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下班后被杀
❶ 法官判决不公最怕什么
法官判决不公最怕什么?
最怕的是这个案件被提起审判监督程式。
一、法官们最怕什么?法官首先是最怕办案子的时候有人“打招呼”。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的规定,法官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既然法官要终生负责,如果有人打招呼、很容易办错案冤案。这次规定法官有权拒绝执行任何单位、个人违反法定职责或者法定程式、有碍司法公正的要求。对于任何单位、个人在诉讼程式之外递转的涉及具体案件的函文、信件或者口头意见,法官应当按照《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和《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责任追究规定》及其实施办法予以记录,而且把这个规定放在第一条,其用心良苦——其实这就是对法官最大的保护。
为落实这个规定,还从技术的角度规定法院要给法官和书记员“配备具有录音功能的办公电话和具有录影功能的记录装置,方便及时记录、储存具有干预、过问、威胁、侮辱等性质的资讯。”我认为这个规定非常好,不仅有规定还有技术性保障,可谓用心良苦。
二、法官第二怕什么?怕“被不务正业”,被派出去扫大街、招商、交通疏导、卫生整治等。
由于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的提高,法院的案件数量是逐年攀升,从基层法院到最高法院,各级法官的本职工作本来就很忙,还要抽出时间去招商引资、行政执法、治安巡逻、交通疏导、卫生整治、行风评议等超出法定职责范围事务的要求,办案时间更加无法保障。因此本规定在第二条的重要位置对此作出规定,直指法官的痛处、直指法院的无奈。为什么说法院无奈?难道法院院长就愿意安排法官去干这些杂事?这是因为法院院长在当地党委和 *** 首脑面前的位阶偏低,没有平等的对话权。中国一个县法院的院长在县委书记面前说话的气场,就知道法院在当地政治生态中的位置。(参阅:市长问法院院长:刚才那个女娃娃去哪里了?|法客观察)
我担心的是“人民法院应当拒绝,并不得以任何名义安排法官从事上述活动”这个规定不易落实,实际上法官和法院院长不敢拒绝当地党委或者主官作出的一些行动的安排。至于提前介入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等具体行政管理活动,更加不应该:一则这种活动危险性较大,更重要的是这个根本就不是法院的职责所在。如果希望法律上把关,应该是 *** 法制办进行把关,而不是把法官拉到土地征收和房屋拆迁一线。
当然,在新规出台后,我们也很快听到声音说,到时候可能会有法院和法官“积极主动和自愿”参加地方 *** 的招商引资活动、拆迁活动、下乡扶贫帮困活动、扫大街活动、参加建立文明城市活动等,新规毕竟没有限制和禁止法官们自愿参加这类活动。到时候,谁还敢不自愿?我们衷心希望不要出现这一幕。
三、法官第三怕“不听话”的话职位不保。
最高法院的这个规定“不得以办案数量排名、末位淘汰等方式和接待信访不力等理由调整法官工作岗位”实际上是给了法官在这个政治生态体系内职业的职业保障。我担心这个规定也会被变通执行,比如案子当事人上访闹事、给领导“惹事”了,虽然案子依法没错,领导认为你接待信访不力,调整法官的工作岗位,只是不以“接待信访不力”作为理由。
新规第五条明确了法官被“处理”时申请复核、复议、申诉的权利,对法官作出调离、免职、辞退等处理,或者给予降级、撤职等处分的,应当按照法定程式进行。处理、处分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当事法官,并列明理由和依据。不仅如此,新规第六条明确了法官遭遇不公待遇和错误处理时的救济措施,对法官作出错误处理、处分决定的,在错误被纠正后,当事法官所在人民法院应当及时恢复其职务、岗位、等级和薪酬待遇,积极为其恢复名誉、消除不良影响,视情对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赔偿或者补偿,并商请有关机关依法追究诬告陷害者或者滥用职权者的责任。
四、法官第四怕身体被透支、隐私被公开。
该规定重视保护法官的身体和隐私。(1)在保护身体健康方面,规定保证法官每年接受一次全面身体检查,配合有关部门完善法官的医疗保障制度和抚恤优待办法,为法官的人身、财产、医疗等权益提供与其职业风险相匹配的保障。规定依法保障法官的休息权和休假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变相阻碍法官休假、不得强制要求法官在法定工作日之外加班。据我所知,有些法院因为案子办不完,因此领导对法官的休假可能不予批准,尤其是年底结案高峰时期请假休息更难。但愿法院领导都能领会最高法院的精神、体恤法官办案不易、按照规定保障法官们的休息权、休假权。(2)在隐私保护方面,规定通过审判流程资讯公开平台对外公开法官资讯是,只能公开姓名、照片、职务、等级、办公电话和工作邮箱,不能再公开其他资讯。如果公开其他资讯的,应当征得法官本人同意。我们曾经看到新闻,地方主官为了畅通法官和当事人之间的沟通,把法官的手机号码也公布了。那么法官在家等休息时间也可能面临当事人不分昼夜的来电甚至是骚扰。法官也是正常人、普通人,需要自己的隐私空间、在下班后的时间和空间不被打扰。
五、法官第五怕名誉受损、人身安全不保。
当事人因对裁判结果不满意而到处举报投诉和发帖污蔑法官说法官收了对方好处、当事人当面问候法官的家人、打听法官孩子所在的学校等 *** 裸伤害法官名誉和(及其家人)人身安全的行为,新规尤其重视。
对于故意侵害法官名誉权的行为,新规第十三条明确,法官因依法履职遭受不实举报、诬告陷害,或者被利用资讯网路等方式实施侮辱诽谤,致使名誉受到损害的,其所在人民法院应当通过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或者新闻释出会等形式及时澄清事实,消除不良影响,维护法官良好声誉,并会同有关部门依法追究相关单位或者个人的责任。
对于接连发生法官被伤害甚至被杀害的恶性事件,新规作出了明确的回应。新规第十四条规定,对于干扰阻碍司法活动,恐吓威胁、报复陷害、侮辱诽谤、暴力侵害法官及其近亲属的违法犯罪行为,应当依法从严惩处。法官本人或其近亲属遭遇恐吓威胁、滋事骚扰、跟踪尾随,或者人身、财产、住所受到侵害、毁损的,法院必须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并商请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法官判决不公怎么办
对法官判快不公或对判决不服,有两种法律救助方式:一是在法定时限内提出上诉。二是如果过了上诉时限或终审了,则走法律审判监督程式,向法院或检察院提出申诉,即申请再审或向检方提出抗诉申请。
法官判决不公怎么投诉
不服判决的可以上诉或申诉。
《民诉法》规定的上诉:
第一百六十四条 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民诉法》规定的申诉:
第一百九十九条 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或者当事人双方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申请再审的,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法官判决不公,如何起诉法官
不服一审判决,可以上诉至上一级法院进行二审,二审通常为生效判决。不服二审判决的,可以向法院和检察院提起申诉。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复议。如果有确实的证据可以认定有枉法裁判或失职行为的,可以向检察院报案。
法官判决不公如何投诉
认为判决不公,可以提起上诉,而不是投诉。
如果是对终审判决不满,认为不公的,还可以走信访举报的途径。
法官判决不公应向什么单位投诉
你对判决有异议,在上诉期内上诉。
上诉期满不上诉,判决生效。履行判决。
法官判决不公,该怎么办
找院长和法院纪检组,上级法院举报。
法官判决不公正可以告法官失职
不是告法官失职,你对判决不服,可以上诉到中院,甚至高院。用种办法求得公正合理的解决。
法院打官司法官判决不公怎么办
一审判决十五天以内可以上诉 二审为终审判决 但有审判监督程式 六个月以内可以向同级和上级人民法院或同级和上级检察院申请再审或抗诉 二年内可向同级或上级法院和检察院申诉
❷ 曾川被依法执行死刑,他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
曾川被依法执行死刑是因为他在光天化日之下,目无国法对国家工作人员进行报复性伤害,情节恶劣,手段非常残忍,触犯了刑法,构成故意杀人罪。
2019年6月20日,重庆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认定曾川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一审宣判后,曾川提出上诉。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依法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并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最高人民法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对本案进行复核,裁定核准曾川死刑。
❸ 曾川被依法执行死刑,究竟犯了什么案件
他所犯下的罪行极其严重,天理难容!此次被判处死刑简直大快人心。
曾川并不是第一次犯罪就被判处了死刑,在此之前,他因为寻衅滋事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多,但是这个刑罚并没有让他认识到错误,而他可能根本就觉得自己没有犯错。因为在他被判寻衅滋事后,他提出了上诉,可见他根本对这个判决不服。但是他的上诉被驳回了,这足以证明他所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他没犯罪。
但是曾川仿佛根本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在被判处死刑后,他居然还提出上诉,这种人证物证俱全的案件,无论他上诉多少次,判决结果都不会改变,难道他不知道吗?他是知道的,他上诉,只不过是表达自己没有错。法院判处其死刑,不仅符合法律精神,而且对整个社会都大有益处。
❹ 男子入职2小时猝死是怎么回事
2020年10月,上海金山竹井的一家防护设备公司通过在松江的中介人,迅速招募了一名河南出生的操作员李某。李某当晚完成手续后,正式上任,但两个小时后,李某突然昏倒在地,立即昏迷。
事发后,家属要求公司一次性赔偿140万元。该公司认为,李刚当班仅工作了2个小时,仍处于“审判阶段”,只能从人道主义角度给予适当的补偿。最终在调解员的调解下,死者家属愿积极协助公司申请工伤认定,同时公司也一次性支付人道主义补偿款。
(4)法官下班后被杀扩展阅读
类似事件——员工加班后猝死宿舍:
公司员工被安排加班至凌晨,下班后猝死于职工宿舍,在不构成工亡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是否需要赔偿?近日,江苏省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二审认定用人单位昆山某电子公司无特殊原因延长加班时间构成侵权,应对员工李某猝死承担40%的责任,判其支付李某父母死亡赔偿金等各项损失共计23万余元。
2013年4月1日,李某入职昆山某电子公司。同年12月12日,李某被安排加班至凌晨1点多,下班后就回到宿舍休息。12日23点许,室友发现李某还躺在床上,没去上班,感觉有些蹊跷,便过去提醒李某上班时间到了,却发现其已不省人事,室友随后打电话报警。经医疗机构诊断,李某为现场猝死。
事后,李某的父母诉至法院,请求判令电子公司依法赔偿死亡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丧葬费等合计86万余元。
一审法院审理后认为,李某下班后在公司宿舍内死亡,死亡原因无法查明,根据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这种情形不构成工亡;根据现有证据也无法证明电子公司对李某的死亡存在过错,故一审法院判决驳回了李某父母的诉讼请求。李某父母不服一审判决,上诉至苏州中院。
苏州中院经审理查明,2013年12月11日,即李某猝死前一日,李某的上班时间为16点至24点,另外电子公司还安排延时加班1.5小时。事发后,公安机关的调查笔录显示,李某在12日凌晨1点半下班后直接回宿舍休息,中途未至其他场所参加可能有损于健康的活动。经过公安机关调查,李某之死已被排除刑事案件及他杀可能,且经医疗机构初步诊断为现场猝死。而李某于2013年6月体检的报告显示,其平时不存在疾病,身体健康。
“李某猝死前一日上班至凌晨24点,该工作时间与一般自然人的规律作息时间存有冲突,此时再安排李某加班本就欠妥,且延时加班时间超过1小时。”该案二审主审法官包刚介绍说,按照我国劳动法规定,除有特殊原因外,用人单位每日安排加班一般不超过1小时。
本案中,电子公司未举证证明当日安排李某超过1小时加班存在特殊原因,亦未举证证明其对李某提供了健康保障措施。虽然李某父母经法院释明后明确表示不申请司法鉴定,但工作强度高、工作压力大以及不健康的作息时间有损身体健康,是一般人均知晓的生活和医学常识。
二审法院审理后认为,电子公司严重忽视对李某身体健康的保护,侵犯了李某的合法权益,应认定存在侵权行为,且主观上存在过错。根据本案现有证据虽无法得出电子公司凌晨安排李某超时加班与李某猝死存在直接因果关系的结论,但根据李某上班及下班回到宿舍睡觉后猝死这一过程的时间紧密度,并结合日常生活经验,该因果关系亦同样无法排除。
最终,考虑到引发猝死的原因亦与李某个人身体素质、个人身心调整等多重因素有关,具有多因一果性和一定的偶然性,在本案因果关系参与度无法查明确定的情况下,二审法院根据证明责任分配规则和公平合理原则,酌定由电子公司对李某死亡造成的损失承担40%的赔偿责任。苏州中院遂依法对一审作出改判,判令电子公司支付李某父母死亡赔偿金等各项损失共计23万余元。
❺ 法官执行公务晚上能否饮酒
执行公务绝对不能喝酒,作为一个为老百姓服务的人这点规定还是知道的。你们是人民的公仆,做好为老百姓实事的态度。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在工作期间任何人都不可以饮酒,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老百姓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