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法官统治

法官统治

发布时间: 2021-11-30 08:32:13

Ⅰ 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

肯定是C啦。
你要先知道题干说的是什么意思。
“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 :就是说三权分立。
“ 而人主总之…… ” :就是说总统制。
所以题中描述的就是美国的三权分立的总统共和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政体。

然后在选项的四个人,要明白他们代表的阶级和主张。
A 、李鸿章 : 封建地主阶级 ,属于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持清朝封建统治。 (其代表的阶级与题干不符)
B 、康有为 : 民族资产阶级 ,属于维新派。主张:以改良的方式建立议院至上的君主立宪制。(其代表的阶级相符,但派别不符,其主张亦然)
D 、陈独秀 :民族资产阶级 ,属于激进派。主张:摈弃一切封建主义以及中国传统的思想,推崇一切西方的民主启蒙思想。(同上其代表的阶级相符,但派别不符,其主张亦然)

C 、孙中山 :民族资产阶级 ,属于革命派。主张 :以革命手段建立三权分立的总统制民主共和国。(与题干描述相符)

Ⅱ 法官是维护法律的正义和公平这些词还有哪些

中国法律的本意是好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也在很大程度上内推动了中国的容发展进步,但是法律是靠人来实施的,中间有很大操作空间,影响了执法效果。由于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人治”大于“法治”,人情大于法律,不仅是很多人普遍信奉的准则,更实际存在于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中国的法律要真正实现维护公平正义,执法者必须严格贯彻各项法律规定,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Ⅲ 法官是做什么的

这是一个奇怪的标题。如果没有法官,谁来解决纠纷、裁决案件呢?因此,法官是一种十分古老的职业,自从有了文明以来就存在。他起码要比外交部长、比计委主任的资历老得多。
那时的法官用什么解决纠纷,暂且按下不表,今天的法官解决纠纷得依靠法律,所谓“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里所说的法律,当然就是立法机构正式制定颁布的法律、法规。然而,让我们仔细想一下,假定法官严格地依照这些法律、法规的条文规定,他是否能够解决纠纷?
容我斗胆说一句:假如法官严格地照搬法律条文,绝大多数纠纷是无法解决的。套用一句话,现实总在变化,而法律是灰色的。事情是明摆着的:立法颁布的法律通常并不能准确地预测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因而,它在某个时候作出的某个规定,过了一些时日,可能非常荒唐。今年年初就发生过一件很滑稽的事情:某地铁路部门曾根据1979年的一份文件,对被火车撞死者,最多赔偿300元或解决粮票,家庭生活确有困难者,酌情给予80至150元火葬费或埋葬费。
很滑稽。但在目前中国所奉行的法律制度下,却是完全合乎法律程序的,即使官司打到法院,一个遵纪守法的法官,也只能这样判决。因为,我们所实行的是大陆法,在这种法律制度下,法律是由、并且只能由立法机构制定,法官只能机械地适用法律,而不能对法律进行解释。即使要进行司法解释,也必须要最高人民法院出面进行,而普通法官是没有这种权力的。于是,一旦一个小小的案件暴露出某部法律的荒唐,人们很自然地呼吁,立法部门应当及时地清理过时的法律,应当及时地制定颁布适应新情况的法律。
然而,假如立法机构是负责任的,那么,它必将被这样繁重的立法、清法的活动给压垮。情况似乎也确实如此,这是一个急剧变动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存在一种“法律匮乏焦虑症”:从立法者到法官,从当事人到舆论,人们总是感到,有无数法律亟待制定;刚颁布没有几年的法律,又得赶紧修订;过时的法律,也得及时清理,否则会闹出笑话;即使大体上有效的法律,也被发现似乎总有各种各样的漏洞,但也只能将就了。当然,法官很苦恼:严格依法裁决,有时显然会得出荒唐的结果;但自行根据现实情况对法律作出解释,又显然不合程序。当事人当然也一样觉得苦恼:撞死人就赔几百块钱,给几十斤粮票,这是什么意思?
这个极端的案例确实凸显了目前法律制度所面临的困境。当然,任何一种法律制度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不过,至少从经验上看,普通法制度似乎没有我们这样的“法律匮乏焦虑症”。
要克服这种焦虑症,我们可能需要回到原点:究竟什么是法律?谁、如何制定法律?
法律就在人民中间
《普通法的本质》一书探讨的是普通法的本质。其实,通过它对普通法法官创制法律规则的过程的描述,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理解法律的本质。
根据作者的描述,普通法法官在审理一个案件时,不仅是在对具体的纠纷进行裁决,他也同时在生成新的法律规则:“即使解决纠纷是法院的惟一职能,那么也会出现以司法方式设立法律规则的情况。当法院在新的情况下阐明社会现存标准的适用、意思和引申含义时,它们无法同时避免创制以前没有宣告过的法律。”(第6页)
请注意这里的措辞,“宣告过的法律”。这正是普通法制度赖以存在的根本性事实:法律并不等于立法,法律仅仅是为某种程序所承认的,社会中具有正常的理智与情感的普通人在频繁的交换与合作关系中所形成的规则。也就是说,法律其实是普通人在其日常活动中生成的。
听起来有点奇怪?是的,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法律实证主义的法律观。中国的法家早就告诉我们,“法自王生”,只有君主可以制订法律,也只有君主制订的规则才是法律。近代以来的法律理论家也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我们,法律就是国家、通常是国家的立法机构正式颁布制定的文件,是主权者的命令,只有国王、议会才能制定法律。法律体现着国家的意志,是统治者用来维护自己利益的工具。如果立法机构没有公布那张印着字的纸,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法律,社会就处于无法无天状态,法官当然也就没有办法判案,当事人也就找不到解决纠纷的标准。
然而,这样的观念其实跟我们日常的经验是不符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并不知道法律,但在出现了纠纷的时候,他们很容易地就按照某种规则解决了。当然,法律实证主义者说,这样的规则是民间习惯或行会习惯,是道德习俗,是常识,它们确实是社会运转所不可或缺的规则,但它们绝对不是法律,因为,它们不是国家颁布的。
但这样的规则与法律之间的区别,果真是根本性的吗?普通法法官不这么看。当然,严格说来,普通人在日常中活动中所生成的规则,只是创制法律的原材料。法律是通过某种程序被法官所发现和确认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是法官创造、发明了法律。相反,他会说,他只是发现、阐明了社会中已经存在的法律,并使其系统化、保持前后一致性,且能够普遍地适用于每个人。
也就是说,在普通法制度下,法律规则在法官通过司法程序立法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法官只是通过一种理性的过程,将那些人们尽管在遵守但却没有意识到、也说不清楚的规则,接受、加工为明确的法律而已。因此,在这样的制度下,没有普法的必要:法律本来就在人民中间。一个人根本不需要知道法律说了些什么,而依然能是个守法的好公民,而一个具有正常的理智和情感的人所认为正当的事情,大体上就是法律所认可的事情;而这样的人认为应予惩罚的事情,就是法律应当禁止的:“如果一个人按照社会认为正确的方式行事,他会被认为是在做合法之事;如果一个人被社会认为是错误的事情所伤害,他将受到法律的保护。”(第211页)
法律的最佳制定者
而由于分散在各个地方、数量比立法机构的成员多得多的法官,时刻在解决提交到他们面前的纠纷,因而,他们能够比较敏捷地对社会的变动作出反应,从而使法律在合乎正常人的预期的情况下,又保持足够的灵活性。让我们设想,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被火车撞死的家人会得到什么样的赔偿?具有正常的理智与情感的普通人都会觉得,铁路方面即使没有责任,也应当给点抚恤性质的赔偿,起码应当支付丧葬费,今天,这笔钱好赖也得几千块吧?赔偿几百快钱加几十斤粮票的事情,是不会出现的。
归根到底,就像本书作者所说的,法律是建立在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规范、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性考虑以及地方或专业的习惯的基础之上的(参见第四章的论述),法官的任务就是按照这些标准发现、阐明、确认和系统化这些蕴涵在人们的交换与合作关系中的规则,把他们加工成为法律。
一个称职的法官恐怕不得不如此,否则,他无法解决纠纷。毕竟,立法机构正式制定颁布的法律,其实只是法律规则体系中的一部分,仿佛海面上露出的冰山一角。而大量的法律规则,是人们损遵守的,但却是谁也说不清楚的。立法者往往不能及时地了解这些规则,从技术上说,也不可能随时修订法律。因此,如果要求法官只能机械地适用现有法律,法官就将寸步难行。事实上,即使在欧洲实行大陆法的国家,也不断地从法官只能机械适用法官的原则一步一步向后退,逐渐给予法官以解释法律的较大自由裁量权。但是,由于那里不实行遵循先例的原则,因而,每个法官根据现实对于立法所做的解释,就只限于解决他面前的纠纷。这其实是一种知识的浪费。如果通过先例制度把法官们在司法过程中的智慧集中起来,所形成的法律是否会比几百个议员所制定的法律更优良呢?

Ⅳ 国不可无法,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大法官

1、梅汝璈

字亚轩,江西南昌人,律师法学家。1946年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参与了举世闻名的东京审判,对第一批28名日本甲级战犯的定罪量刑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梅汝璈1904年出生在南昌青云谱朱姑桥梅村。1916年至1924年之间在清华学校学习,1924年考取公费赴美留学项目,入读斯坦福大学,1926年获得文学士学位,进入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学习,1928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1929年归国后曾任教多所大学,曾任行政院院长宋子文、外交部部长王世杰的助手;1946年,并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任中国代表法官,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之审判日本对亚太地区引发大规模战争和伤害所应负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案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1973年在北京逝世,终年68岁。

2、倪征燠

国第一位国际大法官,我国著名的法学家。倪征燠可以说是与中国二十世纪法制史同行一生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我的一生没有离开过一个‘法’字。”

1906年出生于苏州府吴江县(今苏州市吴江区)的黎里镇,中学毕业后,他立志学法,报效国家。他先在东吴大学法学院读法律专业( 1915年法学院设立于上海),192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

之后留学于美国斯坦福大学法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受聘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荣誉研究员。1931年起先后在上海东吴大学、大夏大学、持志大学讲授国际法、国际私法、比较民法、法理学等课程。1946年-1948年参加东京审判。1987年当选为国际法研究院联系院士,2003年逝世。

3、刘墉

字崇如,号石庵,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嘉庆九年(1804年)十二月病逝,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4、海瑞

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谕,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

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5、包拯

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后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知谏院时,多次论劾权贵。

再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海瑞

网络-倪征燠

网络-梅汝璈

Ⅳ 西方法院与法官制度

西方国家的司法制度是建立在“三权分立”理论基础之上的,“三权分立”理论以权力分立和制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司法权与立法权、行政权分开、并立,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行使,由此形成了独立的司法制度。
西方国家的司法机关组织体系一般是指法院的组织构成,而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严格地说,不是司法机关。就法院组织体系而言,西方国家大多实行三级制,只有少数国家是四级制(如英国)。
西方各国的法官都依一定的程序产生,主要有任命、选举两种方式。大多数国家的法官由国家元首或议会或政府首脑任命产生。在任期上,西方大多数国家实行法官终身任期制。
西方国家强调司法独立,而司法独立的表现就是“法官独立”。只有在构成法律规定的罪行时(如德国,故意枉法罪)才负法律责任。实践证明,西方对法官的保障卓有成效。

以美国为例:
美国的法官制度作为英美法系中影响最大的法律制度,集中体现了对于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的保障。本文探讨了美国法官的选任、免职、辞职、退休、处罚、待遇以及行为规范、职业道德、再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制度。这对于深化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特别是法官制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美国有两套法院系统,即联邦法院和州法院,各有不同的管辖权。州法院管辖的范围要比联邦法院广一些。比如,州法院对于几乎所有的离婚和儿童监护案件、遗嘱和继承案件、房地产纠纷和青少年案件都有管辖权,并且审理大多数刑事、合同纠纷、交通违章和人身伤害案件。一般来说,联邦法院可以审理涉及美国政府或者政府官员、美国宪法或联邦法律以及州与州之间或者美国政府和外国政府之间的纠纷案件。即使案件本身并不涉及联邦法律,但是参加诉讼者是不同州的公民或是争议发生于美国公民和外国公民之间,该案件也可以由联邦法院审理。联邦法律要求联邦法院和州法院互相承认对方的判决,但是按照宪法的有关条款,联邦法律优先于任何与其冲突的州的法律。

Ⅵ 法官是什么

第三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法官与法的独特关系。在英国,法律是法官创制的,或者说“发现”的,在大陆法系传统的国家中,法律是由国家创立的,然后由法官执行。在英国,法官是法律的主人,而在大陆法系中,法官则是法律的奴仆。这其中最为精妙的含义在于法律是否是国家的独占资源就决定着法官们的本质意义。在英国,法律是源于悠久的传统是由法官们发现的,它不仅约束社会,同样约束国王,以及后世的国家,人们服从法律也同样是源于法律是历史结晶的产物。这样,法官作为法律的发现者是超越社会与国家,同样在民众心中也有着至高的地位。在大陆法系国家中,法律是一个主权者的命令,法官不过是这个主权者的奴仆,它只能用于统治,人们服从它仅源于一种群体暴力的支持。此外,英国的法官们才是真正的法律技术专家。他们这种发现法律的声名绝非浪得虚名,布莱克顿曾言及一个习惯是怎样成为法律的:证明某个准则是普通法规则的唯一方法,乃是通过表明遵守该准则已成为了一种习惯,但是这里产生了一个非常自然和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何使人们得知这些习惯或准则,而又是谁来决定他们的效力呢?关于这一问题的答案便是,由几家法院的法官来决定。他们是法律的保管人,是活的明断者,他们必须在各种疑问情形中作出裁决,而且还受其国内法进行裁决的誓言的约束……在证明普通法组成部分的这种习惯是存在方面,这些司法判决的确是所能够列举的最主要的和最权威的证据。[27]英国的法律是由法官们在一套严密的程序中依照一种独特技艺予以发现的这项技艺不仅包括遵循先例,还包括各种区别技术。这种法律的创制模式将法官们真正转化为法律技术专家,使他们比较容易的避免了政治的评论和其他干涉,也真正成为了法律所管辖一切事物的裁判者。 三、一个简单的答案 在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特别是在英国形成宪政框架的情形下,法律不仅仅管辖社会,同样管辖国家。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是其最为重要的内容,法官裁判的将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纠纷,还将包括个人与国家,社会与国家的纠纷,在近代这种纠纷的解决则是一个国家合法性证明的问题,作为合法性证明者的法官脱离国家,超脱于社会之上则是一个必然。一个现代学者眼中的法官的角色来源不仅仅与一个标准的裁判者有关,而且与一个政治问题的解决紧密相联。在英国,合法性证明的标准由于宪政框架的存在,将是由法律承担的,这些法律是由悠久的历史传统积淀而来,由法官们予以发掘,在这种背景下,法官必须的筹建一种封闭的程序来防止他者的干涉,用独特却又植根于英国大众的思维方式来确定此种法律,这样的技艺将是他们的立身之本及自身合法性的证明。既然担当了这样一种近乎“上帝” 的角色,法官们的去俗化将是同样重要的,他们必须披上长袍,用公众少用的,难懂的拉丁文审判,他们要接受一种贵族式的教育和熏陶,用贵族的礼仪来标明自己卓然不群的地位。同样,为使这种知识、美德、法律推理技艺流传下去,他们组成了自己的职业群体,将这一切传习下去,并且用这种群体的力量对抗各种干涉,因为他们也知道个体在政治中将是渺小而不堪一击的。 通过这一段分析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答案:法官是拥有娴熟法律技艺、具有强烈贵族精神的知识精英群体或其中的一份子。 参考文献: [1]李猛·爱和正义[J]、书屋、2001,(5)。 [2][4][6][12]马克主编·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C]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3]伯尔曼著,贺卫方等译·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M]北京: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93。 [5][9][10][11][14][22]程汉大主编·英国法制史[C].济南:齐鲁书社2001。 [7] 伯尔曼著,贺卫方等译·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M]北京: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93。

Ⅶ “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是谁说的

孟德斯鸠在其著作抄《论法的精神》中有如下表述:“如果司法权不与立法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与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在土耳其,这三种权力集于苏丹一人身上,所以可怖的暴政统治着一切。”

Ⅷ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大法官

1、梅汝璈

字亚轩,江西南昌人,律师、法学家。1946年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参与了举世闻名的东京审判,对第一批28名日本甲级战犯的定罪量刑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梅汝璈1904年出生在南昌青云谱朱姑桥梅村。1916年至1924年之间在清华学校学习,1924年考取公费赴美留学项目,入读斯坦福大学,1926年获得文学士学位,进入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学习,1928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1929年归国后曾任教多所大学,曾任行政院院长宋子文、外交部部长王世杰的助手;1946年,并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任中国代表法官,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之审判日本对亚太地区引发大规模战争和伤害所应负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案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1973年在北京逝世,终年68岁。

2、倪征燠

国第一位国际大法官,我国著名的法学家。倪征燠可以说是与中国二十世纪法制史同行一生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我的一生没有离开过一个‘法’字。”

1906年出生于苏州府吴江县(今苏州市吴江区)的黎里镇,中学毕业后,他立志学法,报效国家。他先在东吴大学法学院读法律专业( 1915年法学院设立于上海),192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

之后留学于美国斯坦福大学法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受聘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荣誉研究员。1931年起先后在上海东吴大学、大夏大学、持志大学讲授国际法、国际私法、比较民法、法理学等课程。1946年-1948年参加东京审判。1987年当选为国际法研究院联系院士,2003年逝世。

3、刘墉

字崇如,号石庵,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嘉庆九年(1804年)十二月病逝,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4、海瑞

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谕,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

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5、包拯

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后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知谏院时,多次论劾权贵。

再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海瑞

网络-倪征燠

网络-梅汝璈

Ⅸ 法官是干什么的

机构职能:抄

(1)执行本院发生袭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以及刑事判决、裁定中的财产部分;

(2)执行法律规定的仲裁裁决、公证债权文书等其他法律文书;

(3)对执行异议、被执行主体的变更、追加进行审查;

(4)依照法律规定实施查封、扣押、冻结、扣划等措施,对妨害执行行为人实施拘留、罚款措施;

(5)协助办理其他法院委托的执行工作。

区别主要在于执行局为普通法院的协助部门,负责对下级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监督、指导和协调,办理下级人民法院或利害关系人申请复议的案件。

(9)法官统治扩展阅读

法官应当依法履行的义务

(一)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

(二)审判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秉公办案,不得徇私枉法;

(三)依法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

(四)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维护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五)清正廉明,忠于职守,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

(六)保守国家秘密和审判工作秘密;

(七)接受法律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

Ⅹ 为什么法官头上要戴一个白头发啊

点解 法官 / 大律师 上庭要载假发 法官和律师在法庭上戴假发是英国法庭最有特色的传统之一,在一些受英国司法制度影响深远的前英国殖民地地区,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具有不列颠特色的文化烙印,比如中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

英国的法官和律师为什麼要戴假发呢,许多研究历史的人提出了种种不同的解释,但都很难说服所有的人。

有人说,在中世纪时,过度的劳累和疾病使得司法人员们过早地掉光了头发,为了在公众面前掩饰自己的「聪明绝顶」,假发遂流行,约定俗成成为英国法庭的一景。

有人说,法官戴假发是表示自己的德高望重,而律师戴假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掩饰和保护作用,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辩护结果不能得到被告人及其家人的认可。但这与其说是合理的解释,不如说是与律师有过节的人编出来诋毁他们的笑话。因为根据最近的一份调查表明:有57%的律师对戴假发表示不满,恨不得把它摘掉,原因是这些由马鬃编成的假发套造价非常昂贵却很不卫生,一般一顶假发就要用一辈子,有一个律师世家有一顶发龄达94年的老古董,传了四代人,堪称传家之宝。

根据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的研究,英国人戴假发的流行时尚传统大约始於十二世纪,当时并不只是法官和律师的专利,上层社会的人都将戴假发视为一种时尚,是出席正式场合或沙龙聚会时的正规打扮。

司法界所用的假发与普通假发是有区别的。在英格兰,司法假发的每一边有三个卷曲而王室人员却只有两个,这是否代表著一种很微妙的隐喻意义不得而知。但蘇格兰人却老爱和英格兰人闹彆扭,因为在蘇格兰,情况刚好颠倒过来,王室人员用三个卷曲的假发而司法人员只有两个卷曲。

热点内容
法官判缓刑需要谁批准 发布:2025-07-14 10:06:55 浏览:451
宜宾法官培训中心洗浴 发布:2025-07-14 10:03:22 浏览:249
红河县人民法院不给力 发布:2025-07-14 09:58:07 浏览:795
经济法的法哲学反思 发布:2025-07-14 09:56:29 浏览:852
法律硕士能否报考法律类岗位 发布:2025-07-14 09:46:11 浏览:877
经济法年休假时间 发布:2025-07-14 09:41:48 浏览:97
校训条例 发布:2025-07-14 09:33:09 浏览:786
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条例 发布:2025-07-14 09:28:25 浏览:60
国际经济法最初出现在 发布:2025-07-14 09:26:10 浏览:627
公益诉讼与经济法责任 发布:2025-07-14 09:11:08 浏览: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