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法院推进公开

法院推进公开

发布时间: 2022-04-01 05:03:56

❶ 人民法院实行公开审判的意义

司法权力在阳关下运行,接受公众的监督,从而提升司法权的公信力,提升民众的法律意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法院审理案件是否都应公开进行

除法律规定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外,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公开。公开审判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向群众公开,即除了合议庭评议案件外,允许群众旁听案件的审理;二是向社会公开,即允许新闻记者报道公开审判的情况,将案件公诸于众。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以下案件可以不公开审判: 1.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国家秘密指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于一定范围内的人员知悉的事项。在民事案件中涉及的国家秘密主要有:有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秘密事项,科学技术中的秘密事项,以及其他经国家保密工作部门确定应当保密的国家秘密事项。 2.个人隐私案件。个人隐私涉及当事人私生活中不宜公开的内容,扩散出去易产生不良影响。 3.离婚案件、涉及商业秘密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离婚案件涉及当事人感情问题,有的还涉及个人隐私,为了尊重当事人的隐私权,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商业秘密一般指技术诀窍等对企业发展有重大影响、泄露出去会损害企业合法权益的技术情报、资料等。商业秘密不公开,在国际上早已通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对技术情报的保密意识和要求也日益增强,在审理民事案件过程中,当事人可以案件涉及商业秘密为由,申请不公开审理。但案件是否涉及商业秘密,以及案件标的是不是商业秘密,应结合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和案件的具体情况认定,人民法院认为不属于商业秘密的,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不应准许。

❸ 如何推行司法公开与保守审判秘密工作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法律得到正确实施已迫在眉睫。人民法院作为实施法律的重要部门,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其必然要求。“正义不但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司法的公开、透明,对于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活动日益高涨的关注,对于树立人民法院良好形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近几年,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统一部署,司法公开热潮正在全国法院掀起,司法公开的广度和深度越来越大、形式和手段越来越多。随着司法公开的力度不断加大,给法院的保密工作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出现了法院无密可保的错误认识和重公开、轻保密的不良倾向,使法院的保密工作形势受到严峻挑战。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司法公开与保守审判保密的关系是当前做好人民法院保密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司法公开对保密工作形势带来的挑战 (一)司法公开对干警保密观念带来的挑战。随着司法公开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干警的保密观念发生变化,部分干警对司法公开和保密工作二者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将法院保密与司法公开工作对立起来,担心强化保密工作会影响法院公开审判,从而形成重公开轻保密的不良倾向。一是“保密无用”论,有的认为既然要求司法公开,就不用保密,从而忽视保密工作。二是“无密可保”论,有的干警不掌握基本的保密知识,对司法公开和审判秘密的范围界定不清,认识模糊,甚至混为一谈,认为没有什么秘密可保。三是“有密难保”论,有的干警认为审判工作涉密环节多、事项多,对保密丧失信心,放弃主观努力。凡此种种错误认识,都对法院保密工作带来不利影响,甚至会导致失、泄密问题的发生。 (二)公开主体对保密工作带来的挑战。人民法院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与其它国家机关保密工作主体有一定的差异性。一是涉密环节多。法院审理的案件从立案、审理到执行,各庭(局)或审判委员会讨论、定案等环节较多,都存在着泄密的可能性。二是涉密事项多。主要表现在:在一定时间内不宜公开的案件和数字;法院内部讨论与研究分析案件的情况及对策;正在审理案件的有关材料和处理意见等等。三是涉密时间长。一些重大、复杂案件往往办理时间长达一年半载,涉密时间比较长。为满足人民群众司法知情权的要求,人民法院司法公开的力度越来越大,公开主体越来越广泛,公开效率越来越高,往往导致公开主体与保密主体发生冲突,公开与保密的界限不清,公开的尺度很难把握。再加上有时为了维稳的需要,往往以牺牲保密工作为代价,向当事人公开不该公开的内容或暂时不宜公开而提前公开。 (三)公开形式和手段对保密工作带来的挑战。当前为保证司法公开的效率和效果,司法公开的形式和手段越来越多,如利用法院网站、庭审视频直播系统、电子显示屏及案件公开查询系统等,随着现代通讯、计算机网络及电子工具在司法公开中的广泛运用,大量秘密和信息存储的方式发生变化,使保密的难度明显增大,泄密渠道明显增多,泄密的隐患增多,泄密的可能性大为增加。同时窃密者利用现代技术非法窃取涉密信息行为更具隐蔽性,给保密防范带来困难。 二、做好司法公开工作和保密工作的对策 (一)厘清司法公开和保守审判秘密的关系,消除错误思想认识。公开审判制度是宪法、人民法院组织法及三大诉讼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一项基本的审判制度。为了严格执行该项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对公开审判的相关事项做了具体规定,法官在审判活动中应当严格遵照执行。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规范法官和律师关系维护司法公正的若干规定》第五条规定:“法官应当严格执行公开审判制度,依法告知当事人及其委托的律师本案审判的相关情况,但是不得泄露审判秘密。”可见法官在执行审判公开制度的具体规定和履行明理释法等职责时,亦应以审判工作秘密的相关规定为限,划清公开与保密的界限,以防止泄露审判工作秘密,从而对公开审判制度的实施造成不良影响。 关于保守审判秘密,最高人民法院、国家保密局《人民法院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秘密具体范围的规定》对审判秘密进行了具体规定,并且将人民法院的审判委员会、合议庭讨论案件的具体情况和记录,以及其他虽不属于国家秘密,但一旦公开会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事项,应当按照审判工作秘密进行保守,不得擅自公开扩散。我国保密法也明确将审判秘密纳入保密法的范畴,泄露审判秘密不仅会给审判工作带来种种困难,情节严重的,还会构成犯罪。 由此可见,审判公开是指在不伤害国家的秘密、他人的商业秘密或隐私的,不伤害未成年人受保护的特殊范畴的前提下的公开,其目的是防止司法权力的滥用,实现人民群众对司法的知情权。因此,公开审判的力度越大,保守审判秘密的特殊性作用更加凸显,这充分说明保密工作与审判公开是相互依存,互不矛盾,和谐统一的。 (二)进一步完善定密规则,准确界定司法公开和审判秘密范围,把握司法公开尺度。有的干警对于工作中的哪些事项应该作为秘密,哪些不应该作为秘密认识不足,对于审判公开的尺度把握不准,个别干警甚至认为法院工作已无密可保,有密难保,因而思想松弛,可能在不经意中泄露秘密。人民法院要严格按照《保密法》和《国家秘密及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确定法院中国家秘密的范围和密级,做好密级的划分、调整和确定工作。使干警了解关于审判秘密的定级规则,分清哪些能公布,哪些须保密。比如在案件宣判前,法官的意见、合议庭的评议情况、审委会的讨论内容等,都属于涉及审判秘密的内容,应当注意保密;而审判活动中,承办人信息、审判流程等都属于应当对当事人公开的信息。因此,要在审判活动中,注意分清涉密内容与非涉密内容,严把涉密关,处理好“公开、透明办案”与“保守审判机密”的关系。 (三)完善保密制度,强化保密工作责任。结合法院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当前要重点抓好四项工作机制建设。一是要健全完善涉密人员管理制度。要加强对法院内部的统计、档案、机要等保密人员的管理,明确涉密人员的工作职责、职权范围、责任追究等要求,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同时,要完善涉密人员上岗、在岗、离岗的申报、审查制度,明确制约措施,防止涉密人员离岗后发生泄密事件。二是要健全计算机信息保密管理制度。要抓好因特网的保密管理工作,完善网络站点实行登记备案制、建立上网信息保密审查等制度,控制源头,确保法院工作秘密和审判秘密不上网扩散。三是要健全完善审判工作保密制度。审判环节是法院保密管理工作的重点环节、中心环节,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和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是不得公开进行审判的,应当予以保密。此外,笔者认为,应结合各个审判环节,具体抓好相关环节的保密工作。如:受理属于保密范围的案件时,应同时部署保密工作,办案人必须明确该如何做好此案的保密;合议庭讨论案件和向审判委员会汇报案件时,要汇报办案中保密措施和效果;检查案件质量时,要同时检查保密工作是否落实到实处,有无泄密漏洞;对业务庭指导工作时,也要指导保密工作。四是严格保密责任追究。将法院保密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之中,对各部门实行动态考核,并实行“一票否决”。同时要将保密工作考核与落实法院工作责任制有机结合起来,对贯彻落实行动迅速、措施得力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肯定和表扬,对落实不力或在保密工作上出问题的部门要予以查究,如通报批评、责令检查、诫勉谈话、党纪政纪处分。 (四)加强技术防护,提高保密工作实效。一是加强通信秘密管理,在治“漏”上下功夫。如涉密文件、资料传输不得使用明传。邮寄属于秘密的文件、资料、卷宗必须登记并经机关机要部门传递。二是加强办公计算机保密管理,在治“松”上下功夫。办公计算机的自动化网络与社会公众信息网络实行物理隔离。凡属绝密信息一律不准存储在计算机硬盘内。对涉密计算机的数量、配置、使用人员及相关责任人一一登记在册,建立信息档案,跟踪管理,确保不泄密。三是加强涉密内部资料保密管理,在治“乱”上下功夫。对内部刊物、简报、表格、图片等根据《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确定其密级,整理归档,分类管理,凡需借阅、复印均需经分管领导同意。上网信息发布前须经信息管理部门审核并经院领导同意审批后,才能统一由技术部门的计算机专职管理人员或网页管理员发送,从而保证上网信息依法、真实、保密。 综上所述,在执行人民法院司法公开和审判保密的相关规定时,应该首先对此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澄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实际工作,分析出其薄弱环节与具体表现,从而做到有的放矢,而后采取切实有效地措施,从整体和个体的不同角度来开展工作,以最终形成整体的合力,构筑好预防体系,既保证司法公开工作深入开展,又有效防止泄密事件的发生。

❹ 法院应向当事人公开的五项条软

摘要 一是立案公开。通过适当的形式向社会和当事人公开各类案件的立案条件、立案流程、法律文书样式、诉讼费用标准、缓减免交诉讼费程序、当事人重要权利义务、诉讼和执行风险提示以及可选择的诉讼外解决纠纷的方式等。

❺ 人民法院把判决书公布在网上有什么作用

最高法院在新闻发布会上,对裁判文书上网的意义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转发如下:

[中国日报社记者]:第一个问题,请高法再强调或解释一下,推进裁判文书上网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有没有什么侧重点,我们为什么要发布这两个规定?第二个问题,昨天的媒体访谈会的时候,有一些地方法院领导反映,如果双方均不愿意裁判文书上网,是否可以尊重当事人的意见。这种情况一般应该怎么处理?
[贺小荣]:我首先谈谈裁判文书上网的意义,裁判文书为什么要上网?裁判文书是对当事人争议和纠纷的裁决,按道理说,裁判文书只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发生了影响,所以当事人看这个文书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很多人会提出疑问,为什么一个文书要让全社会都看到,社会公众对这个文书会有兴趣吗?这时,我们就要看一个裁判文书的社会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我粗略梳理了一下,裁判文书上网大致公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一是可以大大规范和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一个案子怎么判决,当事人诉请到法院,他的诉请是什么、证据是什么、法官如何来认定,适用了多少证据,形成心证的过程,都应当呈现出来。裁量权公开了,就可以接受全社会的监督。所以,裁判文书的公开,首先有利于规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二是裁判文书的公开可以大大提高法官的职业化水平。裁判文书公开以后,最大的压力是来自法官,过去裁判文书的公开幅度非常有限,现在已经是互联网时代,一个裁判文书的信息可以翻倍、成倍地复制和快速扩散,这对于法官职业化水平、文字驾驭能力、逻辑推理和法律适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裁判文书的公开对提高法官的素质非常有价值。
三是裁判文书的公开可以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大家知道,现在建立以市场来配置社会资源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市场经济最要求的就是诚信,现在中国社会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打造一个诚信社会。裁判文书公开以后,把违约、侵权、不讲诚信的人的信息在互联网上进行公开,对于打造一个诚信社会价值巨大。
四是裁判文书公开可以让每一个社会成员合理地做出预期,我明天应该做什么,我做什么是合法的,做什么是不合法,通过看大量裁判文书可以了解。
五是裁判文书公开可以推进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大量的案例上网之后,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的人再不会有无米之炊的问题了,可以有大量的研究素材。
六是裁判文书公开可以统一上下级法院、不同法院之间的裁判标准。随着裁判工作的公开,法官对适用法律的问题、统一性的问题要大大的缓解。过去老百姓议论较多的同案不同判的问题,在裁判文书大量上网之后会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大家都有了共同的标准。
七是裁判文书的公开可以抵制各种不当的干预。任何一个裁判文书都要符合逻辑,当事人的诉请、推理过程、结果的正当性要向全社会宣告。任何外来的不当干预都没有入手途径,只要裁判文书能够全面、如实的上网,对于确保司法公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价值巨大。

❻ 法院审理案件一律公开进行

审理案件不是一律公开进行。对于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案件,不公开审理;对于离婚案件,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其他案件应当公开进行审理。
【法律依据】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四条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公开进行。离婚案件,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八条
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公开进行。但是有关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应当当庭宣布不公开审理的理由。

❼ 法院开庭公开好还是不公开好

公开可以接受更多人的监督,有些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为了保护未成年人通常选择不公开

❽ 怎样公开法院

这个应该不属于公开事项,建议你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或者最高院写信要求监督,也可以向相关的政府信访部门反映,另外,也可以通过媒体反映,用舆论进行监督。相信应该还是会有效果的。

❾ 人民法院审理案件,一律公开进行吗

法律分析:人民法院审理行政诉讼案件一律应当公开进行是错误的。人民法院依法对行政案件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人民法院设行政审判庭,审理行政案件。人民法院公开审理行政案件,但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七条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依法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

第四条 人民法院依法对行政案件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人民法院设行政审判庭,审理行政案件。

第五十四条 人民法院公开审理行政案件,但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❿ 法院不把庭审实录公布网上,当事人可以要求公开吗

并没有法律强制要求法院一定要把庭审实录发布到网上的,公开审判允许公民旁听,并非一定强调网上公布。

热点内容
四川大学法律硕士拟录取名单 发布:2025-05-02 16:22:39 浏览:552
法治护平安 发布:2025-05-02 16:16:11 浏览:709
民法考钟 发布:2025-05-02 16:15:31 浏览:674
人民法院奖励办法 发布:2025-05-02 16:09:44 浏览:146
婚姻法有规定怀孕不能领结婚证吗 发布:2025-05-02 16:05:10 浏览:859
成都金牛法院入额法官 发布:2025-05-02 16:05:08 浏览:793
义务教育法所称的社会是指 发布:2025-05-02 15:57:25 浏览:739
最新中国婚姻法中英文版 发布:2025-05-02 15:50:17 浏览:139
劳动合同法第34条司法解释 发布:2025-05-02 15:25:19 浏览:946
法院天平一把 发布:2025-05-02 15:24:41 浏览: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