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吕山法院

吕山法院

发布时间: 2021-12-06 04:20:49

『壹』 太隂圣母是什么佛

太阴圣母
【俗名】陈靖姑(陈十四娘)
陈靖姑;;在闽东浙南相传名为[陈十四娘].许多地方设庙供祭她.每年正月十五演戏[皇军传]又名[陈十四娘传]表示怀念!
【简介】
陈靖姑是福建民间普遍尊崇的一位妇女、尊称有临水陈夫人、倾天圣母等,俗呼娘奶、临水奶。据传陈靖姑于唐大历二年(762年),祖籍福州仓山下度,嫁于古田人刘杞为妻。相传靖姑曾赴闾山学法,一生"讲经行法,降妖伏魔,扶危济难",尤以"救产护胎"著称,年方24岁时施法祈雨抗旱,为民除害而捐躯于古田县大桥临水。死后受到人们的敬仰,成为"妇幼保护神"。
陈靖姑自幼向往道教,一心想学法。传说龙潭角水下就是闾山大法院,法主许真君就是陈靖姑的师父。去闾山那里学得法术并获十部天书后下山,在她十六岁至二十四岁短暂的八年中,为地方除妖灭怪,特别保护妇女儿童,做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好事。陈靖姑的传说突出体现在她舍身祈雨的中。五代后唐天成三年,二十四岁时,福州地区久旱不雨,田园于裂,人民苦不堪言。这时已有身孕的陈靖姑,不顾个人安危,脱胎于家中,手执宝剑和号角,到龙潭角(今仓前路与江心公园之间江中)立于草席上祈雨,由于妖怪长坑鬼从中作怪,顿时风浪骤起,正当危急之际,其师父派来四仙女,化作四鸭姆,衔住草席,顺水漂浮至鸭姆洲。台江鸭姆州洲地名由此得来。但是陈靖姑早产身体虚弱,结果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清代道光年间诗人魏杰《鸭姆洲》诗,就是讲述这件民间传说的
绿鸭滩头聚一丘,渔村蟹舍乐无休。
路通河口水长绕,潮过江心沙不流。
柏岭樵歌吟上下,钓台月色照春秋。
当时祈雨钟灵地,仙女直连螺女洲。
陈靖姑师傅曾叮嘱她二十四岁时戒动法器,但却在明知自己未学护胎救产术带孕祈雨极可能遭遇不测的情况下,依然脱胎为之,并除妖降魔,终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靖姑三年学法将离开师父,尽管师父交待"此去万不可回头观望",但三年师徒情,使她仅仅走了二十四级台阶,便不禁回头再望师父一眼,从而注定靖姑二十四岁必有大难。
邑人感其恩德,建殿崇祀,古田大桥临水宫,就是专门为纪念和供奉陈靖姑而建立的。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在古田临水祖宫正殿,有这样的一幅对联:我本无私,毕竟代天行化;人毋求媚,当思惟德是馨。临水宫太保殿明示世人:为人正直,见吾勿礼何妨?心存奸邪,任你烧拜无益。
抑恶扬善,是陈靖姑为人宗旨,陈靖姑一生降妖服魔,杀刘阎王,斩雄孤怪,焚蝴蝶妖,到处扬善抑恶。靖姑救过无数善良的人们,但对欺压乡邻、霸财占色、阳奉阴违的罗源白塔寺主持铁头恶僧则毫不容情地将其诛杀。靖姑还曾巧妙地教谕一个伤害过女婿的老人,使其忏悔自新,在世上做了许多善事后才逝去。可见劝世为善,抑恶扬善乃陈靖姑之本色。
在陈靖姑信仰中,保佑婴孩没有男女偏见。传说中世人皆从临水百花桥转世而来,请得红花到人间为女子,请得白花到人间为男子。陈靖姑与丈夫刘祀各有事业,靖姑忙时,刘祀帮之,刘祀忙时,靖姑帮助,互敬互爱,成为夫妻平等的典范。不仅如此,陈靖姑还严惩了一个苛待妻子的恶夫,使之成"蝉"(残)无妻,并解救保护恶夫的妻子另立家园。
善有善报,在陈靖姑传说中有这样的故事:一家有长次二媳,大媳貌美人恶,次媳貌丑人善。一次,次媳受长媳欺辱不过,欲寻短见,朝天悲啼:"临水夫人,做女人为何这么难哪!"陈靖姑见状赠予两包沐浴的香灰,次媳洗后貌美,大媳见状抢来洗后貌变丑。陈靖姑信仰文化教化人们为人需良善。在临水宫太保殿神龛前的弧形对联这样写道:"临在上,质在旁,声灵赫濯;善必昌,恶必灭,赏罚分明。"
陈靖姑的传说美丽、感人,经过千年的民间传颂,已成为海峡两岸甚至东南亚地区共同的民间文化现象之一。正如元朝进士张以宁在《顺懿庙》中写道:"英灵虽著于八闽,施及于朔南。"

『贰』 道教表文上通常都盖什么印啊求解!!!

有好几种,根据各自不同的门派和职能也不同,常规的是道经师宝印,如果派系的话,有灵宝大法司、闾山大法院、玄珠驱邪院、雷霆都司等诸多印玺,也有自己的职印。

『叁』 张公圣君的生卒年月

史载,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农历七月廿三,张圣君出生在永泰县嵩口镇月洲村,童年和少年都是在苦难中度过的。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王审知开疆治闽伊始,瘴气疫疠流行,茅草初垦;加上乡村暴徒到处扰乱,村民深受其苦。这时的张年轻气盛,体魄健伟,精通武术,且为人急公好义,爱打抱不平,18岁被“闾山大法院”祖师许旌扬的数传弟子收为门徒后,三年后学成归里。此后,他游走于永泰、闽清、尤溪、莆田、仙游等地。据史志记载,绍兴丁丑年,张圣君“到尤溪,募化缘金造桥亭”;淳熙癸巳年,漳州大旱,张圣君刻行法文祈雨,顿时大雨倾盆;淳熙戊戌年,尤溪瘟疫流行,张圣君寻找草药救病民……他每云游一地,都宣扬“恶有恶报、善有善果”的道理。他后来在白云寺当头陀及老,淳熙十年(1183年),张圣君云游到闽清金沙镇,修成正果,坐在九龙溪的巨石上,羽化升天,享年45岁。

『肆』 谁知道古代闽清关于张圣君的故事!(最近上中央电视台了)

张圣君,张公,张公圣君,监雷御史,五雷法主,荡魔将军,张圣公,张圣者,法主公,为福建省福州、莆仙一带居民所笃信的神明,因他的悬壶济世,一般道士都会祭拜。 史载,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农历七月廿三,张圣君出生在永泰县嵩口镇月洲村,童年和少年都是在苦难中度过的。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王审知开疆治闽伊始,瘴气疫疠流行,茅草初垦;加上乡村暴徒到处扰乱,村民深受其苦。这时的张年轻气盛,体魄健伟,精通武术,且为人急公好义,爱打抱不平,18岁被“闾山大法院”祖师许旌扬的数传弟子收为门徒后,三年后学成归里。此后,他游走于永泰、闽清、尤溪、莆田、仙游等地。据史志记载,绍兴丁丑年,张圣君“到尤溪,募化缘金造桥亭”;淳熙癸巳年,漳州大旱,张圣君刻行法文祈雨,顿时大雨倾盆;淳熙戊戌年,尤溪瘟疫流行,张圣君寻找草药救病民……他每云游一地,都宣扬“恶有恶报、善有善果”的道理。他后来在白云寺当头陀及老,淳熙十年(1183年),张圣君云游到闽清金沙镇,修成正果,坐在九龙溪的巨石上,羽化升天,享年45岁。

『伍』 第一个是什么字什么山大法院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是山东大学直属医院,跟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一样都是直属的

『陆』 道教法师大印上的字读什么字

各不相同,有道经师宝 雷霆都司 闾山法院 九天玄女 玉皇敕令 等等等等 很多的

『柒』 道教闾山派的昆仑法院是那位祖师创立的

福建省古田临水抄顺天圣母陈靖袭姑祖师创立闾山派。

辗转传下温州吉古寨云岩道人师公祖创立闾山派昆仑先天正法,

传下闾山派昆仑先天正法与朱兆谦老师公,

二传刘玉廷师公、熊曹坑张法氏郎,

三传山东回龙寨胡法氏郎、大坡村罗法氏郎、鹩畔村陈法氏郎、坪江村钟法氏郎,

再传云南云礼坑文潭口黄镇师公,

再传南京长安白石径谢旺师公、山寥坑廖左师公、赖公师公、恩可村李公师公、伍公师公,

在清朝再传广东省高州府电白县茶宅湾角村谢光明(耀南)夫子.创立六壬法派,昆仑法院,茅山的符籙派...

再传袁世善师公,再传到东南亚各国及广西和广东省的客家人地区再传播到香港,澳门,台湾...在台湾称为天和门

『捌』 闾山法院福佑仙坛的道士肩上叉个竹条干嘛

v可不可v发一份6课堂上你是;大图閪jcjxjf*瞌睡来嫉妒了累死北京吗1111111啊啊啊几哈路上了么么么么我妈妈华城国际个

『玖』 仙家被扣,用什么阵可以救回仙家

于子夜时分,在自家天地(农村平房靠近外屋门左右两扇墙垛都是,如果是城市,就在阳台即可)焚36柱黑色香,三样素供,九碗水,四双筷子,贡品要有橘子和桃。如果有其他堂口仙家帮助,还需要在36柱香后面再上9柱。阳台这里的事情做完了,就要到十字路口去解救迎接仙家了。先准备七捆香住,每捆九柱香,按七星方式摆放,摆放方式放在末尾,点燃之后,香头平齐。燃烧表文,搬请五路阎君,帮忙解救被压仙家。说出自己的事情,然后燃烧36个金宝,24个银宝。香烧到一半的时候要焚烧七朵红莲花。等香还剩四分之一或者仙家给你感应要赶快回家的时候,起身回家,口中念诵:“七名同光,五路十方,今我于此,搭救譬方。成秉神威,解役回梁。速断恩怨,返我家乡。”回家的路途中不可与别人说话。回到家中,将屋门关上。在仙堂上香,使仙家重回堂口受香。想的摆放方式:

一定要按顺序摆放。之后是否解救成功,自己就知道了。

搬请五路阎君,可以用咒语,也可以用表文,文章中,我用的是表文。只要心诚,就可以搬到五路阎君,与念诵什么咒语无关。例如,同是搬请五路阎君,就有很多的咒语,如“ong ban za er ban za er li o”、“五殿十城,菩萨威光。我今奏请,五路阎君。速来此地,搭救譬方”。

还有一点,什么贡品也别往家带!

平常的搭救方法大多数都是进行武斗,其实这个方式也差不多。只不过是先搬请五路阎君,请他们帮忙。如果不能,还得靠武斗。所以一般都有外来的仙家进行帮

本人常使用搭救被扣仙家的办法就是上表,城隍土地庙,这个方法及简单又经验,过程是相当繁琐的,需要会使用道教科仪,还有法术,必须是有道士身份的,还要有职位。才能得到祖师还有闾山大法院,法主公们的护持。

『拾』 招兵节的凤凰山畲族招兵节的文化内涵

凤凰山畲族招兵节集凤凰山畲族文化之大成,它涵盖了畲族的宗教信仰、神话传说、宗谱、语言、民歌、舞蹈、武术、音乐、服饰、饮食、迁徙等内容,从多个方位展示凤凰山畲族原生形态文化的面貌。 招兵节属于氏族神灵的宗教活动,它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定时、隆重和神圣。
畲族宗教信仰是以氏族神灵与世俗神灵相结合为崇拜物件的多神崇拜,但以信仰道教文化为主。
畲族先民在宗教信仰上,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都曾经历自然的原始崇拜阶段,相信万物有灵,拜祭山神、水神、石神、树神、田头伯爷、山地伯爷、灶君等。凤凰山每个畲村,都在村的水口处建老爷宫,供奉“三山国王”、协天大帝、感天大帝或打猎仙师、龙尾爷、青龙爷等神祇。但是,畲族尤其注重氏族神灵的祖先崇拜。畲族之所以认同道教,是因为它和畲族的原始信仰“盘瓠”信念相同,而且相信和它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它并不是企望成仙,长生不老,而是认为人们应该依靠自己的努力奋斗才能解救自己,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以人为本”。因此,畲家向来不认同因果报应,不建佛寺,畲民不当和尚,只在村的祠堂中供奉大慈大悲的慈悲娘娘观世音菩萨。
招兵节作为畲族崇拜道教文化的主要表现,可以从整个招兵节活动的氛围来证实。
一、是祠堂大厅所置的招兵神坛,其横匾是“闾山法院”,左联:闾山断案集千祥,右联:王母驱邪迎百福。左右联的字分别用红、浅黄、深黄、深蓝、浅蓝、浅红和黄蓝等颜色书写。坛内还设其他福主神位。
二、是祠堂大厅正面和左右两侧悬挂九帧直联神像,每帧上、中、下有三个神像,其中正面三帧从左至右顺序是:①天尊、李奶(三姐)、杨仙师。②张天尊、陈奶(四姐)、恭仙师。③梁天尊、林奶(九姐)、刘仙师。左侧三帧从上往下是:王母娘、点兵师、左头陀。右边三帧从上往下是:闾山殿、唐葛周、右头陀。
三、是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纸制成旗,代表所要请的各营兵马:东营九夷兵(蓝色),南营百蛮兵(红色),西营六戒兵(白色),北营五狄兵(黑色),中营三秦兵(黄色),左营天仙兵(浅蓝),右营地仙兵(黑),本地佛祖(即开山祖)(浅红),雷姓法师法广(深蓝)。在蓝姓畲村举行时,应为蓝姓法师。
四、是师公吟诵经文计有:《奉请招兵书》一本、《奉请生魂书》、《光明宝忏》一部、《消灾经文》一卷、《普庵福师光灯谢土真经》一卷、《诸品经卷》一部、《安灶君经文》一卷、《安龙镇宅宝忏》全卷、《安井经文》一卷、《三奶夫人国母娘娘经》一卷等24本经书和9册表文。在起师请神时首先吟诵经文:“一声龙角胜洋洋,启告三清神玉皇,三清玉皇高上帝,太上五灵神老君,王母七千众神将,闾山三宫神九郎……东宫东殿、南宫南殿、西宫西殿、北宫北殿、中宫中殿游仙走师神敕符……上界张天尊,中界梁天尊,下界李地尊,太上道德星君,北极紫薇神老君,南斗六字星,北斗七元君,日月两星君,诸天子,王天斗府满汉众星君……”。
凤凰山畲族招兵节活动,包含了粤北、闽、浙、赣、皖等地畲族现今保留的祭祖、请祖、奏名传法的祭祀仪式和清醮道场、禳灾型法事等相关情节和场面。
招兵节师公有茅山和闾山两颗印。相传,安徽句容县的茅山为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派别。畲族的先祖,不仅有闾山之术,还兼炼得茅山之术。闾山法院神坛中,供奉的陈靖姑师公,相传是陈奶娘学法于闾山,拜许真君为师,学得设醮法,斩蛇精、破洞的缩地腾空,驱瘟祛病,扶胎救童等法术。因此,畲家人把她尊为神仙,请她来庇佑畲村五谷丰登,人丁兴旺。
招兵节虽以道教文化为主,但也兼融佛教文化。如在招兵神坛中,坛内还分别供奉风伯雨司五湖四海龙王神位,敬请来临慈悲娘娘神位、千王万臣本境合乡福主、星君爷像、释迦牟尼像。师公吟诵经文中的“瑜伽海会,释迦如来三宝,三教八比大将军,观音菩萨,普贤祖师,阿秀罗王”,本村诸神祇,△△△大班师主,小朝师爷,带领仙童姊妹,神九郎,射猎师公;高龛慈悲娘娘,水口龙宫福主公王,宫角七圣娘娘,水口凹杨太伯公,芹菜湖石岩前玄天上帝、真武帝君,甲坑宫飞天大王,甲溪岗关圣帝君……△△△村,村上至溪源,下至水口,合境之内,福主公王、土地神明,天地父母等众位神祇,本村信主各户奉祀之龙神、门神、户尉,檐前使者,五帝烟主司命帝君…… 畲族文化专家、中央民族大学施联朱教授在《面向21世纪畲族历史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中指出:“盘瓠传说本身纯属荒诞无稽,是不可信的。但作为神话传说以反映一个民族的原始图腾崇拜则是科学的,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
盘瓠传说在畲家世代相承,广为流传。畲族称盘瓠作“忠勇王”。凤凰山畲族称“护王”、“驸王”;闽东、浙南畲族称“龙麒”、“盘护”、“高皇”;江西畲族称“盘瓠”;安徽畲族称“龙猛”。盘瓠的原型构成有“龙犬”、“鱼龙”、“龙与麒麟”等诸多说法,这是畲族原始图腾崇拜观念的形象化表现形式。也正是盘瓠传说和祖先崇拜,形成了畲族最原始、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氏族宗教的神灵。
我们认为,招兵节的原生动因,是畲族自古信仰基础的传承,它贯串着畲族的图腾崇拜信仰物——驸王的生平业绩。它所请的是“天兵天将”、“六丁六甲”诸神仙,所颂扬的是驸王为国为民,在国家危难之际,不怕牺牲,只身渡海取番王头的救国壮举,从而展示了驸王茅山学法的神威,以缅怀过去,祈求现在,希冀美好的未来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恭请驸王下凡来畲村,庇佑畲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子孙人丁兴旺。正如祠堂前楹联所表达的“清香明烛缅先祖,甘茗美酒敬驸王”的宗旨。
在招兵节仪式中,我们可多处见到突出畲家氏族神灵地位。如在法事中供奉氏族过程中重现畲族先祖驸王坐龙坛,学法于闾、茅二山等情节。在请神时,师公捧祭品跪拜,掷筊杯恭请驸王等众神灵,吟诵驸王的丰功伟绩;同时,神龛横桌上摆放列祖列宗牌位。这说明招兵节与祖先崇拜的紧密联系。 凤凰山是全国畲族世代流传的始祖开基地和民族发祥地,凤凰山畲语也因此引人瞩目。凤凰山畲族人口虽少,而时至今天,居住于凤凰山两端的畲族所使用的语言,仍然属于除了广东省惠东等四县畲族外,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即全国99%以上畲族所使用的语言。长期从事畲语和汉语闽方言研究的游文良先生,将全国畲族五个聚居省的畲语划分为9个语区13个代表点作比较研究,其中,凤凰山区被列为1个语区2个代表点,他认为“从历史的角度说,凤凰山畲语是由隋唐时期的古畲语底层成分,宋元时期的汉语客家话中层成分,现在的汉语潮州闽南话和丰顺、潮州客家话的表层成分结合而成的,它是一种多层面的语言成分的结合体”。凤凰山畲语的古老,在于它包含了一部分源于古越语、古苗瑶语成分,特别是其中有一些是现在闽、浙等省畲族没有保留下来的古畲语成分;还包含了一些古汉语成分和一些至今尚不明来源的古畲语成分。凤凰山畲语是丰富而复杂的。它是现代畲语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个地方方言,因此,研究凤凰山畲语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
经我们初步考证,凤凰山古畲语的“底层词”有近百个,兹择要列举如下。
畲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文字。在这次招兵节活动中,畲族师公吟诵经文时都使用畲语。这种畲语除借用汉字外,有的是汉字所不能代替的,因此,他们只能采用自造字的办法来弥补,并且约定俗成,大家都能理解和接受。尤其是经文,由于师公是家族的世袭传承,因而不少经文是靠上辈师公的口授和下辈的死记硬背来完成,所以里面的古畲语“底层成分”含量更高。 众所周知,语言产生音乐。凤凰山畲语是“多层面的语言成分的结合体”和“多来来源语言成分的混合体”。因此,在语言中,它具有明显的特点。具体表现是:
在声母方面,潮州畲语共有16个(含零声母),比潮州方言少2个;丰顺畲语共21个(含零声母),比潮州方言多3个。
在韵母方面,潮州畲语有56个,比潮州方言的61个少5个,其中单母音韵母6个,复母音韵母13个,鼻音尾韵母19个,塞音尾韵母18个;丰顺畲语有62个,比潮州方言多1个,其中单母音韵母6个,复母音韵母15个,鼻音尾声韵母21个,塞音尾韵母20个。
在声调上,凤凰山畲语有6个调类。编码代号为1、2、3、6、7、8,它与汉语在声调调类的对照是:1阴平;2阳平;3上声;6去声;7阴入;8阳入。它既与现代汉语北京方言的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个调类不同,也与汉语潮州方言的1上平;2上上;3上去;4上入;5下平;6下上;7下去;8下入的8声调类不同。
在词汇和语法上也与汉语潮州方言和汉浯客家话存在一些差异。
畲族是一个善歌的民族。他们“以歌传言”、“以能歌为荣”。唱畲歌是他们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这样,再加上畲语所具有的特点,畲歌更具强大的生命力。虽历经千余年,时至今天,在潮汕一带,民间仍流传着历史上的“唱畲歌仔”、“逗畲歌”的美誉。如汉学大师饶宗颐总纂的《潮州志新编第八册·风俗志卷八·娱乐种别》中,多处载述畲歌和潮州文化的关系,指出,“潮州的土著,陆为畲民,水为蜑户,畲歌本来是潮音的老腔老调,而蜑歌却是最原始与它有影响的东西”、“畲歌蜑歌是最纯粹地方性的潮歌,亦为潮歌的主流。今日的潮州民谣,犹有概称作畲歌的。当外来各种戏未入潮境以前,关戏童所唱的尽为畲歌蜑歌,当诸戏接踵而至,潮音戏萌蘖之际,所唱的戏曲,仍多畲歌”,“潮州土著,本多畲民,所有歌词留传后世甚伙”、“惟词旨表现,不离跋杯与画符,不问医生问鬼神,其举措似未开化。于今潮民尚多此习尚”。“畲歌犹是畲民插秧的歌,盖劳者感咏,所以忘倦。潮州人效法他,遂播于全境。”《澄海县志》载:“畲歌触物兴怀,连类见义,咏叹淫液,有使人情深而不能自己者,其词意雅俗非所论也。”周硕勋编的《潮州府志》指出,“村氓歌唱,多有声无字,咸矜新调,名曰畲歌”。陈坤的《岭南杂事诗钞》说:“畲歌唱出语音殊,调愈翻新曲愈孤;促管繁弦多悦耳,几曾辨别正声无。”这些史籍记载,充分说明了畲歌在潮州歌谣中的主流地位。
招兵节活动时,畲族师公正是用畲语所具有的特点,按经文中的叙事、劝世、抒情、神曲等情节,用喜、怒、哀、乐和抑扬顿挫的节奏吟诵,这就是地地道道的原生形态畲歌。笔者在2005年有幸与潮州市群艺馆领导一起赴浙江参加景宁畲族自治县举办的《中国畲乡·“三月三”歌会》,在会上及会议期间与闽、浙族亲的交流对歌中,经参加歌会的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杜亚雄博士鉴定,认为全国的畲歌,不同地域各自有一个音调,而凤凰山畲歌的音调最原汁原味,它受其他的地方方言影响小。在《凤凰山畲族文化》一书中,我们已对畲歌作了专门论述,发掘、收集和整理了一批畲歌,为印证凤凰山畲歌的源流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畲族是一个能舞的民族。畲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多姿多彩。有纪念祖宗的祭祀舞蹈,迎神驱鬼祈福的祈福舞蹈,醮明祭祀舞蹈,丧葬安灵舞蹈和表现生产劳动的舞蹈等。参加舞蹈人数,由舞种决定,有单人独舞,双人、三人、四人合舞和多人参与群舞的。
畲族在各种祭祀活动中,分文场和武场两种。而招兵节活动则是融会了文场和武场。如师公在起师、请神时,是以清唱为主的文场,声音轻柔缠绕,钟鼓相伴,在唱中时而伴以碎步绕圈,动作幅度小。但到请兵、招兵,驱邪时,则边唱边舞,手舞足蹈,大锣大鼓交作,龙角嘶鸣,气势磅礴,动作幅度大,舞步粗犷豪放,强劲有力。畲家人称这一优美舞姿为“猎步舞”,展示和再现先祖驸王上山打猎时的矫健动作。武场是畲族师公的强项。
神秘的“手诀”。相传,自古以来,畲村普遍流传鬼邪有五通鬼、天吊鬼和伤亡鬼等的鬼魂幽灵。因此,招兵活动中师公在驱邪一项中,务必施行法术驱逐鬼魂幽灵,采用各种不同的手势,这种不同手势统称“手诀”,俗称“雷诀”。据祖辈相传,“手诀”计有“藏身诀”38种,“打鬼诀”4种,“吊楼诀”2种,“罗房诀”2种。在“雷诀”中,因不同的“手诀”则行法功能也不同。在招兵中,师公的基本步法是罡步,而最具法术灵威的是奶娘踩罡的行罡布法。在行罡步时,以打击乐为主,音乐相伴,气氛庄严。
招兵节活动突出表现了畲族的“铃刀舞”。师公在表演时,手执一把刀柄穿串着若干铜钱的铃刀,在请神、赏兵、祭符等情节中,师公用单边肩和手,头顶桶盘,脚步快速地颤抖,忽左忽右地转动,使铜钱响声起着节拍作用,舞姿优美。 饶宗颐在《潮州志》中指出,“今日潮音戏中尚有畲歌的成分存在,如《桃花过渡》的桃花姐与渡伯斗畲歌全段,以及喜戏中穿插的旦角打诨,那种‘扣子调’,都是畲歌的形式”;“现在的潮州戏中的音韵,仍以畲歌为主流。畲歌中多道情打趣,述古之什,亦辄和潮音戏有交流的影响”;“我写的《关于潮音戏源的考证》,便指出它是畲歌、蜑歌、秧歌、正音、秦腔、汉调……的混合体。而潮音戏的音乐,当然亦是各种地方音乐的混合体”。
相传,先前的畲族器乐,只有师公在祈雨、祭祖、请神、驱邪道场演奏的鼓乐和在婚丧喜庆场合的鼓吹乐两种,至明代,才与外来诸戏剧、音乐融合。正是从那时起,凤凰山畲村都组建锣鼓班,配齐潮州锣鼓乐所需的鼓、苏锣、斗锣、深波锣,钦仔锣、摇琴、白字头弦(二弦),椰胡(胡弦)、唢呐、笛、箫等30多种乐器。平常闲暇时,几个人凑合一起,就可拉弦作乐。其乐调有轻六、重六、活五等。乐谱有“抛网捕鱼”、“寒鸦戏水”、“平沙落雁”、“柳青娘”和佛堂音乐“南海赞”、“大海慈航”等。值除夕、过年、村神会日等大节日,就出动锣鼓班。在招兵期间,锣鼓班担负迎来送往和配合师公的各项仪式活动。 据史籍载,畲族向来有习拳的好传统。很早以前,畲家便擅长武术。自唐代以来的一千多年封建时代,战争不断,社会动荡,畲族人民在抵抗外侮斗争中,充分显示了他们高超的武艺,出现多位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雷万兴、蓝奉高、许夫人、蓝松三等。《潮州志》载,蓝松三是明嘉靖年间的广东大埔畲汉义军首领。相传他创有高超的“蓝技拳”,流传于闽南、粤东一带,其套路有“四步”、“削竹”、“云眉”、“中拳”等二十多种。
为了抵御外来侵略,保护村寨安全和健身,凤凰山畲村都设练拳馆,聘请名师任教。昔时,村中男女皆参加,遇与外村械斗,男女皆出动。后来只有男子参练。直到20世纪30年代,此风仍行。成年男子都各练一套路拳艺,以供出外谋生时防不测。
在招兵活动中,村里挑选那些身强力壮、拳艺较高的男子做武士,他们个个头扎蓝色头巾,身穿黄色大褂,腰束红布条,手提长矛、铁尺、双刀等十八般兵器,个个雄赳赳,气昂昂,甚是威武。他们列队恭候祠堂前两旁,随时听候师公的调遣,并担负维持整个活动治安秩序的任务。 凤凰山畲族,向来有传统的民族服饰。早在唐代就有“左衽椎髻”的载。据载,至明代,闽、浙、粤、赣等地畲族服饰基本相同。男女“无寒暑,皆衣麻”,“通无鞋履”,或扎绑腿。妇女仍流行椎髻卉服,即头饰高髻,衣服花边。在发式上因地域不同和婚嫁与否而有差异。如明《永乐大典·潮州府风俗》载,“郡州县,其地曰白笼窑,曰水南,去城不五七里,仍外操一音,俗谓之‘不老’。州之旧俗,妇女往来城市者,皆好高髻,与中州异,或以为椎髻之遗风”,即可印证。文中所指白笼窑、水南地名,今为潮州市湘桥区意溪镇辖内的白陵輋、白石村、水吼坑和草岚武山一带所居住的雷厝山、灯心关和草岚武村畲族村民。
自古以来,织布和织彩带是畲家妇女的优良传统,他们大多从少年时就学织布织彩带,并常以彩带的优劣来衡量姑娘手艺的高低。旧时,畲民的衣料主要是各家自行纺织和用蓝靛染色的麻织物。各家各户自种苎麻,有纺车,妇女在农闲时,用手工将麻浸漂后分成丝,捻成线,织布,织彩带,染色制成衣,家中年老妇女一年四季撕麻捻丝,为家人准备衣料,故“无寒暑,皆衣麻”。这一手艺一直传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如山犁村,在20世纪40年代末,仍见村中老年妇女忙着撕麻、捻线织布。
畲族妇女传统衣服相当讲究。明清时期,最常见的妇女服饰为黑色,向右开襟,衣领与袖管皆绣花边,胸前偏右,绣一朵有百鸟朝凤凰和如碗大的草木花卉图案,胸前偏上方,裰两粒红绒球,中间镶各种料珠。至于婚嫁服饰,品质更讲究,要用绸衣、灰绸或红绸裙子。平时日子,妇女多穿粗布衣衫,节日或外出做客时才穿新衣。
鞋呈黑色,布底,平鼻,秃头,阔口,两侧与前头均绣花。
发式,历来较保守。已婚妇女通常梳一扁圆髻,紧贴脑后,罩以黑色髻网,插支银簪。少女则梳一条辫子,从前顶圈脑后,束一红色或红绿色苎麻线,斜扎脑顶与辫子平行。
男子传统服饰较为简单,常穿青黑或蓝色的大襟布衫。其款式是对襟,无领,只在领口镶蓝布。两肩上衬有棉布“搭肩”。苎布衫分长袖和短袖,夏装和冬装。
凤凰山畲族的服饰,大约保留至清末。原因一是清廷为强化其统治,曾下令禁止穿其他少数民族服装。二是因人数少,外出穿民族服装,常被人讥笑。最后是老人逝世时,如妇女的服饰要陪葬,有的被丢掉,这样久之就失传了。但老年妇女的发式,则保留至20世纪80年代。
在招兵节期间,畲家人人衣着款式新颖的传统民族服装,彩带五彩缤纷,可称是畲族服饰的大展演。先是祠堂悬挂的数百个神像服饰各异。其次是表演者的服饰,如师公先是穿长衫,外面披着绣有各种图案的袈裟,头戴红帽,随后又按仪式更换不同服饰。三是全村男女老少都打扮一新,穿戴各人自制的服饰,整个场面多姿多彩,令人目不暇接。 潮州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十分丰富。它融合了畲族先民的腌制、吃生、糍粑、包馅等习俗,饮誉海内外。
平常日子,畲家以咸腌菜当家,粗菜淡饭。但在招兵节时,每家每户都必办鸡、肉、鱼等供品祭祀先祖,筹办丰盛的佳肴款待亲朋,菜式繁多、琳琅满目。每户要拿出制作潮州名菜所必备的色、味、香、形烹调技艺。因为届时每户都有不少亲朋好友前来做客。热情好客是畲家人的好传统。村中俗例认为,谁家客人来得越多,人缘就越好。请客人要用米质最好的茶籽糯作料,用杵臼舂后制成糯米圆,畲家人称“粿乳仔”。要在圆、鸡、蛋、鱼表面抹红色。在接待礼节上也颇讲究,如菜式上,一般每桌最少要有八盘菜四碗汤,俗称12菜桌。每家把事先准备的山珍、土特产,制成名菜宴请客人。在调换菜时,桌上的盘、碗应保持偶数,忌奇数。最先一道和最后一道菜应是甜品。对长辈和尊敬的友人,桌上方中央的一盘鸡肉,要摆设“四点金”,即把鸡头、翅膀、尾巴分别放在盘四周,中间放鸡肝、腱,放时鸡头朝上方,以示对客人的尊重。但“四点金”和肝脏只作为装饰品,不能享用。每户的客人,人数不等,少则十几人,多者几十人。对客人多的人家,要设主次桌,按辈分高低安排席位,对辈分高的和嘉宾,安排坐主桌,席位分别按东一大位、东二大位依序坐下,同时每桌要有一名主人作陪,担负筛酒、盛饭、挟菜等事宜。 由于历史原因,千多年来,畲族为了逃避战乱、饥荒和朝廷的强行迁徙等而不断的大迁移,逐渐成为今天的“大分散、小聚居”格局。
从经文中,我们可追溯到畲族迁徙的足迹。如“福州府古田县临水宫诸夫人,大奶夫人陈四姊,小奶夫人李三娘,林岳山头林九姊……”,“南剑州游溪沙县朱满屘姑、朱记一娘、朱记二娘、公爷朱法胜……”,“漳州府龙岩县石子岗顶凉伞树下得道、上界金殿紫衣菩萨……”,“河南成祖师,河南成本师”,“南岳楼台瑞生师,九重山背重引师”,“福建连城蓝法清师公”等。这些资料为我们研究畲族族源提供了线索。

热点内容
中华人艮共和国劳动法 发布:2025-07-10 21:36:25 浏览:560
基层法律服务所法人变更流程 发布:2025-07-10 21:25:20 浏览:508
整治法院吗 发布:2025-07-10 21:19:05 浏览:739
经济法公司法重点 发布:2025-07-10 21:12:28 浏览:148
最高法院法 发布:2025-07-10 20:57:44 浏览:963
南京法官欠全国一个 发布:2025-07-10 20:57:42 浏览:662
法律硕士考试指南刑法分则 发布:2025-07-10 20:45:15 浏览:780
合同法对法律上不能履行规定 发布:2025-07-10 20:34:12 浏览:131
对道德经第一章的感悟 发布:2025-07-10 20:32:53 浏览:760
庭审怼法官 发布:2025-07-10 20:31:11 浏览: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