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学是啥
⑴ 什么是道德心理学
简介
例如,心理学家 劳伦斯Kohlberg 被问的男孩和年轻人关于他们的想法过程,当他们面对a 道德困境. 相反,哲学家历史上倾向于忽略实证研究和研究理论问题的结果做以概念、行动和心理学。 当柏拉图共和国问关于什么的问题可能刺激人道德上行动,他是询问问题道德心理学。 从晚20世纪,工作在道德心理学的许多哲学家在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方面认真采取了研究的结果,并且工作在这个区域的有些心理学家考虑了在他们的工作之后说谎的哲学假定雷斯特的道德心理模型(Rest’s Model of Monal Psychology)8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J.雷斯特明确提出了道德心理四过程模型。其基础是自70年代中期以业以他为代表的明尼苏达大学有关学者的大量研究。它集中反映了当代道德心理研究领域的重大进展。 雷斯特的道德心理模型与他对个体道德及其来源的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认为,个体的道德是类型特别的一种个体社会价值观,它与协调社会中个体间的种促合作活动有关,也与解决个体间发生的种种利益冲突有关,而这种协调和解决的主旨是增进人类的福祉。
特点
雷斯特指出,个体的道德根植于社会环境。因为,群居生活是人类生活的一个特点,人们在相互作用中既需要协调和合作、又需要竭力避免矛盾和冲突,道德在这方面起飞丰与礼仪、习俗、法律等相仿的制约、调节作用。同时,个体的道德也根植于其自身的发展之中。因为,亲社会行为方面、群体心理方面、人格发展方面和人类学方面的研究表明,个体发展早期已可发现道德发展的胚芽,个体具有重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倾向,个体普遍具有当个有道德的正直的人的愿望。
但是,反观心理学对个体道德现象的研究,认知发展学家主要从认知方面加以研究,心理分析学家刻意从情感方面进行考察,社会学习论者则着重从行为习得方面加以探讨。这无疑忽视了个体道德具有既源自个体,又源自社会,且属于一种个体社会价值观的特点。其实,雷斯特认为,不存在完全排除了情感影响的认知,也不可能有不受任何认知影响的情感,更不会有丝毫不受认知和情感影响的行为,这是个体道德现象的明显特点。
据此,雷斯特认为,对个体道德这一心理现象应该从这样的问题入手探究:个体的道德行动是如何产生的?即面对具体情境的个体形成道德行动会经历哪些心理过程?雷斯特的回答是,合乎逻辑地说,这必然至少经历四个基本心理过程,也就是遵循着他的道德心理四过程模型。 雷斯特对其模型的四个过程及有关研究的论述如下:
过程一,解释情境。面临特定的具体情境,个体必须先竭力加以理解,对自己说明当前发生了什么,然后估计可能采取哪些行动,以及它们对自己和他人有何影响和后果。
需要指出,在社会情境被解释的时候,个体还会有情感的强烈唤起,即人们在理解情境的同时就已可能对事件或人物怀有了肯定的或否定的情感。这不是指情感可以独立于认知,而是表明了随着最初的认知会一下子产生冲动性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唤起常不依个体主观意志为转移,而且会使个体去突出或抹杀情境具有的某种意义,故它对动机的形成起着一定的作用,从而也就成了研究者注意的一个热点问题。 与过程一有关的心理学研究及其成果主要有:旁观者对突发事件之反应的研究,这方面的结果表明许多个体甚至在解释相对较为简单的情境时也会出现困难;助人行为的研究,这方面结果表明是否理解及如何理解情境中的有关线索与是否实施助人行为或是否有自觉而持续的助人行为有密切联系。上述两方面的研究表明,不可低估有些个体在解释社会情境时所面临的困难,更不能把不当的解释误认为是个体心理防御机制使然。个体对情境的道德意义的理解、解释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今天,社会认知研究指出它含有线索检索、信息整合、作出假设、进行推断等等,而它们都与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关。
道德敏感性的研究也与过程一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发现,对其他人的需要、利益的敏感程度,个体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如有的个体会把别人的每一个举动、每一项活动、每一种表情都视为饱含着道德意义,而有的个体直到目睹鲜血才会意识到面临了道德问题。个体的道德敏感性一般会随年龄和经验而发展。当前,这个方面有两位活跃的研究者,他们是M.贝博和J.活尔克,都曾是雷斯特的研究生。贝博的研究在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进行。活尔克的研究则在方法上对前乾作了变化,主要是以心理咨询情境为刺激材料,并制成了录像带。他们都致力于发展这方面的测量记分系统。
过程二,作出判断。在解释情境的基础上,个体从各种可能的行动中决定其中的哪一个在道德上是正确的,这也就是作出道德判断的过程。 以皮亚杰和科尔伯格为代表的道德认知发展学家在这方面已有大量研究和成果。他们向个体直接呈示道德问题的情境,要求对此作出选择判断并陈述其理由,从而了解他们道德推理的依据和道德思维的框架。由此,他们发现了个体道德判断的图式和发展阶段,而公正观(感)则是图式和发展阶段的核心问题,它帮助个体对社会情境作出何为道德上是对的判断。
雷斯特本人于70年代中期以来所进行的“确定问题测验(DIT)”也与这“过程二”有关。该测验仍以科尔伯格揭示的道德发展阶段为基础,以两难道德情境为材料。但该测验具有的简洁、易学、易用的特点,使其在80年代初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确定问题测验”即“DIT”是当代了解个体道德判断在方法技术上的一个突破性的进展。 过程三,道德抉择。在道德判断的基础上,个体对自己认为在道德上是对的那个行动所赋予的道德价值超过了其他观念的价值,从而可作出把认识和判断付之以行动的抉择。这是一个涉及道德行动的决策过程,有赖于个体的道德价值观在其价值观体系中处于相对优于其他价值观的地位。
雷斯特认为,这一过程是判断与行动、认识与行为之间的必要环节。基于道德判断的道德价值观常常不是个体唯一的价值观,非道德的价值观念常颇具诱惑力而使个体不能遵循道德判断去作出相应的道德抉择。如在达蒙的研究中,先让被试说出把一定数量的糖果分给做了手工的儿童时自认为是公正的分配方案,然后让被试真的去实施,结果是相当部分的被试偏离原来的方案而给自己留下了较多的一份。这表明了被试原来的认知向另外更重要的动因妥协了。 究竟是什么促使个体把道德价值观置于其他的价值观念之上,是什么能使个体从道德判断的认识继而过渡到作出道德行为的抉择?雷斯特指出,对这一道德抉择的过程至今研究得不够,但从已有的心理学理论观点中还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对此,雷斯特列出了八种理论观点及其代表人物,它们是: 1、个体行为之所以能够是道德的,是因为进化使利他主义成为了人的遗传基因。如威尔逊等。 2、良心使所有的人循规蹈矩,是害羞、内疚、惧怕促使个体变得道德。如阿伦弗里德、艾森克等。 3、个体的道德,只是因其反应获得了强化和模仿的机会,也可以说个体中是“学会”了社会行为而已。如班图拉、戈尔戴蒙德等。 4、需要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这样的社会离不开社会性合作,个体本人则是其中休戚与共的一员,这种认识是个体道德的动力。如杜威、皮亚杰等。 5、道德动机源自对那些比自我更为伟大的东西,如国家、上帝、神、宗教等的敬畏感或自我服从感。如德克海姆、埃里克森等。 6、移情是利他主义、个体道德行为的基础。如霍夫曼等。 7、生活在建立了公正和关怀关系的环境中,其结果会使个体承担起道德义务。如罗尔斯、科尔伯格等。 8、关心自我完善、关心自我同一性,这是促成道德行为的动因。如布莱西、达蒙等。 雷斯特建议,道德抉择过程的研究不妨这样入手:针对特定情境,上述诸观点中究竟哪一咱或哪些才起着作用以及起了多大作用。 过程四,实施行为。在道德抉择的基础上,个体就得进一步把道德意向具体转化为道德行动。这一把意向外化或物化为行动的过程不仅需要个体具有相应的体能和技能,而且需要个体能明确行动的具体步骤,克服可能出现的阻碍,战胜疲劳和挫折,排除分心和干扰。 雷斯特通过引用已有的若干心理学研究指出了影响这一过程的重要因素。如克雷布斯研究欺骗行为时,对被试不仅按道德认知水平而且还按“自我力量”、“自我管理”加以分类,结果发现后者同样是欺骗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又如,米切尔在研究有关的认知转换技术对行为的作用后指出,掌握并运用这类技术会使个体在努力追求自己目的的过程中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抵御可能面临的极大的情境压力。又如,马斯特斯和桑特罗克的研究认为,由某种认知引发的积极的情感状态是与坚持有成效的工作密切联系的,个体对行为性质和成效的期望会决定他是否去从事某种活动、愿付出多大努力克服困难和克服消极体验而坚持下去。再如,伦敦的访谈调查表明,“社会性肯定”也是影响行为的一个因素。 雷斯特的上述四个过程组成的模型就是这样勾划了个体从面临道德情境到形成道德行动所经过的心理历程。这四个过程既不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基本特质,也不表示一个理想的有道德的人应具有的四种美德。 雷斯矿物质 模型中的每一过程各有其自己的功能。一个人有能力处理某一过程,却未必有能力胜任另一过程的处理。如能作出复杂判断、推理的人却有可能不去实施行动过程,付之以行动并能持之以恒的人却可能基于相当简单的判断和推理。 雷斯特的模型指出了产生道德行为的合乎逻辑的发展过程,但这不是说组成模型的四个过程必然是随时间推移的一个线性过程。如一个人在确定什么在道德上是对的,即作出道德判断时(过程二),可能反过来又会影响这个人对情境有新的或进一步的理解和解释(过程一)。 雷斯特模型的四个过程之间也存在着交互作用和影响。这方面已有实证研究,较突出的有达利和巴特森的研究,以及施瓦茨的两项研究。前者发现,当前情境的行为(属过程四)会影响对情境中新因素的敏感性及认知加工(属过程一),一个人对某一过程的专注会使他对其他刺激或过程的反应变得迟钝。后者发现,个体会作出防御性评价来否认或减轻自己的道德责任感,比如,在过程二和过程三以后,表境的道德意义和个人的道德行动代价变得清楚了,个体会防御性地重新注释情境,或者对受害者的大辩论况作较低的评估(属过程一),以求付出较小代价而又不受良心谴责。 雷斯特模型的四过程,虽与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有联系,但已不是单一的品德心理成分。如过程一解释情境时总会有相应的情感唤起,过程二作出判断时还受过程一形成的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所影响,实施行为的过程四更离不开认知、情感和意志活动了。 总之,雷斯特的道德心理模型否定了种种道德发展理论用某个单一的变量或心理成分来表示的做法,而能综合地考虑知、情、意、行的各种心理活动。该模型实证地指出了个体从面对情境到产生行动的合乎逻辑的心理过程,纵向地剖析了这些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交互作用。这种动态的、更贴近生活实际的研究提供了理解个体何以有“德行”的分析框架,能更真实地反映个体道德品质形成的全貌。该模型对道德教育也有启示,道德教育虽可以着眼于道德品质的诸心理成分,但还可以从对环境的感知到身体力行这样一个纵向的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入手。从该模型的研究动态来看,组成模型的四过程的研究深度依次是,过程二即道德判断最为广泛和深入,其次是过程一即解释情境,再次是过程的各个环节入手。从该模型的研究动态来看,组成模型的四过程的研究深度依次是,过程二即道德判断最为广泛和深入,其次是过程一即解释情境,再次是过程四即实施行为,最后是过程三即道德抉择,故尚有许多工作有待进行,以完善和充实该模型。
⑵ 什么是道德
中国道德
《易经.系词》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阴阳之说”是中国哲学重要的宇宙起源说,也就是我们大家都了解的矛盾统一的辩证法。太极阴阳之理,就是物质矛盾统一率。阴极之中有一阳生,阳极之中有一阴生,就是量变导致质变。也就是所谓的“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形而上就是有形物质的无形规律,这个规律就是“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顾名思义,有形之物为器,就是我们通常说到的物质。而德是什么意思呢?当然依照道理行为,既是“善行”,积善成德。
地球是自然界,依赖宇宙而存在,同时也受着天体运行的制约,这就是矛盾。而人类需要自然界而生存,同时也受自然界的制约。原始社会,人类生存必须依赖人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形成人群对个人的制约。因此,上古时代理解道理的人就是有德之人,因为,他可以做到无私把人们集中起来。
人类群居自然根据道理建立秩序,这个秩序为“道德”。只有少数的所谓有智慧的人,才能建立秩序,并维持秩序,这就是古人所谓“得道”者。而那时人群大多是处在愚昧状态,因此,这个秩序就是外力对人们的制约,用今天的话讲叫做“伦理秩序”。德是聚集的力量,因此为大。而有德之人就是首领,因为他明白道理,能给人们化解矛盾,共同创造利益,抵抗野兽和自然界的威胁。
因此,给人们带来福利的智者就承担起人们的分工协作以及利益分配。而那时人们都认为有德之人是神和天的派遣,他建立的秩序都是依照天的启示或者神的启示。而《易经》就是圣人观察自然界摸索规律的一部集哲学、科学、数学于一体的中国的神奇文化瑰宝。
《易经.系词》有云:“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段对于“易”的描述,在今天看来是描述人处于异常安静的状态下,也就是苦思冥想中产生的灵感,既是“感而遂通”,进而发现内心世界的灵魂,也就理解天下万物的道理。而原始古人把这种人类生命的一种奇妙状态当成神的启示,或者天的启示都是很正常的。
而且,西方的古人先哲都有类似的经历,也都认为是天启或者神启,后期笛卡儿在沉思中感受到上帝的存在——既是灵魂。无论东方与西方,人类在生命进程中的步伐都是一致的。西方的真理就是东方的道德,西方的上帝就是中国的天命。
尤其上古时期,人们都非常单纯朴素,而这些得道的大德之人确实是找到了自己的灵魂,所谓灵感就是良知。这些伟大的灵魂都是无私地按照良知治理天下,因为,他们深刻地理解欲望对个人和子孙后代的危害。
后来,人们发现治理天下可以获得分配权,可以享受荣华富贵。所以就出现了争夺天下的中古时代,而中古时代的统治者无疑不是得道者,而是欲望驱使。因此,这个时期的道德就不是真理了,是伪道德。德者是积蓄数量以大多数为准则,因为阴阳之道理是量变导致质变,多数永远是真理,违背这个真理,人类的分配就会失去真理。
因此,中古时期是人类物质欲望的强烈膨胀而导致的灾难时期。所谓“物极必反”,人类开始了斗争而不是和谐,矛盾发生对立,阴阳剧烈运动开始无休止地重复暴力,中古时期正是丧失道德的人类发展时期。
⑶ 什么是道德
【禅院网络】道德
道是上帝的意识,上帝的灵,是宇宙的血液,是生命的源泉,是维护宇宙有序运行的法力,是真理,是客观规律和法则。
德是建立在对道认识基础之上的人类社会中圣人和贤哲具备的内在品质,是维护人类社会沿着理性、祥和、健康、快乐道路前进的动力,是贤人追求的修养和品质。
道德就是维护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有序运行健康发展的法力和动力,就是符合自然规律和法则的人崇高的思想和行为准则。
道涵括了宇宙中的一切奥妙,德概括了人类的最高智慧和最高尚最完美的品质。道德包括了上帝、神佛、仙圣和谐一体的所有内涵和外延。
追求道德是贤人的品质,追求道,就是追求上帝,追求永恒的生命;追求德,就是追求圣人,追求完美的人生。
若一个人的言论行为符合自然规律和法则,且言论行为对社会、对他人、对大自然有益,就说明这个人有道德,道德品质好。反之,若一个人的言论行为不符合自然规律和法则,且言论行为对社会、对他人、对大自然造成伤害,就说明这个人缺乏道德,道德品质差。
人类实际上一直过着不道德的生活
如何才能获得一个开心、快乐、自由、幸福的人生呢?
这就要从道德下手,什么是道德?维护如来本性的行为方式就叫道德,违背如来本性的行为方式就叫不道德。具体点讲,能使人生开心、快乐、自由、幸福的说教、行为、生活方式符合道德,妨碍或阻挡人生开心、快乐、自由、幸福的说教、行为、生活方式都不符合道德。
纵观人类的历史和现状,人们实际上一直过着不道德的生活,家庭、国家、宗教、政党的存在是不道德的,尤其婚姻家庭和国家的存在,是极不道德的,因为婚姻家庭和国家妨碍和阻挡着人们过上开心、快乐、自由、幸福的人生。可以这么说,凡是维护和歌颂婚姻家庭和国家的说教、理论、宪法、法律、行为、方式都是不道德的。
既然不道德,我们就必须逃离婚姻家庭和国家,逃离宗教组织和政党组织。
当今社会,谁具备了道德?
道德非圣人不能具备,当今社会谁敢说“我具备了道德”?如果有人说“我正在认识道德,正在追求道德”,此人已经了不起了,已经超凡脱俗了,已经进入了贤人的行列,可以归入“可雕”范围,他已经激动得彻夜难眠,心潮澎湃了。
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对道德理解最深刻的人是老子,《道德经》对道和德进行了概括和简要的阐释,要认识道德,最好从理解《道德经》开始。
经常上网浏览,读了许多官员专家、教授学者、大师名人的文章,其中论及道德的话语令人感觉十分有趣,就像听学龄前儿童在谈论量子力学,观赏蒙着眼睛的人在迷宫中转圈那样,感到非常可爱、滑稽、有趣、逗人。
无神论者心理发育天生有缺陷,“一阴一阳谓之道”,可他们只阳不阴,只要半个世界,《庄子》讲:“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夏天生,夏天死的小昆虫永远不知道自然界还有春天、秋天和冬天,无神论者永远不清楚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个反物质世界,所以,无神论者永远也具备不了道德。
那么,是不是说有神论者就可以认识道德、具备道德呢?有神论者若不具备德,不在德上下功夫,很容易变成鬼怪,比无神论者更可怕,祸害起人类社会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无神论者只能对人的肉体和思想实施恐怖控制,而成了鬼怪的有神论者将会对人的灵体和精神实施恐怖控制,所以更可怕。
人类要想进入一个美好的时代,最好是所有政党和宗教都逐渐消失,由圣人来实施教化,由贤人们去管理人类的日常生产和生活。
凡俗人对圣人有一种天生的偏见,可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腑”,爱钱的人总认为他人讲道德无非也是为了钱,爱名的人总认为他人讲道德无非是为了出名,爱权的人总认为他人讲道德无非就是为了掌权。
一群羊总怀疑牧羊人心怀叵测:“这个牧羊人总拿着鞭子在威胁我们,总让我们聚在一起,不让我们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到庄稼地里去饱餐一顿,到河对岸去吃个痛快,这家伙肯定想当我们的头羊,想当羊王。”
大家想想,牧羊人愿意变成一只羊,去当羊群的王吗?
当年许多人想使耶稣当以色列的王,耶稣当了吗?躲之惟恐不及啊!
释迦牟尼是王子,只要雄心勃勃,有希望能“一统江湖”,可他想吗?他压根就没有想过当王。
凡俗人揣摩圣人之心,就象井底之蛙恻度大海蛟龙行为,可以理解,只不过太荒唐。
什么人能具备道德?
现存世界上的宗教界人士和政党成员恐怕难以具备道德,只要深入到任何一个宗教组织或政党组织内,我们就会发现,都在那里惟我独尊,都说自己的教义或者学说是唯一正确的,他人的都是“歪理邪说”,为了控制教徒或党员,也怕自己有缺陷的教义或学说暴露出破绽,总“循循善诱”教徒和党员除了本门说教外不要去接触“异端邪说”,如此脆弱、如此不堪质疑和打击,久而久之,一点“免疫力”都没有,怎能具备道德?
还有一批人,就是“正统”的维护者,他们就像手不离经典,嘴不离经典的法利赛人或是中国历朝历代老皇帝门下维护“祖训”的老癫董,张口闭口全是“经典”和“祖训”,只要哪儿闻着点新思想、新事物的气息,就会气急败坏地议论一番、攻击一番,俨然像个道德的维护者,真理的掌握者,不竭尽花岗岩脑袋中的化石智慧把新思想、新事物打翻在地,他们就会寝食不安、七窍生烟。这类人无法具备道德。
不能认为老癫董都是已达耄耋之年的人,一些连《圣经》的皮毛都没有弄清楚的年轻人,时不时地摘录出一两句《圣经》中的话语,装出一副基督维护者的样子或是《圣经》博学者的架势对新思想和新事物也能指东道西、嘲三骂四,这类人离道德远矣。
纯粹的自然科学者或是纯粹的社会学者也难以具备道德,因为他们的思维已成定势,要让他们反常思维,只能让太阳从西边出来,假如我说“人体的疾病或是遇到的灾难全是由于自身心理和精神反物质结构的不完美导致的”,他们会接受吗?不要说探索,让他们想象都不可能。
至于普通大众,一辈子只要能把自身和家庭成员的吃穿住行问题解决好了,就已经不错了,他们根本就没有时间、精力和条件去探索物质和反物质世界的时间、空间、生命的庞大体系知识,所以,也难以具备道德。
那么,谁能具备道德?
答:生命禅院的禅院草们有希望具备道德。
自吹自擂,狂妄是吧?
一切的宗教教义和政党学说在生命禅院面前会显得苍白无力,生命禅院是一个开放、发展的系统,总在变易中不易,不易中变易,它毫无界限,包容一切宗教和政党及个人的道德成分,不拒绝来自任何方面的智慧成果,它不为哪个宗教,或政党,或组织,或个人,或阶层,或阶级,或民族,或国家服务,而为整个宇宙体系的生命服务,生命禅院的禅院草不具备道德,难道其他人士会具备道德?说来听听。
将来,若说我们不了解莎士比亚,不了解玛雅文化,不了解《古兰经》和佛经、不了解相对论,不了解科学种田等等,都不会贻笑大方,但若说不了解生命禅院,那就意味着我们已经落伍了,僵化了,腐朽了,趋向木乃伊了。
不久的将来,一大批生命禅院的禅院草会“羽化出茧”,当他们一旦从沉睡的思维状态下醒过神来,一个个就象鲲鹏展翅那样,翱翔海宇,挥斥八极,向人类展示顶天立地、才华横溢的风采,一个个将具备道德品质,向人类展现美好的未来。
道德,惟生命禅院禅院草将具备。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道德?
我指出下列不道德的现象,这些现象没有了,就是我们所需要的道德。。。。
⑷ “道德”的定义是什么
道德,是由思想行为所表现的,有一定标准的,社会、风俗,习惯。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称之为得;合起来解释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会中的一切。丑德不称其为德,所以,道德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属于中性。
(4)道德学是啥扩展阅读
在历史和生活里,迫于道德压力而“自杀”者并不少见。道德虽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对人的修养和身心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类是靠道德的建立来作保障的。道德的传承也同样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劳动和创造,以致分门别类地产生各自的要求和水准。——选自叶千华《心灵夜语》第348页“浅说道德法律爱情”。
“道德”离开了人类的群体性“公共”活动,也就不成其为“道德”。 “道德”是针对“人类整体”而言的; “道德”是针对各个国家和民族而言的;“道德”是针对各个国家内部的政府、政党、行业、企业、家庭等各层级组织和其人民等的“人群集聚体”而言的。
耿阁认为:“若能较为全方位系统的彻悟老子的思想理论的话其结论大慨(这里只能用“大概”一词)就是这样的,即:“说到永恒的这个“道”它常常是以与同时无间的德无间结合的方式表现为“有大行大为”的这个大德的道德之功能的同时而既所本然又所必然的所能达到的无所不能为无所不可为的那种地步或之境界的。”
这一句话的意思说的是:“道”和“德”之间的关系的问题。”“道”和“德”之间是一体的。“道”和“德”之间是不可分割的。“道”和“德”之间是整体无间的。无道是无德的。有道是有德的。无德是无道的。有德是有道的。“道”和“德”之间是“无间整体”“整体无间”之一体的。
⑸ 什么是道德
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实践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较为粗略,后者较为精密。思辨只有对错之分,没有中间状态,而实践的精髓正在于选择,并且中间状态就是最好的选择。例如,在对待恐惧时,有三种选择,鲁莽,勇敢和怯懦。
勇敢这种选择就被认为是合乎道德的,而另外两种选择就被认为是违反道德的,所以说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但是,一只燕子带不来春天,一次良好选择也不能成就道德,所以还要多加一个限定,即养成习惯。综上所述,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
(5)道德学是啥扩展阅读:
一、道德功能
凡是人的活动都是为了获得某种幸福,区别在于幸福的种类和完满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动既然是一种活动,当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为了追求某种幸福。
人类的灵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个部分,即营养和繁殖的部分,感觉和欲望的部分,心灵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与实践和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它的目的就在于追求人类灵魂中感觉和欲望部分的幸福。
二、道德准则
既然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像射箭一样有一个标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样,需要在实践中根据感觉来调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说道德的准则是感觉当不为谬误。
有人说道德的准则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义为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这话一半正确,一半不正确。因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对幸福一概而论,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现。人的性格是有多样性的,有的人爱好思考,有的人爱好运动。
即便同一个人,小时候和长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乐也具有多样性。对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论,相应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论。
如果对象全都是自由人,那么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诚然是一种道德,但是如果对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隶,那么道德就是一方压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强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⑹ 道德是什么
德行之力,十倍于身体之力。拿破仑(法国政治家)
道德无所谓新旧,惟真纯的人才能够说得上道德两字,若言不顾行,行不顾言,那不管你天天在高叫道德,结果终是一个坏人。郁达夫(中国小说家)
在毫无慈悲的生存竞争中,道德不但无益而且有害。
杰克·伦敦(美国作家)
美德藐视人间的一切讥嘲,清白受到诽谤身价越高。
笛福(英国小说家)
人生,幸福不是目的,品德才是准绳。比彻(美国作家)
人的美德的荣誉比他财富的名誉不知大多少倍。
达·芬奇(意大利画家)
一个人的美德不应由他特殊的行动来衡量,而应由他日常的品行来衡量。
帕斯卡(法国物理学家)
一切美德都是由于放弃自我而成的,果实之所以极度甘美,便是由于企求萌芽使然。纪德(法国作家)
道德的根本,是自制心和克己心,使自身的本能服从全体。
费希特(德国哲学家)
道德不是良心的可卑的计谋,而是斗争和艰难,激情和痛苦。
托马斯·曼(德国作家)
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托马斯·曼(德国作家)
道德的恩惠是时间和劳力的节约。道德的损害是良心的完全麻痹。
芥川龙之介(日本小说家)
假如你的品德十分高尚,莫为出身低微而悲伤,蔷薇常在荆棘中生长。
萨迪(波斯诗人)我们即便在有关生命的问题上,也不允许说谎。显克微支(波兰作家)
有德而富贵者,乘富贵之势以利物;无德而富贵者,乘富贵之势以残身。
胡宏(中国古代学者)优良的品德是内心真正的财富,而衬显这品行的是良好的教养。
约翰·洛克(英国哲学家)
我们想要涵养公正的品德,就应养成一种“不苟”的优良习惯。
林肯(美国政治家)
完美的人格,高尚的品德,是从实际生活锻炼出来的。
叔本华(德国哲学家)
良好的品德是从对坏倾向作顽强的斗争中培养出来的。
德克斯特(德国心理学家)
品德,应该高尚些;处世,应该坦率些;举止,应该礼貌些。
孟德斯鸠(法国启蒙思想家)
胜利是暂时的,而美德却将千古流芳。普希金(俄国诗人)甚至在我们的欢迎中,恶习也会刺痛我们;但美德却能使我们在痛苦中得到安慰。弥尔顿(英国诗人)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一个心里感到诱惑就对诱惑进行反抗,而决不屈从于它的人。弗洛伊德(奥地利心理学家)
道德观是人的独特品质的一个组成部分。泰戈尔(印度作家)
有比快乐、艺术、财富、权势、知识、天才更宝贵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求,这极为宝贵的东西就是优秀而纯洁的品德。塞缪尔·斯迈尔斯(英国作家)
道德面貌渺小的地方,不会有伟大的人物出现。
罗曼·罗兰(法国作家)
最高的道德就是不断地为人服务,为人类的爱而工作。
甘地(印度政治家)
谁能从道德败坏的地方脱出来,还保持洁白,便是有了更伟大的道德。
显克微支(波兰作家)
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或者说,就是逾越我们自己的本性,而融入旁人的思想、行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雪莱(英国诗人)美德具备了纯然无限的价值,人生的不幸变成了不可比拟的渺小。
显克微支(波兰作家)
⑺ 什么是 道德的形上学 和 形而上学的道德学
http://www.lunwentianxia.com/lwkey_new_404315/
道德的形上学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315172/
形而上学的道德
⑻ 什么是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实践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较为粗略,后者较为精密。思辨只有对错之分,没有中间状态,而实践的精髓正在于选择,并且中间状态就是最好的选择。
在中文中,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一种良好的选择,德是一种素养或习惯。二者合起来就构成它的定义,即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其中习惯是它的种,良好的选择是它的属差。道德属于伦理学范畴,其题材是人的活动或实践,其目的是人的幸福。
(8)道德学是啥扩展阅读:
道德的准则
既然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像射箭一样有一个标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样,需要在实践中根据感觉来调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说道德的准则是感觉当不为谬误。
有人说道德的准则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义为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这话一半正确,一半不正确。因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对幸福一概而论,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现。
人的性格是有多样性的,有的人爱好思考,有的人爱好运动。即便同一个人,小时候和长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乐也具有多样性。对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论,相应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论。
如果对象全都是自由人,那么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诚然是一种道德,但是如果对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隶,那么道德就是一方压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强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具体来说,不可以强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穷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发展中国家遵循发达国家的道德。
这种说法反过来也是正确的,不可以强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成人遵循小孩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男人遵循女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富人遵循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发达国家遵循发展中国家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