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慎独的道德规范

慎独的道德规范

发布时间: 2021-02-10 14:19:15

㈠ 慎独在职业道德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慎独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慎独 :在独处中谨慎不苟。语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著《礼记·大学》:“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意义:这就是内心真诚,,会流露于言表,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独自一人时也会慎重。

古人历练人生分为四阶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倘若四项都非常完满,培养出的人就能德才兼备、造福社会。显然,“修身”属于古代培育人才的第一要务,这既是选拔贤良的基础,也是造福社会的重要途径。饱学,是内功。自律,则须内外兼修。而修身最高的境界便是慎独。

(1)慎独的道德规范扩展阅读:

《中庸》之慎独另解

背景:

《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记录的孔门心法,首句言性、言道、言教,说的是修性修道的方法,可惜孟子之后渐渐流为学问之说,离其真意甚远。

其中“君子”和“慎独”两个概念,与原意大相径庭,是理解原意的关键。《中庸》里的君子,指的是依道受教、修行身心的人。慎独,指的是谨慎地保有(自己在修道中得到的)独特的见解。

原文: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

道,是生命中不可须臾离开的生起心念的那个能力,凡是生命可以离开的东西都不能称之为道。(每个人从不间断的思维作用、心念活动,就是道在人的生命中的体现。生起思维和心念的就是道、是天命、是生命的本源。)

所以,依照道来修行的人,对自己不能耳闻目睹的事物,应该保持慎重的戒心和畏惧的恭敬态度。虽然人的耳目感知有其局限性,但是依道修行的人,还是能够在最隐秘的地方和最细微之处,感知到普通人无法感知的东西,所以修行人应该谨慎地保持其(在修行中获得的)独有的知见。

㈡ 什么是慎独

慎独是一个汉语词语抄,拼音是shèn dú,意思是指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之时,更须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东汉郑玄注《中庸》“慎独”云:“慎其家居之所为。”

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



(2)慎独的道德规范扩展阅读:

慎独在儒家的应用

慎独是儒家修行的最高境界,举一例而言其深。君不妨以慧心以观世,芸芸众生,一人不言不语,不哭不笑,不悲不哀,为之初见此人,席其身旁而坐,亦无过人之处,此人却散发着一种磁场,一股正气,压的人好生喘不过气来,唯有率先打破气氛得以解。

此何人也,其必是集“儒风五行,仁义礼智圣,诚于中,形于外,内外道德品行兼修慎独之辈”。

儒家对于慎独的解释是:“能为一者,言能以多为一;以多为一也者,言能以夫五为一也。”“慎其独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也。独然后一,一也者,夫五为一也,然后得之。”“仁义礼智圣”为其五,也就是儒家风范的重中之重,通称为“儒风五行”。


㈢ 怎么理解“慎独自律”道德修养的方法

是指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之时,须谨慎从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1、慎独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shèn dú,是指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之时,更须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

出自《文子·精诚篇》:“圣人不惭于景,君子慎其独也,舍近期远,塞矣。”

译文:圣人不惭于景,君子慎独”,舍近期远,堵塞了。

2、自律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指不受外界约束和情感支配,据自己善良意志按自己颁布的道德规律而行事的道德原则。

(3)慎独的道德规范扩展阅读:

要自律,当然要有具体的要求。在配合当下正在实行的素质教育方面,我们要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自尊、自爱、自强的自律意识,对学校、班级和个人都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并且能够正确处理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矛盾冲突。

在学习方面,我们一要独立,独立思考、独立解题、独立完成作业;二要自觉,自觉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包括做好预习复习工作、上课专心听讲和按时完成作业。

在行为上,我们应该以中学生日常行为守则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文明礼貌、爱护公物。在外表上,我们应该以简单大方、干净整洁的衣着表现出学生朴素的本质。

㈣ 怎样理解“慎独”

慎独是一个来汉语词语源,拼音是shèn dú,是指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之时,更须谨慎从事,

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

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

出自《文子·精诚篇》:“圣人不惭于景,君子慎其独也,舍近期远,塞矣。”

译文:圣人不惭于景,君子慎独”,舍近期远,堵塞了。

(4)慎独的道德规范扩展阅读

慎的字形演变

慎组词

1、慎重:[shèn zhòng]

谨慎认真:~处理。态度~。

2、谨慎:[jǐn shèn]

对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小心~。

3、慎独:[shèn dú]

儒家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指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之时,更须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

4、失慎:[shī shèn]

疏忽;不谨慎:行动~。

5、悛慎:[quān shèn]

悔改戒慎。

㈤ 文言文《慎独》

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和法律之事。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慎独”一词,出自秦汉之际儒家著作《礼记•中庸》一书:“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东汉杨震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清代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无一不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革命领袖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引用了该词并赋予新意,他指出:对于认真进行道德修养的共产党员来说,“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无数革命前辈,由于地下工作的需要,常常独立作战,正是靠这种高度自觉的慎独精神,给后人留下了“清白于世,忠诚一身”的光辉典范。
慎独修养离不开在实践基础上的内讼自省,离不开严格的自我批评和积极的思想斗争,离不开经常性的自我道德审视、评价和扬弃。《论语》上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做到慎独,注意清理思想深处隐而不显的不健康因素,反省在微小的事情上暴露出来的错误观念。“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许多劳教人员就是因为缺乏慎独意识,在某些“无人之境”中,利令智昏,心存侥幸,做了不该做的事,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直到进了监狱才懊悔不已。
朋友们,慎独是悬挂在你心头的一记警钟,慎独是阻止你陷进深渊的一道屏障,慎独是提升你自身修养走向完美的一座殿堂,而拒绝慎独,就像放任“病毒”在自己的肌体内蔓延滋长,最终结果就是彻底毁灭自己。因此,为人做事都应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防微杜渐,警钟长鸣;不唯慎独,还要慎权、慎欲、慎微、慎众,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孤独中磨砺自我,在寂寞中成就事业,以逐步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并共同把我们全社会的道德水平推向更高的境界。

㈥ 慎独在职业道德养成中的作用是什么

作用:

1、慎独是提升职业道德境界的重要途径。

2、慎独有利于我们坚定职业道德信念。

3、慎独有助于我们在“隐”和“微”上下功夫。

慎独,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试金石。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不做坏事比较容易,而在独处时也能一样不做违反道德准则的事,则需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慎独,其实就是“慎心”,要诚其意,在各种物欲的诱惑面前,靠“心”把持住自己——不管是酒色财气,总归“吾心有主”,不为所动。

慎独,其实就是“慎始”,做任何事从开头就要十分谨慎,如果开始时就不谨慎,还怎么能保证有好的结局呢?慎独,其实就是“慎终”,“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说,当事情结束时,要像开头一样慎重对待。

慎独还需用礼来约束自己,就不会离经叛道,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慎独还需克服源自动物性的“利己”性。

(6)慎独的道德规范扩展阅读

据《后汉书·杨震传》记载,一次,昌邑官员王密带十斤黄金,深夜去拜访杨震,并说:“暮夜无人知。”杨震严词拒绝了这份厚礼,回答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王密惭愧而归。

这个历史故事体现了“慎独”的真实含义,为我们树立了“慎独”的典范。可以说,杨震的道德修养已经达到了“慎独”的境界。

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在荒郊野外时就随意摘无人看管的水果和蔬菜;有人官做到一定地位时就失去自我约束力,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白天是人,晚上是鬼。上班时道貌岸然,八小时以外出入声色场所,花天酒地。这就背离了慎独的初衷。

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力倡共产党人要自省、自重、自律、自觉地改造世界观,并且学会养成自主习惯,不论在任何情况下,严格自律,毫不懈怠,做堂堂正正的君子,使自己仰头无愧于党,俯首无愧于民。

刘少奇曾主张把“慎独”作为共产党员修养的方法加以运用。他指出,共产党员“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也要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

在新时期,党员干部更要力倡这种“慎独”精神,我们也要以中纪委处理的反面典型为鉴,以《党章》为准绳,查找差距,认真整改,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老老实实做官,永远保持党的肌体的健康和组织的先进性、纯洁性。

㈦ 慎独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又是一种很高的独立操作能力。判断题

错在下半句。
慎独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不是一种操作能力。

慎独内是一容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慎独”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

㈧ 慎独

慎独这个词,现在不怎么常见了,但在传统文化里,特别是在讲传统伦理道德时,这是一个使用得十分普遍,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词语。
这个词最早出自《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个人独处的情况下,也要谨慎小心,自觉遵循法度和道德,不要因为别人不在场或不注意的时候而干坏事。这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或方法,称之为“慎独为入德之方”。南宋学者朱熹对这个词作过这样的说明:
“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明显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粗精隐显,无不慎之,方谓‘诚其意’。”

抬头三尺有神灵,不要抱有侥幸的心理。如果是两个人办的事,那是“你知、我知”,如果是一个人办的事,那是“我知”,说“无人知道”,那是自欺欺人。所谓“慎独”,就是要捅破“无人知道”这层窗户纸。宋代学人陆九渊就明明白白地说过:“慎独即不自欺。”宋人袁采也说,慎独即“处世当无愧于心”。这样,把慎独与诚实、不自欺欺人、无愧于心相联系,就达到了一种相当高的道德境界,它表明了人对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度要求的高度理性自觉。
表面上的君子好当,表里如一、人前人后都一样的君子难做。“人生而有欲”,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当世,在物欲横流,惟利是得的商品大潮中,在缺乏有效监督和制衡的权利场上,人人都面临着“制欲”的考验。多少人在这种考验面前败下阵来,落个“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下场。如何将“欲”自觉地、理智地控制在道德规范和法度要求允许的范围之内,并且能“省察于莫见莫显”之间,连不被人注意的细枝末节也不放过,当个“表里如一,人前人后都一样”的真君子,这就需要有高度的道德修养,过好“慎独”关。

热点内容
劳动法停产放假规定 发布:2025-07-04 23:19:32 浏览:945
安徽文得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7-04 23:16:22 浏览:700
博道德经 发布:2025-07-04 23:14:08 浏览:264
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有哪些 发布:2025-07-04 23:14:05 浏览:398
八岁民法 发布:2025-07-04 23:14:05 浏览:943
行政法律关系视频案例 发布:2025-07-04 23:08:33 浏览:452
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理解 发布:2025-07-04 23:07:28 浏览:492
刑法第七部224条69800 发布:2025-07-04 23:01:12 浏览:402
网络道德与文明 发布:2025-07-04 23:00:12 浏览:415
70年代的教育行政法规有哪些 发布:2025-07-04 22:58:45 浏览: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