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道德经
A. 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则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士”指贵族,“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隶主贵族,“中士”即平庸的贵族,“下士”即浅薄的贵族。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级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而言。
道:哲学名词,是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
若存若亡:似乎是学到了,又似乎是没学到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普通人是抱着嘲笑的态度学“道”,他们自以为是,以为自己的水平已经很高了,根本就不相信。
出自春秋战国时期老子的《道德经》。
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全文释义: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等聪明的人,学习“道”以后,会努力往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中等聪明的人,学习“道”以后,似乎是学到了,又似乎是没学到。自己以为已经把握了,不愿意往实践,光动嘴,不动手。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普通人是抱着嘲笑的态度学“道”,他们自以为是,以为自己的水平已经很高了,根本就不相信。实在“道”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把握的,不被嘲笑的就不是“道”了。
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
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能够装东西的器物,反而不装东西;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
(1)方正道德经扩展阅读: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告诉我们要学以致用,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如李四光两个否定—“否定中国不存在第四冰川”否定中国贫油和石油勘探。毛泽东将读书与实施领导相结合。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告诉我们要“求甚解”。求学期间,因为太多的不求甚解,让同学之间的学习成绩相差甚远;工作以后,因为太多的不求甚解,才让很多工作之初的同事,在退休时不自然的分出三六九等。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不应非常肤浅的嘲笑身边的、或是别人提出的一些论断,随着时间积累,我们应当更有涵养、深沉地去思考、解读一些看似滑稽的事。正如黑格尔所说,存在就有其合理性。大凡做出辉煌成就的科学都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人,他们决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可谓“上道”,所以无法为一般人所理解,当然要被笑话了,“不笑不足以为道。”而爱因斯坦所体现的正如老子所说“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B. 智欲其圆道,行欲其方正什么意思
这是渤海大学历史系系训,承德体道出自道老子的《道德经》,智圆行方语出春专秋楚国老子弟子属的《文子·微明》:“老子曰: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
意思如下。
承,继承,传承;体,实践,践行。德,从人从心,事物的属性,人的品德修养,美好的道德;道,事物的法则、规律,人间的道义、公理。万物之所然,万理之本原。
承德体道,“志于道,据于德”,继承、弘扬、体践人类美好的道德和公理,成为社会的良心。
智,智慧,从日从知,日有所知则慧。智慧是学习和实践的结果,是人类文明之表现。行,行为、行动,上至爱国、爱民,下至待人、处世、交友,思想的外在表现。圆,圆融、圆通,圆满无亏,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万万不可将圆误解或曲解为圆滑、世故。智慧圆通而无限,超越一切,人的境界达到极至;方,方正、公平、无私、无邪,心性无别,言行一致。“内外相应也,言行相称也。”
智圆行方,智欲其圆而行欲其方,圆而神,方以智。拥有大智慧,公正无邪,公平无私。
承继人类美德,体践世间公理。智圆融通古今,行方正无私曲。
C. 道德经经典名句100句
1、言有宗,事有君。——《道德经·第七十章》
说话一定要有宗旨,做事情也一定要中心。
2、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
小鲜是指小鱼。治理庞大的国家,就像是烹调小鱼一样。
3、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品德高尚的人所遵循的处世原则,是干实事而不与人争高下。
4、少则得,多则惑。 ——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学到的知识少,反而能够有所收获,学到的多,反而会使人产生迷惑。这句话是指学习,应当能够专一,而不应当繁杂。
5、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品行良好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知识渊博的人不卖弄,卖弄的人没有多少学识。
6、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最方正的东西,是没有菱角的,最宝贵的器物,是在最后制成的。至大的声音听起来却似没有声音,最大的形体,却反而没有形状。
D. 老子《道德经》上说:“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是啥意思具体解释。
出自老子抄《道德经》袭
《道德经》明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所谓的大音和大象,与道并列,是以器象来表征、喻示大道。
希:同无
整句是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翻译过来就是
最最洁白的好象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 最大的音乐没有声响,最大的象没有形象。 大道隐匿,没有名称,却唯有道善于始生万物,又善于去完成。
E. 道德经经典名句
1、言有宗,事有君。——《道德经·第七十章》
说话一定要有宗旨,做事情也一版定要中心。
2、治大国若权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
小鲜是指小鱼。治理庞大的国家,就像是烹调小鱼一样。
3、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品德高尚的人所遵循的处世原则,是干实事而不与人争高下。
4、少则得,多则惑。 ——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学到的知识少,反而能够有所收获,学到的多,反而会使人产生迷惑。这句话是指学习,应当能够专一,而不应当繁杂。
5、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品行良好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知识渊博的人不卖弄,卖弄的人没有多少学识。
6、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最方正的东西,是没有菱角的,最宝贵的器物,是在最后制成的。至大的声音听起来却似没有声音,最大的形体,却反而没有形状。
F. 《道德经》里的“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器是指什么
一、大才之人
大器是指贵重的物品,比喻人才出类拔萃。贵重的物品需要长时间的雕琢才能变成一个非常完美的器材。铸造这个器材需要凝固,时间越长冷却的时间足够长,做出来的器材就是特别好,限制相当于特别重要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成就出一番事业。
世界上的所有成功人士不是天生就那么聪明的,他们都是有付出才有劳动成果的,只有发愤图强,付出比别人多的努力才能成为别人眼中的胜利人士成为人们眼中的成功者。我们不付出努力是不会有劳动成果的,只有发愤图强,付出努力的人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再苦再累也要坚持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功。不是每个人天生就是弱智启动的,他们都是付出常人想不到的,努力才得到成功的。
G. 道德经第四41章全文翻译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累,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义解;
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勤奋地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半信半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如果下士不笑,就不能称其为道。因此古语说:光明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岖,高尚的德好像低谷,洁白好像污黑,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像疲弱,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沌未开。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贵重的东西迟迟才能完成,最高的乐声听不到,最大的形象看不见,道盛大而没有名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简析;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H. 道德经 名句
1.道可来道,非常道。
2.上善若水。源
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I. 道德经深刻的部分
<道德经>深刻的部分,开篇:道,道,道,非常道!理解了它,后面的就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