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智慧树道德经答案

智慧树道德经答案

发布时间: 2021-02-10 12:20:05

① 智慧树道德经章节答案

复制对应考试题的题目,然后粘贴到 手电校园,公z号,系统会自动返回答案

② 有智慧树中华国学答案吗

不知道呀 但是你可以看一下《诗说道德经》《心经与浮华众生》《黄帝阴符经通译》这些书 看一下这些数理有没有你想要看的内容

③ 智慧树 思辨与创新 知到 2019 答案

Sell you mom of answer

第一章测试

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中强调,大学最重要的使命是( )。培养人

A挣钱

B培养人

C无为而治

D培养人才

评鉴一位博士成为合格学者的最重要标准是( )。创造新知

A尊重传统

B勤奋

C理智

D创造新知

亚当斯密认为,工业文明的基础是( )。分工

A封建制

B资产阶级崛起

C大航海

D分工

IQ是指智商,而CQ是指( )。好奇商

A创造商

B情商

C好奇商

D领导商

且停亭的故事是清代学者( )的掌故。李渔

A李渔

B纪晓岚

C张廷玉

D纳兰性德

( )能为创意提供良好的沟通氛围与环境。平权

A平权

B分工

C科层

谈判作为一种帮助我们创造价值,拓新认知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 )。把饼做大

A把饼做大

B把饼分匀

C把饼分开

课程中提到亚当斯密的作品是( )。《国富论》

A《国富论》

B《道德情操论》

高度细化的分科会阻碍我们激化思维的创意。对

A错

B对

即使对于沉闷的研究工作而言,兴趣也无比重要。对

A对

B错

第二章测试

和定量研究相比,定性研究更强调()。个体的自由

A数据统计

B平均的结果

C样本的容量

D个体的自由

方法论是指()。方法为什么可以操作的意识形态

A研究的方案

B方法为什么可以操作的意识形态

C行为的准则

D操作的技巧

康德的第一个绝对命令是()。人的个体行为,不能成为普遍的立法

A人的个体行为,不能成为普遍的立法

B永远服从你的理性

C上帝的感应

D把人永远当做目的而不能当做手段

笛卡尔论证所面对的问题是()。人为什么会存在

A人的理性

B无法琢磨的上帝与天意

C人为什么会存在

D世界的本源

有效的证明,有两个条件:第一个叫逻辑的自洽。第二个叫()。前提为真

A结论为真

B数据的支持

C个人的经验

D前提为真

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边沁

A边沁

B康德

知识只有能够“数学化”,它才是真理。错

A错

B对

定性研究通常会使用( )的方法。访谈

A访谈

B统计

C随机抽样

对一个有效的论证而言,最基础需要“前提为真”和( )。逻辑有效

A用语得当

B逻辑有效

时空的限度构成了诉诸权威与诉诸经验论证的必然缺陷。对

A对

B错

第三章测试

到了北上广是否就一定机会多?不一定,对吧?有很多人到北上广,其实找不到机会,因为获得机会除了客观环境是否优渥以外,还在于自身能力是否得到市场的肯定。所以不是只有一个因素导致你是否有机会发展和成长的。以上的反驳属于哪种反驳方式?A未必导致B

A没有A也有B

BA未必导致B

思辨的第二个重要的面向是?产生新的观念

A产生新的观念

B巩固原有观念

思辨的第一个作用是什么?()它可以帮助我们优化决策。

A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决策。

B它可以帮助我们优化决策。

对他人而言,对观点的挑战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对观点的质疑和挑战

A更加严格的检视和反思

B对观点的质疑和挑战

对自己来说,对观点的挑战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更加严格的检视和反思

A更加严格的检视和反思

B对观点的质疑和挑战

课程中提到的与香港大学辩论对战的大学是( )。人民大学

A人民大学

B北京大学

C复旦大学

《性史》的作者是( )。福柯

A柯维

B科思

C福柯

对死刑可以遏制犯罪的反驳方法之一是阐述“犯罪”没有那么让人憎恶,甚至是一个有机社会所必须的,这在三种反驳思路中属于( )。导入新的相抗价值

A导入新的归因方式

B导入新的事实信息

C导入新的相抗价值

任何方法的后面都潜藏着某种意识形态。对

A对

B错

梵蒂冈封圣会议中,反对封圣的职业反对者被称作( )。魔鬼代言人

A魔鬼代言人

B撒旦的使徒

C黑色魔法师

第四章测试

“和光同尘”出自古籍()。《道德经》

A《左传》

B《论语》

C《道德经》

在了解利益的时候,谈判者通常被推荐询问()。开放性的问题

A开放性的问题

B封闭性的问题

C半封闭性的问题

由哈佛大学三位著名学者罗杰·费希尔,威廉·尤里和布鲁斯·巴顿共同著作的冲突解决里程碑式的作品叫()。《谈判力》

A《谈判力》

B《如何做一个谈判者》

C《谈判的艺术》

主观的证明与客观证明不同,主观证明通常需要诉诸()。情感

A事实

B逻辑

C情感

文森特 · 鲁吉罗所提出的批判性思维状态的四个标准,第三个标准是()。考虑你有可能对这个人、这个议题和这个情绪所做出其他反应的可能性。

A考虑你有可能对这个人、这个议题和这个情绪所做出其他反应的可能性。

B判断你为什么会做出这种反应。

C把你对任何人议题或情绪的第一反应看成是尝试性的。

D询问你自己是否还有比你的第一反应更恰当的反应。

“批判性思维”中“批判”意思是“否定”。错

A对

B错

批判性思维需要我们快速做判断。错

A错

B对

批判思维的运用会导致对话变得( )。理性

A理性

B感性

批判思维将有利于我们独立思考。对

A对

B错

从某种角度概括,学习批判性思维其实是在学习如何好奇,以及如何更好地提问。对

A错

B对

④ 智慧树-创践章节测试答案

你可以到大学答案帮手 这个小程序上面搜索就有完整的

⑤ 智慧树答案免费

公重号搜索“高校网课搜题”,输入关键词直接出来答案,很好用,免费的

⑥ 2019智慧树知到《道德经》的智慧启示单元测试完整版答案

学习本课《<道德经>的智慧启示》的出发点是( )。
老子是()学派创始人。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网纸妙状元.com有完整版答案“其”指代的都是( )。
借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的话来概括说明《道德经》的价值,就是:“辨其( )以立修己治人之( ),察其( )以善精义入神之( )。”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启示我们看问题要有一种( )( )( )( )的思维方法。
下面几段话的观点正确的是( )。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不勤”的意思是( )。
“常使民无知无欲”的意思是( )。
“湛兮,似或存。”中的“湛”的指的是( )。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一种( )和( )的处世之道。
下面与“持盈保泰”含义近似的是( )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的“见”解释正确的是( )。
从言语之道来看,明代殷谐的《海青击鹄图》赋予我们的生活哲理是()()()。
老子《道德经》用“上善若水”来说明老子所说的“道”,运用的是( )的说理方法。
下面与“持盈保泰”含义近似的是( )。
“圣人为腹不为目”中的“为腹”的意思是( )。
下面与“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的含义近似的是( )( )。
“生而不有”的意思是( )( )。
《道德经》第十三章老子主要是从( )角度来阐述修道与用道。
今天的人们学习《道德经》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执《道德经》之道,( )”。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中的“能敝”指的是( )。
老子从“道”的角度认为统治者运用道来治理过国家的最高境界,是老百姓对统治者( )。
下列语句中与“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的“复”含义相同的是( )、( )、( )。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中的“新成”指的是( )。
“见素抱朴”中的“素”的意思是( )。
“唯之与阿”中的“唯”的含义是( )。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的“孔”的意思是( )。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的“一”指的是(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与老子《道德经》里的“( ),( )”这两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自见者不明”的“见”的含义是( )。
老子本章所说的“有物混成”的“物”指的是( )。
“静为躁君”反映了老子( )的思想。
“为天下式,常德不离,复归于无极”中的“无极”指的是()
下面属于老子所说的“有道者不处”的是( )( )。
《道德经》第27章老子所说的“善行”、“善言”、“善计”和“善结”的“善”的意思是( )和( )。
“贵师”的最高境界是( )。
“师”在( )句中,表示“军队”的意思。
老子认为即使迫不得已发动战争并取得了胜利,也要“以( )礼处之。”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体现了老子的( )思想。
老子说:“以( )佐人主者,不以( )强天下。”
老子认为“夫兵者,不祥之器”,故用兵是(),()。
当今社会上大学生毕业后频繁跳槽的现象明显不符老子“不失其所者久”的主张。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固”的含义是( )。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所说的“无名之朴”指的是()。
老子《道德经》所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暗合了《易经》的()的思想。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说“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在此,老子所认为的“去彼”所指的是( )。
本章老子所说的“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体现了《周易》所主张的( )( )的思想。
科学上的伟大的发明创造不需要经历由“创意”到“造型”的“无中生有”的过程。
老子《道德经》用“上善若水”来说明老子所说的“道”,运用的是( )的说理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以水比德”经历了由《易经》的“习坎”到“水赋注”的“水有( )德”再到《大戴礼记ž劝学》的“水有( )德”的发展过程。
《易经》八卦中代表“水”的是( )。
“上善若水”所给予我们的启示就是( )。
“事善能”的意思是( )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中的“兑”和“门”指的是( )。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中的“施”所指的意思是( )。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其原因是“善建者”与“善抱者”能够( )。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这段话告诉我们一种( )的生活道理。
下列养生行为符合老子《道德经》所讲养生之道的是( )( )。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中“祥”的正确含义是“凶兆”。
“胜己者”属于曾国藩在其家训中所说的“九不交”之列。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的“正”指的是( )。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所讲的“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思想与《管子ž水地》所赞美的( )的思想具有异曲同之妙。
“治人,事天,莫若啬”的“啬”含义是( )。
下面文句对“治大国若烹小鲜”理解正确的是( )。
在双方“各得其所欲”的情况下,老子主张“大者宜为( )。”
对“味无味”解释正确的是( )。
“道者,万物之奥”的“奥”的意思是“庇佑”。
《道德经》本章与“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含义相同的句子是( )。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这里的“厌”的意思是( )。
老子的“吉祥三宝”指的是( )( )( )。
人能做到“不武”“不怒”“不兴”“不争”“为之下”的关键在于( )。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这里的“愚”指的是( )( )。
1.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中的“主”和“客”的意思是“进攻和防守”。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的“则”的意思不是“标准”和效法。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的“病病”的意思是( )。
老子所说的“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的“敢”与“不敢”实际上也就是老子所说的()。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 )。”
下面不符合“代大匠斫”性质的现象是()()。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这段话没有体现出老子《道德经》的“道法自然”的思维。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所谓“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的含义不同的是( )。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责。”这段话中的“责”的意思是( )。
司马谈认为“( )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
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讲的“天之道”有( )( )。
下面文句中,体现老子《道德经》“柔道”思想的是()。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中的“信言”是指“真实有益的言语”。
老子《道德经》所体现的“柔道”思想与“静道”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万物负阴而抱阳”不符合老子的泰道思想。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既符合老子的兵道思想,也符合老子的否道思想。

⑦ 求智慧树全部单元测试答案

智慧树的章节测试答案可以关注公号,沈小忘,获取。而对于其期末考试是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所有的试题都是随机抽题的。

热点内容
刑法第七部224条69800 发布:2025-07-04 23:01:12 浏览:402
网络道德与文明 发布:2025-07-04 23:00:12 浏览:415
70年代的教育行政法规有哪些 发布:2025-07-04 22:58:45 浏览:999
法律硕士法学初试科目 发布:2025-07-04 22:57:47 浏览:143
东莞市人民法院王 发布:2025-07-04 22:56:47 浏览:301
癌症病人劳动法 发布:2025-07-04 22:56:38 浏览:579
蕉城区人民法院招聘 发布:2025-07-04 22:41:20 浏览:829
顺德法院雇员 发布:2025-07-04 22:28:19 浏览:945
2016法律硕士研究生考试分析 发布:2025-07-04 22:22:10 浏览:332
司法考试沈阳 发布:2025-07-04 22:19:03 浏览: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