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监督人员
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中除了检察官、法官、书记员以外,从事司法警务、行政管理、后勤服务、党务工作、纪律监督等方面的各种人员。
对不同的司法行政人员,分别依照国家不同的规定进行管理,对其中党政干部,参照国家公务员条例等有关规定;对司法警察还适用警察法和警衔条例等法律规定;对司机等职工适用国家有关工人的规定。
主要职责
1、拟订司法行政工作方针、政策,起草有关法律法规草案,制定部门规章,制定司法行政工作的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2、负责全国监狱管理工作并承担相应责任,监督管理刑罚执行、改造罪犯的工作。
3、负责全国劳动教养管理工作并承担相应责任,指导、监督劳动教养的执行工作,指导、监督司法行政系统戒毒场所的管理工作。
4、拟订全民普及法律常识规划并组织实施,指导各地方、各行业法制宣传、依法治理工作和对外法制宣传。
5、负责指导监督律师工作、公证工作并承担相应责任,负责港澳的律师担任委托公证人的委托和管理工作。
6、监督管理全国的法律援助工作。
7、指导、监督基层司法所建设和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基层法律服务和帮教安置工作。
8、组织实施国家司法考试工作。
9、主管全国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的登记管理工作。
10、参与有关国际司法协助条约的草拟、谈判,履行司法协助条约中指定的中央机关有关职责。
11、指导司法行政系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组织参与联合国预防犯罪组织和刑事司法领域的交流活动,承办涉港澳台的司法行政事务。
12、负责司法行政系统枪支、弹药、服装和警车管理工作,指导、监督司法行政系统计划财务工作。
13、指导、监督司法行政队伍建设和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建设,负责司法行政系统的警务管理和警务督察工作,协助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司法厅(局)领导干部。
14、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1)法院监督人员扩展阅读
司法行政事务
1、与案件审判直接相关的司法行政工作,包括立案登记、诉讼费用、生效判决的执行等。
2、对人的管理,如法官人选的考察、推荐以及现任法官的派遣、考评、晋升、福利、保护;司法考试与法官培训、法官惩戒;法院其他人员包括行政人员、辅助人员的编制、工作分配、考评等。
3、对财、物的管理及后勤保障。如法院经费预算与执行、法庭建设设计、自动化办公、工作场所维护、安全保卫、案卷管理、图书资料、课题研究、刊物编辑与发行等。
4、外部事务协调,包括司法机关与议会、政府之间的关系协调;上下级法院之间的事务协调;州法院与联邦法院之间的事务协调;法院与社区之间的事务协调等。
㈡ 法院纪检监察人员也称呼法官吗
法院的审判人员才称法官,法官必须通过全国司法考试选定,被授予法官资格后才能担任法官。法院的纪检监察人员不能称为法官。
㈢ 法院的上一级监督部门是谁
法律分析: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工作有指导的权利。法纪检察部门承办对国家工作人员渎职犯罪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非法搜查、暴力取证、破坏选举等犯罪进行立案侦查等工作 。
法律依据:《人民法院监察工作条例》
第二条 人民法院监察部门,是人民法院行使监察职能的专门机构,依照法律和本条例对人民法院及其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实施监察。
第二十五条 监察部门按照管辖范围,根据检查发现的问题,或者控告检举的违纪线索,或者有关机关、部门移送的违纪线索,经初步核实,认为有关人员构成违纪应当给予纪律处分的,应当报本院院长批准后立案并组织调查。重要案件的立案,应当报上一级人民法院监察部门备案。
㈣ 法院的监督机关是谁
法律分析:同级法院归同级人民代表大会管理和监督,也由上级人民法院的管理。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各方面工作的重大事项;监督本级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撤销本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撤销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不适当的决议;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决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任免;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罢免和补选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个别代表。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零四条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各方面工作的重大事项;监督本级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撤销本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撤销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不适当的决议;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决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任免;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罢免和补选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个别代表。
㈤ 监督法院的部门是什么部门
摘要 同级法院归同级人民代表大会管理和监督,也由上级人民法院的管理。
㈥ 法庭的监督员干什么
人民法院监督员制度是抑制公共权力异化的必要途径。
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审判机关,在法治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和国家的司法权力运行中可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审判权能的运用不当或者不公,极有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的公平正义,更有甚者会动摇国家法制基础。不可否认,审判权是作为公共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一切的运行过程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约与监督,但在实际的审判过程中,每一个案件产生的社会关系都可能纷繁复杂,可能有上层领导的“要求”、亲戚朋友的“请求”、同学同事的“恳求”、或者是请客吃饭的“拜托”、又或者是金钱的“诱惑”,权力的“吸引”……种种影响审判权能公正行使的因素层出不穷。而有的则是法院内部机制建立不全,相关廉政制度未落实到位。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国法院贯彻执行相关廉政制度情况的通报》,截至2012年底,全国有24.59%的法院实行了过问案件全程留痕制度,一些法院违规过问案件、违规批转材料等现象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全国法院共有13730名兼职廉政监察员不是由部门副职兼任,甚至有的法院指定内勤兼任;全国尚有449个法院未建立任职回避申报工作机制。
正是这种权力异化的可能性,更加彰显人民监督员制度的不可或缺。要防止权力的滥用,就必须对行使中的权力进行有效的约束和制约,这是权力得以现实存在的基本方式。 从这点来看,人民监督员脱离了案件本身的相关因素,其作为一种客观的外部监督制度,可以创造出一个公平的法治环境,这是其他监督机制无法具备的。其人员组成脱离于法院本身而存在,不会受到来自法院内部的影响,但同时又与法院时时相连,无处不在地监督着审判权的行使轨道。
㈦ 如何投诉法院工作人员
投诉法官要具体知道应该去哪个部门投诉,按照法律中的规定,可以通过以下部门进行投诉:
1、纪检监察部门,即当地人民政府的纪检监察部门,查清楚的该法官的工作信息,整理好个人所掌握的资料,然后到法官所在单位的纪检监察部门投诉,相关部门会进行查实。
2、上级主管部门,即上级人民法院投诉,法官所在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投诉举报投诉,提供相关的资料,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
3、向执行局长投诉,执行局长是执行案件承办人的直接领导,向其投诉最快捷、最有效。投诉时要详细说明承办法官的失职或工作不力或违法违纪的事实,切中要害,便于局长对下属进行有效管理。
4、各级纪委的网站,各级纪委都设有举报的相关的网站,可以将详实的资料以实名制的方式,发给各级纪委的投诉举报窗口。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人民法院监察工作条例》的通知第十八条规定,上级人民法院监察部门可以办理下一级人民法院监察部门管辖范围内的监察事项;必要时可以办理所辖各级人民法院监察部门管辖范围内的监察事项。
(7)法院监督人员扩展阅读:
如果只是投诉或举报其处事不公和乱作为的,可向其属地政法委(专管政法系统)投诉或举报,也可向属地纪委投诉或举报(只是它们是平级部门、效果不好界定),必要时也向其属地人大常委投诉或举报、向各新闻媒体报料等等。
如果是判决不公的,有确凿证据证实不公的,可向其上一级法院上诉,超过上诉时限(一般收到判决书之日起10内或是判决书出具日后15日内)的,可向其属地检察院申请抗诉(判决生效后二年内当事人都可行这项权利)。
如果要投诉法官违法违纪的行为,通常都是向上级法院或者是当地的人大代表或者纪检委来进行投诉的。大家不要再盲目的认为法官是不能投诉的。以免造成法官有违法乱纪的行为却得不到及时的制止,而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人民法院监察工作条例》的通知第三十三条规定,对违纪人员的纪律处分按照下列规定进行:
(一)对本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助理审判员和其他工作人员,下一级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副院级领导干部、监察室主任、专职监察员,拟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处分的,由监察部门提出处分意见,报本院院长批准后下达纪律处分决定。
拟给予降级、撤职、开除处分的,由监察部门提出处分意见,经本院院长办公会议批准后下达纪律处分决定。纪律处分决定以人民法院名义下达,加盖人民法院印章。
(二)给予违纪人员撤职、开除处分,需要先由本院或者下一级人民法院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罢免职务,或者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免去职务或者撤销职务的,应由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委会罢免、免职或者撤销职务后,再执行处分决定。
㈧ 派驻人民法院的监察人员的称呼也称呼为法官吗
称呼法官当然不合适,直接称呼职务最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