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意义
『壹』 道德经有什么现实意义
道德经的现实意义:
《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全书五千余言,由春秋末期的老子所作。既然我们要运用《道德经》,那首先就要知道《道德经》主要讲了什么?其实《道德经》主要可以总结为四点:
第一,提出了“道”与“德”的概念。
“道”是老子创造性地提出的宇宙观,是宇宙及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和动力之源。它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且经久不衰,道是虚无的,非显现的,但可感知,玄妙深奥,更无法用言语来说明。“德”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道”是客观规律,而“德”是指人类按客观规律办事。凡是符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失德”。
第二,提出了“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思想。
老子指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一切事物都以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事物正反两方面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相互转化的。
总之,《道德经》从最初的创作至今已两千多年,但对于我们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修身养性依然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我们要将《道德经》的精髓与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让道家思想继续绽放出绚丽的光芒。
『贰』 《道德经》的社会意义
探讨《道德经》实用价值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国度的学者专家们虽然各自对《道德经》有着不同的认知,但都认为只有短短五千言的《道德经》,涵摄了宇宙、自然、社会、人生各方面,阐释了万物之源、治国之术、为政之道、为人之本、立世之则,通篇贯穿着“道法自然”、“大道和谐”和朴素的辩证思想,折射出中华民族祈盼和顺、崇尚和美、追求和谐的美好愿望,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无穷魅力。
下午的分主题论坛分别论述了《道德经》与和谐文化、与生态环保、与现代管理、与养生保健之间的渊源。
来自安徽大学的何光辉说,当前,现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实用功利主义的过度膨胀,人们往往强调工具、手段的合理性,看重的是物质利益的满足,长远利益受到忽视。因而,和谐文化的建设出现了不和谐因素。“人文精神”的失落也催生了普遍的“人文困惑”。“看病难、看病贵、教育乱收费、住房价格过高”都属于“人文困惑”。
何光辉的说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均认为《道德经》可以很好的缓解此类问题。《道德经》向人们力陈过分追求“声色货利”所带来的危害,此有违社会“自然、无为、朴素”的和谐发展规律,并指出,唯有“知足”,方可长久;唯有“寡欲”,方能无咎。
反对以人为中心
http://news.ifeng.com/special/tao/genzong/200704/0424_1023_108231.shtml
『叁』 老子《道德经》到底的意义在哪里呢我们能够从中学到什么呢
《道德经》中有那么几个思想,是我们需要了解的。
第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个“道”就是万物运行的法则规律,也许你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一直都存在,它在冥冥之中主宰着万物的变化。比如,春夏秋冬的交替,花开花败,都是这个变化的过程。它是无法通过人为的意志来改变的。所以,它在告诫我们做事的时候,要想一想“道”这个规律的意义。
这就是《道德经》的意义所在,我认为理解了以后,它能帮助我们看清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对我们为人处世有很多好处。能够阅读这本书,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
『肆』 老子道德经的意义
你好,我来回答:
道可道,非常道。
注:上道为生天生地生万物的道,可道为言说,乃云生天生地生万物的道因无形无相,如果可用言语
说出来,即不是自然不变的真道。
名可名,非常名。
注:道本无形无相故不可名,如果可以名相者,即不是自然不变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
注:没有名的那个东西,是在未有天地之前就有了,所以没有名的那个就在天地之前l。
有名万物之母。
注:无极由无名而有名而入太极,故强名曰道,道而后德此乃有名,此即造化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注:所以人要自然无欲清静,方能体合自然无为的妙道。
常有欲以观其徼。
注:有欲者动也,动者要出於自然之和,方能合乎真德之窍。
此两者。
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第一个两,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第二个两,故常
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第三个两。
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注:那三个两所包含之真义,名称虽然不同其实都是同样的玄妙。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无朕兆无端倪谓之玄,云玄之至极至於不可言不可想,那个是
生生化化之原始门。
回答完毕,谢谢你的支持!
『伍』 道德经的意义是什么
古代思想家、先泰时代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道德经》,是一部哲学著作,充满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它所反映的认识论极具丰富的社会经验。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我尤为喜欢和崇尚老子提出的宇宙观、社会观和人生观,它教我认识生活、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道可道,非常道。”“道”很难用语言来表述,它并非人们平常所说的道。“玄而又玄,众妙之门。”“道”玄妙、深奥、高远,空虚无形,但的确存在于广漠的空间,它发挥的作用无穷无尽,永不枯竭,“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大道似水。”“一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江海能成为百川河流所汇聚的地方,是由于它处在低下的位置,故成百川之王。最普涌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老子以水喻“道”,使我们看到“道”的无状之状,无象之象,知它乃大度包容,不弃涓流;它与世无争,淡泊功利;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充塞于浩茫天地之间,可谓“大音若希”,“大象无形”,令人敬畏。
《道德经》劝人向善,导人守信。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这是说善待别人就得到善良了,可以使人人向善;信任别人就得到诚信了,可以使人人守信。老子是讲他本人,也是在提醒人们善待他人,信任他人,他人也就会善待自己,信任自己。
老子还劝人拒绝世俗之喧嚣,守护淡泊之美好。《道德经》中反复出现“朴”字,如“见素抱朴”、“复归于朴”、“返朴归真”、“敦兮其若朴”。“朴”字的概念为纯真、素朴、自然。“婴儿”一词甚至也是“朴”之概念的解说。如:“复归于婴儿。”“一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一个纯厚朴实、镇定持心、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应该以婴孩般单纯、无邪心境空明,宁静,质朴,少私寡欲,不为功名利禄所困扰,不被宠幸、声色所诱惑,超凡脱俗,不为物累,过一种宁静恬淡的生活。
《道德经》十二章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是以圣人为目,故去彼取此。”缤纷的色彩令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叫人舌不知其味。圣人但求填饱肚子而绝不追求声色之娱,提出人应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时下现代文明长足发展,但许多人心态扭曲,道德观、价值观严重倾斜。老子的教诲无异于一剂灵丹妙药,有利于医治人心浮躁、动荡不安,仍具现实教育意义。漫长的时间流逝了,而(道德经)横跨历史时空流传至今,它教诲我们改变“原我”,重塑自我,完善、超越自我,修性养心,谨慎,严肃,善事融和,旷达,洒脱,努力求真求善求美,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张成业)
(资料来源:《老人报》)
『陆』 道德经的真正含义
无为而无不为:出自《道德经》四十三章 科学与哲学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为学:向外追求学问,通过学习获得科学技术知识。日益:一天比一天增加。为道:向内追求智慧,通过默修开启潜意识。日损:一天比一天减少。不断地学习研究外在的科学技术知识,人类的科学技术知识就会一天比一天增加。不停地修炼道德功,开发潜在的智慧,自我主观意识就会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再减少,直至自我意识完全符合客观规律。自我意识完全符合了客观规律,自我也就取得了无所不为的大智大慧。 “为学”能够直接地给人类带来显而易见的实实在在的利益。现代教育的内容就属于“为学”的范畴。而老子的“为道”即道学则是现代教育还没有真正涉及到的内容。老子的“道”既是智慧的大厦,又是通向智慧大厦的道路。“为道”就是追求智慧的道路,从这一点来说,道学就是哲学,因为它们的目的都是相同的。但是,传统哲学的课题是建立在单纯地对概念的分析研究基础上的,而不像道学是建立在默修实践基础上的,这是传统哲学的最大弊端。也正是这一弊端,导致了哲学至今处于困境之中。我们知道,“道”首先是一种境界,而这一境界是跳出了自我的圈子,跳出了有形世界的圈子所进入的客观存在的忘我的、无形的心灵的境界。要想进入这一境界,只对概念作深入细致的逻辑分析是永远无法实现的。但是要达到哲学的目的,获得大智大慧,非得进入这一境界不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在现象世界中摸索,是不会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真面目的。所以,哲学只有统一到老子的道学上来,才能成为真正的名副其实的哲学。关于智慧,苏格拉底认为,智慧是神才具有的,他所说的神其实就是人的心灵。我们注意到,在《道德经》中,老子把一个人分成“吾”和“我”,“吾”指代自我,“我”代表真我。智属于自我,是显意识、个体意识。智,知于表面现象,形成于后天。用自我之智看问题,只能是以物观物。以物观物则流于主观片面;慧属于心灵,是潜意识、集体意识。慧,明于道,形成于先天,但需要后天之智去开启、凝聚。用心灵之慧看问题,则以道观物。以道观物则客观全面。未体道之人,灵受制于魂,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慧就不能形成。智知于现象,慧明于大道,只有魂与灵和,智慧才能形成。如果说,自我只是大自然的半成品,并非完人,那么,道学就是指导自我由半成品向成品过渡的学问。超越自我,解放心灵,开发潜意识,使认识的主体由自我变为心灵,这就是道学的根本目的。也只有超越自我,人才能成为大自然的真正强者。关于哲学的方法,传统哲学的方法是怀疑法、逻辑分析法、归纳推理法等等,而老子哲学的方法是“损”。损就是破除自我主观意识,也就是佛家所说的“破我执”。损是扬弃,扬弃那些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意识,使主观反映客观。“损之又损”,就是否定之否定。损的过程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端正意识、肯定真理的过程,同时也是强身健体的过程,因为,德是否正确,是依靠身体的健康状况来检验的,如果在练功实践过程中,身体得不到健康反而走火入魔,以致于出现自杀、杀人等现象,这就证明已经走到邪路上去了。另外,“损”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不过这里的认识是对自我的认识,实践也是自我的默修实践。自我既是认识的主体,同时又是认识的客体,只有首先认识自我,才能把握真理,认识世界。认识的正确与否,又必须通过默修实践所带来的身心健康状况去检验。正确的认识对练功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否则,就会给身体带来灾难。“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直至坐入道境,获得真正的解脱。一切学问必须一定于我有益才是真正的学问。科学能给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解决现实的诸多实际问题。哲学则必须首先给我们带来身心健康。倘若一个哲学工作者,不能使身心健康,反而头痛感冒、大病小灾的不断,那么,智慧也就无从说起。
『柒』 道德经对现实人生有何指导意义
《道德经》抄内容涵盖哲学、伦袭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
《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7)道德经意义扩展阅读
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比利时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高津: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谐的奥秘、寻找社会的公正与和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道德完满三个层面上,对我们这个时代都有新启蒙思想的质。道家在两千多年前发现的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愈来愈清楚地展现在人类的面前。
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预见并批判今天人类文明缺陷的先知。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体人类的最终命运。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高认:(《道德经》)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
『捌』 老子《道德经》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古代思想家、先秦时代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道德经》,是一部哲学著作,充满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它所反映的认识论极具丰富的社会经验。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我尤为喜欢和崇尚老子提出的宇宙观、社会观和人生观,它教我认识生活、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道可道,非常道。”“道”很难用语言来表述,它并非人们平常所说的道。“玄而又玄,众妙之门。”“道”玄妙、深奥、高远,空虚无形,但的确存在于广漠的空间,它发挥的作用无穷无尽,永不枯竭,“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大道似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江海能成为百川河流所汇聚的地方,是由于它处在低下的位置,故成百川之王。最普通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老子以水喻“道”,使我们看到“道”的无状之状,无象之象,知它乃大度包容,不弃涓流;它与世无争,淡泊功利;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充塞于浩茫天地之间,可谓“大音若希”,“大象无形”,令人敬畏。
《道德经》劝人向善,导人守信。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这是说善待别人就得到善良了,可以使人人向善;信任别人就得到诚信了,可以使人人守信。老子是讲他本人,也是在提醒人们善待他人,信任他人,他人也就会善待自己,信任自己。
老子还劝人拒绝世俗之喧嚣,守护淡泊之美好。《道德经》中反复出现“朴”字,如“见素抱朴”、“复归于朴”、“返璞归真”、“敦兮其若朴”。“朴”字的概念为纯真、素朴、自然。“婴儿”一词甚至也是“朴”之概念的解说。如:“复归于婴儿”、“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一个淳厚朴实、镇定持心、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应该似婴孩般单纯、无邪,心境空明、宁静、质朴,少私寡欲,不为功名利禄所困扰,不被宠幸、声色所诱惑,超凡脱俗,不为物累,过一种宁静恬淡的生活。
《道德经》第十二章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是以圣人为目,故去彼取此。”——缤纷的色彩令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叫人舌不知其味。圣人但求填饱肚子而绝不追求声色之娱,提出人应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时下现代文明长足发展,但许多人心态扭曲,道德观、价值观严重倾斜。老子的教诲无异于一剂灵丹妙药,有利于医治人心浮躁、动荡不安,仍具现实教育意义。
漫长的时间流逝了,而《道德经》横跨历史时空流传至今,它教诲我们改变“原我”,重塑自我,完善、超越自我,修性养心,谨慎,严肃,善事融和,旷达,洒脱,努力求真求善求美,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张成业)
『玖』 老子道德经意义是什么
老子著书是出于他救人济世的慈爱之心和他的人生理想。老子不是单纯的版继承我国古代大道的传统,权而是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吸取当时最高科学成就,把它升华为一种崭新的系统而完善的“道学”——大道科学。这是老子的伟大创造性贡献,是中华民族以于至全人类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以人之道合天之道的成熟和完善。《道德经》是我国第一部大道科学圣典,也是我国第一部网络全书。它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拾』 道德经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是什么
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文明史,塑造出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特有的中华民族优秀品格。作为中华文库瑰宝的《道德经》,将和谐文化提高到道之至高的地位,对形成我们的民族品格发挥了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成为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刻内蕴。
著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导言》中说:“传统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它就膨胀得愈大。”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局势奇谲多变。在世界局势的变动中,人们都注意到了其中包含文明的冲突。现在,西方学者惊呼“西方的没落”,世界出现了一股寄希望于东方文化复兴的潮流,也就是以东方文化影响世界。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洪流,正形成奔腾之势向世界涌动。
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在一个国家中的地位,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高。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国的任务已经提到我们面前。我们要将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文化大国,离不开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赋予她新时代的内涵。随着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高潮的到来,从国内到世界,都涌动着一股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道德经》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几经重大变革。每次变革,都引起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震荡。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和平和发展的新时代,随着全球时代主题的变化、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改革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如何调整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使之适应时代的要求,成为我们面临的现实课题。我们国家的新一代领导,已经提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指导理念。在这样的世界和国内新环境中,弘扬《道德经》的和谐文化,具有更为重大的现实意义。《道德经》这一文化瑰宝,在新的历史时代必将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