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大楼
Ⅰ 立法会大楼位於香港哪一区
立法会综合大楼(英文:Legislative Council Complex)位於香港香港岛金钟立法会道1号
,为香港立法会的会议场馆。
Ⅱ 香港立法会大楼的建筑特色
大楼采用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仿效古罗马及希腊的建筑设计,四周筑有约17米高的爱内奥尼亚式圆柱,中容央为圆顶建筑,雄伟的外观令人印象深刻。
同时,建筑亦揉合中国建筑特色,大楼的四坡屋顶以双层中国瓦片铺砌,并采用精心雕琢的中式柚木托架承托屋檐,别具风格。为配合香港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环境,大楼地下筑有拱廊,一楼则筑有露台,既可防止阳光直接照射大楼内部,同时有利通风,帮助散热。
Ⅲ 香港立法会大楼的内部设施
·5个供不同使用者进出的入口:向皇后像广场的中央入口为囚犯专用(立法局迁入后停用版);向昃臣道权的两个入口则为司法常务官、文员和法官专用(立法局迁入后改为议员及职员入口)·地下设有田土厅及司法常务官办公室、服务柜位、囚室、接收囚犯室、警员等候室、执达主任室。
·地下设有室内高架桥,连接囚犯接收室与一楼的法庭,被称为“奈何桥”。
·一楼原设有3个楼高两层的法庭。经过多次改建后,一楼及二楼共设有7个法庭。
·1970年代,一楼的大法庭被改建为图书馆(即现时的立法会会议厅) ·占地约300平方米,供全体议员进行会议的会议厅(又名“议事堂”)
·会议厅前厅
·3个会议室(以英文字母A、B及C命名)
·宴会厅
·主席办公室
·议员办公室
·职员办公室
·行政长官专用套房
·记者采访室
·记者招待会室
·电台广播室
Ⅳ 立法会大楼的用途...香港金钟的行人天桥可以连接什么大厦
立法会大楼当然就是立法会开会的地方啦,这坐旧建筑物先身是香港的高等法院专。金钟的行属人天桥可以接连很多大厦的,最少包括:海富中心、远东金融中心、统一中心、力宝中心、太古广场、金钟政府合署、高等法院,连可以通去香港公园。
Ⅳ 香港立法会大楼的介绍
香港立法复会大楼的前身是最制高法院大楼,由立法局于1898年2月28日决议兴建,大楼由英联邦采办处的顾问建筑师亚士东·伟柏(Aston Webb)及英格里斯·贝尔(Ingress Bell)所设计。大楼于1900年开始动工兴建,1903年奠基,由于缺乏石匠与合适的花岗岩,工程延至1912年才得以完成。
Ⅵ 香港立法会大楼的大楼历史
香港立法会大楼,位于香港中环昃臣道8号,是现时香港立法会举行会议之地。
1912年1月15日,最高法院由香港总督卢嘉主持揭幕。当时的首席按察司皮葛曾表示:“即使他日维多利亚城不复存在,海港被淤泥壅塞,香港会所坍塌湮没,这座大楼仍将巍然矗立,如金字塔,为远东的睿智留下见证。”由于英文的法院一词“Court”与粤语的“葛”发音相近,最高法院大楼亦被俗称为“大葛楼”。法院启用初期仅设有3个法庭,曾被批评是极大的浪费。当时,法院由1名首席按察司和1名最高法院法官所主理,若任何人对他们其中一人的判决不服,则由二人组成合议庭进行上诉聆讯。
最高法院大楼于1983年至1985年期间进行改建工程,以供立法局进行会议及办公之用,大楼外部并于1984年被列为法定古迹。立法局大楼于1985年10月30日由总督尤德主持揭幕及召开首次会议。
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后,大楼随着立法机关更名而改称为立法会大楼。
香港日治时期,大楼被改为香港宪兵部本部,并加建拘问室等设施。战后,法官人数大幅增加,最高法院于1970年代加建隔间,以容纳共7所法庭,地方已不敷应用,最高法院因此计划搬迁。1978年,受到地下铁路在遮打道工程影响,最高法院大楼结构受损,需要关闭进行紧急复修。最高法院其后迁往维多利亚地方法院,1984年再迁往金钟法院道现址。
Ⅶ 立法院的立法院大楼
目前“立法院”大楼是前台湾省立台北第二女子中学学校礼堂,因为老旧,立法院曾版经计划兴建新立法权院国会大楼,预算经费新台币241亿,包括︰办理“豪华皇家式”迁建计划 ,140坪的院长室、225位立委每位32.7坪的休憩会馆、及51.8坪的研究室;院内364坪的多功能球场、303坪的三温暖、455坪的温水游泳池、672坪的餐厅及小吃区等,之后225位立委减为113席,兴建新立法院国会大楼计划也没有下文。2011年7月22日立法院院长王金平告诉媒体,立法院要盖新国会,院内已成立兴建委员会进行评估。据说,选址的目标之一是台北市仁爱路空军总部现址 。
Ⅷ 立法会大楼怎么样
曾经搭乘叮叮车匆匆一撇远望~~那时白天见到的景,就已经让人陶醉~后来再见是晚上专的美~那灯光属将它更是衬托的如此艳丽,真让我为它痴迷!来港多次~几乎没有时间能来这慢慢感受,壮观的建筑~美丽的历史这次~在这拍下美丽的身影,默默收藏到属于我们的故事回忆录里~~显眼的楼门前三角楣饰的顶部竖立一尊高2.7米,代表公义的泰美斯女神雕像,右手持着代表公正的天秤,左手持着象征权力的剑。蒙上双眼,表示法律精神不偏不倚,公正严明。这里代表正义~代表和平~~代表承诺~~代表真诚~~~~
Ⅸ 香港立法会大楼的未来发展
由于立法会大楼面积有限,不仅无法满足将来政制发展而增加议席的需要,现时的议员办事处、立法会秘书处、研究部及图书馆等办公设施现时亦分散在不同地点,构成相当的行政不便。因此迁建立法会大楼的建议,在主权移交前后一直被提出。
随着香港经济的逐步好转,行政长官曾荫权于《2005-2006年度施政报告》宣布,重新恢复展开在添马舰兴建新政府总部及立法会大楼的发展计划。整个计划耗资51亿6890万港元。建议的立法会综合大楼,总楼面面积为36230平方米,包括设有89席的议事厅、5个会议室、3个记者室等设施。立法会财务委员会于2006年6月23日通过有关拨款,工程重新招标,预计2007年年中开始动工,2010年年底完成。
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后,香港特区政府放弃拍卖添马舰地皮,并计划改作兴建新政府总部及立法会大楼。经过多年的讨论与检讨,政府于2002年同意落实有关计划,并邀请世界各地有兴趣参与的机构,提交意向书和设计概念。然而受到SARS事件影响,政府于2003年5月搁置向立法会财务委员会就有关计划的拨款申请,并于同年11月正式宣布押后添马舰发展工程。
有关立法会大楼于搬迁后安排,香港终审法院首席法官李国能曾于2006年1月公开建议将终审法院搬迁至立法会大楼,过去亦有人建议将大楼改建为博物馆,暂时未有定论。
Ⅹ 香港立法会大楼前泰美斯女神雕像究竟有什么含义
泰美斯女神
立法会大楼的前身是香港最高法院,所以大楼的顶部竖立了专一尊高2.7米代表公义的泰属美斯女神(Themis)雕像。泰美斯是希腊神话中,代表正义和法律的女神。她左手持剑,象徵权力;右手持天平,代表公正。女神蒙上双眼,代表大公无私。总括而言,公义雕像是法律精神的象徵。
1912年1月15日,香港最高法院由香港总督卢吉主持揭幕。
当时的首席按察司皮葛(Sir Francis Piggot)曾表示:「即使他日维多利亚城不复存在,海港被淤泥壅塞,香港会所坍塌湮没,这座大楼仍将巍然矗立,如金字塔,为远东的睿智留下见证。
立法会大楼位处香港中环商业中心区的心脏地带。它的前身是香港最高法院,由落成至今,已经历了九十六个寒暑。
这幢富有历史价值的大楼,其外部於1984年被列为古迹,受到《古物及古迹条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