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立法学中符号

立法学中符号

发布时间: 2021-02-10 16:34:19

Ⅰ 受过教育的人掌握了一套符号系统,这些符号包括哪些

法律思维是法律人应有的基本品格 来源: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石旭斋 西方社会的法治历史以及法学发展历程表明,法律人(法律职业共同体)对法治道路的选择、法治国家的推进以及法学学科的进步和发展均已做出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近年来,我国法学界也由此提出为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早日实现以及法学学科的繁荣发展,应当尽快建立和形成法律职业共同体。而判断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存在与否以及法律人素质和水平的高与低,主要的不在于其拥有法律知识的多与少,更在于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与优良的思维品质,即是否拥有严密的法律思维这一基本品质。 一、法律思维是一种不同于其他思维的职业性思维 对于法律思维是否属于职业性思维,理论界并无分歧,关键是对法律思维作为一种专业性、职业性思维到底具有哪些特点和品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总体上学界更多的是服从法治国家及其实践需要,赋予法律思维以一定的价值属性。①本文力图基于“思维”本身的规律和属性,着眼于法律思维与其他思维的本质区别,提出法律思维所具有的几项基本属性,旨在说明正是由此从根本上决定了法律思维是法律人所必不可少的基本品格。 (一)法律思维以法律语言为思维语言 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借助语言所实现的理性认识过程,也就是说“思维活动及其模式的建构是在语言直接参加的条件下完成的”[1](P·67),因而语言和思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法律作为一种专门的技术知识,当然也与语言密切相关。“语言不仅是传达法律观念、法律制度、法律规范、法律心理的特殊的、难以剥离的外在形式,而且,当法律一旦形成,语言就成为它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对于法律,我们不可能通过视角直观到它的任何抽象的或具体的意义,只能通过语言符号的整合、组织,才有可能认识法律、理解法律。”[2](P·49-52)语言不仅是法律的表达形式,而且法律的意义也必须依靠语言来建构,被用来表达和建构法律意义的法律语言就成为贯穿于法律的制定、研究和运用全过程的语言文字表意系统,因而法律语言是一种典型的思维语言,而且为法律思维所必需。因为“不同的职业拥有不同的语言系统和语词,不同的语词则产生不同的思维。我们学会了什么语言,我们就学会了如何按照我们特定的角色思考问题”[3](P·1)。为此,作为法律人除了必须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及其理解和运用能力外,还必须掌握规范的法律语言及其基本知识和理论,具体包括法律语言学的基础理论,语音、语义、词汇和句法的基本知识,书面文字和口语的基本要求,以及基本的法律术语的内涵和外延,甚至还包括法律语言哲学的一些理论知识,同时还必须具有运用法律语言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以法律语言为基础开展社会交往、进行法律思维、从事法律职业活动。 (二)法律思维以“崇尚法律”、“恪守公正”为思维定势和价值取向 “思维定势是思维模式的基本要素,它指主体调整认识指向和行为方式的特定的重点和限定性机制”。“任何思维模式都有其定势,没有定势的思维模式是不存在的。”[1](P·125)因而,思维定势直接体现和展示着特定思维模式的突出功能和特有属性,并积极影响和有效强化思维主体的角色定位及其思维价值取向,由此决定了群体性思维必然有着共同的思维定势和一致的价值取向,并使其内在地区别于其他专业性、职业性思维。法作为人类社会中一定历史时期以内的典型行为规范,不仅具有规范、统一等重要属性,而且自从被古罗马人选择成为构建和规范社会秩序的基本规则以后,最终成为法治国家、法治社会中具有最高权威的行为规范系统,特别是受自然法思想的启迪和教化,“法律至上”观念深入人心,这也就决定了法律思维的思维定势主要表现在“崇尚法律”,面对任何社会矛盾和社会纠纷,基本任务在于作出合法与非法的判断,并对照法律规定,“以权利义务为线索”,最终作出权利安排和义务界定。同时,公平、正义作为法的永恒价值追求,从根本上决定了法律思维的基本价值取向也在于“恪守公正”。法律思维也由此明显区别于其他思维模式,比如,伦理思维(道德思维)以是否合乎道德要求为思维定势,以善恶评价为价值取向;经济思维以投入产出比较为思维定势,以追求经济效率为价值取向;政治思维以政治利弊权衡为思维定势,以是否合理、有利为价值取向。 (三)法律思维是一种理性主义引导下的经验思维 法律制度实际上是人们通过理性的努力,在总结和凝聚已往社会经验、知识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技术并基于一定的意志和利益需要,对理想社会关系和秩序状态的能动建构。因而法律的实施实际上也就是法律人理解和运用这样一个集合了理性和经验的法律规定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纠纷的过程,既非单纯的思辨,也非单纯的经验判断。在这一“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一方面,法律人作为法律的实践主体,必须综合运用法律原理,理性解读法律规定,②讲求和遵从逻辑,③恪守并阐释社会公正,同时,还要综合考察千变万化、复杂多样的案件事实,最终通过社会矛盾和社会纠纷的解决实现对社会秩序进行合理的建构。因而,法律思维必然是在一定理性主义指导下的思维活动,与法律人的哲学观、价值观等理性认识和思考密不可分。德沃金就认为在具体案件中,法官就适用法律上的争论在深层次上都体现了在抽象层面上的理论争论,所以其争论不仅是“具体的”,而且是“抽象的”;不仅是“实践的”争论,而且是“理论的”争论[4](P·164)。另一方面,“法律的目的要求法律职业者能够完美地结合运用经验分析和价值判断”[5](P·107),可以说“法律思维就是一种经验条件下和范围内的法律人的职业活动”[6](P·49)。因为,作为法律规定的法律概念、法律规范以及法律原则等具有普遍性和抽象性,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不可能“一一对应”,这就要求法律人在充分运用自身的理性认识的同时,还要积极采用经验分析。比如,当有人购买了100支假冒的派克钢笔后,请求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获得双倍赔偿时,法官除了依法对“消费者”进行理性分析外,还应从经验角度判断在通常情况下购买100支派克钢笔是否真的是为了“消费”的需要。 (四)法律思维是一种群体性思维 法律思维的主体涉及所有“法律人”,也即法律思维为法律共同体所共有,因而有学者即从这一角度来定义法律思维:“法律思维方式是职业法律群体根据法律的品性进行概括总结所形成的思维定势,是受法律意识和法律操作方法所影响的一种认识社会现象的方法。”[7](P·103)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乃至法学学者等在内的所有法律人,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群体组织结构,并运用规范、统一的法律语言,而且在其职业思维过程中围绕着共同的目的和心理需要,遵循着共同思维逻辑和价值取向,并因此而得以相互沟通和理解。当然,法律思维这一群体思维在其模式建构上也区别于原始公社等依靠自然演变而得以建构的群体思维,它属于“人为设置”的建构模式[1](P·111)。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法律人,其法律思维的养成,主要的不仅仅是通过参与群体的职业活动而受到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它需要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才能具备与同一个职业群体内其他成员相一致的、稳定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并达到一定的层次和水平。 二、法律思维是法律人应有的基本品格 (一)法律思维是法律人的职业特征和法律职业共同体的联结纽带 从社会学意义上说,法律职业是指受过专门的法律教育、具备法律预先规定的任职条件、取得国家规定的任职资格而专门从事法律工作的一种社会角色。在西方法学著作中,法律职业是指直接从事与法律有关的各种工作的总称,通常又指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员即所谓“法律人”,其中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律顾问、公证人和法学教师等,但主要指法官和律师,特别是律师。所谓法律职业共同体则是由以法律为业的律师、法官、检察官等法律人因为职业的接近和目标的一致而自然地或者通过一定制度的力量形成的职业群体。 把“法律人”视为一种职业至少意味着“法律职业内在地拥有一系列独具的特征,因此能够区别于其他职业。这些独具的特征和要素包括语言(所谓法言法语),适用法律的技艺,独特的思想方法和推理过程,特殊的组织形式,独具的符号系统,职业传统,等等”[8](P·14)。法律人正是通过法律思维使其在行为方式上和思维方式上具有了明显的独特性和职业性,从而在观察社会、解决社会矛盾和处理社会纠纷时,具有了不同于其他社会角色的眼光和方法。 一切以语言为媒介的社会关系都需要语言意义的识别机制和制度,以达到交往的目的。“不同的人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道理;在不同背景的人内部,道理很容易被相应的语言所阐释,达到沟通和形成共识;而在他们相互之间,则又很难达到相应结果。所以,法律人需要的是形成一套自己的话语系统,它包括自己的行业概念和职业语言、职业思维、职业方法。”[3](P·1)维系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力量和因素,除了其成员从事着“法律职业”这一表层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其所有成员作为法律人有着共同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社会目标和心理愿望,并以此作为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基础。因而,法律思维内在地成为联结法律职业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团体关系的纽带。 (二)法律思维是法律推理和法律论证的核心内容 理论和实践均已说明,法律人的职业活动绝非如同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所比喻的自动售货机———吃进的是法律条文,吐出的是法律判决。现行法律规定本身就是一个由法律概念、法律规范、法律原则和一般法律思想与法律理念构成的开放体系。约翰·格雷甚至认为,制定法就如同判例、习惯、法律专家的意见、伦理原则、政策等一样,是法律的渊源而不是法律本身。法律适用者在形成真正的法律规则时,是以这些渊源为依据的。正是结合这些渊源和具体案件的事实,法律适用者才在判决过程中“制定”了法律规则,而这种法律适用者“制定”的规则才是真正的法律[4](P·71-72)。本杰明·卡多佐、杰罗姆·弗兰克、卢埃林、奥利佛·霍布斯等作为规则怀疑主义者,都否认了把规则看成法律的惟一表现形式的说法。为此,法律人在理解和运用法律过程中,单纯的形式推理是不够的。在以成文法为主的大陆法体系中普遍采用的演绎推理,即“三段论”推理方式———根据法律规范这一“大前提”,结合案件事实这一“小前提”,推导出“结论”即法律判决;在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的普通法体系中,从特殊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结论的归纳推理则具有显著地位,同时,“遵循先例”的司法原则也决定了从特殊到特殊的类比推理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一旦作为法律推理的大前提(法律规范或者具有法律效力的判例)存在缺陷或者受到怀疑,形式推理的意义也就会受到局限,特别是形式推理难以很好满足法律推理过程中的价值判断的需要。④所以,实质推理在法律推理中成为必不可少。⑤不仅如此,“法律问题首先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它牵扯的往往不仅是一个法律判断,也可能是一个道德或正义的判断,也就是说是价值的判断,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说它要处理的问题不是直线的,即并不是说一个案件仅依靠法律按照逻辑三段论处理就一定能解决问题,而是一种对话式的讨论过程。另外,法律的判断或思考,它必须表达为一种公共的意见”,“所谓公共意见,它不能是私见,即它不能仅仅是一个个人的主观的意见,你的认识或判断必须是经过论证的……,这就是法律论证理论思考的一个出发点。”[9](P·21)所以,“法律论证”才是法律人在法律实践、特别是司法实践中综合运用法律规定以及价值判断对有关命题讨论的更加普遍的法律方法。⑥然而,无论是法律推理,还是法律论证,实质上都是依托于或者说是表现为法律人的法律思维活动。“法律思维是法律方法的核心内容,因为只有依靠正确的思维活动,包括严格合法的法律推理、法律解释和法律论证,才可能形成、推导出解决法律问题的正确结论,真正做到‘依法办事’。法律技术、法律程序、法律设施等则都是围绕着法律思维并为了配合法律思维的特殊性而生成的。”[3](P·1) (三)法律思维是法律生命延续和价值实现的基本需要 法律现象属于社会现象,既是为了适应对日益复杂化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的需要而得以产生,也是为了追求和实现一定的社会秩序状态而存在和发展。任何法律规定本身并无意义,只有当它作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以后才能得以体现和展示其作用和价值。因而“法律的生命在于理解、诠释和运用。……人对法律理解的程度决定法律效力的边界,如果离开人们对法律的理解、诠释和运用,法律的生命便会停止”。“在严肃的法庭里,由法官、当事人、律师、检察官的参与所进行的活动。主要是一些思维活动。在这里,最不可缺少的便是这些生命主体对法律与事实的理解和诠释。”[10](P·32)如果说立法者通过法律思维发现法律,赋予“规则”以法的生命,那么司法者、执法者是通过法律思维活化法律,在社会关系调整过程中延续法的生命、实现法的价值,正所谓“没有规则,法官照样可以判案;没有法官,规则却永远无法获得生命。”[11](P·97)“徒法不足以自行”,正是依靠法律人的法律思维才使法律得以丰富、发展和实现.

Ⅱ 标点符号

分号

分号用在复句内并列的分句之间,这是使用分号的基本原则。单句内并列词语之间只能用顿号或逗号,不能用分号。例如:“主食和肉食量高;水果、蔬菜量低;室外活动量少,是形成肥胖的一种生活模式。”
这是个主谓单句,主语部分由三个并列的主谓短语构成,中间不能用分号,要改为逗号。
复句有简单复句和多重复句。在简单复句中,分句间必须是并列关系,才可以用分号;不是并列关系就不能用分号。例如:“舞台上,天女在翩翩起舞;舞台下,徐悲鸿思绪连绵。”“它不仅代表了两千多年前我国养蚕、纺织、印染、刺绣和缝纫工艺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水平;而且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
前例是并列关系的简单复句,分句间用了分号。后例句子虽然较长,但是一个递进关系的简单复句,不能用分号,分号应改为逗号。
并列分句之间,也不是一定要用分号。如果分句较简单,内部没出现逗号,分句间也就用不到分号。例如:“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大自然的生命才是永恒的。”“我渐渐爱上这些孩子了,孩子们也爱上了我。”
多重复句中,分号要用在第一层。第一层是并列关系,两部分间常常要用分号;第一层不是并列关系,如是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有时候也可以用分号。例如:“管理人员只要一出现,小贩们就互相报信,赶快收摊;管理人员一走,他们就又继续倒卖。”“有些同志口头上也讲要发扬民主,依靠群众;但是,一碰到群众提意见多了,他们就从心里不耐烦。”“如果到一个地方去仅仅是座谈座谈,记些数字,或寻一个局部感觉,那就很难叫‘体验生活’;因为真正的体验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在身与心的勇敢投入中。”
头一例第一层是并列,用了分号。第二例第一层是转折,第三例是因果,也都用了分号。这里如果不用分号而用逗号,前后两部分层次就不够清晰;如果用句号,又使前后的联系断开,所以用了分号。
不在第一层的并列分句间是不能用分号的,否则层次就乱了。例如:“只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才能使社会主义民主法律化、制度化;才能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才能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这个例子第一层是条件关系,并列在第二层上,分句间的分号要改为逗号。

冒号 〔:〕
1、表示提示语后的停顿。
2、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

(1) 运用冒号时要注意其提示范围。冒号提示的内容的末尾用句号。如果一个句号前的内容不全是冒号提示的,则这个冒号用得不正确。例如:
这种惊人的事实证明:人如果老想着钱, 看不到敌人的腐蚀进攻,就会走入歧途,可见这些事实是可以作为活教材的。
(句中冒号只提示到了"歧途",不包括后边,所以用错了。应把"歧途"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

(2) 没有特别提示的必要就不要用冒号。如:
他表示:一定要来参加会议。(冒号应该删去)
比赛的结果出人预料:老年队竟打败了青年队。 (冒号应该改为逗号)

(3) 在句子内部,不能用冒号。如:
老师说了一声:“下课!”就走了。 (句中不能用冒号,应删去。)

(4) “某某说”、“某某想”等后边常用冒号。 但有时不想强调提示语,或不直接引述别人的话,则不用冒号而用逗号。如果“某某说”是在所有引文的后边,“说”后用句号。

冒号的由来
(选自林穗芳著《标点符号学习与应用》,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我国古代句读符号中无冒号。现行标点符号中的冒号,形式和用法是从西方引进的,而名称是使用表意词,具有独创性。“冒”字有“隐起”和“统括”的意思。如“冒头”“冒子”指文章、话语的开头部分或引子。“先说过一大篇冒头,然后引入本体”,鲁迅在《彷徨·孤独者》所说的这句话有助于理解“冒”字的含意。冒号在 1919 年前后曾使用过多种名称:句断意连之号、冒号、冒引号、集点、集号、叙点、续号、叙述号、结号、综号、两点、爽殿、重点、扎点、可仑。胡适曾在《论句读及文字符号》(1916年)一文中建议采用“:或”形式的冒号,所使用的名称为“冒”。前一种是西式冒号,后一种是把西式冒号的两个圆点改成两个中式尖点。钱玄同在《句读符号》(1918年)一文中建议采用的西文留种标点符号包括“‘:’冒或结”。“结”字显然指总结上文。冒号的形式和名称是 1919 年《请颁布新式标点符号议案》正式确定的。
8 世纪末以来,西方的宗教书籍如《圣经》和《祈祷书》等常用升号表示句内较大的停顿,供诵读经文祈祷文或唱圣诗圣歌时使用。升号形式为圆点的右上方加一挑或豆芽形曲线,如();14世纪中叶以后,圆点的上加符号也演变成圆点,升号变成双点,即今冒号前身。英语的冒号名称源自希腊语的kōlon。这个词本意为“肢”(人或动物的身体的一部分),后转成“诗歌或语句的一部分”。古罗马修辞学家昆体良在公元 88 年写成的修辞学著作中曾按照“长句段”的意思使用kōlon一词。这个长句段符号,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出版家马努提乌斯开始用来标示介于句号和分号之间的停顿。分号之下是逗号,因为早期西文的句子较长,需要使用(.)(:)(;)(,)等四种标示语句不同结构层次的点号。英语大约从1550年起称(:)为colon,意为“长句段符号”,在colon之下的断句符号(;)从1644年起称为semicolon,意为“半长句段符号”。17 世纪 40 年代英语正写法规定以逗号(,)为停顿的基本单位,(;)和(:)表示停顿的长度分别为逗号的二倍和三倍。《英语牛津大辞典》colon条所举 1748 年的书证为:“标示语音停顿我们如果可以自定以comma(逗号)为一,则semicolon(分号)为二,colon为三,period(句号)为四”。可见当时colon是用于句内第一层分界,semicolon则用于第二层分界。后来文风逐渐改变,短句多了,在句子内部不需要那么多的标示层级的符号,(:)被派作其他的用场——从 18 世纪晚期开始改作提示性的符号,这就是现代冒号的起源。从此以后,分号(;)变成为介于句号和逗号之间的唯一的点号,(:)的主要功能再也不是切分长句段,虽然至今仍有一些英国作家在连接两个并列分句的连词and之前加冒号,这种用法不带普遍性。从英语colon和semicolon的词源和用法的历史演变,我们可知这两种点号在现代已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决不能把semicolon理解为“半冒号”。
与英语不同,法语、意大利语和俄语仿效拉丁语依照(:)的形态给它命名,称之为“双点”(法les deux-points/意i e punti/俄двоеточие),其用法的历史演变和英语大致相同。上述法语名称首见于 1590 年。这个点号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才引进汉语,所以依据它的现代意义译成“冒号”,不可因此认为(:)这个点号在西方自古以来就一直作冒号使用。
注意汉语的冒号不同于数学的比号。比号的位置居中,如“1:2=3:6”;冒号位置靠字的右下角。分隔时分用冒号,不用比号,如“7时30分”要写作“7:30”。西文的冒号和比号(:)的形体相同,两点的距离比汉语冒号略宽,与一般小写字母等高。

引号最基本的用法是引用。引用包括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直接引用是把人所说的话完整地记录下来。分三种情形。例如:

1) 丫姑折断几枝扔下来,边叫我的小名儿边说:①“先喂饱你!”
2)“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②“我十分满意!”
3)“怕什么!海的美就在这里!”我说。③

说明:例1)是说话人在前,说话在后的情形,例2)是说话人在中间,此前此后都是他说的话的情形,例3)是说话人在后面,前面是他所说的话。上述三个例句中的①②③处分别用冒号、逗号和句号,这是由引号所引发的固定搭配,不能变动。

间接引用是把某人的原话非正式地、不完整地、随语意拈来放在自己的话中的引用。这类引述如果不作明白交代,就很难发现它是引用。例如:

4)适当地改善自己的生活,岂但“你管得着吗”,而且是顺乎天理,合乎人情的。
5)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6)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

由4)、5)、6)我们可以看出,跟引回号在一起的句号或逗号,都要放到引回号之后。如此相对照,直接引用是完整地明引某人原文,句号或逗号等打在引回号之前。

一般地说,起引号跟引回号要成对用,但也有例外,即一段接一段地直接引用时,中间段落只在段首用起引号,该段段尾却不用引回号。例如某人说了五段话,则第一、二、三、四、五段的段首都要用起引号,第一、二、三、四段段尾却不用回引号,回引号只用在第五段末。另外,引号里面又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例如:

7)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 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 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

引号除了引用外,还具有强调的作用,例如:

8)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9)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

另外,引号还有反语的效果,用来表示讽刺和嘲笑。例如:
10)他们(指友邦人士)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例10中的引号,表明秩序是不合理,文明是自我标榜,其实一点也不文明,用的是反话正说,具有嘲笑的客观效果。

书名号:《 》 〈 〉

表示书籍、文件、报刊、文章等的名称,亦用于歌曲、电影、电视剧等与书面媒介紧密相关的文艺作品。书名号里还有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里面一层用单书名号。

书名号(双书名号:《》,单书名号:〈〉),用于标明书名、篇名、报刊名、文件名、戏曲名、歌曲名、图画名等的符号。“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名号标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1995年12月13日发布,1996年6月1日实施)“用在书名、篇名、歌曲名、影剧名、报纸杂志名和图表名等。”(《重订标点符号手册》,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中华民国八十六年三月台湾学术网络三版)

书名号应成对使用,书名号内使用书名号时,使用单书名号。“书名号里边还要用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里边一层用单书名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

书名号原为在文字下方(横写)或左方(直写)画浪线﹏﹏,现在中国大陆仅在古籍中配合专名号使用,但在香港及台湾仍被经常使用,但香港普遍学生都会因为麻烦而不会用横线的书名号,而改用中国大陆规范的“《》”。

由于电脑和网络运用的普及,加上传统书名号(﹏﹏)在电脑输入和排版上的不便,现今台湾也渐渐接受使用“《》”和“〈〉”做为书名号。同GB/T 15834-1955的规定不同,台湾在使用书名号时,有时可以在并非嵌套的情况下在篇章中直接使用单书名号。[1]

在英文等西方语文中,则以斜体字标示书名,如“Harry Potter”。

范例
双书名号“《》”和单书名号“〈〉”。
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歌曲名、影剧名等,用“书名号”标示。例如:
《天龙八部》是金庸的作品。
你读过大江健三郎的《如何造就小说家如我》吗?
露易丝在著名的《美国自然科学家》杂志发表一篇《七弦鸟的研究》。[1]
我很喜欢邓丽君演唱的《小城故事》。
宫崎骏的动画电影《龙猫》很好看。
书名号里边还要用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里边一层用单书名号。例如:
《〈中国工人〉发刊词》发表于1940年2月7日。
书名与篇、章、卷名之间的分界,亦可用“间隔号”标示。例如:
《孟子·梁惠王》
《荀子·正名》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书名号的来历
书名号“《》”,开始时人们叫它“尖括号”。它的用处是标出文中书籍、报刊、篇章、歌曲等的名称。但它是后来才有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颁布的《标点符号用法》还无此符号。
我国原来的书名号是一条曲线(波浪线)。但因为这种标点符号排印起来费事,因此很少使用。后来,为了印刷方便,接生人力物力,遇到书报刊名之类,就常用引号代替。
《》号原是俄文中的符号,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引号。20世纪50年代,在学俄语的热浪中,不少人把《》搬用过来,用如引号。在实践中,人们逐渐感到不能老是用引号来代替书名号,于是就有人以《》号专用作书名号,久而久之,便呗人们所接受。

省略号(……),又称删节号,用于省略原文的符号。
“引文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
“举例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
“说话断断续续,可以用省略号标示。”
“用在表示节省原文或语句未完、意思未禁等。”
省略号
省略号是表明文句中省略内容的标号。
省略号的主要用法是表示省略。省略的内容主要有四:一是引文;二是重复性词语;三是类似语句;四是列举。
除省略外,省略号还有以下几种用法:
1、 表示沉默:
例:何为:梅伯母的身体已经经不起路上的颠簸了!欧阳平:……
2、 表语言中断:
例:穿长袍的问:"这位是……""我的兄弟。"戴礼帽的回答。
破折号也可表语言中断,但两者有不同:破折号表语言戛然而止,省略号表余音未尽。
3、表语言断断续续。
例:上级……派我……到这儿……工作,我没……有……完成……上级……交给我的……任务。
4、表含糊其辞,欲言又止
例:我即刻胆怯了起来,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5、表明语意未尽。
例:"可恶!然而……。"四叔说。
使用省略号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不可滥用省略号。一是省略号后语境不明的不能用省略号,而是没有上述特殊语意不能用省略号。
(2)、用了"等"、"等等"就不能再用省略号。(省略号和"等"、"等等"有不同,省略号表示的可以是各种需要省略的,而后者只能是类似的词语或意思。)
(3)要正确处理省略号前后的点号问题:一是省略号前是个完整的句子的,省略号前应使用句末标点,表示省略的是句子;二是省略号前不是完整句子的,省略号前一般不用点号,表示省略的是词语、短语;三是省略号后一般不用标点。
(4)、如果省略的是一大段或几段文字,就用十二个圆点表示,单独成行,不顶格。

电脑应用
由于在电脑键盘中并没有和中文省略号相对应的按键,有些人会使用三个或六个句号代替。正确的做法(如中文维基提供的)是使用两个连续的“…” (HORIZONTAL ELLIPSIS, U+2026),如“……”;正确的字体会将这个符号造成和中文字一样宽并上下居中(繁简体相同)。有些字体生产商将之对应到另一个形状类似的数学符号“⋯”(MIDLINE HORIZONTAL ELLIPSIS, U+22EF),是不正确的。

破折号(——),表示话题或语气的转变,声音的延续等的符号。“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用破折号标明。”“话题突然转变,用破折号标明。”“声音延长,象声词后用破折号。”“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用破折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1995年12月13日发布,1996年6月1日实施)“表示语气的转变、声音的延续、时空的起止,或用为夹注。”(《重订标点符号手册》,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中华民国90月台湾学术网络三版)

破折号的作用

1.解释说明
2.表示递进
3.表示延长
4.表示转折
5.电脑应用
6.加强重点

由于在电脑键盘中并没有和中文破折号相对应的按键,很多人会使用两个全角连接号“--” (FULLWIDTH HYPHEN-MINUS, U+FF0D) 代替。较正确的做法(如中文维基网络提供的)是使用两个连续的“—” (EM DASH, U+2014),如“——”,正确的字体会将符号造成和中文字一样宽,上下居中(繁简体相同);但在某些字体中这两个符号连用时中间会(不正确地)断开,不符合标准,有些软件(如Microsoft Word)会自动将之换成两个水平划线符号“——” (BOX DRAWING LIGHT HORIZONTAL, U+2500),这样中间就不会断开。

折号有哪些主要用法

破折号是一个用途比较广的标号。它的主要用法可以归纳如下。
1. 用以表示对上文的解释说明或补充。例如:“亚洲大陆有世界上最高的山系——喜玛拉雅山,有目前地球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括号也表示解释说明,但是破折号引出的解释说明是正文的一部分,是较重要的信息,要读出来的。而括号里的解释说明不是正文,只是注释,没有它不影响句子的完整性,读时也不必连着正文念出来。
解释说明或补充的语句如果是插在句子中间的,可以前后各用一个破折号。例如:“太阳系除了九个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以外,还有40个卫星以及为数众多的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等。”“直觉——尽管它并不总是可靠的——告诉我,这事可能出了什么问题。”
2. 表示话题的转变。例如:“我在珠海的公司干得挺顺心。老板对我不错,工资也挺高,每月三千多呢!——我能抽支烟吗?”破折号前是讲述自己情况, 后面突然转而询问对方别的事。
3. 表示话语的中断。例如:“‘班长他牺——’小马话没说完就大哭起来。”“他很大了,——(顿)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前一例的破折号表示下面的话没说出来。后一例表示说了半句暂时中断,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下去。
4. 表示声音的延长。例如:“‘顺——山——倒——’林子里传出我们伐木连小伙子的喊声。”
5. 表示引出下文。例如:“在一篇题为《论气节》的文章里,他对‘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道路与现实处境作了这样一番总结——”“小姑娘的相貌神态酷似她的母亲,我的心一颤。眼前又浮现出十年前我在槐树村生活的情景——”这种由破折号引出的下文常常是另起一段。
6. 表示总结上文。例如:“其实这位选评者不但缺乏古代文学艺术常识,甚至对一般古汉语词汇的涵义也不甚理解。他把‘挹注’(挹彼注此,损有余以补不足)讲成‘不在乎,不注意’;把‘含香之署’(尚书省的别称)讲成‘有香味的房子’;把‘怀刺’(怀里揣着名片,‘刺’即今之名片)讲成‘怀抱着有刺的东西’——都是全无根据地乱说一通。”
7. 分行列举,每个分列项前用破折号。例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前迫切需要确立的主要原则是:
——民主集中制法制化原则;
——党的领导法制化原则;
——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原则;
——政企职责分开的原则。
8. 用在副标题的前面。例如:
语言与哲学
——当代英美与德法哲学传统比较研究
9. 用于引文后标明作者。例如: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

Ⅲ ...这个标点符号是什么意思

汉语标点史溯源到甲骨文中使用的线条和间空作为分词分段的手段。林氏认为,狭义的标点指书写形式的标点,广义的标点还应包括非书写形式的标点,如间空、大写、分段等,并把非书写形式的标点作为研究对象。钩识号从先秦至少到汉代一直用来断句。《说文解字》已把“ ”“、”正式列为条目,两者配对,是汉语早期的句读符号。然后逐次介绍唐代写本和《金刚经》刻本的标点,宋代至清中叶的标点,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标点,以至新中国的《标点符号用法》,称得起是一部扼要而又系统的标点符号简史。句读是中国传统的标点,则在第一篇中设“句读·圈点”作了专门的讨论。
西方标点源于古希腊。林著说,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铭文,用词连写,只是偶尔用直行的二连点和三连点分隔词句。大学者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在《修辞学》中提到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前540~前470年)的著作因为连写难以断句。林著指出西方新式标点系统的奠基人是意大利语法学家和出版家A.马努提乌斯(约1450~1515年)。他以语法原则取代诵读原则制定五种印刷标点:逗号(,)、分号(;)、冒号(:)、句号(。)和问号(?)。他的家族在百年间出书近千种,行销欧洲各地,这几种基本标点为各语种普遍采用。欧洲各语种也逐渐形成自己的标点体系,英语标点是在18世纪晚期才完备的。
几千年来,汉语和西方一些语种的标点符号的发展和变化是有很大差异的,从宏观上考虑,也有相似的前进轨迹。那就是由字、词、句的连写,而逐步采用标点或非标点的方式断词断句;由不同地域、不同见解、不同学派采用不同的标点符号,逐步舍异求同,而在一个语种内采取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标点符号体系。
耐人寻味的是,人类在古代就创造出灿烂的文明,但是创造为数不多的标点符号却是步履维艰。中国在殷商时代已创造出甲骨文,发掘出土的甲骨片所载约有4 500个单字(可识者约为三分之一)。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已收篆文9 353字,从那时直到清末,得到共同认可使用的还只有句(。)、读(、)、表示着重的(.)、表示专名的(——)等几个标点而已,而且这些标点符号常常同其他符号(如评点符号)混用,直到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才有成为系列的12种标点。
古代希腊文明是令人耀目的。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已经是哲人辈出,为后世留下哲学、史学、文学、自然科学方面的大量文献。可是直到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阿里斯托芬(公元前257~前180年)才创制出三级点号:中圆点(· )、上圆点(˙)、下圆点(·),从无到有,且成序列,弥足珍贵。欧洲几个较大语种的标点符号,到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才最后定型。
标点符号的形状远比文字简单,而数量又远比文字为少,何以文字很早就能创造出来,而系统的标点符号却姗姗来迟,东方如此,西方也如此,这倒是值得文明史研究家思索的问题。
叹号是14世纪下半期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的创造。在现存的文献中最早的叹号见于佛罗伦萨城邦执政官、作家科卢特乔·萨卢塔蒂的拉丁文著作《论法律和医学之高尚》1399年抄本(参见第二篇2.2)。德国刊印的书籍在16世纪开始使用叹号。英语和俄语的叹号出现于17世纪初。莎士比亚在1610~1611年写成的《冬天的故事》(The Winter’s Tale)把“叹号”称为note of admiration(赞叹符)。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剧作家本·琼森说叹号在句子“带赞叹”的口气说出时使用。1657年英语叹号开始使用现代名称exclamation mark。
1897年王炳耀在《拼音字谱》中自拟的10种标点中有“慨叹之号”(!)和“惊异之号”( )。鲁迅1909年在《域外小说集·略例》中提出四种新式标点符号,其中有(!),表示“大声”。1919年《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定名为“惊叹号”,1951年《标点符号用法》改称“感叹号”,1990年以后正式名称简化为“叹号”。
西方的标点符号在16世纪主要有朗诵学派和句法学派两个学派,主要是由古典时期希腊文和拉丁文演变而来,在17世纪后进入稳定阶段。俄文的标点是依希腊文而来,到了18世纪采用西欧的标点方法。
古代的汉字作品无标点符号,到了19世纪开始使用「。」作为断句。日本在8世纪时,使用返点和训点作为标点系统。
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人是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为培养外语人才而设立的,张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学生中的一员。
同治7年(1868年)2月,前驻华公使浦安臣带领“中国使团”出访欧美,张德彝也成为随团人员中的一名。张德彝有一个习惯,无论到哪个国家,都喜欢把当地的景色、人物、风俗习惯记录下来,以“述奇”为名编成小册子。1868年至1869年期间,他完成了《再述奇》。现在这本书名为《欧美环游记》,其中有一段介绍西洋的标点符号,云:“泰西各国书籍,其句读勾勒,讲解甚烦。如果句意义足,则记‘。’;意未足,则记‘,’;意虽不足,而义与上句黏合,则记‘;’;又意未足,外补充一句,则记‘:’;语之诧异叹赏者,则记‘!’;问句则记‘?’;引证典据,于句之前后记‘“”’;另加注解,于句之前后记‘()’;又于两段相连之处,则加一横如‘——’。”虽然张德彝不是有意识地向国内知识界引入标点符号,甚至带有反对的口气,觉得这些标点繁琐,但是却在无心栽柳的过程中为中国语言符号的发展带来了新风。
1919年4月,胡适、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6名教授极不愿看着“现在的报纸、书籍,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讲文法的区别,连赏鉴的意思都没有了”。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他们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颁布通行“,。;:?!—()《》”等标点。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从此诞生。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Ⅳ 标点符号:分号,冒号,引号,书名号,省陆号,破折号

分号

分号用在复句内并列的分句之间,这是使用分号的基本原则。单句内并列词语之间只能用顿号或逗号,不能用分号。例如:“主食和肉食量高;水果、蔬菜量低;室外活动量少,是形成肥胖的一种生活模式。”
这是个主谓单句,主语部分由三个并列的主谓短语构成,中间不能用分号,要改为逗号。
复句有简单复句和多重复句。在简单复句中,分句间必须是并列关系,才可以用分号;不是并列关系就不能用分号。例如:“舞台上,天女在翩翩起舞;舞台下,徐悲鸿思绪连绵。”“它不仅代表了两千多年前我国养蚕、纺织、印染、刺绣和缝纫工艺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水平;而且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
前例是并列关系的简单复句,分句间用了分号。后例句子虽然较长,但是一个递进关系的简单复句,不能用分号,分号应改为逗号。
并列分句之间,也不是一定要用分号。如果分句较简单,内部没出现逗号,分句间也就用不到分号。例如:“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大自然的生命才是永恒的。”“我渐渐爱上这些孩子了,孩子们也爱上了我。”
多重复句中,分号要用在第一层。第一层是并列关系,两部分间常常要用分号;第一层不是并列关系,如是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有时候也可以用分号。例如:“管理人员只要一出现,小贩们就互相报信,赶快收摊;管理人员一走,他们就又继续倒卖。”“有些同志口头上也讲要发扬民主,依靠群众;但是,一碰到群众提意见多了,他们就从心里不耐烦。”“如果到一个地方去仅仅是座谈座谈,记些数字,或寻一个局部感觉,那就很难叫‘体验生活’;因为真正的体验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在身与心的勇敢投入中。”
头一例第一层是并列,用了分号。第二例第一层是转折,第三例是因果,也都用了分号。这里如果不用分号而用逗号,前后两部分层次就不够清晰;如果用句号,又使前后的联系断开,所以用了分号。
不在第一层的并列分句间是不能用分号的,否则层次就乱了。例如:“只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才能使社会主义民主法律化、制度化;才能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才能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这个例子第一层是条件关系,并列在第二层上,分句间的分号要改为逗号。

冒号 〔:〕
1、表示提示语后的停顿。
2、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

(1) 运用冒号时要注意其提示范围。冒号提示的内容的末尾用句号。如果一个句号前的内容不全是冒号提示的,则这个冒号用得不正确。例如:
这种惊人的事实证明:人如果老想着钱, 看不到敌人的腐蚀进攻,就会走入歧途,可见这些事实是可以作为活教材的。
(句中冒号只提示到了"歧途",不包括后边,所以用错了。应把"歧途"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

(2) 没有特别提示的必要就不要用冒号。如:
他表示:一定要来参加会议。(冒号应该删去)
比赛的结果出人预料:老年队竟打败了青年队。 (冒号应该改为逗号)

(3) 在句子内部,不能用冒号。如:
老师说了一声:“下课!”就走了。 (句中不能用冒号,应删去。)

(4) “某某说”、“某某想”等后边常用冒号。 但有时不想强调提示语,或不直接引述别人的话,则不用冒号而用逗号。如果“某某说”是在所有引文的后边,“说”后用句号。

冒号的由来
(选自林穗芳著《标点符号学习与应用》,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我国古代句读符号中无冒号。现行标点符号中的冒号,形式和用法是从西方引进的,而名称是使用表意词,具有独创性。“冒”字有“隐起”和“统括”的意思。如“冒头”“冒子”指文章、话语的开头部分或引子。“先说过一大篇冒头,然后引入本体”,鲁迅在《彷徨·孤独者》所说的这句话有助于理解“冒”字的含意。冒号在 1919 年前后曾使用过多种名称:句断意连之号、冒号、冒引号、集点、集号、叙点、续号、叙述号、结号、综号、两点、爽殿、重点、扎点、可仑。胡适曾在《论句读及文字符号》(1916年)一文中建议采用“:或”形式的冒号,所使用的名称为“冒”。前一种是西式冒号,后一种是把西式冒号的两个圆点改成两个中式尖点。钱玄同在《句读符号》(1918年)一文中建议采用的西文留种标点符号包括“‘:’冒或结”。“结”字显然指总结上文。冒号的形式和名称是 1919 年《请颁布新式标点符号议案》正式确定的。
8 世纪末以来,西方的宗教书籍如《圣经》和《祈祷书》等常用升号表示句内较大的停顿,供诵读经文祈祷文或唱圣诗圣歌时使用。升号形式为圆点的右上方加一挑或豆芽形曲线,如();14世纪中叶以后,圆点的上加符号也演变成圆点,升号变成双点,即今冒号前身。英语的冒号名称源自希腊语的kōlon。这个词本意为“肢”(人或动物的身体的一部分),后转成“诗歌或语句的一部分”。古罗马修辞学家昆体良在公元 88 年写成的修辞学著作中曾按照“长句段”的意思使用kōlon一词。这个长句段符号,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出版家马努提乌斯开始用来标示介于句号和分号之间的停顿。分号之下是逗号,因为早期西文的句子较长,需要使用(.)(:)(;)(,)等四种标示语句不同结构层次的点号。英语大约从1550年起称(:)为colon,意为“长句段符号”,在colon之下的断句符号(;)从1644年起称为semicolon,意为“半长句段符号”。17 世纪 40 年代英语正写法规定以逗号(,)为停顿的基本单位,(;)和(:)表示停顿的长度分别为逗号的二倍和三倍。《英语牛津大辞典》colon条所举 1748 年的书证为:“标示语音停顿我们如果可以自定以comma(逗号)为一,则semicolon(分号)为二,colon为三,period(句号)为四”。可见当时colon是用于句内第一层分界,semicolon则用于第二层分界。后来文风逐渐改变,短句多了,在句子内部不需要那么多的标示层级的符号,(:)被派作其他的用场——从 18 世纪晚期开始改作提示性的符号,这就是现代冒号的起源。从此以后,分号(;)变成为介于句号和逗号之间的唯一的点号,(:)的主要功能再也不是切分长句段,虽然至今仍有一些英国作家在连接两个并列分句的连词and之前加冒号,这种用法不带普遍性。从英语colon和semicolon的词源和用法的历史演变,我们可知这两种点号在现代已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决不能把semicolon理解为“半冒号”。
与英语不同,法语、意大利语和俄语仿效拉丁语依照(:)的形态给它命名,称之为“双点”(法les deux-points/意i e punti/俄двоеточие),其用法的历史演变和英语大致相同。上述法语名称首见于 1590 年。这个点号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才引进汉语,所以依据它的现代意义译成“冒号”,不可因此认为(:)这个点号在西方自古以来就一直作冒号使用。
注意汉语的冒号不同于数学的比号。比号的位置居中,如“1:2=3:6”;冒号位置靠字的右下角。分隔时分用冒号,不用比号,如“7时30分”要写作“7:30”。西文的冒号和比号(:)的形体相同,两点的距离比汉语冒号略宽,与一般小写字母等高。

引号最基本的用法是引用。引用包括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直接引用是把人所说的话完整地记录下来。分三种情形。例如:

1) 丫姑折断几枝扔下来,边叫我的小名儿边说:①“先喂饱你!”
2)“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②“我十分满意!”
3)“怕什么!海的美就在这里!”我说。③

说明:例1)是说话人在前,说话在后的情形,例2)是说话人在中间,此前此后都是他说的话的情形,例3)是说话人在后面,前面是他所说的话。上述三个例句中的①②③处分别用冒号、逗号和句号,这是由引号所引发的固定搭配,不能变动。

间接引用是把某人的原话非正式地、不完整地、随语意拈来放在自己的话中的引用。这类引述如果不作明白交代,就很难发现它是引用。例如:

4)适当地改善自己的生活,岂但“你管得着吗”,而且是顺乎天理,合乎人情的。
5)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6)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

由4)、5)、6)我们可以看出,跟引回号在一起的句号或逗号,都要放到引回号之后。如此相对照,直接引用是完整地明引某人原文,句号或逗号等打在引回号之前。

一般地说,起引号跟引回号要成对用,但也有例外,即一段接一段地直接引用时,中间段落只在段首用起引号,该段段尾却不用引回号。例如某人说了五段话,则第一、二、三、四、五段的段首都要用起引号,第一、二、三、四段段尾却不用回引号,回引号只用在第五段末。另外,引号里面又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例如:

7)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 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 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

引号除了引用外,还具有强调的作用,例如:

8)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9)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

另外,引号还有反语的效果,用来表示讽刺和嘲笑。例如:
10)他们(指友邦人士)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例10中的引号,表明秩序是不合理,文明是自我标榜,其实一点也不文明,用的是反话正说,具有嘲笑的客观效果。

书名号:《 》 〈 〉

表示书籍、文件、报刊、文章等的名称,亦用于歌曲、电影、电视剧等与书面媒介紧密相关的文艺作品。书名号里还有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里面一层用单书名号。

书名号(双书名号:《》,单书名号:〈〉),用于标明书名、篇名、报刊名、文件名、戏曲名、歌曲名、图画名等的符号。“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名号标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1995年12月13日发布,1996年6月1日实施)“用在书名、篇名、歌曲名、影剧名、报纸杂志名和图表名等。”(《重订标点符号手册》,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中华民国八十六年三月台湾学术网络三版)

书名号应成对使用,书名号内使用书名号时,使用单书名号。“书名号里边还要用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里边一层用单书名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

书名号原为在文字下方(横写)或左方(直写)画浪线﹏﹏,现在中国大陆仅在古籍中配合专名号使用,但在香港及台湾仍被经常使用,但香港普遍学生都会因为麻烦而不会用横线的书名号,而改用中国大陆规范的“《》”。

由于电脑和网络运用的普及,加上传统书名号(﹏﹏)在电脑输入和排版上的不便,现今台湾也渐渐接受使用“《》”和“〈〉”做为书名号。同GB/T 15834-1955的规定不同,台湾在使用书名号时,有时可以在并非嵌套的情况下在篇章中直接使用单书名号。[1]

在英文等西方语文中,则以斜体字标示书名,如“Harry Potter”。

范例
双书名号“《》”和单书名号“〈〉”。
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歌曲名、影剧名等,用“书名号”标示。例如:
《天龙八部》是金庸的作品。
你读过大江健三郎的《如何造就小说家如我》吗?
露易丝在著名的《美国自然科学家》杂志发表一篇《七弦鸟的研究》。[1]
我很喜欢邓丽君演唱的《小城故事》。
宫崎骏的动画电影《龙猫》很好看。
书名号里边还要用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里边一层用单书名号。例如:
《〈中国工人〉发刊词》发表于1940年2月7日。
书名与篇、章、卷名之间的分界,亦可用“间隔号”标示。例如:
《孟子·梁惠王》
《荀子·正名》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书名号的来历
书名号“《》”,开始时人们叫它“尖括号”。它的用处是标出文中书籍、报刊、篇章、歌曲等的名称。但它是后来才有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颁布的《标点符号用法》还无此符号。
我国原来的书名号是一条曲线(波浪线)。但因为这种标点符号排印起来费事,因此很少使用。后来,为了印刷方便,接生人力物力,遇到书报刊名之类,就常用引号代替。
《》号原是俄文中的符号,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引号。20世纪50年代,在学俄语的热浪中,不少人把《》搬用过来,用如引号。在实践中,人们逐渐感到不能老是用引号来代替书名号,于是就有人以《》号专用作书名号,久而久之,便呗人们所接受。

省略号(……),又称删节号,用于省略原文的符号。
“引文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
“举例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
“说话断断续续,可以用省略号标示。”
“用在表示节省原文或语句未完、意思未禁等。”
省略号
省略号是表明文句中省略内容的标号。
省略号的主要用法是表示省略。省略的内容主要有四:一是引文;二是重复性词语;三是类似语句;四是列举。
除省略外,省略号还有以下几种用法:
1、 表示沉默:
例:何为:梅伯母的身体已经经不起路上的颠簸了!欧阳平:……
2、 表语言中断:
例:穿长袍的问:"这位是……""我的兄弟。"戴礼帽的回答。
破折号也可表语言中断,但两者有不同:破折号表语言戛然而止,省略号表余音未尽。
3、表语言断断续续。
例:上级……派我……到这儿……工作,我没……有……完成……上级……交给我的……任务。
4、表含糊其辞,欲言又止
例:我即刻胆怯了起来,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5、表明语意未尽。
例:"可恶!然而……。"四叔说。
使用省略号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不可滥用省略号。一是省略号后语境不明的不能用省略号,而是没有上述特殊语意不能用省略号。
(2)、用了"等"、"等等"就不能再用省略号。(省略号和"等"、"等等"有不同,省略号表示的可以是各种需要省略的,而后者只能是类似的词语或意思。)
(3)要正确处理省略号前后的点号问题:一是省略号前是个完整的句子的,省略号前应使用句末标点,表示省略的是句子;二是省略号前不是完整句子的,省略号前一般不用点号,表示省略的是词语、短语;三是省略号后一般不用标点。
(4)、如果省略的是一大段或几段文字,就用十二个圆点表示,单独成行,不顶格。

电脑应用
由于在电脑键盘中并没有和中文省略号相对应的按键,有些人会使用三个或六个句号代替。正确的做法(如中文维基提供的)是使用两个连续的“…” (HORIZONTAL ELLIPSIS, U+2026),如“……”;正确的字体会将这个符号造成和中文字一样宽并上下居中(繁简体相同)。有些字体生产商将之对应到另一个形状类似的数学符号“⋯”(MIDLINE HORIZONTAL ELLIPSIS, U+22EF),是不正确的。

破折号(——),表示话题或语气的转变,声音的延续等的符号。“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用破折号标明。”“话题突然转变,用破折号标明。”“声音延长,象声词后用破折号。”“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用破折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1995年12月13日发布,1996年6月1日实施)“表示语气的转变、声音的延续、时空的起止,或用为夹注。”(《重订标点符号手册》,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中华民国90月台湾学术网络三版)

破折号的作用

1.解释说明
2.表示递进
3.表示延长
4.表示转折
5.电脑应用
6.加强重点

由于在电脑键盘中并没有和中文破折号相对应的按键,很多人会使用两个全角连接号“--” (FULLWIDTH HYPHEN-MINUS, U+FF0D) 代替。较正确的做法(如中文维基网络提供的)是使用两个连续的“—” (EM DASH, U+2014),如“——”,正确的字体会将符号造成和中文字一样宽,上下居中(繁简体相同);但在某些字体中这两个符号连用时中间会(不正确地)断开,不符合标准,有些软件(如Microsoft Word)会自动将之换成两个水平划线符号“——” (BOX DRAWING LIGHT HORIZONTAL, U+2500),这样中间就不会断开。

折号有哪些主要用法

破折号是一个用途比较广的标号。它的主要用法可以归纳如下。
1. 用以表示对上文的解释说明或补充。例如:“亚洲大陆有世界上最高的山系——喜玛拉雅山,有目前地球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括号也表示解释说明,但是破折号引出的解释说明是正文的一部分,是较重要的信息,要读出来的。而括号里的解释说明不是正文,只是注释,没有它不影响句子的完整性,读时也不必连着正文念出来。
解释说明或补充的语句如果是插在句子中间的,可以前后各用一个破折号。例如:“太阳系除了九个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以外,还有40个卫星以及为数众多的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等。”“直觉——尽管它并不总是可靠的——告诉我,这事可能出了什么问题。”
2. 表示话题的转变。例如:“我在珠海的公司干得挺顺心。老板对我不错,工资也挺高,每月三千多呢!——我能抽支烟吗?”破折号前是讲述自己情况, 后面突然转而询问对方别的事。
3. 表示话语的中断。例如:“‘班长他牺——’小马话没说完就大哭起来。”“他很大了,——(顿)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前一例的破折号表示下面的话没说出来。后一例表示说了半句暂时中断,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下去。
4. 表示声音的延长。例如:“‘顺——山——倒——’林子里传出我们伐木连小伙子的喊声。”
5. 表示引出下文。例如:“在一篇题为《论气节》的文章里,他对‘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道路与现实处境作了这样一番总结——”“小姑娘的相貌神态酷似她的母亲,我的心一颤。眼前又浮现出十年前我在槐树村生活的情景——”这种由破折号引出的下文常常是另起一段。
6. 表示总结上文。例如:“其实这位选评者不但缺乏古代文学艺术常识,甚至对一般古汉语词汇的涵义也不甚理解。他把‘挹注’(挹彼注此,损有余以补不足)讲成‘不在乎,不注意’;把‘含香之署’(尚书省的别称)讲成‘有香味的房子’;把‘怀刺’(怀里揣着名片,‘刺’即今之名片)讲成‘怀抱着有刺的东西’——都是全无根据地乱说一通。”
7. 分行列举,每个分列项前用破折号。例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前迫切需要确立的主要原则是:
——民主集中制法制化原则;
——党的领导法制化原则;
——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原则;
——政企职责分开的原则。
8. 用在副标题的前面。例如:
语言与哲学
——当代英美与德法哲学传统比较研究
9. 用于引文后标明作者。例如: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

Ⅳ 符号是如何产生的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汉字一样,是广大劳动人民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创造的.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完善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产生初始阶段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它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但在古代书面文字材料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由于没有标点符号,对同一段文字便有不同的理解,甚至会出现相反的结果.由于语言表达的需要,标点符号就逐步的产生了.
汉朝的时候,就有人采用“离经”的方法,把文字之间断开.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说“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立经辨志”.郑玄注曰:“离经,断句绝也”.当时人们读书,常在句旁划“し”.作为一种助读标记符号.这便是标点符号的萌芽.到了宋朝,人们采用圈点来标读文字.称为句读(音,古文语句中的短暂停顿).即在一句末完需停出打上个“、”,其作用类似现在的逗号,在全句意思已完之处画一个“.”,作用同现在的句号.到了明朝,随着刊本小说的出现,又多了两个专用号,即在人名旁边画单直线,在地面旁边画双直线.
二、发展成熟阶段
标点符号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丰富完善.至于标点符号的提倡和使用,则是“五四”运动以前的事了.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发展和推广使用标点符号中起了重大作用.特别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从人力、物力、技术工作各方面帮助国民党恢复和建立秘书工作,帮助秘书改革,开始使用标点符号.1924年4月4日《国民党执行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记录》记载:会议通过了公文使用标点符号的议案,即〈关于本党印刷公文、书籍所用圈点之议案〉.从此国民党机关上下行文中就经常使用标点符号了.这是第一次官方出面规定使用标点符号.第二次见于解放区人民政府的文件,即1949年2月制定的《华北人民政府公文处理暂行规定》,在公文格式中规定了公文一律加标点符号.当时规定一般使用11种标点符号.即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单引号(「」)、双引号(『』)、省略号(……)、括号“()”、(?)、惊叹号(!)、句号(.).这是一些常用的标点符号.各级政府不论上下行文或平行文,都必须使用标点符号.至此标点符号已比较成熟.
三、定型普及阶段
标点符号的定型普及使用阶段,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署公布了《标点符号使用办法》.当时公布时规定了14种: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括号“()”、引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书名号(《》)、专用号(—).
四、完善提高阶段
经过30多年的实践应用,书写排印已由直行改为横行.,标点符号用法也发生某些发展和变化.对此,1990年3月国家文字委员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修订发行了《标点符号用法》.由原来的14种改为16种,增加了连接号(—)和间隔号(·)两种.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又创造了几种书写符号:即文尾号(o)或(□),用于一篇文章的结尾.多见于杂志.这些新的书写符号已约定俗成,被普遍应用.这标志着标点符号的不断丰富完善.
中国古时候有没有标点符号?占主流的说法,是没有.但也有不同的意见,说有.我们多数人长时间里,受的是“没有”派的影响,还找到了或者说推测到了“没有”的理由:古人的书写材料过于珍贵.这也不是毫无道理.你想,无论是早期的竹简、木简,还是稍后的布帛,加工都很不容易,竹片儿上、丝帛上的空间,自然是能省就省,能多写一个字,就多写一个字,让标点符号占个地方,不划算.
“有”派的意见也不能不听听,因为也并非全无道理.有的专家指出,汉语标点史可以溯源到甲骨文时代.甲骨文的书写者,是使用线条和间空来作为分词分段的手段的.狭义的标点,指有明确书写形态的标点,广义的标点,还应包括没有书写形态的方式,如间空啦、分段啦,等.两汉的时候,有了“句读”作为停顿标志,类似我们今天的断句.符号有“↓”和“、”两种,比如《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钩识也,居月切”,“、”则为“有所绝止,而识之也,之主庾切”.就是说,凡是句尾可以停止的地方,就用“↓”来标记,句中有可以句读的地方,就用“、”来标示,也就是今天的句号和逗号.有趣的是,许慎很重视这两个标点符号,把它们当成文字收入字典,做到了有形、有音、有义.到了宋代,钩号变成了圆圈,标形如“○”,有大中小之分.朱熹在著《四书章句集注》时就是每章之前用大的“○”,每句之后用小的“.”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段落号,用“∨”或“∧”表示,画在每段末尾字的右下角,甚至出现了“.”“……”这样的密圈、密点加在字的右旁,强调句子的精彩部分.至于划在人名或者地名旁边的竖线,则晚至明代才出现.
据此说来,汉语的标点符号也是有模有样地持续了数千年,怎么能说没有呢?能想到的解释是:这些标点符号虽然不绝如缕,但实行的范围太小,不够普及,绝大部分的书籍,还是没有任何标点的.还有一点,也不能不提及,那就是“句读”之类的标点符号,长时间里,不是作者所为,而是读者在阅读时做的记号.这种记号,有较大的随意性,是否符合作者原意,也很难说.作为一种标点符号,却不是跟作品同步产生,而是由读者后来“追加”,不同的读者可以有自己的追加方式.这种作品与标点符号奇特的分离方式,可能是世界上各种文字中绝无仅有的风景.像朱熹那样,在著书时候自觉使用标点符号的,少之又少.
如此看来,简单地下结论,说中国古代有或者没有标点符号,都不妥当.准确点说,早在甲骨文时代就有了标点符号的萌芽,有了使用标点符号的书写实践,只不过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时间较晚而已.最为系统、完备的标点符号的使用和普及,则是在西文的标点符号引进和消化之后.
近日见到一篇美国人谈标点符号的文章(见《青年参考》2009年4月7日),得知外国人最初发明标点符号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朗诵(按:看来并不是因为当时的牛皮和羊皮这些书写材料忽然地便宜了).一位叫做Ursula Dubossrsky 的美国人说,英文标点符号一词(punctuation),源自拉丁文punctus,意思就是“点”.这些“点”让读者知道哪里需要稍停,哪里需要加强语气等等.这就从根本上颠覆了我们长期以来对我们的老祖宗没怎么使用标点符号的原因的解释.不妨这样推测: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更早的时候没有使用标点符号,是因为没有发明出来,跟书写材料珍贵与否关系不大.有的学者纳闷,标点符号的形状远比文字简单,而数量又远比文字为少,何以文字很早就能创造出来,而系统的标点符号却姗姗来迟?而且东方如此,西方也如此.
据说,古希腊公元前5世纪的文字,都是连着写下来的,没有标点.当时的大学者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一书中,提到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著作因为连写而难以断句.到后来,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馆长阿里斯托芬(公元前257~公元前180年)才创制出三级点号:中圆点、上圆点和下圆点.从无到有,渐成序列.
作为西方新式标点系统的奠基者,是意大利语法学家和出版家A·马努提乌斯(约1450~1515年).他以语法原则取代诵读原则,制定了5种印刷标点:逗号(,)、分号(;)、冒号(:)、句号(.)和问号(?).马氏制定的标点符号为什么能够推广开来呢?除了读者阅读上的需要以外,和他的家族是经营规模较大的出版商很有关系.这个家族在百年间出书近千种(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如果这些书籍都采用了马氏的标点发行出去,这种标点符号当然就很容易得到普及了.从这时开始,欧洲各语种也逐渐开始形成自己的标点体系.至于欧洲几个较大语种的标点符号,到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才最后定型.
西文标点符号引起中国人的重视,是在鸦片战争以后.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是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为培养外语人才而设立的,张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学生中的一员. 同治七年(1868年)二月,退役驻华公使浦安臣带领“中国使团”出访欧美,张德彝也成为随团人员.张德彝有一个习惯,就是无论到了哪个国家,都喜欢把当地的风景、名物、风俗习惯都记录下来,以“述奇”为名编成小册子.在1868年-1869年期间,他完成了《再述奇》.这本书现在称作《欧美环游记》,其中有一段介绍西洋标点的,云:“泰西各国书籍,其句读勾勒,讲解甚烦.如果句意义足,则记‘.’;意未足,则记‘,’;意虽不足,而义与上句黏合,则记‘;’;又意未足,外补充一句,则记‘:’;语之诧异叹赏者,则记‘!’;问句则记‘?’;引证典据,于句之前后记‘“”’;另加注解,于句之前后记‘()’;又于两段相连之处,则加一横如——.”
其后,西风之东渐越来越甚,西文也为中国知识分子越来越熟悉,其标点符号之方便,也时时刺激着大家的改革热情.翻译家严复的《英文汉诂》(1904)是最早应用外国标点于汉语的著述.五四运动前些年,不少作家已经开始使用新式标点.修辞学家陈望道先生,对推广应用新式标点符号起了积极的作用.他于1918年5月,在《学艺》杂志上发表《标点之革新》一文,介绍西洋标点符号10种,同年5月起,《新青年》杂志就全部采用白话排印加上新式标点.它的影响很大,不到半年就有四百多种报刊仿效.由于当时的出版物多采取直排方式,于是使用者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中国式”调整.1919年4月,以胡适为首,包括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在内的六教授,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要求政府颁布通行“,.;:?!——()《》”等标点的方案.11月底,胡适对上述方案作了修改,把原方案所列符号总名为“新式标点符号”,次年被批准.这个议案先说明了使用标点符号的必要性,再列出各种符号,包括句号、点号、分号、冒号、问号、惊叹号、引号、破折号、删节号、夹注号、私名号、书名号共12种.
新中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曾于1951年9月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包括14种符号.l990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修订本《标点符号用法》,符号增至16种,其中点号7种(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标号9种(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随后又经部分修订,于1995年12月由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将其列为国家标准,通称国标本《标点符号用法》,要求各机关处理文书,出版报刊、图书以及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要正确、规范地使用标点符号,以准确、生动地表达语言.
值得一说的是,国人对于标点符号的引进,也进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处理.与西方使用的标点,有几处明显的不同:①句号用“.”,不用“.”.这个圆圈圈,是国人使用了多少年的东西,既熟悉又醒目,比西文的那个小点点,好得多.②引号用『』和「」,不用““””和“‘’”.这是为了适应竖排文字的特点.时过境迁,随着我国文字绝大部分横排,引号也就跟西文的趋同了.③西文的人名和地名等专有名词的开头用大写字母表示,汉字没有这种标记,所以要有人名号和书名号. 此外,二者的区别还有:汉语破折号占两个汉字的位置,英语破折号则只占约一个汉字的位置;汉语省略号为六个连点(也可以说成“两组三个连点”),且上下居中,英语省略号则只有三个连点(也就是“一组三个连点”),且居于下方;汉语连接号有“长横”(——)、“一字线”(—)、“半字线”(-)和“浪纹”(~)之分,前三者分别占两个汉字、一个汉字和半个汉字的位置,英语连接号则只占字母m宽度的1/3(–);等等.
汉语里有些标点符号在英语里是找不到的,如顿号、着重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等.在汉英翻译时,顿号常处理成逗号;着重号在汉语里表示强调,翻译成英语时常将被强调部分的文字用斜体或粗体表示;汉语间隔号用于外国人名或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在英语中,因为是直接用空格将人名各部分分开,用不着间隔号;汉语书名号翻译成英语时,只将相应部分变成斜体;汉语专名号用在人名、地名、朝代名等专名下面,它只出现在古籍或某些文史著作里面,英语里相同情况下则不用任何符号.

Ⅵ !!急请各位大侠帮助,在报刊上找到除国家规定的16种以外的标点符号,要有出处

学术界殷殷期望出版一部标点符号史著作,近年在报刊上仍然听到这种呼声。香港《词库建设通讯》第9期(1996年8月出版)刊出黄河清先生《较早介绍西式标点符号的人》一文,报道了清末外交官员张德彝在1869年写的使西游记中介绍西方的九种标点符号,然后说:“囿于笔者见识,我尚未看到系统研究各种标点符号名称由来的专著,显然这又是留给我们这一代人的空白。”《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8月12日的一期刊载止庵先生《关于标点符号》一文说:“我不知道是否有人写过‘标点符号史’之类文章,如果有的话,倒是很想一读,希望弄明白叹号、问号之类,到底什么时候开始在汉语中应用。”
林穗芳著《标点符号学习与应用》(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从书名看,没有“史”字;从内容看,“史”约占全书的30%,近10万字,成为全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书的学术精华所在。因此,把这部书看作是一部中外标点符号发展史是无可置疑的。也可以说林著在事实上已经填补了黄河清先生所说的“留给我们这一代人的空白”,而其篇幅则大大超过了止庵先生“很想一读”的“‘标点符号史’之类文章”。

在史学领域中,标点史似可归入文化史中的专题史。林著作为一部综合描述中外标点符号史的学术著作,至少在中国是前所未见的,是一部开山之作。笔者通读全书,就其“史”学部分而言,有下述值得称道的特点。

一是多元结构

史书不能写成流水账,标点史也是这样。林著的标点史是由中外标点通史、语种标点史、点别史构成的立体多维架构。

林著总体框架分为三篇:第一篇标点概况,第二篇中外标点的历史和比较,第三篇标点符号用法。

诚然,第二篇是标点史的主体。其中第一章记述汉语标点的历史发展,第二章记述外语标点的历史发展,这两章可视为中外标点符号简史。

除了通史,林著还写了语种标点史。讲西方标点起源,当然是“言必希腊罗马”。随着欧洲历史的发展,还分别介绍了德语、英语、俄语标点的沿革,旁及法语、西班牙语、捷克语的标点应用状况。林氏不是西方中心主义者,除了汉语以外,还为东方的日语和朝鲜语标点的历史和现状各设立专节加以记述。

可贵的是写了“点别史”。林著第三篇是讲标点的应用,除了为国家颁布的《标点符号用法》所列的16种标点符号各立专章之外,还增加了篇章号、分段号、分隔号、代字号、虚缺号、示亡号、标示号和省字号8种标点,也各设专章讲述。在讲述这24种标点应用的开头,都设有“由来”一节,原原本本、脉络清晰地介绍每种标点的历史,给读者查“档案”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标点史是一种专题史。这种多元结构的设计是继承了我国优秀的史学传统。司马迁的《史记》就是由纪、传、表、书多元构成的通史,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楷模。林著不是一部纯粹的史书,为把“史”的内容穿插进去,就要付出更多的思考。

二是考镜源流

清代历史学家章学诚(1738~1801年)为治史提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主张,在林著标点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汉语标点史溯源到甲骨文中使用的线条和间空作为分词分段的手段。林氏认为,狭义的标点指书写形式的标点,广义的标点还应包括非书写形式的标点,如间空、大写、分段等,并把非书写形式的标点作为研究对象。钩识号从先秦至少到汉代一直用来断句。《说文解字》已把“ ”“、”正式列为条目,两者配对,是汉语早期的句读符号。然后逐次介绍唐代写本和《金刚经》刻本的标点,宋代至清中叶的标点,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标点,以至新中国的《标点符号用法》,称得起是一部扼要而又系统的标点符号简史。句读是中国传统的标点,则在第一篇中设“句读·圈点”作了专门的讨论。

西方标点源于古希腊。林著说,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铭文,用词连写,只是偶尔用直行的二连点和三连点分隔词句。大学者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在《修辞学》中提到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前540~前470年)的著作因为连写难以断句。林著指出西方新式标点系统的奠基人是意大利语法学家和出版家A.马努提乌斯(约1450~1515年)。他以语法原则取代诵读原则制定五种印刷标点:逗号(,)、分号(;)、冒号(:)、句号(。)和问号(?)。他的家族在百年间出书近千种,行销欧洲各地,这几种基本标点为各语种普遍采用。欧洲各语种也逐渐形成自己的标点体系,英语标点是在18世纪晚期才完备的。

几千年来,汉语和西方一些语种的标点符号的发展和变化是有很大差异的,从宏观上考虑,也有相似的前进轨迹。那就是由字、词、句的连写,而逐步采用标点或非标点的方式断词断句;由不同地域、不同见解、不同学派采用不同的标点符号,逐步舍异求同,而在一个语种内采取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标点符号体系。

耐人寻味的是,人类在古代就创造出灿烂的文明,但是创造为数不多的标点符号却是步履维艰。中国在殷商时代已创造出甲骨文,发掘出土的甲骨片所载约有4 500个单字(可识者约为三分之一)。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已收篆文9 353字,从那时直到清末,得到共同认可使用的还只有句(。)、读(、)、表示着重的(.)、表示专名的(——)等几个标点而已,而且这些标点符号常常同其他符号(如评点符号)混用,直到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才有成为系列的12种标点。

古代希腊文明是令人耀目的。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已经是哲人辈出,为后世留下哲学、史学、文学、自然科学方面的大量文献。可是直到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阿里斯托芬(公元前257~前180年)才创制出三级点号:中圆点(· )、上圆点(˙)、下圆点(·),从无到有,且成序列,弥足珍贵。欧洲几个较大语种的标点符号,到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才最后定型。

标点符号的形状远比文字简单,而数量又远比文字为少,何以文字很早就能创造出来,而系统的标点符号却姗姗来迟,东方如此,西方也如此,这倒是值得文明史研究家思索的问题

Ⅶ 如何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常用的标点符号有10种,分点号和标点两大类。

点号的作用在于点断,主要表示内说话时的停顿和语容气。点号又分为句末点号和句内点号。句末点号用在句末,有句号、问号、叹号3种,表示句末的停顿,同时表示句子的语气。句内点号用在句内,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4种,表示句内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7)立法学中符号扩展阅读

标点符号的位置:

1、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居左偏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2、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3、破折号和省略号都占两个字的位置,中间不能断开。连接号和间隔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破折号、省略号、连接号和间隔号放在字下居中。

4、着重号、专名号和浪线式书名号标在字的下边,可以随字移行。

Ⅷ 关于宪法的名言,带标点符号,不多于40个字。

1、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列宁

2、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 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 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康德

3、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个人就 是整个国家。——孟德斯鸠

4、法律研究的目的是一种预测,即对 公共权力通过法院的工具性的活动产生影响 的预测。——【美】霍姆斯《普通法》

5、法律的真谛,就是没有绝对的自由 ,更没有绝对的平等。——我国著名法学家 郭道晖

6、法律就像旅行一样,必须为明天做 准备。它必须具备成长的原则。——著名大 法官卡多左

7、法律所传达的是一种超越暴力,超 越权利的声音,它所划定的权利边界虽然无 形,却深深地刻画在人们的心灵之中。——著名的法律学者

8、法律之内,应有天理人情在。——安 提戈捏

9、法不禁止即自由。——法谚

10、法无授权不得为,法无禁止不得罚 。

11、举证责任之所在,即败诉之所在。 ——法谚

12、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 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马克 思

13、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中,中国是距离 法治最为遥远的一种,甚至与欧洲形成了两 极相对的反差。——滋贺秀兰

14、无论何人,如为他人制定法律,应 将同一法律应用于自己身上。——阿奎那

15、真想解除一国的内忧应该依靠良好 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机会。——亚里士 多德

16、宪法是一个无穷尽的、一个国家的 世代人都参与对话的流动的话语。——劳伦· 却伯

17、解释法律系法律学之开端,并为其 基础,系一项科学性工作,但又为一种艺术 。 ——萨维尼

18、法律是人类为了共同利益,由人类 智慧遵循人类经验所做出的最后成果。 ——强森

19、法治意味着,政府除非实施众所周 知的规则,否则不得对个人实施强制。 ——哈耶克

20、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体系中生活 比在无拘无束的孤独中更为自由。——斯宾 诺莎

Ⅸ 标点符号都有什么 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 怎样用

标点符号分为点号、标号、符号三大类。
点号
①句号 ( 。)
②问号 ( ?)
③感叹号 ( !)
④逗号 ( ,)
⑤顿号 ( 、)
⑥分号 ( ;)
⑦冒号 ( :)
其作用在于:表示口语中不同长短的停顿。
标号
①引号 (“ ”)
②括号 〔( ) [ ] { } 〕
③破折号( ── )
④省略号 (……)
⑤着重号( .)
⑥书名号 (《 》〈 〉)
⑦间隔号 (·)
⑧连接号 ( — )
⑨专名号 ( ____ )
其作用在于:表示书面语言里词语的性质或作用。
符号
①注释号( * )
②隐讳号(×)
③虚缺号(□)
④斜线号( / )
⑤标识号 (▲或●)
⑥代替号 (~)
⑦连珠号( …… )
⑧箭头号( →)
常用标点符号用法简表
一、基本定义 句子,前后都有停顿,并带有一定的句调,表示相对完整的意义。句子前后或中间的停顿,在口头语言中,表现出来就是时间间隔,在书面语言中,就用标点符号来表示。
一般来说,汉语中的句子分以下几种:
陈述句:用来说明事实的句子。
祈使句:用来要求听话人做某件事情的句子。
疑问句:用来提出问题的句子。 感叹句:用来抒发某种强烈感情的句子。
复句、分句:意思上有密切联系的小句子组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大句子。这样的大句子叫复句,复句中的每个小句子叫分句。
构成句子的语言单位是词语,即词和短语(词组)。词即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短语,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组成的表达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也叫词组。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
二、用法简表 名称 符号 用法说明 举例
句号 。
1.用于陈述句的末尾。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2.用于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
请您稍等一下。
问号 ?
1.用于疑问句的末尾。
他叫什么名字?
2.用于反问句的末尾。
难道你不了解我吗?
叹号 !
1.用于感叹句的末尾。
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2.用于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
停止射击!
3.用于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
我哪里比得上他呀!
逗号 ,
1.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
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2.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
应该看到,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
3.句子内部状语后边如需停顿,用逗号。
对于这个城市,他并不陌生。
4.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要用分号外,都要用逗号。
据说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顿号 、
用于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正方形是四边相等、四角均为直角的四边形。
分号;
1.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
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2.用于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冒号 :
1.用于称呼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
同志们,朋友们:现在开会了……
2.用于“说、想、是、证明、宣布、指出、透露、例如、如下”等词语后边,提起下文。
他十分惊讶地说:“啊,原来是你!”
3.用于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武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4.用于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
外文图书展销会 日期:10月20日至于11月10日 时间:上午8时至下午4时 地点:北京朝阳区工体东路16号 主办单位: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
5.用于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以总结上文。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引号“ ” ‘ ’
1.用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部分。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2.用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
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
3.用于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4.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他站起来问:“老师,‘有条不紊’是什么意思?”
括号( )
用于行文中注释的部分。注释句子中某些词语的,括注紧贴在被注释词语之后;注释整个句子的,括注放在句末标点之后。
(1)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2)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
破折号 ——
1.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
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敞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
2.用于话题突然转变。
“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
3.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
“呜——”火车开动了。
4.用于事项列举分承的各项之前。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环境热学; ——环境电磁学; ——环境空气动力学。
省略号……
1.用于引文的省略。
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2.用于列举的省略。
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
3.用于话语中间,表示说明断断续续。
“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连接号—
1.两个相关的名词构造成一个意义单位,中间用连接号。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2.相关的时间、地点或数目之间,用连接号,表示起止。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3.相关的字母、阿拉伯数字等之间,用连接号,表示产品型号。
在太平洋地区,除了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的HAW—4和TPC—3海底光缆之外,又有TPC—4海底光缆投入运营。
4.几个相关的项目表示递进式发展,中间用连接号。
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古猿—猿人—古人—新人这四个阶段。
间隔号 ·
1.用于外国人和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界。
烈奥纳多·达·芬奇、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2.用于书名与篇(章、卷)名之间的分隔。
《中国大网络全书·物理学》、《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书名号 《 》 〈 〉
用于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课文里有一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桌上放着一本《中国语文》。《〈中国工人〉发刊词》发表于1940年2月7日。
专名号
用于人名、地名、朝代名等专名下面。 司马相如者,汉 蜀郡 成都人也,字长卿

Ⅹ 参考文献中的逗号句号用什么字体有中英文之分吗

参考文献中逗号用中文字体句号用英文字体。

例如:

[1]何龄修.读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2]OU J P,SOONG T T,et al.Recent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of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J].Earthquack Eng,1997,38(3):358-361.

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

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的刊物也将能指示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视为页码)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仅列数字,不加“p”或“页”等前后文字、字符;页码范围中间的连线为半字线)并作上标。

(10)立法学中符号扩展阅读

参考文献可使用符号:

“:”用于副题名、说明题名文字、出版者、制作者、连续出版物中析出文献的页数;

“,”用于后续责任者、出版年、制作年、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国别、卷号、部分号、连续出版物中析出文献的原文献题名;

“;”用于丛书号、丛刊号、后续的“在原文献中的位置”项;

“( )”用于限定语、期号、部分号、报纸的版次、制作地、制作者、制作年;

“[ ]”用于文献类型标识以及著者自拟的著录 内容 ;

“?”除上述各项外,其余的著录项目后用“?”号。

热点内容
道德经68 发布:2025-07-04 16:41:21 浏览:582
电影误杀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7-04 16:30:38 浏览:633
林鸿潮行政法音频2017 发布:2025-07-04 16:29:12 浏览:567
2016刘凤科刑法讲义 发布:2025-07-04 16:28:17 浏览:121
cpa经济法总结 发布:2025-07-04 16:27:10 浏览:120
行政法行政管理 发布:2025-07-04 16:17:02 浏览:353
蒙城法院开庭 发布:2025-07-04 16:16:10 浏览:336
民事诉讼伪证法律责任 发布:2025-07-04 16:11:43 浏览:691
宁波辩护律师 发布:2025-07-04 16:10:58 浏览:357
法治宣贯 发布:2025-07-04 16:07:23 浏览: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