正常的自然人;对于未成年人,若年满十六周岁且主要生活来源来自自己的劳动收入,也视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定义:指自然人在某些情况下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但在其他情况下则受到限制。 条件:主要包括两类人,一是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二是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注意:“以上”和“以下”在数学含义上的区别,如“不满十八周岁”不包括十八岁本身,而“十八周岁以上”则包括十八岁。

3. 无民事行为能力 定义:指自然人完全不具有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条件:主要适用于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如患有严重精神障碍的人。

总结:民事行为能力的认定主要由年龄和精神状况决定。了解这些分类和条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法中关于民事行为能力的相关规定。

❸ 求助,经济法民事法律关系行为案例分析

第一章:

1、甲、乙谁应对此次事故负责?为什麽?
撞人的是乙,应由乙对丙负责,甲不施救法律约束不了的,最多就道德上谴责一下。说得直接一点,丙是被撞的,他当然应当去找撞他的人负责了,虽然甲与乙认识,但甲完全可以说“撞你的人不是我,凭什么要我负责”
2、谁是此次事故的当事人?
乙把丙撞了,事故当事人只是乙和丙,甲只是目击者
说明:别把这个想得这么复杂,民事法律制度里很多条文并不与正常认知冲突,很多东西按常识判断即可
第二章:
1)丁某先后与李某、王某订立的两份售房合同效力如何?
合同有效。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情形共5种,1、损害社会公共利益;2、违反强制性法律规范中的效力性规范;3、恶意串通损害第三方利益;4、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从事的民事法律行为;5 、双方虚假意思表示。这5条不违背就不属于无效民事法律行为。
2)本案中丁的行为如何定性?法院会如何判决?
根据物权法律制度,不动产转让以“登记”为物权生效条件,该案例中虽然李某先签合同,但是取得物权的是王某。涉及到的几种情况都和你说一下,首先如果李某向法院主张不动产应归其所有,法院不予以支持;丁某构成的是欺诈;李某可以要求丁某解除合同并赔偿损失,同时还可以要求丁某承担李某已支付房款金额的一倍赔偿金。
具体条文:商品房买卖合同订立后,出卖人又将该房屋出卖给第三人的,出卖人的行为构成了欺诈,因此买受人可以在解除合同并赔偿损失的前提下,还可以要求出卖人承担不超过已付房款一倍的惩罚性赔偿金。
3、甲、乙为邻居,甲家楼房外墙皮瓷砖脱落将正在此地路过乙砸伤,共花去医药费1000元,甲向乙要求赔偿?

属于民事法律行为,就赔偿事项来说,甲做出意思表示了

热点内容
芬兰法治 发布:2025-10-06 08:32:57 浏览:561
杭州萧山人民法院官网 发布:2025-10-06 08:31:24 浏览:253
山庄的规章制度 发布:2025-10-06 08:01:32 浏览:592
基层行政单位如何更好应对行政诉讼法的修改 发布:2025-10-06 07:40:15 浏览:809
法治是优化营商环境的保障 发布:2025-10-06 07:07:52 浏览:277
奉新县司法局 发布:2025-10-06 07:00:07 浏览:452
如何贯彻宣传企业的规章制度 发布:2025-10-06 06:55:14 浏览:966
吉林省地方铁路条例 发布:2025-10-06 06:54:24 浏览:736
银川市法律援助热线 发布:2025-10-06 06:38:19 浏览:436
民事诉讼法54条规定 发布:2025-10-06 06:37:36 浏览: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