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留有余地
⑴ 法院冻结银行卡,有病债主死路一条
您不要担心,您可以拿您的体检报告给法院,法院会决定您的银行存款,保证您的生存,法院冻结账户要您还钱也不是说一次全部拿走,会考虑您家庭环境,为您的生活必需留有余地。当务之急是拿着健康证明找法院,应该在执行庭那里,具体您咨询下吧。
⑵ 二审法院只能发回重审一次吗
近来,为了清理积案,消除“超期羁押”现象,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联合发出了《关于严格执行刑事诉讼法 切实纠防超期羁押通知》,最高人民法院也发出了《关于推行十项制度 切实防止产生新的超期羁押的通知》,这两个通知都对案件发回重审制度进行了严格地规定,要求“第二审人民法院经过审理,对于原判事实不清楚或者证据不足的案件,只能裁定撤销原判一次,严格禁止多次发回重审。”这一规定据称是因为在司法实践中有些案件在人民法院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而被二审人民法院反复发回重审,导致案件在人民法院久拖不决、迟迟不判。最高司法机关为防止这一现象而制定了此规定。
笔者认为,这一规定是对刑事诉讼法中关于人民法院审判权的一种限制性司法解释。对于限制国家机关的权利的解释当然是一种积极的、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这一解释却是没有法律依据,在司法实践中也难以执行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刑诉法对第二审人民法院案件应当如何处理是怎么样规定的吧。刑诉法第189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不服第一审判决的上诉、抗诉案件,经过审理后,应当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一)原判决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的,应当裁定驳回上诉或者抗诉,维持原判;(二)原判决认定事实没有错误,但适用法律有错误,或者量刑不当的,应当改判;(三)原判决事实不清楚或者证据不足的,可以在查清事实后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即第二审人民法院只能按上述三种情况对第二审案件进行处理。其中规定对“事实不清楚或者证据不足的”案件,“可以在查清事实后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78条第(2)项也规定,对于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复核案件,“认为原判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应当裁定发回重新审判。”从上述规定来看,刑诉法没有第二审(或者复核的)人民法院对“事实不清楚或者证据不足的”案件可以发回重新审判次数的限制。在整个刑诉法中,有次数限制的仅仅是补充侦查次数的限制,刑诉法第第139条第2、3款分别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对于需要补充侦查的,可以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也可以自行侦查。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应当在一个月以内补充侦查完毕。补充侦查以二次为限。补充侦查完毕移送人民检察院后,人民检察院重新计算审查起诉期限。”即刑诉法只对补充侦查的次数有限制,而没有任何限制发回重新审判限制的规定。
第二,刑诉法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对“原判决事实不清楚或者证据不足的”的案件,“可以在查清事实后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这就是说,在二审人民法院能够查清事实的情况下,当然不存在撤销原判决,发回重新审判的问题;而在第二审人民法院无法查清事实的情况下,就只能发回重审。如果第二审人民法院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新审判了一次,第一审人民法院又根据现有的事实、证据材料作出了判决,第二审人民法院仍然无法查清楚事实,是不是一定要进行判决呢?如果一定要作出判决也只能是一个有罪的糊涂判决,这就是为什么第二审法律总是作出一些“留有余地”的判决的原因,如“杜培武故意杀人案”。因为,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 案件,法律没有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法院有权直接作出无罪判决。二审法院只能作出实体有罪或者实体无罪的判决,而不能作出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无罪判决。刑诉法只规定了第一审人民法院“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即严格地说,第二审人民法院只要认定了原判决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就只能撤销原判,发回重新审判,而别无他途。
第三,多次撤销原判,发回重新审判是不是多拖不决、迟迟不判呢?笔者认为不是。撤销原判、发回重新审判本身就是一种判、一种决,是刑诉法赋予二审法院的一种判决权,二审法院只要作出了裁判,无论是有罪判决还是无罪判决还是裁判撤销原判,发回重新审判,就是一种结案方式,就不能认为是未决、不判。
因此,二审法院对于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裁判撤销原判,发回重审是没有次数限制的。理智和合法的做法是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在作出撤销原判,发回重审后,第一审人民法院不得在没有新的补充查证的事实和新的补充查证的证据的情况下作出同样的判决,对于第二审人民法院二次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应当作出“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而不能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多次作出有罪判决。
⑶ “留有余地的判决”对吗会彻底纠正吗
可以向上级法院或同级检察院申诉要求重审,同时向上级纪委监察局举报
⑷ 人民法院为什么只能审查合法性而不能审查合理性
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原则,确定了人民法院行使司法审查权的内容和程度,即人民法院能够审查的是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不是具体行政行为的合理性或适当性。这就是说,如果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违法,只是有些不适当或者有些不合理,人民法院原则上不应当进行干预。 为什么人民法院原则上只审查合法性问题,而不审查合理性的问题呢?我们认为主要理由有以下5点: 第一,依法行政是行政法制中的最基本的规则,人民法院只能用法律而不能用其他标准来衡量行政行为。 这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原则。《宪法》第5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根据这一规定,我国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得违反、不得超越宪法和法律,这就是“依法行政”。 《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原则是宪法规定的依法行政原则的具体化。一方面,依法行政原则决定了在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必须对行政是否依法进行审查,决定了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中的基本任务是解决一个是否合法的问题。因此,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原则是宪法依法行政原则的必然延伸和继续。另一方面,《行政诉讼法》的这一原则又是贯彻《宪法》的依法行政原则的一个重要保证。 《行政诉讼法》第1条规定,制定行政诉讼法的宗旨之一是“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如果做到了支持和维护合法的行为,监督和纠正违法的行为,就必然会加强而不是削弱我国的行政权。 第二,无论是行政机关的职权,还是相对于人的权益,都是由法律加以规定的。因此,法律不仅是调节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基本准绳,而且是行政职权和相对人权益的标线。只有用法律作为判断行政行为的标准,才有可能协调行政职权和个人权益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行政诉讼既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又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统一目的。 第三,为了保证行政机关对社会实行有效的管理,需要给行政机关留有一定的自由裁量余地。 根据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应当享有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裁量权,法律不可能也不应对行政活动面面俱到地加以详细规定,只能划定大致的范围,给行政机关留有余地,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应公共利益需要的措施、方式。如果干预太多,将不利于行政机关大胆地进行管理,不利于他们灵活果断地决定问题。 第四,行政管理活动涉及面广,有些方面专业性很强,要处理好,需要有丰富的行政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而人民法院的审判人员不可能具备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人民法院审查行政行为的合理性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是以法律来衡量,而行政行为的合理性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行政经验。如果允许用人民法院的自由裁量代替并且干预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未必能使不妥当变为妥当。 第五,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论,司法审查深入到自由裁量领域条件尚不成熟。我国的行政诉讼和行政法制建设都处于“初级阶段”,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已经是问题很多、阻力很大了,行政诉讼是否能再深入到行政自由裁量权限的领域,要在有了相当的司法经验和在行政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以后,视情况而定。 第1页 共1页
⑸ 有答案了,非员额法官审案程序是否违法,法院这样看
一、法官员额制:所谓“法官员额制”是指法院、检察院在编制内根据案数量、辖区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确定的法院的法官、检察官的人员限额。员额一旦确定,在一定时期内不能改变,没有缺额就不能递补。由于该项制度涉及面较广,在社会各界引发不少争议,其中一个相对突出的争议点就是“员额制”下法官人员减少,可能导致“案多人少”的状况。针对这一问题,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院、检察院案的数量大幅度的增长,但是真正存在着案多人少的法院和检察院只是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我们国家大部分法院和检察院中约有40%的法官、检察官在非业务部门工作,而真正在一线案的人并不多,因而造成“法官人员数量减少后无法适应”的假象。如果通过员额制改革,把有效的、积极的案力量吸引到一线去,案效率相应就会提高,案多人少的相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谢鹏程说:“这就意味着员额制将使司法的生产力得到解放。”二、没有进入员额的法官有何待遇:1、法官员额制改革实施以来,法官队伍存在诸多困惑,一部分法官将无法入额是必须面对的现状。海南省原有法官1540人,改革后,法官人数减至1100多人。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人民法院全院有法官资格的人员62人,现选任主审法官29名,未入额法官33名,占53.23%。贵州省贵定县人民法院原有法官53人,第一批入额18人,未入额法官35人,占原有法官人数的66.03%。2、员额有余地,转岗有安排:①关于法官员额制改革,要严格执行中央确定的法官员额比例和相关政策,不仅不能突破,在第一轮遴选时还要留有余地,为优秀人才留下入额空间。各地试点的实际操作中,也一直按此进行。海南省第一批遴选留有10%的余地。贵州省采取以案定员、一步到位原则,根据案件数量及特点、法官承案件能力等综合因素,计算出各试点法院的法官员额,法官员额一次性控制在39%以内,并为未来留有足够空间。花溪、汇川、贵定、榕江四个试点法院法官员额,分别为29%、30.7%、24%和30.8%。已完成试点的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人民法院,目前78名具备审判职称的入额32名,尚有9个名额空缺。空缺的名额,设计是根据案件的增长来增补法官,同时也给年轻人留出一个奋斗的目标。贵州省贵定县人民法院53名法官有18名入额,同时为今后青年法官入额选任预留了9个名额。②除了留下入额的希望,转岗和分流也尽量做到妥善安排。过渡期内未选任为法官的现任审判员、助理审判员,转任法官助理或司法行政人员,法官职务保留,现有待遇不变。过渡期内出现缺额,先从表现好的法官助理中选任。即使过渡期满了,只要有真本事,还可参加全省遴选,仍有做法官的机会。
⑹ 刑事案件 犯罪嫌疑人不认罪,开庭后的几个月中级人民法院判处嫌疑人
根据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专告人供述,没属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如果被告人对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不服的,可依法向上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 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必须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观地充分地提供证据的条件,除特殊情况外,可以吸收他们协助调查。
第五十三条 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
(二)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
(三)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
⑺ 差不多相同的案件,以前法院的判决,对现的法官会做参考吗
在我国,判例不是法律的渊源
但是我国最高法院对具体案件的司法解释与英美法系国家的判例有类似的作用。
⑻ 什么是法官员额制,没有进入员额的法官有何待遇
一、法官员额制:
所谓“法官员额制”是指法院、检察院在编制内根据办案数量、辖区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确定的法院的法官、检察官的人员限额。员额一旦确定,在一定时期内不能改变,没有缺额就不能递补。
由于该项制度涉及面较广,在社会各界引发不少争议,其中一个相对突出的争议点就是 “员额制”下法官人员减少,可能导致“案多人少”的状况。针对这一问题,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院、检察院办案的数量大幅度的增长,但是真正存在着案多人少的法院和检察院只是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
我们国家大部分法院和检察院中约有40%的法官、检察官在非业务部门工作,而真正在一线办案的人并不多,因而造成“法官人员数量减少后无法适应”的假象。如果通过员额制改革,把有效的、积极的办案力量吸引到一线去,办案效率相应就会提高,案多人少的相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谢鹏程说:“这就意味着员额制将使司法的生产力得到解放。”
二、没有进入员额的法官有何待遇:
1、法官员额制改革实施以来,法官队伍存在诸多困惑,一部分法官将无法入额是必须面对的现状。
海南省原有法官1540人,改革后,法官人数减至1100多人。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人民法院全院有法官资格的人员62人,现选任主审法官29名,未入额法官33名,占53.23%。贵州省贵定县人民法院原有法官53人,第一批入额18人,未入额法官35人,占原有法官人数的66.03%。
2、员额有余地,转岗有安排:
①关于法官员额制改革,要严格执行中央确定的法官员额比例和相关政策,不仅不能突破,在第一轮遴选时还要留有余地,为优秀人才留下入额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