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复心道德心

复心道德心

发布时间: 2021-02-12 13:21:55

1. 心道德事是什么

如果说,你很难忘掉一个人,很有可能你平日里太闲了。将自己的生活,从此变得充实起来,那么你的记忆和习惯,就会被新的生活所改变;当你,再也没有胡思乱想的时间,那个人就不会那么重要了。

2. 什么叫道德心怎样才算符合道德心

要彼此尊重为最好,能坚持三纲五常是最佳

3. 讲道德、练心性怎么解释

这句话可以解释为做人一定要讲道德,要把道德常驻于心,

同时要锻炼自己的心性,要变得坚毅,不会轻易的被一些坎坷所打倒

4. 如何让道德重回人心

觉得现在社会想道德重回真是太难了。有时觉得开国初期多好,虽然那时中国很穷,但人不势力,大多很单纯。

5. 什么是道德心

我心中的就是力所能及的吧,现在有道德心的人太少了,道德心包括很多了,例如保护环境,帮助老人,其实我们只要不要违背自己的良心。尽量帮助别人就可以了

6. 没有一点同情心和道德心有多么的可怕

这算是一种官话
但是很多时候
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同情心和道德心的
这样的人,往往心态也是很好的
不在乎外人怎么说

7. 如何保持本心,坚守道德

摘要:本文在通过分析熊十力对儒、佛、道三家修养方法评述和修正的基础之上再结合熊十力关于“思”方面的论述,尝试性的归纳出熊十力可能主张的“思修交尽”的同时以体认为本,思辨为辅体认本心及其发用的方法,希望对把握熊十力本心论的体用关系有所帮助。

关键词:实证;本心;修养;修;思

熊十力的“本心”论是其本体论哲学的核心部分,他在《新唯识论》一开篇就明确的提出了要研究哲学本体必须求助于实证“今造此论,为欲悟诸究玄学者,令知一切物的本体非是离自心外在境界,及非知识所行境界,唯是反求实证相应故。”(《新唯识论?明宗》)。然而熊十力又认为实证无所谓方法,因为实证所对应的是性智,它只“本心”自知道自己而已,但是如何获得实证,也就是说“本心”是如何知道自己的是需要方法的,这个方法就是使“本心”或“性智”不为杂染所障蔽的修养方法,而要获得这个方法必须求助于儒、佛、道诸家的修养方法。但是这三家的修养方法各有特点,也都有缺陷,按照熊十力的说法“儒言散见,而俗学每不悟;佛说祥密,其究趣寂,当以儒学折中之;道家有造微之功,而反知不可为训。”

一、对儒学修养方式的评述与修正——儒言散见,而俗学每不悟

首先,我们来看看“儒言散见”的地方。儒学关于如何认识“本心”之体,并没有统一的说法,比较有代表的有孔子的默识,“默识”出自《论语?述而》片“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原意是默默的记住,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可以引申为一种道德心性修养的方法境界。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方法,出自《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是通过扩充人的本心,来认识人的本性,来认识天的方法。

“俗学每不悟”又指的是什么呢?儒熊十力可能认为儒家的修行方法讲求“经世致用”,对于本体的体悟上可能不如佛道两家,使他不得不对于儒学的修养方式加以新的阐释和发展。孔子“默识”的方法,熊十力就给予默识新的定义:“孔子自明其为道之功曰‘默而识之’。默者,非屏去事物、冥然不生其心之谓,乃贯动静而恒无昏扰,是为默也。识者,体认仁心而不放失,即由仁心运行乎万物万事之交,不令有一毫私意私见搀杂,是以知明处当,万理平铺现前,故曰默识也。默识是生生动动,活泼泼的。”(《体用论?明心》)可见在熊十力那里,所谓默识,就是返己体认天然明睿、感而无系的本心之仁,没有一丝私心杂念,和孔子的“默识”相比就明确的指出了道德心性修养关键在于体认和运用仁心。熊十力又在定义“默识”的基础上提出了默识法 ,所谓默识法就是将“本心”运用于社会实践的动静语默当中,随事随地知明处当而动不失宜,恒清静而无昏扰,忧乐不违而道及中庸,通过道德心性修养达到的悟得宇宙真理的一种方法,这样熊十力就将“默识”的从体悟本心上升到了体悟宇宙真理的高度了,而这种方法才是熊十力赞同的体认本心的方法。

熊十力的默识方法在修养方式上对于“修”的方面比较重视,强调“本心”对认识客体的主导作用,“默识法,反求吾内部生活中而体认夫炯然恒有主在,恻然时有感来,有感而无所系,有主而不可违,此非吾所固有之仁心钦。”但是只依靠默识法,来修养本心之“体”,就会忽略本心“用”的作用,可能导致以心为实体,将超脱现实世界以养其神,不符合他“体用不二”的思想,认识“本心”的修养方法不能单靠“修”来完成还应该认识到“思”的辅助作用。所以熊十力又提出了修养本心需要默识法为主,辅以思维术的方法,“哲学的心理学,其进修,以默识法为主,亦铺之以思维术。”(《体用论?明心》)那么什么又是思维术呢?熊十力说:“思维术者,直任明睿的思维深穷体用,洞然旷观,毋滞一曲,须会其全;毋妄推度,要必有据。久之,体用透彻,而心之所以为心,有其源,有其关系,皆明明白白,无复疑矣。”

二、对佛学修养方式评述与修正——佛说祥密,其究趣寂,当以儒学折中之

佛家通过修养“本心”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达到 “常、乐、我、静”的“涅盘” ,在其达到“涅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认识到“真谛”。按照佛教的说法,一切事情是“有”的,世俗的道理,称为“俗”谛;但本质上一切“事物”都是空的,顺应这个的道理,才是真理,佛家修养方式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认识到真“谛”。

佛家的修养本心方法,对熊十力影响较大的一个是“比量”,一个是“证量”。 比量,在佛家那里是通于思维的全体,主要指推理,是一般获得知识的方法。而熊十力的“比量”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或实测获得科学知识或真理的方法,也就是说熊十力的“比量”比佛家的“比量”多了实测这个依据,并不只是依靠思维。“证量”是本心的自然呈现,它既是证得本心方法,也是证得本心时所达到的一种境界。其实 “比量”类似于思维术而“证量”类似于儒家的默识。按照佛家的说法,“证量”和“比量”是二者不可偏废。根据楼宇烈在《熊十力“量论”杂谈》中总结的后世对熊十力主张二者关系来看,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注意于两种思维方法的前后关系,都是以体认为本,比较强调“融思辩以入体认。”第二种观点注意到两种思维方法的互补作用,认为理智思辨亦有助于体认“本心”,甚且是体认“本心”的全整体性过程中不可或缺者。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正确的只是其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第一种观点侧重于二者的地位关系,从地位上来说,“证量”是本心的自然呈现,证得本心方法当然处于主导地位,而“比量”是获得一般知识的方法理应属于从属地位。

既然佛家佛家在修养的方法上与熊十力主张是基本一致的,那么熊十力有为什么认为“佛说祥密,其究趣寂,当以儒学折中之”呢?熊十力认为是佛家研究的兴趣出了问题,其修养的目的是最求“涅盘”。关于这点熊十力首先,肯定了佛教对于人心中坏的一面有极深的研究,他指出:“佛氏日损之学,其照察人生痴惑可谓极深极密。”(《体用论?明心》)这就是所谓的“佛说祥密”的地方。接着,熊十力指出佛家从对人性的黑暗面研究出发,一味的让人们去除痴惑,并未发现到人性中还有纯善的一面,并非是修养“本心”的正道。紧接着,熊十力进一步指出佛家的修养方法有三个坏处,需要儒学折中:1、一切从坏处看人生,断绝痴惑,是一种消极的方法,而没有像儒学从人性的善端向至善发展,是一种积极的方法。2、佛家的善行只是一种以行为上的善,并非是从善的本性出发。3、佛家认为一切痴惑都是幻事,所以断绝一切痴惑,但在其断绝一切痴惑的同时,一切修行的善也就同时断绝了。而孔子的儒学从人的善性出发,通过以“慎独之功”来防范人性坏的一面,人性善的一面就会不断发展,其生命力也越来越顽强,所以佛家的修行方法需要儒学加以折中。熊十力认为他看到了佛家的缺陷,于是他在《十力语要》中将的“真谛”与“俗谛”改造为“玄学真理”与“科学真理”,玄学真理是对宇宙本体的一种透悟,而科学真理则是对现象界的一种真理认识。他认为无论科学真理还是玄学真理都是对世界的正确认识,所不同的是科学真理是对“用”的认识,而玄学真理是对“体”的认识。由此可以看出,熊十力对于佛家追求空寂是深为不满的,所以熊十力反对的并非是佛家的修养方法本身,而是其修养“本心”的目的。

三、对道家修养方式的评述与修正——道家有造微之功,而反知不可为训

道家的修养本心的目的在于“绝圣去智”(《老子?第十九章》)一个人要成为“圣人”,达到最高的修养境界,则必须抛弃聪明智巧。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老子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思想(《老子?第四十八章)其中“为学”是指的追求外在的经验知识,“为道”是指通过直观体悟以把握“道”的本性或内索自身虚静的心境。人们修养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为道”来“绝圣去智”,而“绝圣去智”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体“道”。

就具体的修养方法来看,老子提出了“静观”、“玄览”的方法,“静观”的意思就是要使心灵达到无知、无欲、无为的极度虚寂,坚守心灵的清净笃实,也就是保持心灵的自在朴实状态;所谓“玄览”,就是保持心境的清净,排除一切外物的障碍和干扰,采取一种直觉的内心体验方式。庄子也提出了“心斋”和“坐忘”的修养方法,“心斋”是指空虚的心境,认为只有保持“心”的虚静,方能得妙道;“坐忘”是指坐而浑忘一切物我、是非差别的精神状态。以上四种方式都是通过“去知”、“去欲”的神秘的直觉主义体认方式来认识“道”,这就是熊十力所提到的道家的“造微之功”。

从“反知不可为训”看出熊十力反对道家的修养方式主要是道家“反知”。熊十力指出:“老氏为日损之学,以去知去欲为不可易之规。”道家为了养神而去欲、去知,有其一定的道理,“养神莫急于去知,好知则强于逐外物,而神不得敛于内矣;养神莫急于去欲,从欲则迷以狂逞,而神不得正其位矣。”(《体用论?明心》)但是,道家为了达到养神的目的而提出要“绝欲”、“黜知”在熊十力看来是一种“边见太过”的行为。“道家去知,殆将黜耳目、遗视听以绝物,此大悖孔子之道也”(《体用论?明心》)道家摒弃一切感觉经验的做法,不知道人的“慎思”、“精思”都来源于感觉经验,思的结果只能是离“大通”渐行渐远,所以,熊十力认为应该像儒学一样“凡人之欲从大而戒小,从公而戒私。”人的欲望有善恶之分,恶欲当然应该摈除,而善欲不但不能去除反而应该得到发展。比如孔子提出了“我欲仁,斯仁至矣”没有想为仁的欲,仁又从何而来?人的自然之知可以改善生活和自然之欲并没有过分的地方,对待人的欲望,只有孔子的“敦仁”、“爱知”、“格物”才是达道的正确途径。

熊十力在《原儒?序言第一》总结出了佛道修养的方式虽然在体认“本心”的“日损之学”上的造诣要超过儒学,但由于它们的志趣在于“虚”、“寂”忽视“日益之学”的作用,导致其现实上不可行和脱离群众,所以不得不通过儒学来矫正它们。

四、量论的体认方式

从以上分析的修养“本心”的目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看出熊十力不赞同佛道的修养目的,而熊十力又认为实证“本心”只能求助于儒、佛、道三家,那么熊十力就可能会赞同追求儒家“内圣外王”的境界。“内圣外王之道”一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体,其旨归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熊十力对“内圣外王之道”给出了他的解释:以“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为“内圣”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外王”功夫。他在《读经示要》中说道:“君子尊其身,而内外交修,格、致、正、城内修之目也。齐、治、平,外修之目也。国家天下,皆吾一身,故齐、治、平皆修身之事。小人不知其身之大而无外也,则私其七尺以为身,而内外交修之功,皆所废而弗讲,圣学亡,人道熄矣。”可见,在熊十力那里修养“本心”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内圣外王”相统一的最高境界。“内圣”和“外王”的关系上,“内圣”是“体”,通过实证的方法可以获得的,“外王”是“用”是“本心”的发用,思辨才能获得,二者还是一种“体用不二”的关系。

那么具体的修养方法又是什么呢?从前面对于儒、佛、道三者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实证“本心”的方法大概两种,一种是儒家的“默识”,佛家的“证量”,道家的“静观”、“玄览”、“心斋”和“坐忘”方法。这些方法都是通过体认的方式来达到和“本心”的同一,另一种是佛家“比量”以及熊十力自己提出的“思维术”的方法即通过思辨对事物进行理智、逻辑的推求。在这两种修养方式的基础上熊十力在《原儒?序言第一》提到了“思修交尽”的修养方式“思维与修养交致其力,而修养所以立本。思修交尽。久而后有获也。”这里的“修”就是指的第一种修养方法,“思”就是第二种修养方法。熊十力认为这两种方法各有所长,亦各有所失。“专尚思辨著,可以睿理智,而以缺乏修为故,则理智终离其本,无可语上达。专重修为者,可以养性智,而以不务思辨故,则性智将遗其用,无可成全德也。是故思修交尽,二智圆融,而后为至人之学。”(《新唯识论?明宗》)二者应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达到“二智圆融”, 在“思修交尽”基础上还是要以体认为本,思辨为辅,人的性智还是要统摄理智。

熊十力提出“思修交尽”的同时以体认为本,思辨为辅的修养方式的目的还是要服务于他的“内圣外王”的观点。“修”就是“内圣”的修养方式 、“思”作用于“外王”,“思修交尽”就是“内圣外王”统一的体现,以体认为本,思辨为辅的修养方式就是以“内圣”为体,以“外王”为用的体现。而“内圣”就是“本心”的体现,“外王”就是“本心”的发用,以达到“内圣外王”相统一的“思修交尽”的过程,就是实证 “本心”的过程。

8. 有道德心 翻译

I'm clearly concious that life is always set with many challenges.Jane has no conscience at all for she will steal from anyone.

9. 什么叫道德心和考顺心

打字有误。
1、道复德心制是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意识。
2、孝顺孝是自觉孝敬长辈的意识。
①孝即孝敬长辈不是一种道德绑架,是人类的良心。
②顺即顺从长辈可能成为道德绑架,作为一个成年人要有自己的主见。要认真听取长辈的合理意见;如果长辈的意见不合理,要耐心地解说自己想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热点内容
财产公证在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7-02 21:53:53 浏览:295
武城法院长 发布:2025-07-02 21:52:45 浏览:587
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2 发布:2025-07-02 21:49:26 浏览:747
小品讲合同法的 发布:2025-07-02 21:45:13 浏览:538
2018年婚姻法离婚条例 发布:2025-07-02 21:45:06 浏览:679
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全文下载 发布:2025-07-02 21:43:58 浏览:735
立法法90条 发布:2025-07-02 21:41:33 浏览:846
道德诚信分 发布:2025-07-02 21:41:31 浏览:198
自己劳动仲裁好还是依靠法律援助 发布:2025-07-02 21:40:50 浏览:78
社会与法女儿告父亲保障性 发布:2025-07-02 21:35:55 浏览: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