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的道德观
① 简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德观
我去帮助了身边的每一个人,那么我有困难的时候,大家也都会来帮助我,一片和谐,欣欣向荣的精神道德观!
② 要一篇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我的道德观 300字要求不要理论
小时候我不懂什么叫道德,我就知道一个道理,那便是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长”,反之亦然。
记得上小学时,同学之间也经常发生矛盾,其实矛盾的表现很简单,就是互相不尊重,主要原因就是嫉妒心强。看谁学习成绩好了,看谁受老师表扬了,总有一些同学妒忌,并想法制造“导火索”,由此引发吵架甚至是打架。
我学习成绩好,嫉妒我的同学也有不少,我总是以平和之心对己待人,谁来挑刺,我都妥善化解。有的同学故意撞我一下,我都认为是无意的,正如大家都清楚的一件事,如果有人踩了你的脚,你先说:“对不起,耽误你的脚落地了。”我想任何坏人都会“消气”的。这不是奴颜媚骨,同学和朋友之间还有什么你死我活的必要吗?“四海皆兄弟”,再“低三下四”也不过是对朋友的尊重而已。
上中学时,有件事让我记忆尤新。我经常为班级更换黑板报,一次表扬一位叫“小卫”的后进同学,引来其他同学的嫉妒和心理不平衡。第二天,不知道是哪位同学用手指头,把“卫”字的一竖上抹出一点,这样就念成了“小丑”,引来不少同学的嘲笑。
小卫同学感到面子上过不去,十分气愤,又找不到发泄的对象。他听说是我换的黑板报,以为是我写的“小丑”,就把气撒在我的身上。面对他的气愤和发火,我没有做任何解释。事后,他知道是自己错了,一再向我检讨。毕业后,我们还有联系。不幸的是,他在一次车祸中丧了命,年仅30岁。
“好人自有好报”,对他人彬彬有礼,他人也会对自己彬彬有礼。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生活中发生了任何事情,都不必怒发冲冠。应当理解对方的心情,不能采取那过激的行动。有时既然对方需要发泄,就让他发泄发泄,只要不是伤害人的身体,就不必大惊小怪。
有的时候自己也会发泄一下的,那权当是在演戏。偶尔有些过火,那也是演个他人看的,但是不能违背最起码的道德。
“温良恭俭让”是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行为准则。面对友好的人“温良恭俭让”一点也不难,关键的是要善于对“欺负”自己的人也“温良恭俭让”。当然自己也不是“老好人”,其实我正如网友说的那样:“貌似无刀,憨态可鞠,心中可是寒光凌厉,剑气逼人的”。在生活中应当采取彬彬有礼的为人策略,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③ 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是什么
道德,指衡量行为正当的观念标准。不同的对错标准是特定生产能力、生产关系和生活形态下自然形成的。一个社会一般有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只涉及个人、个人之间、家庭等的私人关系的的道德,称私德;涉及社会公共部分的道德,称为社会公德。
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忠孝节义”四个字:
忠: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即使是暴君也不得反抗。而原本中国人认为:君臣以义合,不可则去。
孝:子女必须绝对服从家长,“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家长殴打虐待子女被看作理所当然的权利。而原本中国人认为: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父母有过而子女不谏为不孝。
节:中国传统社会中仅片面要求女性守贞、从一而终,男人则可以三妻四妾,而原本中国人认为:三妻四妾,人欲也。是不应该的。虽然男女均遵从婚姻包办,但只有男性有离婚权利。
义:指被统治者必须誓死服从道德规范,为了统治者的利益必须毫不犹豫的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原本中国人认为: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家一姓之天下。义是从天下之志,与统治者无关。
当今社会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其实还是四点,不过含义有了变化
忠:忠于祖国,民族
孝:孝顺父母,长辈
节:遵守社会基本道德,秩序
信:身边人之间讲基本的信用
④ 道德观是一个人什么时候形成的
一个人的道德观,是要通过长期的修炼,慢慢培养起来的,它是一个人修养的一部分。
道德观是人们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所处关系的系统认识和看法。属于社会伦理的范畴。
人的道德观的形成大致受两个“磨具”的影响所致:一是感性的塑造,二是理性的塑造。
感性的塑造就是在没有说教的情况下,人们通过亲身接触时代而形成的道德观。这样形成的道德观,一般所花费的时间比较长,而且所得出的结果也往往不全面,好处是亲身的感受更真实,更觉得可靠。比如“我”对朋友道德观,别人说这个朋友不咋地,但我亲身感触还不错,我当然相信我的亲身感受了,于是我就初步形成了“我”对这个朋友的道德观,知道了对他我该怎么做和不该怎么做,比如该不该借钱给他,该借多少钱给他等道德意识,但是亲身感受也往往不全面,因此好多的朋友又有分离的,又有成仇的。很多情况下,认识一个人往往需要一辈子的亲身感受,因为我们都是时代的产品,而时代又是在变化着的。
理性的塑造就是在被说教而非亲身感受的情况下所形成的道德观。比如父母的说教,老师的说教,朋友的说教,媒体里边的说教等等,理性所塑造的道德观一般比较全面,可以较多和较快地形成很多的道德观,人们的大多数道德观都是因此而形成的,缺点是这样的道德观不真实,容易动摇。
人们的很多道德观大都由感性和理性共同塑造成的,也就是说是由被说教和亲身感受共同塑造所形成的。
⑤ 个人价值观如何影响道德观念
个人价值观
是个人对客观世界的基本判断和认知,是一切行为的主观基础和思想标准。
个人道德观是个人在其自己的价值观基础上,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稳定的
行为规则
,是一种基于个人的方法论。
个人价值观中,个人对客观世界、社会历史的认识程度,对自我角色的定位角度等,从根本上确立了道德观中的行为角色、行为定义,确立了规则的建立角度。
个人道德观的变化,首先是个人经验的变化,逐渐改变个人认知,并形成新的个人价值观,最终确立新的个人道德观念。
⑥ 个人的道德品质是怎样形成的
道德是来一种由人们在源实际生活中根据人们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它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往往流传较为广泛,形成共识。
必须与法律相分别,两者都是行为规范,但是法律是具有国家强制力保障的,而道德是一种心灵的契约,只能靠人们自觉遵守,所以约束力比法律弱很多,靠舆论来实现道德的力量。形成也不同,道德是在生活中逐步确立的风俗规则,法律则是有国家制定的。代表的利益有所不一样,法律一般是当权者管理的有力工具,而道德是群众在生活中的利益体现,有一定差距。
对人群来说,终极的道德应该是没有的,因为道德不具备法律的能力。有的话就只能是在人们的道德水平与法律结合而成为最终形态——法律。那也就不是纯粹的道德了。或者是个人的坚定的道德品质,也许勉强可看作最好的阵地
⑦ 什么是个人道德观
个人道德观:是指用来指导个人行为的原则或规则。个人道德观正确与否及其水平的高低,必然会影响企业营销策略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及营销策略道德水准的高低。
⑧ 找一篇与“我的道德观”有关的文章,约900个字。
知耻方成人
荀子说:“人不知耻,乃不能成人。”
马克•吐温说:“人是唯一知道羞耻和有必要知道羞耻的动物。”
我说:“人而无耻,何以为人?知耻方成人。”
“知耻方成人”,一直是仁人志士立身处世的宝贵经验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法宝。楚大夫沉吟泽畔,他以“工巧”为耻,以“偭规矩而改错”为耻,,最终“伏清白以死直”,投身汩罗,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他,传唱千古。陶渊明悠然南山,他以“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为耻,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解甲归田,躬耕陇亩,“率直旷达,安贫乐道”的他,流芳百世。李太白诗酒天涯,他以“捶眉折腰事权贵”为耻,诗海傲王侯,书剑行天涯,落拓不羁、清高自持的他,万世传名。……这一些仁人志士,哪一个不是知善知恶,知荣知耻,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他们没有强烈的耻感意识,如果他们没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如果他们不具备为正义,为自由,为尊严而战的激昂斗志 ,我相信,不管他们的诗文多漂亮,他们也不能万古常青。
“知耻方成人”,前提是要明于耻的界限,保持清醒的认识。当前,我们处于一个急剧转型的大变革时期,大量涌进的外来文化和各种各样的外在诱惑,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产生了负面影响,以至部分人思想混乱、价值迷惘,对什么是耻分辨不清。当一个人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缺乏分辨力,头脑中分不清耻与荣时,什么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甚至背离人民、危害祖国的事都有可能做得出来。现代社会是多元的、开放包容的,但在基本准则上依然有自己的底线,人民无论怎么选择,都离不开做人的本色和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则。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善于辨别荣耻的界限,才能知羞耻而成人。
作为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更是党和人民事业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因此我们的思想道德培养和荣辱观的树立直接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特别是我们年轻的特质使我们更容易受社会风气和各种思潮的影响,也更容易成为民族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缺失者。这并不是杞人忧天,现实社会中道德缺失的现象中也不乏当代高中生,无论是图书馆、阅览室中书籍频繁失窃引发的诚信危机,还是考试抄袭成风的不良习气,一切都指向了处在纯洁象牙塔中的我们,其中的很多人不仅没有成为社会道德的捍卫者和弘扬者,反而湮没于道德缺失者之中,所以我们必需宣扬“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只有知耻明德才能修身立业,也才能回报国家和社会。
“八荣八耻”让我清晰地认识了应有的道德准则和思想操守,我作为一名高中生,一个国家的未来,郑重承诺:始终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知荣明耻,努力向上,坚持信仰和追求。我也想向所有同龄人呼吁: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美德,树立“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在自己的未来人生中,不仅要对得起自己的良知,更要对得起自己的国家和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