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五种
❶ 道德经中五色,五音,五味的意思是什么
道德经中五色的意思是:青、黄、赤、白、黑;五音的意思是:宫、商、角、徵(zhǐ)、羽;五味的意思是:甜、酸、苦、辣、咸。
出自《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是用这些来代表好看的、好听的、好吃的,给人以感官刺激享受的事物,告诫你贪恋这些就会使你目盲、耳聋、口爽,这里的“口爽”不是指嘴巴舒服,这个“爽”是贬义词,就像“爽约”之类的语意,指使口败坏。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成群结队的策马奔驰,狂喊啸叫着围捕猎物,想想这种场面,都会使人肾上腺激素飙升;稀有难得的物品,往往诱使人生出不轨的行为。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就像第二章说的“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要使民无知无欲,圣人就要以身作则,自己就要做到为腹不为目,吃就求吃饱好了,不要再求食物山珍海味,秀色满目了。所以要去彼取此,彼为目,是表象的东西,此为腹,是本质,或者说就是“道”,吃饱才是吃的本质。
此章老子就是要教导我们要追求事物最本质最朴实的“道”,而不要被事物呈现的眼花缭乱、光怪陆离的表象所迷惑。就像“五行”学说,这种东西可能连表象都不是,只是假象罢了,是“可道之道”,绝不是真正的道。
(1)道德经五种扩展阅读: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❷ 道德经中的善人和不善人是什么
道德经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讁,
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说到善,我们常常会联系到行善积德,我们常常要去做善事,这里的善事的善就是善恶的善。
那老子文中的“善”是善恶的善吗?
在本段的开始,老子就给出了他认为的善的定义。
老子给出了五种行为:行,言,计,闭,结,这五种行为老子都给了它一个前缀“善”,用善字
来形容这五种行为,这五种行为都是做某种事情,善这里的意思就是善于做这些事情,而后面
写了善做的程度,那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程度,也就是说最善于做某种事情,达到了近乎道
的地步。
所以老文中的善人就是最善于做某事的人。
不善人就是不善于做某事的人。
这就是我们最容易混淆的地方,常常把善当作是善恶之善,那是错误的理解。
❸ 老话“五味令人口爽,五色令人目盲,是啥意思
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五味是指五种味道“酸甜苦辣咸”,代指各种各样的味道,五色代指各种各样的的颜色。这句话可翻译为各种各样的颜色让人的眼睛无法保持客观的注视,各种各样的味道混合起来让人的嘴巴无法品尝出其中真正的味道,无法保持客观的品尝。
因此,正如圣人所言“五味令人口爽,五色令人目盲”,我们要深刻把握自身存在的不足,不因为暂时获得的褒奖而沾沾自喜;不因为先前的荣誉而放弃前进,停滞不前;不因为目前的成功,而没看见这成功背后隐藏的不足。在人生的路上,我们仍需要不断前进,不断迈开自己的步伐,才能够不断地走向更高的境界。
❹ 《道德经》告诉我们,做好事的五种境界!
小王喜欢做慈善,他每做一项慈善都要以比较高调的方式广而告之。
有的人就认为,小王做慈善是为了作秀,但是,小王却有着自己的考虑。
他说:“起初,我做慈善也默默在做,没有声张,但是后来,我觉得,我应该把这件事传播出去,号召更多的人从事慈善事业,况且,我是真金白银做的这件事,根本不在乎别人说我在作秀。”
小王的发心没有错,正向引导作用的确比较重要,这也是符合人性的。为小王点赞。
但是,小王也时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境界太低了,他认为默默地做慈善才是最高境界,那么,小王的想法到底有没有道理?
我们可以从《道德经》中找到答案。
《道德经》说: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意思是:德高的人做了有好的事不认为有德。德低的人以有德自居,紧守着德的荣耀,害怕失去。所以说,德高的人顺乎自然作为,德低的人自然地做事,而后念念不忘,总是强调。最讲仁爱的人有意为之,而后将其忘掉。正义的人主动去做而且事后念念不忘。而讲礼仪的人强调遵守礼仪但没人回应,则愤怒的扬起手臂强迫别人遵从。
第一种境界:上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才是最高境界的德行,他们做了有德的事情,没有挂在心上,也没有觉得自己了不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德的人是自然而然的做事,自然而然的做了,自然而然的忘了。别人一问他哪天是不是做了什么好事,他回想起来的确做过,但是并没有觉得自己做的是多么了不起的事。
第二种境界:下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德的人做了好事,心里总是记得,哪怕不到处宣扬,也会记得很清楚,甚至害怕别人否定自己做过好事,他怕自己做了好事失去了意义。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下德的人会比较在意自己做的好事,因为他们心理上是有预期的。
比如,一个人做好事希望得到好报。做好事为了正面宣传引导作用。
第三种境界:上仁。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仁”就是仁爱、同情心,“上仁”就是比较有同情心、仁爱思想的人。
他们会去主动寻找好的事情去做,认为做好事的行为很好,然后,再把它努力忘掉。
有人会问,“上德”、“下德”“上仁”的区别是什么?
“上德”做的好事,是自然而然做的,无为而无以为,“下德”做的好事也是自然而做的,但是自己会很在意做好事的意义。“上仁”做的好事,不是自然遇到的,而是刻意去寻找的,只不过想像上德一样“无以为”。
但是,一旦有意识刻意去做事,就已经脱离了“德”的层面。
举个例子:
比如,明天要考试,我并没把考试放在心上,晚上到点照常睡觉了,这是“上德”。如果你告诉自己,要早点睡觉,为了明天有个好精神,这种有目的地去睡觉,这是“上仁”。
结果有什么不同吗?
“上德”会自然而息,能够很平稳地入睡,而“上仁”却可能会因为考试意识太强烈,反而紧张的睡不着了。
第四个境界:上义。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他们主动去做事,并把事情牢牢地记住,念念不忘,甚至会大肆宣传自己做的好事。
第五个境界:上礼。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礼”是“德”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如,礼貌、礼制、礼法。
“礼”体现出了规则性,甚至是带有强制性,用“礼”去约束别人,别人不愿意,然后,你就强制别人遵守,谁不遵守就收拾谁。
所以,看起来大家规规矩矩很有“礼”,其实是因为有着一种外在的约束力存在,怕自己违反了“礼”被收拾。
“上德”、“下德”、“上仁”、“上义”、“上礼”的根本区别在哪?
区别就在于人的虚妄之心的强弱不同。
从“上德”到“上礼”虚妄之心逐渐加强。
“上德”是没有虚妄之心,顺其自然,心无所驻。
“上礼”是虚妄之心最强,控制欲极强,甚至要“攘臂而扔之”——愤怒的扬起手臂强迫别人遵从。
这五种境界说完了,需要细细品味才能悟出其中道理。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要向“上德”那样“无为而无以为”?
其实,当你有这种意识,就已经脱离“上德”层面了。
这五种境界我们明白了就好,不要总想着自己要做到哪样,自己的行为处于哪样。
我们做事的宗旨应该放在“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摒弃虚华,内心清净的做符合“道”的规律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