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立法性思维

立法性思维

发布时间: 2021-02-10 21:47:01

㈠ 法制思维的含义

什么是法治思维?包括哪些部分?

小汪Doran校园资讯
03月28日 · 南京师范大学学生 教育领域创作者
话接上文,上回说到这法治的概念,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是依法办事的原则,它将国家权力的行使和社会成员的活动纳入完备的法律规则系统。那么这法治思维又是什么呢?

在我国,我们所提倡的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法治,而法治思维就是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的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它是将法律规定、法律知识、法治理念付诸实施的认识过程。

法治思维包括哪些内容呢?

第一,法治思维是规则思维。法律实际上是一种规则。法律规则具有明确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可以为人们提供基本的行为准绳。有了这种法律思维,人们对于自己乃至他人的行为及其法律后果就有了稳定的预期,便会依此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和规范。规则思维要求制定良好的法律,并贯彻它、遵守它。

第二,法治思维是平等思维。法律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是平等,即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平等思维要求每一个人都抛弃特权思想,自觉将自己置于法律的监督和制约之下。法律的制定需要贯彻平等原则,不允许个别人或个别集团将自己的特权法制化;法律的实施更要落实平等原则,任何人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不得有法外特权。

平等

第三,法治思维是权力受制约思维。权力受制约思维要求制定科学的制度机制,使权力得到制约,使权力行使具有明确边界。依据法治思维,权力体制与机制必须保证权力在相互制约的前提下相互配合。

第四,法治思维是程序思维。程序正义是实体正义的重要保证。程序思维要求分析问题特别是处理问题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必须遵循规律,为公权力的行使设立科学、合理的程序,并确立违反程序的制裁性后果,从而防止破坏法定程序的行为。

㈡ 法律思维是按照法的原理、法律原则和立法精神,分析、解决法法律问题的习惯和思想取向

题目:请问下列选项中,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思维的是( )A重证版据B重义务C重实体程序D重程序轻权实体

题目答案选择:A
答案解析:
法律思维是按照法的原理、法律原则和立法精神,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和思想取向。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的主要内容:
(一)权利义务相统一,权利义务的对等性,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

(二)重证据,证据要具有客观性,要具有关联性,证据要具有合法性。

(三)讲程序。

㈢ 法律思维方式有什么特征

法律思维是法复律职业者的特定制从业思维方式,是法律人在决策过程中按照法律的逻辑,来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或叫思维方式。

特征:
第一、程序先序,即认为程序优于实体;
第二、掌握运用法律术语,对事物用法律人的角度观察、思考和判断;
第三、保持溯及既往的习惯,中正稳重;
第四、逻辑严密,谨慎地对待情感因素(客观公正,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第五、对事物的探求过程多作事实判断,尽量少作价值判断;
第六、追求程序正义,在程序正义前提下追寻事物本质;
第七、判断结论总有单一性,是或者非有明确界限并要求作出判断。

特点:
第一,通过程序进行思考,运用法律术语进行观察,思考和判断;
第二,遵循向过去看的习惯,表现得较为稳妥,甚至保守;
第三,注重缜密的逻辑,谨慎地对待情感因素(即客观公正,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第四,法律思维追求的程序中的真,不同于科学中的求真;
第五,判断结论总是非此即彼,不同于政治思维的权衡特点。

㈣ 法律思维的基本特征

1、法律思维是主体认知客体的一种方法。法律思维的主体是指法律职业者,主要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客体是指法律规范和客观现实。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世界就分为主体和客体两部分。主体和客体相分而结成认识关系②,认识的方法就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思维。法律是人类思维创造的产物,同时又具有独立于人类而存在的客观性,徒法不能自行,法律理论为法律介入社会生活提供了依据,法律思维则为法律与人类社会生活的互动提供了方法。
2、法律思维是主体从现象到本质以达至法律真实为最低标准的一个思考过程。进入法律视野的客观事实经常呈现纷繁杂陈、杂乱无章的现象。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法律思维作为理性的思考方式,需要对大量的现象进行分析加工,“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③这种飞跃本身就是思考的结果。但是,由于法律思维的对象一般都是发生过的事实,法律职业者只能根据符合程序要件的当事人的主张和举证,以及依照法定程序收集的信息和证据进行分析判断。只能达到程序要求的法律真实,而不可能完全再现客观真实。因此,法律思维虽然是主体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考过程,但这种思考以达至法律真实为标准,即所谓的合法性优于客观性④。
3、法律思维以法律职业者的法律知识和经验阅历为前提。与法律职业者相关联的不仅是法律规范整体,还涉及到具体的事实构成。法律思维不可能凭空产生,其必然以对事物的“先见”为前提。所谓“先见”是指个人在评价事物时所必备的平台,其先前的生活阅历、知识等构成理解倾向的基础因素,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⑤。法律职业者运用法律思维,必须具备深厚的法律知识底蕴,否则思考法律问题就会没有依据和方向;同时,法律职业者还必须具备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否则就无法认识事实构成。因此,只有具备了法律知识与“先见”这两个前提,法律思维才可能发生。
4、法律思维以法律规范和客观事实为思考质料。法律思维的逻辑起点是进入法律视野的自然事实或者说案件,这些自然事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行为、动机等等。法律思维通过法律规范要求,区分出自然事实和法律事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建构,区分出法律事实的性质。法律思维的过程就是将法律研究和事实研究结合起来的过程,法律规范和客观事实则是这个思考过程的质料。用简图可以表示为:自然事实→初步法律研究→法律事实及其性质→法律事实和证据研究→深入法律研究→裁判事实。
5、法律思维以法治理念为价值指引,以停止纷争为目的。如前所述,法律思维是一种法律方法,其既是实现法治的条件也是法治自身的固有要求。关于法律思维以法治理念为价值指引的问题,将在下文论述。多数情况下,法律思维表现为一个判断过程,以得出结论并给出理由为结果,其现实意义就是定分止争,即案件的审结。定分是对争执问题是与非的判断,止争是在判断的基础上据法裁断,给出法律结论和理由。在此,法律的目的与法律思维的结果形成了契合。

㈤ 立法思考是什么意思

受宠若惊!对这方面并不是很了解,但是能保证绝无复制。说的不对欢迎指正,也请提问者不要偏听偏信我这个外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根据个人理解,大概的意思可能是这样:立法思考意为————“对于是否应当以某种措施(法律或法条)限制某种行为以及该措施的实用性(包括可操作性等)、所能产生的效力和有效时间(预见性)的思考,从而达到该措施乃至整个社会制约(法律)体系的完备。”
上面提及的效力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个人认为法律的效力在于警示和预防,而不在于处罚的力度。
1.首先,我们必须明白立法的初衷和意图。孟德斯鸠认为“立法必须符合事物的秩序和社会的本性”,他认为“立法者只能发现法律而不能创制法律”,孟氏对于立法的诉求在于“实现人民的政治自由”。结合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我们姑且断章取义的认为立法的意图为“实现人民的自由”。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按照一般理解,法律具有的是“约束力”,那“自由”从何而来?中学时代我们就学习过,“绝对的自由”在任何种群或者社会中都是不被允许的,这个“自由”是相对的。立法的初衷我个人认为是:人不是丛林生物,也认识到绝对的弱肉强食式的丛林法则不适于人类的繁衍和发展。于是大家都希望所有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者说“我所不欲我不施于他人,他人亦务施于我”,我不希望被杀,所以我不杀人,但是如何能保证别人不来杀我?这就需要立法,有一个强制的隔离、处罚、和警醒机制之后,方能保证我不受侵犯,继而实现我的“自由”。至于“三权分立”等如何保证法律发生效力等等其他方面我们在这里就不谈了。
2.个人认为立法其实是在创立一种结构主义理论,因为法律只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能做什么那是道德的事。之所以这样立法,是因为人类的各种行为五花八门,用否定法比用肯定发更容易概括也更不容易出漏洞,不用我比喻,提问者应该能理解。典律法和案例法谁更有效我们也不谈了,只要明白:法律给出的“禁止”应该是一个大方向,引导人民,而不应该是小细则,处罚人民。
3.立法思考狭义的说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些法条或法律是过时的,不适用于新生的事物,或者由于预见性不强而无法限制某些违反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的新行为。怎么办呢,就要针对新生事物立法了。过程是个三部曲:一是要考虑是否要制约这种新行为。二就是如何制约。三是尽量预见类似行为的变化和衍生,以思考这种制约机制如何发挥更长远的效力。

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㈥ 什么是法治思维

如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写进十八大报告是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理念的具体体现。依法治国作为我国理政的一个重要规则、理念,随着近年来的推进,正在成为从基层到中央上下一体遵循的基本规则,这意味执政党要依法执政、政府要依法行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在工作的时候也就要做到法律至上。 法治,追根溯源是追求公平、公正、公开。“法治思维”首先是一种法治理念,从思想上认识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等对于中国的重要性。法治思维是建立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的,一个平时没有法治理念的公职人员、领导干部,遇到问题不可能突然形成法治思维。其次是领导干部或者是公务人员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有一种法律规则的意识,坚持法律至上,坚持法律规则的运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等法治精神和原则。此外,“法治思维”还表现为一种行为选择,面临多种问题的解决方式、手段时,领导干部能够首先研判处理方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法治精神等。 理论需要联系实际。我们就发生在广东的“乌坎事件”来说,事后有诸多评论认为正是后期地方政府在处理问题时良好的措施以及方法转变,才使得这起备受关注的突发事件得以完善解决。那么在这起事件中又是如何体现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呢,我们不妨作一概括:第一,发生社会矛盾,政府首先积极主动介入,不逃避,不推诿,勇于承担责任,与公众沟通; 第二,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依据相关的法律分析公众的诉求是否合法、合理; 第三,对于合法诉求应依法展开调查,在调查中公众的参与很重要,确保调查的客观、中立; 第四,调查情况清楚后,行政决策或者决定采取和公众民主协商的方式进行,吸纳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不能采纳的应说明理由,避免行政专断; 第五,信息及时有效的公开,事件调查情况等相关信息通过发布公告的形式公之于众,确保信息的权威和准确,避免虚假信息扩散,掌握信息主动权; 第六,对于违法行为,不姑息,不放纵,应追究法律责任的依法进行,行政权力不干预司法行为; 第七,依法维护村民自治的权利。法治思维四大评判标准在法治成为治国理政方式的大背景下,下一步在建立“法治思维”、学会“法治手段”方面,最切实的步骤是什么从内部环境看:需要通过更多的法律知识的普及、法律知识的培训来让公务人员了解法律、理解法律。那么,这就需要建立一个长期的、常态化的、落地的包括新入职的、调任的公务人员在内的具有整体性的法治培训,不可以是碎片化的、支离破碎的。在公务员的任职期间,每年都应该有相应的法治课程。从外部环境来看:首先是要不断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促进已建立起来的监督体系和监督制度能够在监督合力和实效上不断增强。其次是加强问责制度的完善与实施工作,如不断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保证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有力有效。同时,在公务员的晋升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对他们的法治意识、运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如果在这方面有突出表现的,甚至可以作为提拔的条件。只有将“法治状况”引入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和选拔任用标准之中,并且应该占很大的分量,才能让法治思维成为领导干部主动自觉的惯性思维方式。 那么,对于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运用应如何评判呢首先是法治理念的树立。虽然我们处在转型时期,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但法治的发展方向是不能动摇的。其次是法律意识,应该成为领导干部甚至公务人员在处理问题时的一个价值选择。此外,领导干部在处理问题时是否坚持了一些判断标准——第一是职权的运用是否合法;第二是立法以及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是否符合法律的精神;第三是在行政决策时是否体现了民主参与、是否进行了必要的合法性审查;第四是能否真正做到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在行政裁量的时候是否体现了法律平等的精神、是否体现了平等的规则。

㈦ 法律思维方式有什么特征.

第一,通过程序进行思考,运用法律术语进行观察,思考和判断;第二,遵版循向过去看的习惯,表现得较权为稳妥,甚至保守;第三,注重缜密的逻辑,谨慎地对待情感因素(即客观公正,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第四,法律思维追求的程序中的真,不同于科学中的求真;第五,判断结论总是非此即彼,不同于政治思维的权衡特点。

㈧ 法律思维方式是什么

法律思维是法律职业者的特定从业思维方式,是法律人在决策过程中按照法回律的逻辑,答来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或叫思维方式。

第一、程序先序,即认为程序优于实体;
第二、掌握运用法律术语,对事物用法律人的角度观察、思考和判断;
第三、保持溯及既往的习惯,中正稳重;
第四、逻辑严密,谨慎地对待情感因素(客观公正,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第五、对事物的探求过程多作事实判断,尽量少作价值判断;
第六、追求程序正义,在程序正义前提下追寻事物本质;
第七、判断结论总有单一性,是或者非有明确界限并要求作出判断。

个人总结,请诸法律人雅正。

如果你有兴趣,推荐研读部分法律和哲学论述
(德)恩吉斯:《法律思维导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葛洪义(编):《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第一、二辑),中政大出版社;
孙伟平:《事实与价值》,中国社科出版社2000年版。

㈨ 如何理解法制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现在来一般都用法治思自维代替法制思维了。
1、定义
法治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条文、法律原理和法律精神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倾向。
2、基本特征
①讲法律,以法律为准绳。
②讲证据,以事实为根据。
③讲程序,以程序为轨道。
③讲法理,以法理为后盾。

㈩ 法治思维的概念是什么

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 (1)法治思维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精神为指导,蕴含着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理念,是一种正当性思维; 第二,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 第三,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可靠的逻辑思维; 第四,法治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 因此,法治思维是一种融法律的价值属性和工具理性于一体的特殊的高级法律意识。 (2)培养法治思维,必须抛弃人治思维。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区别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在依据上,法治思维认为国家的法律是治国理政的基本依据,处理法律问题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而人治思维的本质是人高于法或权大于法,它主张凭借个人尤其是掌权者、领导人的个人魅力、德性和才智来治国平天下。如,古希腊柏拉图提出的“哲学王”之治,我国古代推崇的“圣君”、“贤人”之治以及后世的“英雄”、“强人”、“能人”之治等,主要强调的都是依靠个人的能力和德行治国理政。 二是在方式上,法治思维以一般性、普遍性的平等对待方式调节社会关系,解决矛盾纠纷,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而人治思维漠视规则的普遍适用性,按照个人意志和感情进行治理,治人者以言代法、言出法随、朝令夕改,具有极大的任意性和非理性。 三是在价值上,法治思维强调集中社会大众的意志来进行决策和判断,是一种“多数人之治”的思维,避免陷入无政府主义或以民主之名搞乱社会;而人治思维是个人说了算的专断思维,虽然有时也强调集思广益进行治理或作出决定,但主要表现为少数个人的集权专断。 四是在标准上,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分水岭不在于有没有法律或者法律的多寡与好坏,而在于最高的权威究竟是法律还是个人。法治思维以法律为最高权威,强调“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人治思维则奉领导者个人的意志为最高权威,当法律的权威与个人的权威发生矛盾时,强调服从个人而非服从法律的权威。

热点内容
北大经济法复试经验 发布:2025-07-04 15:55:48 浏览:522
法律效力与法律渊源 发布:2025-07-04 15:55:36 浏览:358
经济法基础第六章关税 发布:2025-07-04 15:55:34 浏览:593
律师受sm 发布:2025-07-04 15:51:38 浏览:754
劳动法工伤四级 发布:2025-07-04 15:36:49 浏览:508
疫苗管理法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是 发布:2025-07-04 15:26:28 浏览:917
美国国安立法 发布:2025-07-04 15:25:28 浏览:398
浙江市司法 发布:2025-07-04 14:48:11 浏览:514
医疗器械企业法律责任人清单 发布:2025-07-04 14:46:36 浏览:253
公益性岗位是否适用劳动法 发布:2025-07-04 14:46:31 浏览: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