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诗化
❶ 道德经 诗经 论语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那是当然的,这是中国人的骄傲。
❷ 《易经》《诗经》《道德经》《论语》四者之间怎样的关系
我试着回答您。
第一,中华思想源头,不应当是“一源说”,而应当是“多源发生”。
第二,问《易经》《道德经》《论语》哪个更基础,哪个是高端?是不恰当的提问。同样,也不能仅仅把《易经》归为发现宇宙和人生奥妙的唯一宝典。
第三,《易经》和《道德经》当然有对应的,但不能等同。如乾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一章;坤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二十五章;《道德经》总结两卦的章节为第四十章。又如, “天”、“地”在《易》和《道德经》中都是很重要的概念,又被解释为“乾”、“坤”和“无”、“有”,但不能等同。
第四,《易经》乃是“中国自然科学”的源头,《诗经》乃是“中国社会科学”的源头。
在其下面,《道德经》是“中国经济学”的源头。《论语》则是对“三源头”的学科梳理与规范,是为“中国逻辑”和“中国方法”的总纲讲义。
————归结起来说,把它们和马克思《资本论》联系起来,是讲的“事的科学”。实际上,
中华典籍就是把物的科学和事的科学严格地区分开的科学,这个道理很深刻呦!!有兴趣,可看《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这是一本比《21世纪资本论》还要好的书,是国学马克思主义版本的历史经济著作!
❸ 求关于老子道德经的诗或词
老 子 故 宅
[明]谢 江
太白星傍飞紫阁, 洛阳羁客屡登游;
乎观青嶂窗前拥,倒听黄河槛外流;
细管疑从半天落,五云偏向蕊官浮;
还丹妙诀人难遇,怅望函谷有跨牛。
❹ 一本好书,千秋丰功——《道德经诗译》读后感
[一本好书,千秋丰功——《道德经诗译》读后感]
弘真
据说,孔子和老子这两个中国古代圣人曾在一起交流思想,之后,孔子感慨地说,鱼能悠游于水中,鹰能翱翔于空中,既能潜游于水中,又能腾飞于高空的是龙,一本好书,千秋丰功——《道德经诗译》读后感。我所见到的老子,其学问、胸襟与智慧,犹如上天入地、无所不至、悠游自在的一条龙啊! 龙,在当时是至尊至贵的象征。在孔子的眼里,老子的人格、思想无疑是无与伦比、至为珍贵的。《道德经》就是体载老子思想的光辉著作。它主要有修身养性、立身处世、安邦治国三个方面的内容。几千年来,它给中华民族的强盛及个人的发展所带来的益处,是无法估量的。 君王顺着老子安邦治国的思想而行,则天下太平,国运昌隆。中国历史上的汉初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就是明证。 个人奋斗者依老子安身立命思想而行,则可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穷时独善其身,而不失壮志,达进兼济天下,亦不误良机,脚踏实地,由平凡走向伟大,由黑暗走向光明。古往今来,《道德经》令无数人越过困弱的路途,走上成功的大道。修道者顺着老子修身养性思想而行,可以正心、正法、正行,成就正果。《道德经》所载的修道之法,多为老子自身的体验,文字不多,但方法完整,从确立目标,到调心、调气,排除干扰,正确把握各种功境,最后完成与道——绝对真理相合,都无所不及。正因为如此,《道德经》被称为道家第一经,尽管道家思想在几千年来不断丰富与发展,但老子的修身养性学说及其境界一直高山仰止,不可动摇。《道德经》的修身养性内容不仅成为人类修道的最好典范,而且是人类由平庸、卑微走向伟大、神圣的科学方法之一,是智慧之源,是安身立命、立身处世、安邦治国思想的源泉和基础。整理和弘扬它,不仅对修身养性,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在科学地审视宇宙、社会历史、自然万物的前提下重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理想,将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可是,人们对《道德经》久违了。 历史发展到今天,像老子当时所见到的情景:红尘滚滚,危机重重,厄难纷纷,生命欲望的无止境追求与物质资源的有限性构成尖锐的矛盾,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正在酿成灭顶之灾。世界嘈杂的声音讲述着祸福兴衰的故事,缤纷的色彩变幻着扑朔迷离的画面。成对世界,面对社会,面对人生,怎样追求才算合理?怎样的计谋才是完善?怎样的努力才能?怎样的选择才是正确?—— 而这一切,从《道德经》里都可以得到启迪,得到答案。 《道德经》就是在 一背景下走向国际,走进现代社会。 《道德经》在当今早已被视为文化瑰宝。日本大型企业运用《道德经》思想来进行管理,美国前总统布什能详知《道德经》里的治国学问,悠然吟诵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在国际上的地位可见一斑。 现代历史日益需要《道德经》,人类日益需要《道德经》。今天,张南君把《道德经诗译》献诸于世,应当是一大幸事。 老子和他的《道德经》的中国蒙尘久矣。 在人类文明史上,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和中国的老子都曾怀着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以崇高的品格、坚韧不拔的精神,克服身心障碍,终于认识到宇宙万物与人生的生命无能运动、发展规律,找到一条脱离痛苦与黑暗,走向幸福与光明的大道。但是,由于他们自身的社会背景不同,两位圣哲在当时与后世的境遇相去甚远。处于重精神文化的古印度,释迦牟尼是高徒十名,罗汉五百,弟子三千,从者如潮,王公礼拜,万众供奉,语必众闻,言必成经。 处于官本位文化氛围老子,却门庭冷落,孤身独行,天下莫我知,莫我行,尽管他为人们铺设一条修身养性、完善自我、立身处世、安邦治国的大道,却不被时代所认识、理解、接受,个人的生活成为悲剧,也成为那个历史的悲剧。整个春秋战国时期,除了令尹请他著《道德经》,庄子、孔子提到过他,韩非子为《道德经》作注,庄子在著作中中崇拜他,孔子的孙子孔思又积极学习他的思想,就再也找不出其他社会影响的痕迹。老子的思想的伟大与正确,使他在以后的时代里,从帝王将相到在野隐士阶层,都得到了理解和认可,被公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上法宝,认真研究和运用。其中,晋朝的王弼对《道德经》版本的完善及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主持参与对《道德经》的研究与弘扬,贡献最大,可谓深得老子思想的精髓,保存了《道德经》的本初风格。面在此前后其他在野之人所著之注疏,如《老子想尔注》、《老子河上公章句》等也有所贡献,他们强调指出老子的思想是修身养性之道,这样就实际上形成了在朝的治国之道与在野的修道之道的争执,读后感《一本好书,千秋丰功——《道德经诗译》读后感》。 进入现代,由于对历史文化的淡泊面对哲学问题看得太紧,又有学者执著于老子哲学思想之争。这此论大有隔靴搔痒之嫌,因为老子所处的时代,人们并不重视哲学,只有一定哲学方法隐含其中,哲学不是先天地生的学问,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副产物。和老子差不多同时代的释迦牟尼,首先都不是哲学家而是洞悉宇宙万物、认识自然真理的圣贤。如果从哲学角度去解读他们,就本末倒置了。此外,修道是一种身心实践活动,古人既是修道所悟,我们如果不严格按人家的方法按人家的方法去悟,实际上就没有什么发言权。 到了当代,随着学术研究成果的积淀、道学文化的复苏,对《道德经》的研究又有新的发展,哲学问题被淡忘,但朝、野两派的争执越来越大。代表传统在朝思想的,首推陈鼓应和任继愈二公。尤其是陈鼓应先生的关于老子思想的解注与评价方面最为丰富,大体上颇能服人。但无论从任何角度上看,各家都未能对修道内容有完全正确的解释。在野的隐士派虽然对这些内容的解释也颇能服人,但一般都把与修道无关的思想方法论、立身处世、安邦治国的内容硬说成是修道内容,让人更觉离谱。 从整个历史看,《道德经》是当时的杂记体著作,内部虽有修身养性、辩证法、立身处世、安邦治国等方面的内容,但却是以时间前后顺序记录下来的,没按逻辑关系排布,故在整体上很难予以正确把握,它需要进行逻辑关系整理,各部内容应各归其位。但在整个春秋至秦汉时期,人们没有习惯去这样做。此后《道德经》受到以李世民为代表的帝王的推崇,世人即使想得到,也不敢做。错过这些机会以后,即使是智慧超群的后学,也没法做。 正如张南君所看到的一样,由于《道德经》未按逻辑关系排列,所以读起来就像走迷宫似的,整体上难以把握,字句上也就难免歧义丛生。有些重要字词,如在当时文化背景下常用其本义,其引申义也人人心领神会的玄牝等词,以及不大常用的合用短语谷神等等,自古以来就没有一次予以正确的注解,从而给好事之徒谬谈玄学有可乘之机。 《道德经》又是那个时代的自由诗。从而蕴藉着文约义丰的独有文化特色。而在朝派僵硬的注释确实令人感到只做一半的工作,在野派也有尝试用诗来翻译。但那那些七言诗翻译出来更加僵硬,又让人感到还不如散文式的直译好。这样,《道德经》的诗译工作也成了一大历史遗留问题。 正是在在在朝派在研究前行无路之际,在野派显得空前活跃,由于根本问题(逻辑关系)未予解决,在野派在修身养性方面确实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正确论据,但他们在其他方面都重蹈覆辙,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更为可悲的是,有些人还故作惊人之谈,例如把《道德经》全部说成什么隐语,于是乎肆无忌惮地胡乱猜测,这样,对《道德经》的乱译、谬谈几乎成时尚,老子思想的传播就面临着一场严重危机。 张南君就是在这个时候,毅然站了出来。他所著《道德经诗译》,对《道德经》作了逻辑关系排布,以正确无误的直译,真实地传达出老子的思想,以传神达韵的诗译揭示出原作的深刻含义和感情色彩,使《道德经》不再难懂,不再歧义丛生,不再给人以曲解、穿凿附会的机会。今天,一部闪耀着活生生的老子思想、感情,贯穿着严密逻辑脉胳的《道德经诗译》出现在我们面前,这难道不是历史的荣幸吗? 张南君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首先是因为他站在许多前贤肩上,历史不仅为《道德经诗译》积淀了物质基础,也在新的时空里提供了新的文化基础与心理基础,此外,张南君个人的特殊涵养、智慧、人格,也是完成这一巨大工程的重大因素。 在中国学术文化圈子里,张南君是一位曾经令人难以理解的人物,他少年时期即颇具才气,青年时期迷上了写作学理论,且深得业内权威人士之一、中国青年写作理论家协会主席马正平教授的厚爱。正当他应有所作为之际,却又转向哲学研究,继而又以治学《诗经》、《离骚》、《老子》为务。十余年间竟杳无音讯。当他拿出《道德经诗译》手稿时,实在令人惊喜,惊喜之余,更为其一丝不苟的历史唯物主义及扎实的写作美学、哲学功底而感佩! 1983年他开始研究《道德经》。在读了大量前贤的注疏后,他深为不满,继而自觉承担起使《道德经》脉清、义正、传神、达韵的历史重担。这是几千年来许多研究《道德经》的学者们连想都不敢想的事,何等繁难,可想而知。稍有不妥,不是流于平庸,就是功败垂成。 作为一个一意求真的学者,他深知自己应当怎样完成自己的使命。他完全按老子所说的悟道方式,抛开书本,远离是非,自己以老子的方法,再度体验老子的心态。十多年来,在身心合道的深切体验中,他的头脑一次又一次地闪耀着灵感,以至每一个历史上任何版本未曾解释清楚的字词,真实含义是什么,依据何在等等,都一一详尽。他仍不满足,继而又决定以最好的的诗歌艺术为《道德经》传神达韵。实现这一切,他依然是以空明的灵感在禅定中去完成美妙的建构,终于面壁十年图破壁。现在,当人们读到他庄重严谨无可挑剔的导论,读着传神达韵的诗译,有谁能想到这完全出自身心合道的空灵呢? 作为一个求真者,他忠实地进入老子情态、心境,而完全无意一展才华。老子五千言文约义丰,感情丰富,历史上各家各派解说出入甚大,但张南君理清了修道——悟道——弘道这个前后相续、因果相成的线索。以及弘道又分辩证思维、立身处世、安邦治国这几个并列成分后,将每章各归其位,从整体上把握了思想的准确无误。每章的诗译,他又注意主题、情调、节奏的不同,以传神、达韵、发幽、阐微为诗译的美学标准。为此,在体裁上,他不拘一格,灵活多变,语言上力避用典,即使一用,也无痕迹,绝不因辞损意,故雅俗不拘随遇而化,用他的话来说是缘情成体,步韵生文。为了忠实地再现老子不言而教的精神,他甚至不为每首诗命名。这样的结果,使他的诗译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优美。读着他的诗译,几千年的语言障碍烟消云散,老子曰道的慈祥、睿智的形象似乎就在眼前,那赤诚、深挚的朋友与长者情感以及崇高、伟大的人格直接感染着我,产生着灵魂的震撼。张南君以超越前人的努力实践了老子返朴归真的原则。译作传神而造神,达意则不寓意,发幽阐微而不离根本。这种无意立言的结果使诗译神形兼备,达到了高葆真的效果。从而在诗译中完成了庄严的历史使命与艺术使命,产生了十分珍贵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或许,它为翻译古代重要哲学、艺术文献提供了一个新的成功范例。 《道德经诗译》的成功,是老子思想的又一种成功,是治学态度高度严谨与独异的治学方法的成功,它本身就是意义重大的。 〔一本好书,千秋丰功——《道德经诗译》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❺ 关于驳老子写了道德经的诗句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老子《道德经》中说回,有智慧答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像我现在又讲说关于老子的书,不必问,也知道是绝对没有学问、没有智慧的乱吹。“言者不如知者默”这话意是老子自己说的,白居易说,老子既然如此说,那他本身自然是智慧很高了,可是他为什么自己还是写了那么多个字呢?世界上打老子耳光打得最好的,是白居易这首诗,纵然老子当时尚在,亲耳亲见,也只当充耳不闻,哈哈一笑,无所反驳了。
❻ 道德经感恩的诗句
首先、道德经讲的是修己修道,最高理想是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所以扯不到感恩这种情感;
其次。。道德经不是诗经、里面没有诗句
❼ 赞美道德经的诗句
《读老子书》 唐 白居易
言者不如智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智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❽ 道德经属于诗的范畴吗请详细说明
有散文诗这个体裁吗,有的话它算是。
❾ 什么叫道德经
道德经》dào dé jīnɡ 指《老子》。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国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河南鹿邑县东) 厉乡曲仁里人,有人说又称老聃。具体姓名史料中也颇为不全.“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汉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现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甲乙两种帛书《老子》,是西汉初年的版本,把《德经》放在《道经》之前,也受到学者的重视。
《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成为中国历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汉初的治国方略,在经济上可以缓解人民的压力,对早期中国的稳定起到过一定作用。历史上《道德经》注者如云,甚至有几位皇帝都为其作注。
唐贞观二十一年(647),译《道德经》为梵文,传入东天竺;唐开元二十二年(735),唐玄宗亲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请《老子经》及老子“天尊像”归国,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过影响。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国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河南鹿邑县东)厉乡曲仁里人,有人说又称老聃。“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汉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但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老子》抄写本,《德经》在《道经》之前。
《道德经》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汉末张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为教典教悔道徒,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的观点解释《老子五千年》,自此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
泉州清源山老君岩《道德经》为韵文哲理诗体。《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道常无,无名无形,先于天地鬼神,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之用。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而有之用,常以无为本,“有生于无”。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则无为而治。“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坐,以柔弱胜刚强。道教知道之论与政治观、伦理观,大体不出老氏体系。至若经言“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涤除玄鉴”,抱一处和等修养之道,更为道教守一、心齐、坐忘、服气、内丹等多种炼养术之所本。而“长生”“死而不亡者专”等说法,道教引为仙学长生说之宗源。“归根”“复命”之说,内丹学则发挥为内炼成真、与道合一之哲学依据。
《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需要是对于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❿ 关于道德经的诗
唐 白居易《读老子书》:
言者不如智者默,此语吾 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智者,缘何自著五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