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与道德无亏
㈠ 庶于道德无亏 庶的意思
庶:大概,或许。
“庶于道德无亏,而于身体有益
翻译:大概对道德没有损失,却对身体有好处。
㈡ 荷戈庶无愧 为人推毂亦复佳 的含义是什么
抗日战来争时期,叶圣陶同志避居敌源后乡间,结识了一位姓俞的老农民。俞把唯一的小儿子送到前线当兵抗日,自己却在家里为人推独轮小车糊口。叶圣陶同志十分感动,春节时亲自撰书了一副春联,把它贴在老人的大门上。其联曰:
有子荷戈庶无愧;
为人推彀亦复佳。
戈是兵器的意思,彀是张满弓箭意思,这是副互文春联
㈢ 无亏是什么意思
无亏
1、没有欠缺;没有损害。
《楚辞·九歌·大司命》:“愁人兮奈何,愿若今兮无亏。” 朱熹 集注:“无亏,保守志行无损缺也。”
《旧唐书·懿宗纪》:“赐 卢简方 诏曰:‘……切令大节无亏,勿使前功并弃。’”
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凡人许己,务在得中,但士行无亏,不必太苦。”
2、不输;不差。
《南史·陆厥传》:“ 厥与约书曰:‘…… 孟坚精正,《咏史》无亏於东主; 平子 恢富,《羽猎》不累於凭虚。’”
唐 韩愈 《潮州刺史谢上表》:“[臣之文]编之乎《诗》、《书》之策而无愧,措之乎天地之间而无亏,虽使古人复生,臣亦未肯多让。”
3、没有减少或损失。
《庄子·齐物论》“有成与亏,故 昭氏 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 昭氏 之不鼓琴也” 晋 郭象 注:“夫声不可胜举也。故吹管操弦,虽有繁手,遗声多矣……彰声而声遗,不彰声而声全。故欲成而亏之者, 昭文 之鼓琴也;不成而无亏者, 昭文 之不鼓琴也。”
宋 苏轼 《瓶笙》诗:“瓶中宫商自相赓, 昭文 无亏亦无成。”
4、人名,公子无亏(?—前642年),姜姓,名无亏,一名无诡,谥武,又被称为武孟,是齐桓公的庶长子,母为长卫姬。齐桓公病重时,易牙、竖刁、卫开方等人,禁锢桓公于室,筑高墙不准入,到了冬天齐桓公饿死,尸体在床上六十七日,蛆出于户外,无人敢收葬。易牙、竖刁杀群吏,立公子无诡,不久太子昭出逃至宋国,求助于宋襄公。宋襄公率兵攻打齐国,齐人素恨易牙、竖刁,于是里外应合,大军势如破竹,齐大夫高子、国子将无诡处以绞刑,在位仅三个月。
㈣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是什么意思!!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内今而后,庶几无容愧!作者:文天祥,出自文天祥死后在其衣带中发现的文字,世上称之为《衣带赞》。
翻译:
孔子教导成仁,孟子教导取义,只要把道义做到了极点,那么所希望的仁德自然也就做到了极至. 我们读圣贤之人的著作,学习的是什么东西?(设问句 意思学习的就是仁义).(既然学会了仁义)那么从今往后,就几乎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
拓展资料:
文天祥(1236-1283)。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过零丁洋》等。
历史背景:当时,文天祥被俘,元世祖忽必烈感其忠、重其能,关押数年并多次派人劝降,文天祥坚贞不屈。最后从容伏法,就死如归。受刑前留下这段话,看以看成是他明志之言,表达他身为人臣,既回天乏力,宁肯赴死也不事二姓的决心,堪称是民族气节之最强音。
㈤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问题。一日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
1.这句话是蔡元培对青年学子的恳切勉励,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专,而不是做官发财属的进身阶梯,因此,学生在校应努力钻研学问,增长见识。(意对即可) 2.蔡元培提出了两点要求,希望青年学子在学业上,要抱定研究学问的宗旨,孜孜求学;在品行上,能砥砺德行,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意对即可) 3.文章基本的框架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意对即可) |
㈥ 五兵永戢,七德无亏的意思
原句应该是出自《柳州贺破东平表》吧?
我记得是“五兵永戢,七德无亏含内生比尧、舜容之仁,率土陋成、康之俗。”?
大致的翻译是“五种兵器可以收藏起来,七种武德没有受到损缺。所有生灵都感受到尧、舜那样的仁政,天下的百姓都觉得如今并不亚于当年成康之治的兴盛。”
五兵:这里应该是指五种兵器,至于哪五种的话就说法不一了。我个人觉得也可以泛指各种兵器。
戢:发音[jí] 有收敛,收藏的意思,词语载~干戈(把兵器收藏起来)就和文中的意思差不多。
七德:这里应该是指武功的七种德行。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现在的话就是制止暴力、防止战争、保障强大、巩固胜利、稳定社会、团结人民和发展生产。
大概就是这样了,毕竟我不是专业的老师,也不是中文系的,可能有点出入,请见谅。
㈦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发表的演说是什么
五年前,严几道先生为本校校长时,余方服务教育部,开学日曾有所贡献于学校。诸君多自预科毕业而来,想必闻知。士别三日,刮目相见,况时阅数载,诸君较昔当为长足之进步矣。予今长斯校,请以三事为诸君告: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令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惧?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于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分阴,孜孜求学,则求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仕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二曰砥砺德行。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诸君肄业大学,当能束身自爱。然国家之兴替,视风俗之厚薄。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设想。故必有卓绝之士,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已,更必有以励人。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然诸君终日伏首案前,芸芸攻苦,毫无娱乐之事,必感身体上之苦痛。为诸君计,莫如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庶几道德无亏,而于身体有益。诸君入分科肘,曾填写愿书,遵守本校规则,苟中道而违之,岂非与原始之意相反乎?故品行不可以不谨严。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二也。
三曰敬爱师友。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室,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勖,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已虽规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余在德国,每至店肆购买物品,店主殷勤款待,付价接物,互相称谢,此虽小节,然亦交际所必需,常人如此,况堂堂大学生乎?对于师友之敬爱,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三也。
余到校视事仅数日,校事多未详悉,兹所计划者二事:一日改良讲义。诸君既研究高深学问,自与中学、高等不同,不惟恃教员讲授,尤赖一己潜修。以后所印讲义,只列纲要,细微末节,以及精旨奥义,或讲师口授,或自行参考,以期学有心得,能裨实用。二日添购书籍。本校图书馆书籍虽多,新出者甚少,苟不广为购办,必不足供学生之参考。刻拟筹集款项,多购新书,将来典籍满架,自可旁稽博采,无虞缺乏矣。今日所与诸君陈说者只此,以后会晤日长,随时再为商榷可也。
㈧ 庶于道德无亏 庶的意思
庶:大概,或许.
“庶于道德无亏,而于身体有益
翻译:大概对道德没有损失,却对身体有好处.
㈨ “庶于道德无亏,而于身体有益”的翻译
道德没有损失,却对身体有好处。庶:大概,或许。
㈩ 蔡元培说的“根基深固”是什么意思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下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分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镕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二曰砥砺德行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诸君肄业大学,当能束身自爱。然国家之兴替,视风俗之厚薄。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设想。故必有卓绝之士,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已,更必有以励人。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然诸君终日伏首案前,芸芸攻苦,毫无娱乐之事,必感身体上之苦痛。为诸君计,莫如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庶于道德无亏,而于身体有益。诸君入分科时,曾填写愿书,遵守本校规则,苛中道而违之,岂非与原始之意相反乎?故品行不可以不谨严。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二也。
三曰敬爱师友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堂,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励,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苛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已虽规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余在德国,每至店肆购买物品,店主殷勤款待,付价接物,互相称谢,此虽小节,然亦交际所必需,常人如此,况堂堂大学生乎?对于师友之敬爱,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三也。
即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