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的法官
Ⅰ 法官是什么定义
法官-等级评定
法官的级别分为首席大法官、大法官、高级法官、法官四等共十二级。
首席大法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为首席大法官。大法官大法官分二级,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高级法官高级法官分四级。法官法官分五级。
法官的等级确认,以法官所任职务、德才表现、业务水平、审判工作实绩和工作年限为依据。
一级大法官、二级大法官、一级高级法官、二级高级法官和最高人民法院其他法官的等级,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批准。
高级人民法院及所辖法院的三级高级法官、四级高级法官、一级法官、二级法官和高级人民法院其他法官的等级,由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批准。
中级人民法院及其所辖法院的三级法官、四级法官、五级法官的等级,由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批准。
法官-职责
法官
(一)依法参加合议庭审判或者独任审判案件;
(二)法律规定的其他职责。
审判案件是指法官依照法律的规定,通过对案件的审理,以查明案件事实,并适用法律以作出判决的活动。
法官除了依法参加合议庭审判案件或者独任审判案件以外,还必须依法审查起诉以决定是否立案;依法裁定予以减刑、假释;依法裁定采取诉前保全或者先予执行措施;依法裁定采取诉讼保全措施;依法对妨害诉讼者决定给予强制措施;依法解决下级法院之间管辖权争议;依法指导下级法院工作;依法向有关单位提出司法建议等;同时必须办理下列事项:(一)处理不需要开庭审理的民事纠纷和轻微的刑事案件;(二)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
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除履行审判职责外,还应当履行与其职务相适应的职责。人民法院的院长的其他职责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与人民法院审判活动直接相关的,如主持审判委员会;对本级法院已经生效的确有错误的判决或者裁定决定提交审判委员会处理;指定合议庭的审判长;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决定对妨害诉讼者给予强制措施等。另一类是与审判活动没有直接联系的职责,如处理人民法院的日常行政事务。人民法院副院长的其他职责主要是根据分工协助院长工作。庭长、副庭长的其他职责也可以分为两类,与审判活动直接相关的如决定合议庭的组成,指定审判长,等等;此外,还负有管理本庭日常行政工作的职责。审判委员会委员的其他职责主要是指参加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本院有关审判工作的问题或者总结审判经验。
对法官履行职责提供法律保护包括以下方面:
1.要依法保障法官具有履行法官职责的职权,保证法官审判案件不受非法干涉。
2.要保障法官履行职责必要的工作条件。
3.要保证法官不受打击报复,防止法官的人身、财产等受到侵犯,或者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处理。
Ⅱ 什么叫做法官
我国仿照海外实行主审法官制度,也就是原来的审判员。审判员+陪审员组成合议庭。现在是主审法官+陪审员。
Ⅲ 真正的法官是什么
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有一句名言,“法律只有被信仰,才能得到切实的遵守。”法官、法官,无“法”不成官,法官就要是从心里面信仰着法律!宋雨水之所以能够严格司法、公正办案,这与她坚定的法律信仰是分不开的。她说:“维护一个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社会对法律的信任就增加一分;而伤害一个当事人,就会多一群怀疑法律的人。”正是因为有着这份对法律的真诚信仰,她才能够不辞辛苦地为送菜农民讨回救命钱,她才能够在气势汹汹的彪形大汉前毫不畏惧,她才赢得了当事人“胜败皆服”的真心称赞! 俗话说,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就是说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心灵的沟通与理解是最为珍贵的。听完宋雨水的事迹报告会后,我一直有一个很强烈的感觉,宋雨水确实是在用“心”做事,她是真心实意地为群众着想。前来打官司的人,都是希望化解矛盾,使自己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宋法官就能体会当事人这种迫切心情,就能够真心实意、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在办理案件时,她不仅仅是一个裁判者,更是一个细心的倾听者和安抚者。她在调解时说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总能深深地打动当事人,就像一阵春风拂面而来,就像一股清泉流淌在心间,让原本针锋相对的当事人最终心平气和地达成调解协议,使当事人利益得到最大实现,使社会财产损失减到了最小。 即使要通过判决的方式解决问题,她也会细心的做好工作、耐心的解答疑问,使当事人赢得堂堂正正,输得明明白白。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真心”,老作家才会感动的说:“宋法官,你是第一个完整听完我讲话的人。”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真心”,她才赢得了同事的尊重,赢得了当事人的称赞,赢得了群众的信赖! 法律的力量在于公正,法官的份量更在于公正。宋雨水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她,对真理、对正义的追求显得慷慨而激昂——她说:我对法官这两个字的理解,就是最大限度的追求公平和正义。办案11年来,她始终维护着真理、坚守着正义:在她办理的1200件案中,没有一件因裁判不公被投诉和举报,甚至,连败诉的当事人也专门送上了感谢的锦旗。为了反思当事人是否得到了公正、判决是否做到了实事求是,她经常睡不着,在夜里辗转反侧。没有对真理、对公正的执着追求,她能够十年如一日的这样坚持吗? 共产党员就讲一个“真”字。听完事迹报告会,我感觉到宋法官还有许许多多的“真”。她有真才实学,在她手里,审判变成了公正和善良的艺术。她富有真情,面对经济困难而打不起官司的群众,她泪流满面。她求真务实,为了真相,从冰天雪地的东北小镇到寒风刺骨的中原大地,从茫茫无际的内蒙草原到阴雨连绵的岭南地带,她四处奔波着。 作为一名“真正”的法官,宋雨水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她真诚信仰法律,她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她追求真理、坚持正义。她是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杰出代表!她是人民群众口中无言的丰碑! “一个党员一面旗”。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力量!让我们向这些优秀的共产党员学习,努力做一名的“真正”的法官!
Ⅳ 什么的法官填空
威严的法官
Ⅳ 什么的法官ABCC
神采奕奕 虎视眈眈 想入非非 威风凛凛 含情脉脉
兴致勃勃 忠心耿耿 众目睽睽 气势汹汹 无所事事
傲骨嶙嶙 白发苍苍 白雪皑皑 板上钉钉 波光粼粼
波光鳞鳞 薄暮冥冥 不过尔尔 不甚了了 长夜漫漫
此恨绵绵 大才盘盘 大才盘盘 大腹便便 大名鼎鼎
谠论侃侃 得意扬扬 得意洋洋 颠毛种种 钉头磷磷
独行踽踽 丰度翩翩 风尘碌碌 风尘仆仆 风度翩翩
风雨凄凄 福寿绵绵 俯仰唯唯 负债累累 顾虑重重
瓜瓞绵绵 怪事咄咄 关情脉脉 含情脉脉 好善恶恶
鸿飞冥冥 虎视眈眈 饥肠辘辘 吉祥止止 两手空空
聊复尔尔 路远迢迢 妙手空空 磨刀霍霍 目光炯炯
暮气沉沉 怒气冲冲 其势汹汹 气喘吁吁 人情汹汹
气势汹汹 气息奄奄 千里迢迢 情意绵绵 秋波盈盈
Ⅵ 法官是干什么的
机构职能:抄
(1)执行本院发生袭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以及刑事判决、裁定中的财产部分;
(2)执行法律规定的仲裁裁决、公证债权文书等其他法律文书;
(3)对执行异议、被执行主体的变更、追加进行审查;
(4)依照法律规定实施查封、扣押、冻结、扣划等措施,对妨害执行行为人实施拘留、罚款措施;
(5)协助办理其他法院委托的执行工作。
区别主要在于执行局为普通法院的协助部门,负责对下级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监督、指导和协调,办理下级人民法院或利害关系人申请复议的案件。
(6)什么的法官扩展阅读
法官应当依法履行的义务
(一)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
(二)审判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秉公办案,不得徇私枉法;
(三)依法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
(四)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维护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五)清正廉明,忠于职守,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
(六)保守国家秘密和审判工作秘密;
(七)接受法律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
Ⅶ 法官是什么级别
法官等级设下抄列四等十二级:
1、首席大法官;
2、大法官:一级、二级;
3、高级法官: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4、法官: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
中国法官等级法官的等级确认,以法官所任职务、德才表现、业务水平、审判工作实绩和工作年限为依据。
大法官和一级、二级高级法官和最高人民法院其他法官的等级,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及所辖法院的三级、四级高级法官和一级、二级法官,以及高级人民法院其他法官的等级,由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批准;中级人民法院及其所辖法院的三级、四级、五级法官的等级,由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批准。
(7)什么的法官扩展阅读
等级晋升:
1、二级法官以下等级的法官晋级在职务编制等级的幅度内:五级法官至三级法官,每晋升一级为三年;三级法官至一级法官,每晋升一级为四年。晋升期限届满,经考核合格,方可晋升。
2、一级法官以上等级的法官晋级实行选升。
3、晋升高级法官,须经专门培训合格,方可晋升。
4、法官由于职务提升,其等级低于新任职务编制等级的,应当晋升至新任职务编制等级的最低等级。
Ⅷ 法官是做什么的
这是一个奇怪的标题。如果没有法官,谁来解决纠纷、裁决案件呢?因此,法官是一种十分古老的职业,自从有了文明以来就存在。他起码要比外交部长、比计委主任的资历老得多。
那时的法官用什么解决纠纷,暂且按下不表,今天的法官解决纠纷得依靠法律,所谓“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里所说的法律,当然就是立法机构正式制定颁布的法律、法规。然而,让我们仔细想一下,假定法官严格地依照这些法律、法规的条文规定,他是否能够解决纠纷?
容我斗胆说一句:假如法官严格地照搬法律条文,绝大多数纠纷是无法解决的。套用一句话,现实总在变化,而法律是灰色的。事情是明摆着的:立法颁布的法律通常并不能准确地预测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因而,它在某个时候作出的某个规定,过了一些时日,可能非常荒唐。今年年初就发生过一件很滑稽的事情:某地铁路部门曾根据1979年的一份文件,对被火车撞死者,最多赔偿300元或解决粮票,家庭生活确有困难者,酌情给予80至150元火葬费或埋葬费。
很滑稽。但在目前中国所奉行的法律制度下,却是完全合乎法律程序的,即使官司打到法院,一个遵纪守法的法官,也只能这样判决。因为,我们所实行的是大陆法,在这种法律制度下,法律是由、并且只能由立法机构制定,法官只能机械地适用法律,而不能对法律进行解释。即使要进行司法解释,也必须要最高人民法院出面进行,而普通法官是没有这种权力的。于是,一旦一个小小的案件暴露出某部法律的荒唐,人们很自然地呼吁,立法部门应当及时地清理过时的法律,应当及时地制定颁布适应新情况的法律。
然而,假如立法机构是负责任的,那么,它必将被这样繁重的立法、清法的活动给压垮。情况似乎也确实如此,这是一个急剧变动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存在一种“法律匮乏焦虑症”:从立法者到法官,从当事人到舆论,人们总是感到,有无数法律亟待制定;刚颁布没有几年的法律,又得赶紧修订;过时的法律,也得及时清理,否则会闹出笑话;即使大体上有效的法律,也被发现似乎总有各种各样的漏洞,但也只能将就了。当然,法官很苦恼:严格依法裁决,有时显然会得出荒唐的结果;但自行根据现实情况对法律作出解释,又显然不合程序。当事人当然也一样觉得苦恼:撞死人就赔几百块钱,给几十斤粮票,这是什么意思?
这个极端的案例确实凸显了目前法律制度所面临的困境。当然,任何一种法律制度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不过,至少从经验上看,普通法制度似乎没有我们这样的“法律匮乏焦虑症”。
要克服这种焦虑症,我们可能需要回到原点:究竟什么是法律?谁、如何制定法律?
法律就在人民中间
《普通法的本质》一书探讨的是普通法的本质。其实,通过它对普通法法官创制法律规则的过程的描述,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理解法律的本质。
根据作者的描述,普通法法官在审理一个案件时,不仅是在对具体的纠纷进行裁决,他也同时在生成新的法律规则:“即使解决纠纷是法院的惟一职能,那么也会出现以司法方式设立法律规则的情况。当法院在新的情况下阐明社会现存标准的适用、意思和引申含义时,它们无法同时避免创制以前没有宣告过的法律。”(第6页)
请注意这里的措辞,“宣告过的法律”。这正是普通法制度赖以存在的根本性事实:法律并不等于立法,法律仅仅是为某种程序所承认的,社会中具有正常的理智与情感的普通人在频繁的交换与合作关系中所形成的规则。也就是说,法律其实是普通人在其日常活动中生成的。
听起来有点奇怪?是的,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法律实证主义的法律观。中国的法家早就告诉我们,“法自王生”,只有君主可以制订法律,也只有君主制订的规则才是法律。近代以来的法律理论家也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我们,法律就是国家、通常是国家的立法机构正式颁布制定的文件,是主权者的命令,只有国王、议会才能制定法律。法律体现着国家的意志,是统治者用来维护自己利益的工具。如果立法机构没有公布那张印着字的纸,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法律,社会就处于无法无天状态,法官当然也就没有办法判案,当事人也就找不到解决纠纷的标准。
然而,这样的观念其实跟我们日常的经验是不符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并不知道法律,但在出现了纠纷的时候,他们很容易地就按照某种规则解决了。当然,法律实证主义者说,这样的规则是民间习惯或行会习惯,是道德习俗,是常识,它们确实是社会运转所不可或缺的规则,但它们绝对不是法律,因为,它们不是国家颁布的。
但这样的规则与法律之间的区别,果真是根本性的吗?普通法法官不这么看。当然,严格说来,普通人在日常中活动中所生成的规则,只是创制法律的原材料。法律是通过某种程序被法官所发现和确认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是法官创造、发明了法律。相反,他会说,他只是发现、阐明了社会中已经存在的法律,并使其系统化、保持前后一致性,且能够普遍地适用于每个人。
也就是说,在普通法制度下,法律规则在法官通过司法程序立法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法官只是通过一种理性的过程,将那些人们尽管在遵守但却没有意识到、也说不清楚的规则,接受、加工为明确的法律而已。因此,在这样的制度下,没有普法的必要:法律本来就在人民中间。一个人根本不需要知道法律说了些什么,而依然能是个守法的好公民,而一个具有正常的理智和情感的人所认为正当的事情,大体上就是法律所认可的事情;而这样的人认为应予惩罚的事情,就是法律应当禁止的:“如果一个人按照社会认为正确的方式行事,他会被认为是在做合法之事;如果一个人被社会认为是错误的事情所伤害,他将受到法律的保护。”(第211页)
法律的最佳制定者
而由于分散在各个地方、数量比立法机构的成员多得多的法官,时刻在解决提交到他们面前的纠纷,因而,他们能够比较敏捷地对社会的变动作出反应,从而使法律在合乎正常人的预期的情况下,又保持足够的灵活性。让我们设想,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被火车撞死的家人会得到什么样的赔偿?具有正常的理智与情感的普通人都会觉得,铁路方面即使没有责任,也应当给点抚恤性质的赔偿,起码应当支付丧葬费,今天,这笔钱好赖也得几千块吧?赔偿几百快钱加几十斤粮票的事情,是不会出现的。
归根到底,就像本书作者所说的,法律是建立在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规范、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性考虑以及地方或专业的习惯的基础之上的(参见第四章的论述),法官的任务就是按照这些标准发现、阐明、确认和系统化这些蕴涵在人们的交换与合作关系中的规则,把他们加工成为法律。
一个称职的法官恐怕不得不如此,否则,他无法解决纠纷。毕竟,立法机构正式制定颁布的法律,其实只是法律规则体系中的一部分,仿佛海面上露出的冰山一角。而大量的法律规则,是人们损遵守的,但却是谁也说不清楚的。立法者往往不能及时地了解这些规则,从技术上说,也不可能随时修订法律。因此,如果要求法官只能机械地适用现有法律,法官就将寸步难行。事实上,即使在欧洲实行大陆法的国家,也不断地从法官只能机械适用法官的原则一步一步向后退,逐渐给予法官以解释法律的较大自由裁量权。但是,由于那里不实行遵循先例的原则,因而,每个法官根据现实对于立法所做的解释,就只限于解决他面前的纠纷。这其实是一种知识的浪费。如果通过先例制度把法官们在司法过程中的智慧集中起来,所形成的法律是否会比几百个议员所制定的法律更优良呢?
Ⅸ 法官是什么
第三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法官与法的独特关系。在英国,法律是法官创制的,或者说“发现”的,在大陆法系传统的国家中,法律是由国家创立的,然后由法官执行。在英国,法官是法律的主人,而在大陆法系中,法官则是法律的奴仆。这其中最为精妙的含义在于法律是否是国家的独占资源就决定着法官们的本质意义。在英国,法律是源于悠久的传统是由法官们发现的,它不仅约束社会,同样约束国王,以及后世的国家,人们服从法律也同样是源于法律是历史结晶的产物。这样,法官作为法律的发现者是超越社会与国家,同样在民众心中也有着至高的地位。在大陆法系国家中,法律是一个主权者的命令,法官不过是这个主权者的奴仆,它只能用于统治,人们服从它仅源于一种群体暴力的支持。此外,英国的法官们才是真正的法律技术专家。他们这种发现法律的声名绝非浪得虚名,布莱克顿曾言及一个习惯是怎样成为法律的:证明某个准则是普通法规则的唯一方法,乃是通过表明遵守该准则已成为了一种习惯,但是这里产生了一个非常自然和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何使人们得知这些习惯或准则,而又是谁来决定他们的效力呢?关于这一问题的答案便是,由几家法院的法官来决定。他们是法律的保管人,是活的明断者,他们必须在各种疑问情形中作出裁决,而且还受其国内法进行裁决的誓言的约束……在证明普通法组成部分的这种习惯是存在方面,这些司法判决的确是所能够列举的最主要的和最权威的证据。[27]英国的法律是由法官们在一套严密的程序中依照一种独特技艺予以发现的这项技艺不仅包括遵循先例,还包括各种区别技术。这种法律的创制模式将法官们真正转化为法律技术专家,使他们比较容易的避免了政治的评论和其他干涉,也真正成为了法律所管辖一切事物的裁判者。 三、一个简单的答案 在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特别是在英国形成宪政框架的情形下,法律不仅仅管辖社会,同样管辖国家。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是其最为重要的内容,法官裁判的将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纠纷,还将包括个人与国家,社会与国家的纠纷,在近代这种纠纷的解决则是一个国家合法性证明的问题,作为合法性证明者的法官脱离国家,超脱于社会之上则是一个必然。一个现代学者眼中的法官的角色来源不仅仅与一个标准的裁判者有关,而且与一个政治问题的解决紧密相联。在英国,合法性证明的标准由于宪政框架的存在,将是由法律承担的,这些法律是由悠久的历史传统积淀而来,由法官们予以发掘,在这种背景下,法官必须的筹建一种封闭的程序来防止他者的干涉,用独特却又植根于英国大众的思维方式来确定此种法律,这样的技艺将是他们的立身之本及自身合法性的证明。既然担当了这样一种近乎“上帝” 的角色,法官们的去俗化将是同样重要的,他们必须披上长袍,用公众少用的,难懂的拉丁文审判,他们要接受一种贵族式的教育和熏陶,用贵族的礼仪来标明自己卓然不群的地位。同样,为使这种知识、美德、法律推理技艺流传下去,他们组成了自己的职业群体,将这一切传习下去,并且用这种群体的力量对抗各种干涉,因为他们也知道个体在政治中将是渺小而不堪一击的。 通过这一段分析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答案:法官是拥有娴熟法律技艺、具有强烈贵族精神的知识精英群体或其中的一份子。 参考文献: [1]李猛·爱和正义[J]、书屋、2001,(5)。 [2][4][6][12]马克主编·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C]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3]伯尔曼著,贺卫方等译·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M]北京: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93。 [5][9][10][11][14][22]程汉大主编·英国法制史[C].济南:齐鲁书社2001。 [7] 伯尔曼著,贺卫方等译·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M]北京: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93。
Ⅹ 什么是法官
预审法官是国外为了寻求司法公正而特设的一种岗位。其职责是法院接受一个案件之后,专有预审法属官先进行审阅,看案件是否符合立案标准,是否应当立案;立案之后原被告双方所提供的证据是否来源合法等一系列问题。案件经由预审法官审查之后,预审法官将其认为不会影响到司法公正的,来源合法的证据等材料在开庭之前交给开庭的主审法官审判团。当事人双方在开庭的过程中不允许直接提供证据,即使要提出新的证据,也需要交给预审法官对证据进行审查,看是否来源合法。在国外,主审法官在开庭之前是接触不到任何与案件相关的信息的。为了寻求司法公正,才加入预审法官岗位的。避免了法官接触当时案件情况后产生主观心理,可能造成审判结果的偏失,而导致不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