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幸福
⑴ 法治的对联
1、罔违抄道,罔拂民,真正公平,心欺无怍
不容情,不受贿,招摇撞骗,法所必严
2、听讼当审事实,观色伪,则自然曲直分明
断案须采言词,察心理,庶不致是非颠倒
⑵ 法治频道幸福剧场是什么连续剧
似乎是专门拍摄的普法连续剧
⑶ 沐浴法治阳光共筑幸福晋江写篇作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祖国,是我们共筑的家园,而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所以,我们应当走向社会,担负重任。在社会上,法律是为人处事的指向标,守法是人们共事的准则,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人们的责任不同,但人们只要各尽其力,守法守规,社会就能和谐,稳定。
大多数人思想上是这样定义的:只要不是大事,就没必扯上法律二字。但在社会上处事就好比在深海中驶着大船,如果遇到些麻烦就得过且过,那说明,你并未在意或未发现那海底的暗涡和凶鲨,等待你的便会是深沉于海中。倘若换一种心态,时刻遵守原则向前一点一点地行驶着,到达的,是否会是一座金银满贯的岛屿呢?
事物的本事没有对错,只是处事原则不同,观念不同,效果自然也不同。每个人都希望我们青少年步入正轨,为国家出力,以此来回报祖国,但青少年在成长中学习,难免会有一部分人心思用错地,最终导致无法挽回的结果,甚至会步上一条违法犯罪的黑暗道路。还要有的青少年或许会抱着一种“不知者无罪”的心态,当犯错时,会找数个理由为自己开脱,当看到一些大人的不良行为是,会重蹈覆辙,并若无其事地说:“我只是学大人的罢了”。这种自欺欺人的思想最终会使他们步入黑暗道路,所以我们一定要杜绝,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让青少年透彻法律u.99zuowen.com的权威性,重要性。因为,有那么多的例子摆在我们眼前,又怎能不走向法律的阳光路呢?
⑷ 为什么“一个美丽幸福的中国必须用法治中国来保证
因为一个国家只有法治清明,国家才能安定团结。
⑸ 法治的名言警句大全
1.法不阿贵,绳不绕曲。
——韩非子
2.治民无常,唯法为冶。
——韩非子
3.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乱。
——韩非子
4.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
——刘禹锡
5.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吕不韦
6.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
——欧阳修
7.法治比任何一个人的统治来得更好,所谓法治,应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做服从法律又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
8.法治意味着,政.府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否则不得对个人实施强制。
——哈耶克
9.法治概念的最高层次是一种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础,应该是对于人的价值的尊重。
——陈弘毅
10.法律提供保护以对抗专断,它给人们以一种安全感和可靠感,并使人们不致在未来处于不祥的黑暗之中。
——布鲁纳
11.法者,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
——慎到
12.要使事物合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
——亚里士多德
13.法制时代的来临,实际标志着公众表达愿望的不可逆转,同时也标志着人们对公平正义的渴望。
14.在这样一个社会意识增强的时代,对法制的忠诚,即是对民本的回归。
15.一个人的迷失可以被原谅,但一种法制观念的缺失,就会积淀成社会之伤。
16.如果社会走的太快,法制跟不上,那么是否可以停停脚步等等他,一个人的旅途不如两个人的平坦。
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分别都是什么意思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
、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1-4]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1-4]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1-4]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1-4]
发展历程
新中国的建立,确立了以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奠定了政治前提、物质基础和文化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断进行新的探索,提出了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以“三个倡导”为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断和战略任务。[1-4]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相结合,科学继承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1-4]
2006年3月,我党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褒荣贬耻、我国古代的“知耻”文化传统,同时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开始深入探讨。[1-4]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1-4]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提炼和概括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1-4]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1-4]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1-4]
⑺ 以“弘扬法治精神,建设幸福雁江”为主题写一篇征文,拜托拜托啦
1954年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为新中国法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在随后两三年里,我国颁布了近千件法律、法令和法规,确立了我国基本法律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法制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2004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写入宪法。截至目前,我国现行法律共有231部、行政法规近600件,地方性法规超过7000件,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制建设成就举世瞩目。 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保障人民权益,法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法治既是现代国家的重要特征,又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当前,中国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在利益格局多元、社会价值多样的新形势下,更需要依靠法治解决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公平、维护国家安全。弘扬法治精神,才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当前,我国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人民民主权利的法治保障水平日益提高。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民主法制建设与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的客观要求还不相适应,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还有待进一步保障,促进人民有序参与国家治理还需要完善法制建设。只有弘扬法治精神,才能加快法制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律化、制度化。弘扬法治精神,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就是要从法律制度上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贯彻落实。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实现党的意志和人民意愿的有机统一,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弘扬法治精神,才能加强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经过多年努力,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取得了明显进展,司法公正进一步加强,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存在。尤其是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问题上,不严格依法办事的现象时有发生。推进依法行政、司法公正,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切实维护人民合法权益。弘扬法治精神,才能形成全民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建设法治国家,需要全社会积极参与。各种社会组织和全体公民既是法制建设的主体,又是法律适用的对象,人人尊重法律权威,自觉学法守法用法,依法平等参与、平等发展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才能实现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在今日之中国,法治正在成为人们共同的追求。只有坚持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国家才有光明前途,人民才有美好未来。
⑻ 为什么说法律是实现幸福的保障
幸福是法律的目的。法律的价值也就是法律作为一种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毕竟,法律最终要服务于人类社会。法律不仅是一种规则,更是一种艺术,是人类自我约束和限制的一种艺术。约束国家权力的行使,关进制度的笼子,约束富翁滥用经济权利,约束知识分子滥用文化权利,让一切掌握资源的人慎用手中的权利,否则将会招致法律的制裁。
只有在法律的限制和约束下,社会制度才能更加完善。因此重视法治建设,也是对公民个人权利和尊严的保护。幸福具有草根色彩,从而也构成了与公民个人息息相关的一项重要价值。
(8)法治幸福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法律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调节器,没有法律的状况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说法律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在职工的实际生活中,总是有着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从职工个人角度看,比较普遍存在的劳动保障问题、个人消费(尤其是购买住房、大件电器用品的购买和使用)问题等,它们是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自然也是法律现实需求的热点。
各个单位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我们的法制教育宣传需要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比如在高校就特别需要注意对知识的利用和保护进行专门的法律宣传,不然的话,教职员工的智慧成果就可能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⑼ 作文沐浴法治阳光共筑幸福晋江
沐浴法律阳光,幸福快乐成长
我们第二实验小学是一座年轻而朝气蓬勃、阳光而充满活力的现专代化学校。校属歌里有这样一句歌词:“菁菁校园,春风荡漾,我们在这里快乐成长。”让孩子们在春风荡漾的校园里,沐浴阳光,快乐成长!这是我们一直的追求,也是我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生动写照。
一、打造阳光校园,让学生在文化浸染中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