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论道德
Ⅰ 道德经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
道德经不是非黑即白的学问。唯物主义是强调物质本位的学说,它陷专入了本体论的宇属宙本源的泥淖。唯心主义是强调了精神与意识,认为一切存在都是精神意识的反映,所以"我思,故我在"。他们都是割裂了"人"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意识的。这是生命本性的重要特征。这说明人类对生命的认识还不够深切。这两个学说均源自西方的认知,与东方文化文明背道而驰。《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的内容就说明了一切。
Ⅱ 唯物论者最根本的道德准则是什么
唯物论者好象和道德高尚没有必然的联系
人都有他的世界观,人生观.这和家庭出生环境内,后天的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容关系.最典型的是:牛顿研究科学到最后,却研究起"神"来.
唯物论者最跟本的一条是:物质第一,精神第二
还有就是世界是可知的.
唯物论是个人自我的信仰选择.
有时还要结合周边环境的,要不就"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了
Ⅲ 如何理解唯物史观的道德起源论
一、伦理学史上的争论
神启论把道德起源归结于神秘的天启和神的意志。 理念论伦理学认为道德起源于至高的理念和精神。教育论、环境论和社会关系论所指的外在条件和外部的事物已是属人的事物和条件,这些思想已具有了唯物主义的萌芽和倾向。 先天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生而有之的东西。 本能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的本能和本性。 人性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自然的天性,人的自然本性、本能决定共同的人性,是决定社会本质的共同的东西,因而也是决定道德的根本层次。所以一定社会的阶级道德的产生和形成都是与人的自然本性密切相关的,人的本性不仅决定了道德的产生,而且决定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
二、道德的起源
(一)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产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道德根源于经济关系,是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讲的。
(二)劳动实践是道德产生的动因。首先,劳动实践是人的创造性的体现。
(三)伦理关系是道德发生的前提。道德是对利益的调节,而利益关系和矛盾是存在于广泛的社会关系中的。
(四)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是道德发生的诱因。首先,人类生存的需要是道德发生的直接原因。
(五)意识水平是道德发生的主观条件。人类的意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
总之,道德作为实践精神,以其理想性、目的性指引人们的行为,将理想转化为现实。学习伦理学不仅仅在于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更在于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我们诉诸理智、情感,更要诉诸行动,自觉修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Ⅳ 《道德经》核心思想是什么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
在《道德经》中老子强调“道”,“道”又是如何体现在个人和社会上呢?老子提出了他的核心思想——“无为”!《道德经》为韵文哲理诗体。《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道常无,无名无形,先于天地鬼神,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之用。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而有之用,常以无为本,“有生于无”。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则无为而治。“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以柔弱胜刚强。道教知道之论与政治观、伦理观,大体不出老氏体系。至若经言“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涤除玄鉴”,抱一处和等修养之道,更为道教守一、心齐、坐忘、服气、内丹等多种炼养术之所本。而“长生”“死而不亡者专”等说法,道教引为仙学长生说之宗源。“归根”“复命”之说,内丹学则发挥为内炼成真、与道合一之哲学依据。 泉州清源山老君岩
《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Ⅳ 唯物主义道德观主要内容是什么
要 先他後我~
物质和精神是一性的~~科学已经证明:人产生情绪时'确实是专有物质分泌出来属~人在思考时'确实形成一个像脑波'电波之类的东西出来~~只要是存在的都是科学~宗教是最高的科学~比如:点石成金~神佛(包括上帝)身上有巨大的能量能够改变原子的排列数目~~
Ⅵ 现在唯物主义选什么道德好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道德源于社会存在,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道德介绍
(1)道德是人本能的东西,更是后天养成的合乎行为规范和准则的东西。它是社会生活环境中的意识形态之一,它是做人做事和成人成事的底线。它要求我们且帮助我们,并在生活中自觉自我地约束着我们。
(2)道德具有以下功能
①认识功能
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 至善的良师。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 和规范自己行为。
②调节功能
道德是 社会矛盾的调节器。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 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 善恶标准去调节社会上人们的行为,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
③教育功能
道德是催人奋进的 引路人。它培养人们良好的 道德意识、 道德品质和 道德行为,树立正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 理想高尚的人。
④评价功能
道德是 公正的法官。 道德评价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和人们内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以“善”“恶”来评价 社会现象来把握 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
⑤平衡功能
道德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要求人们端正对自然的态度,调节自身的行为。环境道德是当代社会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们应当以造福于而不贻祸于子孙后代的高度责任感,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社会生产,维持 生态平衡,积极治理和防止对 自然环境的人为性的破坏,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正常关系。
Ⅶ 关于唯物论。一个挑战道德的问题。菜鸟不懂请多包涵!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
Ⅷ 辩证唯物论如何看待道德
道德抄社会学是一种专业社会学理论,它研究道德发挥功能的规律和不同社会层次上的道德实践.它的研究客体是个人、集体和其他社会同一性.道德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是认识道德过程的和道德现象的辩证唯物论原则、对待道德生活现象的具体历史方法、阶级方法、系统方法和综合方法.道德社会学研究道德系统的形成及其功能的发挥,道德过程以及对这一过程进行管理的条件的形成、建立和发展;它详细分析集体和其他社会集团的道德状况的最佳模式,揭示个人、集体和其他社会同一性的道德文化的状况及其完善途径.道德社会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
Ⅸ 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就是指注重物质利益的人,唯心主义就是指崇尚高尚道德的人辨析
唯物与唯心是两个相反定义,是哲学名词,它与人的利益道德等政冶意识无关。它反映的回是对世界如何认识答的问题,即世界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是物质是第一性的还是意识是第一性的,赞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是唯物主义,反之,赞成世界是意识的,意识是第一性的是唯心主义,这与个人是否重视物质利益或是崇尚高尚道德没有必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