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新一项法院

新一项法院

发布时间: 2022-02-26 09:05:20

❶ 一件案子可不可以在审理完毕后,增家一个被告在另外一个法院再次以相同理由起诉。

不可以增加被告后重新起诉,但你可能可以另行起诉那个新的被告.
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这个被告属于这个案件的同一法律关系,必须要作为共同被告进行审理,比如你被甲乙两人共同打伤,但你只起诉了甲.如果因为法院的工作失误而未能追加乙,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审监程序提起再审,然后追加遗漏的被告乙重新审理.但如果是因为你原来不愿意起诉乙的话,那你就绝对不能再反悔而提起再审或者重新起诉甲和乙了.

第二种情况,这个被告是属于另外一个法律关系.比如你在工厂上班时被甲打伤,你原来只起诉了甲,那现在就可以因工伤或者工厂的管理失责等原因而另行起诉工厂.

但根据你所说的以"相同理由"重新起诉,这是绝对不行的.因为一事不再理,你自己放弃追究乙的后果必须要由你自己负责.

❷ 我国实行的法官员额制是什么意思

我国实行的法官员额制的意思是: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中国法院的司法改革》白版皮书表示,权建立法官员额制,就是要通过严格考核,选拔最优秀的法官进入员额,并为他们配备法官助理、书记员等审判辅助人员,确保法院85%的人力资源配置到办案一线。

(2)新一项法院扩展阅读: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作了全面部署,2014年以来,司法改革紧锣密鼓,攻坚克难,统筹兼顾,扎实推进。

中共中央确定将上海、广东、吉林、湖北、青海、海南、贵州7个省市作为首批司法改革先行试点。2015年5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同意山西、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重庆、云南、宁夏开展推进司法责任制、司法人员分类管理。

司法人员职业保障、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等4项改革试点。这是继去年7个试点省市后的第二批试点。会议要求试点地方要加强组织领导,细化试点实施方案,推动制度创新。

❸ 再审事由中的新证据包括哪些情形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第一项的规定,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才符合再审的条件。

因此,“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是再审中新证据的认定标准。如果再审申请人提供的新证据只是证明原判决、裁定存在一般瑕疵的,则不应当认定为新的证据。

新的民诉法司法解释对于再审中的新证据作出了细化规定,即“再审申请人提供的新的证据,能够证明原判决、裁定认定基本事实或者裁判结果错误”。

条文中的基本事实是指对原判决、裁定的结果有实质性影响、用以确定当事人主体资格、案件性质、具有权利义务和民事责任等主要内容所依据的事实。再审中新证据的认定具体有以下几种:

(1)新发现的证据。该证据在原审庭审结束前已经存在,因客观原因于庭审结束后才发现。

(2)新取得的证据。该证据在原审庭审结束前已经发现,但因客观原因无法取得或者在规定的期限内不能提供。

(3)新形成的证据。该证据在原审庭审结束后形成,无法据此另行提起诉讼。

(4)未质证的证据。该证据在原审中已经提交,由于原审法院的原因,未组织质证且未作裁判根据的。

(3)新一项法院扩展阅读:

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是人民法院代表国家作出的。申诉虽然是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认为人民法院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有错误,要求人民法院进行审查处理的一种请求,但是申诉并不是必然引起人民法院对案件重新进行审判。

人民法院只有对各种申诉材料进行认真审查以后,发现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在认定事实上或者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才能按照审判监督程序进行重新审判。

一、有证据证明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有错误。也就是说,申诉人提供了人民法院在审判时没有掌握的事实材料,这些证据足以证明原判决、裁定对案件的主要犯罪事实、重大情节在认定上发生了错误。

一个案件的主要犯罪事实包括犯罪事实是否客观发生过,犯罪行为是否系被告人所为,犯罪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如何,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年龄、能力,犯罪前后的表现等;一个案件的重大情节包括被告人作案的动机、目的、手段、后果等情节。

一个案件的主要犯罪事实或重大情节在认定上发生错误,就可能影响对整个案件的判断,这就需要对案件重新进行审理。

二、据以定罪量刑的证据不确实等情况。据以定罪量刑的证据不确实或证明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间存在矛盾

三、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适用法律确有错误包括: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在引用法律出现错误。引用法律错误即判决、裁定所引用的法律包括条款、有关司法解释时出现错引;

定性定罪错误,就是判决、裁定混淆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以及一罪与数罪的界限;判刑错误就是判处的刑罚超过了法律规定的轻、重限度,如轻罪重判、不应该适用附加刑的适用了附加刑或应当从轻减轻处罚的,未从轻减轻处罚,甚至应当从轻的作了从重处罚等情况。

审判人员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等行为。人民法院的法官是行使国家审判权的执法人员,法官在审判案件时,应当清正廉明,忠于职守,秉公办案,如果法官在办理案件时,存在利用职权贪污赃款、收受当事人的贿赂,或者出于私情故意曲解法律,

公然违背事实和法律规定等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所作出的判决、裁定不仅违反了审判原则,而且也可能是不公正的,理应予以纠正。但是,申诉人如果仅凭怀疑、分析或推理就认为法官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这是不能作为提出重新审判的理由。

❹ 以什么理由发回重审的案件法院不需要另行组成合议庭审理

无论在民抄事、刑事还是行政诉讼中袭,发回重审的案件,诉讼法的规定都是一样的,都是“原审人民法院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重审”,这个应当的用词,说明没有例外发生。因此,如果要问有什么理由,原审法院不需要另行组成合议庭审理案件,那么,答案就只有一个:没有理由。


另行组成合议庭的含义,不仅仅是法官,原来案件中书记员、陪审员等,也要一并更换。


唯一的例外规定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该解释第355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核准死刑,发回重新审判的案件,原审人民法院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审理,但本解释第三百五十条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的案件除外。


上述规定中提到的二种例外情况,即如果是因为 “复核期间出现新的影响定罪量刑的事实、证据的,应当裁定不予核准,并撤销原判,发回重新审判”或“原判认定事实正确,但依法不应当判处死刑的,应当裁定不予核准,并撤销原判,发回重新审判”,可以由原合议继续重审。

❺ 新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 当事人的近亲属或工作人员 如何理解

〈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第二款第二项规定;“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工作人员”;解释如下:

1,“当事人的近亲属”是指与当事人有夫妻、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近姻亲关系以及其他有抚养、赡养关系的亲属,可以当事人近亲属的名义作为诉讼代理人。

2,“当事人的工作人员”是指与当事人有合法劳动人事关系的职工,可以当事人工作人员的名义作为诉讼代理人(包含;1当事人是法人,其中的职工;2当事人是自然人,它担任法人里有劳动关系的职工)。

引用法律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已于2014年12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36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

第八十五条;“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第二款第二项规定,与当事人有夫妻、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近姻亲关系以及其他有抚养、赡养关系的亲属,可以当事人近亲属的名义作为诉讼代理人”。

第八十六条;“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第二款第二项规定,与当事人有合法劳动人事关系的职工,可以当事人工作人员的名义作为诉讼代理人”。

(5)新一项法院扩展阅读: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六条第一款第(六)项的规定,刑事诉讼中的近亲属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规定,外国人或无国籍人,愿意遵守中国宪法和法律,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经申请批准加入中国国籍:一、中国人的近亲属;二、定居在中国的;三、有其它正当理由。

此处的“近亲属”指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和其他具有抚养、赡养关系的亲属。

参考资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❻ 新颁布的《行政诉颂法》内容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15年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证人民法院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前款所称行政行为,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

第三条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对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

第四条人民法院依法对行政案件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人民法院设行政审判庭,审理行政案件。

第五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第六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

第七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依法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

第八条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第九条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行政诉讼的权利。

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人民法院应当用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审理和发布法律文书。

人民法院应当对不通晓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提供翻译。

第十条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有权进行辩论。

第十一条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更多内容请打开链接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
http://www.spp.gov.cn/sscx/201502/t20150217_91466.shtml

❼ 关于再审条件“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的理解

关于再审条件“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的理解

叶赫那拉闻多解答;新证据、再审。

一、再审时效;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五条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六个月内提出;有本法第二百条第一项、第三项、第十二项、第十三项规定情形的,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

二、“新证据”的界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十一条《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新的证据”,是指以下情形:

(一)一审程序中的新的证据包括: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后新发现的证据;当事人确因客观原因无法在举证期限内提供,经人民法院准许,在延长的期限内仍无法提供的证据。

(二)二审程序中的新的证据包括:一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申请人民法院调查取证未获准许,二审法院经审查认为应当准许并依当事人申请调取的证据。

三、“新证据”提交的时间;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十二条当事人在一审程序中提供新的证据的,应当在一审开庭前或者开庭审理时提出。

当事人在二审程序中提供新的证据的,应当在二审开庭前或者开庭审理时提出;二审不需要开庭审理的,应当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出。

第四十三条当事人举证期限届满后提供的证据不是新的证据的,人民法院不予采纳。

当事人经人民法院准许延期举证,但因客观原因未能在准许的期限内提供,且不审理该证据可能导致裁判明显不公的,其提供的证据可视为新的证据。

综上所述,在一、二审开庭审理结束后,提供未出示的过证据,不属于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新证据”,因此,本案再审申请,应当依法驳回。

以上为民事诉讼专家解释。

❽ 2018上半年全国法院新收审判类案件多少

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上半年审判执行工作数据显示,与2017年上半年相比,全国法院新收审判执行案件总数增加70.6万件,结案数增加40.2万件,“基本解决执行难”核心指标进一步趋好。

另一项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全国法院新收执行案件385.9万件, 实际执结与终本189.33万件。各省(区、市)法院中,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河南5省法院新收执行案件数超过20万件。

❾ 诉讼案件中,能够被人民法院 采纳或认定的 新证据 具体的指哪些

摘一文供参考,有点长: “新证据”问题既是民事诉讼立法中的难点问题,也是法院审判实践中的难点问题。如何准确界定“新证据”的科学内涵,使“新证据”在民事诉讼中得到有效的适用,是当前法院在审判实践中中国待解决的问题。现行《证据规定》在“新证据”问题上虽然已突破《民事诉讼法》的局限,对民事诉讼中的“新证据”进行了具体化,并对有关程序性规定进行了明确,但由于法律条文的抽象性、原则性规定毕竟无法穷尽审判实践中遇到的各种“新证据”问题,导致法院在民事审判中对相关条文的理解与适用上也产生诸多问题。本文从现行证据规则出发,结合案例,试对民事诉讼中“新证据”的理解与适用做一粗浅分析。 一、现行法源有关“新证据”的规定 (一)《民事诉讼法》对“新证据”的有关规定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可以在法庭上提出新的证据。”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一款第一项也作出“当事人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裁判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的规定,同时,《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二条,第一百五十三条对“新证据”问题也有阐述。 可见,“新证据”问题并不是新问题,在《民事诉讼法》中早已规定,但这种规定是笼统的,过于宽泛,对“新证据”并没有作出明确界定,且对“新证据”的举证期限问题也没有作出规定。这就导致我国民事诉讼中,对“新证据”的适用采随时提出主义,即当事人可以在诉讼进行的过程中提出前一阶段没有提出的证据,法官也必须任由当事人随时提出新证据,而只要该新证据“足以推翻原裁判”。 (二)《证据规定》对“新证据”问题的新突破 《证据规定》第四十一条至第四十六条对民事诉讼中“新证据”进行了具体化,并明确了相关程序性规定,赋予“新证据”以新的更为科学的内涵,并就其例外“可视为新的证据”的情况作出解释。 《证据规定》第四十一条规定:“《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新的证据’,是指以下情形:1.一审程序中的‘新证据’,包括: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后新发现的证据;当事人确因客观原因无法在举证期限内提供,经人民法院批准,在延长的期限内仍无法提供的证据。2.二审程序中的‘新证据’,包括:一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申请人民法院调查取证未获准许,二审法院经审查认为应当准许并依当事人申请调取的证据。” 《证据规定》第四十四条规定:“《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新的证据’是指原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当事人在再审程序中提供新的证据,应当在申请再审时提出。” 单从字面上看,《证据规定》对“新证据”问题做出较《民事诉讼法》更为具体明确的规定,且赋予“新证据”以科学的涵义,而其实质更在于克服《民事诉讼法》对“新证据”随时提出主义的模糊规定,改“新证据”随时提出主义为适时提出主义。 二、各审判阶段“新证据”涵义的理解 尽管现行《民事诉讼法》对有关“新证据”问题作出立法层面上的规定,但原则性太强,难以掌握。《证据规定》对“新证据”的内涵加以具体明确,同时对“新证据”的适用程序问题也作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但进入民事诉讼程序中的具体案件有时非常复杂,且“新证据”举证问题可能贯穿于诉讼进程中的各个阶段而对审判结果产生影响,所以有必要对整个诉讼时段进行分拆,具体到一审、二审、再审阶段。在各审判阶段,“新证据”的涵义是不同的,以下就各审判阶段中“新证据”的涵义加以阐释。 (一)一审程序中“新证据”的涵义 现行《民事诉讼法》只是笼统的规定“当事人可以在法庭上提出新的证据”,具体对“新的证据”作何理解,并不确定,而且该规定没有从审判各阶段对“新证据”问题进行明确,过于宽泛。 《证据规定》对一审程序中的“新证据”区分了两种情形:一是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后“新发现的证据”。对这类证据应当理解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客观上尚未出现,如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中,受害人身体遭受损害的后果或后遗症,在举证期限届满前并没有显现,而在举证期限届满后发现损害后果或后遗症,向法院提交的证据就属于这一情形。有的情况下,证据在诉讼程序开始前就已客观存在,但通常情况下,由于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当事人并无法知晓该证据已经存在而未掌握,可以称之为“新出现和新发现的证据”,对该类证据中的“新出现”的情况,因其在界定基点上已明确为“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后”才发现的证据,客观上不难理解。这种情况下,当事人需要提供证据证明未能在举证期内提交证据是因为客观原因所致。 另一种情形是,当事人确因客观原因无法在一审举证期限内提供,经人民法院准许延长举证期限,在延长的举证期限内仍无法提供的证据。此类“新证据”的涵义应理解为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已经知道该证据是客观存在的,但在通常情况下,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当事人经多方努力,在举证期限内仍然无法向法院提交该证据,后由当事人在一审结束前提供的。 (二)二审程序中“新证据”的涵义 现行《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一款第一项中有关“新证据”问题只是原则性地规定:“当事人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裁判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对此规定,当然也应理解为适用于二审程序,但在二审程序中究竟何为“新证据”、以及如何适用问题却未明确。 《证据规定》对二审程序中当事人提交的“新证据”,也区分了两种情形: 一是当事人在一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根据举证期限制度,当事人在一审庭审结束后才提交的证据可不予接受认可,但鉴于当事人可能的过错或因某些确实存在的客观原因的限制,有些具有证明力的证据并未在一审结束前提出,如果二审程序再不加以认定,不予以采信,那就有可能导致裁判失衡,有违当事人诉讼机会均等的诉讼理念,也有违司法裁判公正的价值追求,故采取这一措施是有必要的。当然,在这里,“新发现”的证据包括两种,一种是在一审庭审结束后新出现的证据,如土地出让合同纠纷中,一审结束后当事人依法办理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的,应属于二审中的新证据。另一种是在一审结束前已经存在的证据,但在通常情况下,当事人无法知道该证据已经出现的情形,当然,当事人无法知道该证据是由客观原因所致。 第二种情形是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已经知道该证据客观存在,但在举证期限内无法完成举证责任,经申请延长举证期限,在法院准予延长的举证期限内,仍无法完成举证而在二审提交的证据情形。如人身伤害案件,受害人明知有目击证人,但受害人对现场目击证人都不认识,这样在一审举证期限内,受害人无法完成举证,后经受害人多方努力,终于寻找到目击证人,在二审中提交“新证据”。应当注意的是,该种情形下所讲的二审法院经审查认为应当准许当事人申请法院调查取证的请求,仅指当事人在一审阶段曾提出过的申请法院调查取证的请求,而在二审程序中再次提出申请的情况,而不包括当事人在一审程序中未曾提出过的申请法院调查取证的请求。 (三)再审程序中“新证据”的理解 再审程序不是法律规定解决当事人之间权益纠纷的必经程序,而是一种特殊的救济程序。《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在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裁判的,人们法院应当再审。”这就是法院启动再审程序的证据条件,该条件是“足以推翻原裁判”,至于能否推翻原裁判,则由法官综合考量该“新证据”在整个案件审判中所起的作用来确定,在这一环节,法院占主导地位。 “新证据”的提出是启动再审程序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不对再审程序中“新证据”作出界定,举证时限制度就会形同虚设,所以,《证据规定》第四十四条明确规定,“再审程序中新的证据是指原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该新发现的证据应做两种理解,一是在启动再审程序前客观上并不存在或已经存在,但当事人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并无从得知该证据存在,在原审程序中也就未提供的证据。二是在终审结束后新出现、新发现的证据。当然,懈怠举证与主观故意提供的所谓上述“新证据”,法院不应认定为“新证据”,当事人就承担不利后果。 三、现行“新证据”制度中的困惑 现行证据制度在维护当事人诉讼机会平等,保护司法公正方面确实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任何一种制度设置的初衷都是理想化的,“新证据”制度也是如此。以下对现行“新证据”制度在审判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分述之。 (一)一审程序中“新证据”适用困惑 《民事诉讼法》中,没有对何为“新证据”作出明确界定,对“新证据”的举证期限也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实践中,当事人在诉讼阶段可随时提出自认为是“新证据”的证据,并把“新证据”的认定工作交由法官。有些当事人自认为是“新证据”的证据,在整个案件证据链中所起的作用并不大,若法官对这样的证据逐一认定,无疑会影响审判效率,况且这种认定工作完全由法官主导,行使自由裁量权,有时影响司法公正。 《证据规定》虽然结合《民事诉讼法》对“新证据”作出相应界定,但仍有许多适用中的困惑,对于一审中的“新证据”,困惑主要是如何正确适用“当事人在举证届满后新发现的证据”,该“新发现的证据”常被当事人以“遗忘的证据”为借口所利用,对另一方进行突袭。在一审过程中,当事人提交出了没有经过证据交换的证据,并称是新发现的证据,属“新证据”。 笔者认为,对于这种情况,法院就应看举证的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是否提出过该证据因客观原因未能提交的说明,是否申请人民法院延长对该证据的收集期限等,若不存在以上情况,就不应当认定为“新证据”,持有该证据的当事人就应当承担逾期举证对自己不利的法律后果。 一审中“新证据”制度适用中的困惑之二在于,依“客观原因”的表述,赋予法官自由心证的权力,而区分是客观原因还是当事人主观过错并无依据可循,法官又畏于二审改判发回的压力,主要是时刻处于担心裁判被改判的尴尬境地,就有可能在一审阶段盲目懦从于当事人提交的“新证据”。所以,一审中法官应结合案情,对当事人提交的“新证据”进行慎重、严格地审查,如果是因为当事人不懂举证期限的意义或者是因为当事人疏忽,造成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未向一审法院提供证据的,不能认定为“新证据”。 (二)二审程序中“新证据”适用困惑 按照《证据规定》,二审中涉及到的“新证据”,可分两种情况:1、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2、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申请法院调取未获准许,二审法院经审查认为应当准许并经当事人申请而调取的证据。 “新证据”制度的价值目标在于赋予当事人平等的诉讼机会与诉讼权利,而若以当事人诉讼机会平等为由认定某证据属于“新证据”,实际上就永远不会有诉讼机会平等。按照学理解释,二审程序中的“新发现的证据”主要首先从当事人过错出发来界定,但当事人若因自己保管不善,在一审举证期内未能向法庭提交相应证据,如会计账册,而在二审过程中整理资料时发现了该账册,似乎并不属于“新发现的证据”,司法实践中对此认识不一,交由法官自由裁量,有的法官认为不属于“新证据”,有的法官认为属于“新证据”,并据此作出裁判。 笔者认为,在司法实践中,如果当事人所提供的证据确实是一审中因客观原因而非主观原因无法提供的“新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认定确有重大影响,法官应认定为“新证据”,对方当事人应予以质证,若不属于“新证据”,则对方可拒绝质证。 对于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申请法院调取未获准许,二审法院经审查认为应当准许并经当事人申请而调取的证据,法院应认定为是“新证据”,但在该种情形,若第一审中被告未提出抗辩,但在二审中提出理由,形成二审中新的抗辩,那是否将一审中原告针对该理由提出的证据列入法庭调查范围?笔者认为,这样的证据并没有涉及到证据的必要性、作用与地位问题,这就需要二审法官结合案情综合作出判断,只要符合上述“新证据”条件,法院就应当进行法庭调查。另外,在二审程序中,法官对整个案情及各证据的效力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对当事人申请调查取证的要求是否合理应能够作出客观判断,须注意的是,该调查取证的请求是二审中对一审曾提出过的调查取证的要求再次提出申请的情形,并不包括二审中第一次提出的调查取证请求。 (三)再审程序中“新证据”适用困惑 针对一审、二审程序终结后确有错误裁判的情形,人民法院将启动再审程序。由于我国现行审判监督程序未对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条件作出明确的限制,从而使得有些当事人借提出“新证据”达到拖延诉讼的目的。 为了改变无限再审的状况,《证据规定》中规定了再审程序中“新证据”的范围,按此解释,即便是当事人因一般过失而未能在原审中发现证据或提出证据,判决生效后也不能再依据这些证据申请再审。这样的解释固然有助于维护生效裁判的稳定性,解决“终审不终”的问题,但与民事证据法规的价值目标是相冲突的。 笔者认为,在再审程序中对“新证据”做出限制性的解释是必要的,但界定不宜过严,应限于当事人因故意或重大过失在原审中不提供的情形。如有的当事人在原审中就有了足以使自己胜诉的证据,但为了拖延诉讼,故意不提供,等到判决生效后再以这样的证据申请再审,鉴于启动再审程序难度极大,当事人一般是不愿意冒这样的风险的,这样的当事人虽然不能说绝对没有,但肯定是存在的。所以,法官应从案件实际包括当事人实际出发,综合考量该类证据的“新证据”效力。 四、完善现行“新证据”制度的几点思考 (一)现行“新证据”制度弊端之溯源 尽管《民事诉讼法》对民事诉讼中的“新证据”问题从立法层面作出了规定,但根据对相关规定的理解,《民事诉讼法》对“新证据”采随时提出主义。《证据规定》对《民事诉讼法》中“新证据”问题作出了细化,作出了更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如对“新证据”,赋予了更为明确的涵义,对“新证据”随时提出主义进行了限制与修正,明确了“新证据”的举证时限,对当事人举证权利作出了界定,以保障新的证据不被忽视,以使当事人的举证权在诉讼各个阶段都能得到体现和保障。在举证时限过后,允许当事人提供“新证据”,无疑是对举证时限制度本身的一种冲击,但该制度本身是科学的。 制度设置来源于理论指导。在司法理论上,两大法系对新证据的认定与采信有着两种不同的特点与适用规范。在大陆法系国家,对举证时限的规定有较大弹性,当事人可提出新证据,法官对当事人提交的“新证据”的认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官根据个案实际,运用自由心证进行弹性裁量,也即在“新证据”认定与采纳的问题上,法官占主导地位。而在英美法系国家,主要是通过正当程序观念审视“新证据”问题,即把程序正当性与审判的公正性作为崇高的价值取向来看待。在英美法系国家,大多将举证时限制度推到了与政治程序一样的认识高度,认为程序正当性是审判公正进行的必要前提和有力保障。所以,在英美法系国家如美国,上诉法院很少接受新的证据。 我国民事诉讼证据规则既追求大陆法系国家追求实体正义,又循英美法系国家程序正当性,导致当前我国民事诉讼制度走入怪圈,也导致证据制度中“新证据”问题的混乱。我国法院裁判历来奉行“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审判原则,而事实的再现要依靠证据来证明,证据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可能使证据延伸到诉讼过程的各个阶段,“新证据”不仅可能出现在一审、二审,还可能出现在再审阶段。法院的审判是建立在对相对稳定的证据体系进行认定与考量的基础之上,相对稳定的裁判与不断变化的证据形态之间就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也就是法院在实践中对“新证据”认定与适用中产生困惑的困惑缘由。 (二)完善现行“新证据”制度之我见 1、加强对当事人举证指导,强化当事人举证意识 民事审判实践中,加强法院对当事人举证进行有效指导,强化当事人举证意识,对推进诉讼活动顺利进行,维护当事人证据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证据规定》虽然强化了当事人在各个诉讼阶段提交“新证据”的权利,尽量突出当事人推动诉讼的主导地位,但尽管如此,由于《证据规定》的抽象性与原则性规定,在面对复杂的案件时,有时就显得力不从心,而往往是当事人缺乏法律知识与证据意识,在诉讼中不能向法院提交最具有针对性的“新证据”,而是将所有证据材料,不管有无实际效力,都交由法官选择,于是,如何引导当事人在诉讼各阶段为保护自己的诉讼权益提供有力的“新证据”,便成为法官一项重要而必要的工作,而且,《证据规定》也明确规定了人民法院“应当”对当事人举证进行指导。 由此可见,举证释明是受案法官应尽的义务,如果违反此义务而导致当事人贻误举证时机,上级法院可以原审裁判程序违法而发回重审。当然,法官的释明义务是相对的,在面对具体案件时,如法官过多释明,可能影响当事人诉讼主体地位,而释明不力,又可能导致当事人盲目举证,甚至无所适从。所以,法官在面对具体案件时,应考量当事人的诉讼能力,把握好释明尺度,全面、适当地指导当事人举证。 笔者认为,在审判实践中,审判人员不能满足于通过向当事人送达举证通知书来完成对当事人举证释明,还应在诉讼过程中,向当事人讲明利害关系,以强化当事人举证意识,积极推动诉讼进程,而不仅仅被动举证,从而更好地维护自己的诉讼权利。 2、完善各诉讼阶段中“新证据”交换制度 作为当事人之间交锋的“武器”,“新证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新证据”的交换是保证当事人之间充分了解对方证据,以保证当事人充分举证,有针对性地提出“新证据”的有效途径。由于我国《民事诉讼法》与《证据规定》中并未规定“新证据”的强制答辩制度,若法官不组织当事人对“新证据”进行交换,当事人在不了解对方证据链的情况下,势必造成盲目举证。 虽然《证据规定》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仅规定了法院可以组织当事人进行证据交换的两种情形,并没有将证据交换作为每案必经程序,但为了使当事人在诉讼各阶段更有针对性地提供新证据,法官应尽可能地在诉讼各阶段安排当事人进行证据交换,以便当事人相互了解对方证据情况,及时提交“新证据”。这样以来,也使法官从许多无用的证据中解脱出来,对提高审判效率,提高审判质量来说意义重大。当然,在“新证据”交换环节中,法官的释明引导不可或缺。 3、建立“新证据”适时举证机制 如今,“权利人不应躺在权利上睡觉”这一理念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尽快从权利上觉醒,及时提出新证据,不仅是再现案件事实服务审判的需要,从更大方面来说,更是法官及时认定客观事实,恢复不稳定的社会关系的需要。《民事诉讼法》与《证据规定》虽然都对当事人享有新证据举证权加以明确,但对新证据举证时限问题,并未规定具体举证期限,造成审判实践中,审判结果常因当事人提出新证据而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这种不稳定的状态不仅存在于一审、二审,甚至延伸至再审。 设立举证时限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提高审判效率,而证据突袭常使得诉讼不经济,甚至二审中提供新证据,有使得一审程序被虚化之虞。笔者认为,如果当事人迟延举证,就应使当事人承受迟延举证的不利后果。这样并不是仅仅追求诉讼效率,更多在于促使当事人及时在合理期限内提交新证据,以保证该新证据不致发生失权的不利后果。 “新证据”的合理理解与适用问题是“新证据”制度中的核心问题,如何有效适用“新证据”制度,使其在民事诉讼中充分发挥作用,以保证当事人诉讼权利,是该制度的价值目标所在。“立法也应与时俱进”,如何结合新情况及时完善现行“新证据”制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对“新证据”问题的研究还需深入,希望本文对“新证据”制度的完善有所帮助

❿ 民事案件,一审在地方法院,二审在中院,我都胜诉了。对方又上诉到高院,我想问下二审不是终审吗

我国审判制度实行的是二审终审制,二审后不得再上诉;二审判决裁定作出后,送到双方就生效。当事人不服判决裁定或拒绝履行,可以走审判监督程序——申诉程序,申请再审。

根据《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九十八条 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发现确有错误,认为需要再审的,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发现确有错误的,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

第一百九十九条 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或者当事人双方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申请再审的,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10)新一项法院扩展阅读

《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条 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二)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

(三)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

(四)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未经质证的;

(五)对审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证据,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调查收集的;

(六)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七)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的;

(八)无诉讼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或者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的;

(九)违反法律规定,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的;

(十)未经传票传唤,缺席判决的;

(十一)原判决、裁定遗漏或者超出诉讼请求的;

(十二)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

(十三)审判人员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热点内容
六五普法经济法类内容 发布:2025-05-20 02:46:17 浏览:588
东北财经法学院 发布:2025-05-20 02:42:01 浏览:920
石油管道管理条例 发布:2025-05-20 02:33:19 浏览:606
准则试题答案条例 发布:2025-05-20 02:33:17 浏览:209
法律硕士与法律职业资格衔接 发布:2025-05-20 02:19:24 浏览:985
平潭综合实验区条例 发布:2025-05-20 02:17:50 浏览:952
法律告公司 发布:2025-05-20 02:17:48 浏览:635
劳动法和经济法的联系 发布:2025-05-20 02:17:16 浏览:16
劳动法中有代打卡开除 发布:2025-05-20 02:07:31 浏览:114
人大经济法好吗 发布:2025-05-20 02:02:31 浏览: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