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有惩罚吗

道德有惩罚吗

发布时间: 2021-02-12 14:40:23

『壹』 有人做了一件事,从法律上讲是错的,但从道德来说是对的,他该受到惩罚吗

不应该,可以坦白与大众。如果是对的,会得到支持的

『贰』 道德和法律靠什么来维持违背道德触犯法律分别会受到什么惩罚

道德靠自律和舆论来保障,法律靠国家来保障。违背道德会受到负面评价,违背法律需要承担法律责任。采纳谢谢

『叁』 道德惩罚与法律惩罚的关系

楼主你好,法律惩罚和道德惩罚并行不悖,法律与道德在内容上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以上回答希望你能满意!

『肆』 法律和道德都具有强制性吗

法律和道德都具来有源强制性。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道德没有国家强制性,道德主要依靠社会舆论的强制。

法的国家强制性,是法的重要属性之一,指法体现国家权力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属性。

如果没有国家权力,没有国家强制力的保证,法就不可能得到普遍的遵行,就丧失其独立存在的意义,也就不成其为法了。是否具有国家强制性,是法和其他社会规范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

道德规范是一种道德层面的规则,无法律约束意义,只有舆论约束。是社会用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的一些规则,不具有国家强制性。

例如:当看到一个腿有残疾的人,不能叫他(她)瘸子,如果叫了不会被警察带走,因为没有犯法,只会被人们唾弃,被社会所不容。

(4)道德有惩罚吗扩展阅读:

法律与道德,两者都是行为规范,但是法律是具有国家强制力保障的,而道德是一种心灵的契约,只能靠人们自觉遵守,所以约束力比法律弱很多,靠舆论来实现道德的力量。

法律与道德形成也不同,道德是在生活中逐步确立的风俗规则,法律则是有国家制定的。

法律与道德代表的利益有所不一样,法律一般是当权者管理的有力工具,而道德是群众在生活中的利益体现。

『伍』 有道德法庭吗做了不道德的事有法律惩罚吗

没有道德法庭。道德与法律是两回事,比如说吧随地吐痰就是不道德不文明行为,但是这并不违法犯罪。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满意请采纳,举手之劳,将鼓励我们继续解决更多网友的问题

『陆』 做不道德的事,会受到老天的惩罚吗

会的。听过抄那句老话吗:“不是不到,时候未到”。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做过的错事/坏事负责。有人做了坏事,也许逃得了一时,也许不会受到对方的责罚,但老天是有眼的,总有一天,他会为他所做的事付出代价。
不过这世上还是善良的人多,不是吗?“人善人欺天不欺”,或许善良的人总会遇到不公、不幸等,但只要无愧于心,善良的人最终总是最幸福的,也是笑到最后的。
时时都会有不公平的人和事,这才叫社会嘛!把心态放开,一切不开心一切愤恨也都不再那么重要了。

『柒』 不道德,害人的人最终会受到惩罚吗

这个跟害人的人心理有关,少部分人会有心理负担和压力,但是大部分都觉得理所应当,所以说最终惩罚这个问题还是不要纠结了,因为对那些没负担的人来说,他做的坏事算不上不道德,

『捌』 骂人属于道德犯罪吗。有什么处罚

是的。
骂人就是侮辱他人,是不道德行为。如当众辱骂则是违法行为,应当受到治安处罚,情节严重的则构成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关于侮辱罪:
1、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人格尊严权和名誉权是公民的基本人身权利。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所谓人格尊严,是指公民基于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地位、声望、工作环境、家庭关系等各种客观条件而对自己或他人的人格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认识和尊重。所谓名誉,是指公民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名望声誉,是一个公民的品德、才干、信誉等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所谓名誉权,是指以名誉的维护和安全为内容的人格权。
本罪的犯罪对象,只能是自然人,而非单位。侮辱法人以及其他团体、组织,不构成侮辱罪。在公众场合以焚烧、毁损、涂划、玷污、践踏等方式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和本法第299条之规定,应以侮辱国旗、国徽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1)侮辱他人的行为。行为的主要手段有:(1)暴力侮辱人身,这里所讲的暴力,仅指作为侮辱的手段而言。例如以粪便泼人,以墨涂人,强剪头发,强迫他人做有辱人格的动作等,而不是指殴打、伤害身体健康的暴力。如果行为人有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故意和行为,则应以伤害罪论处。(2)采用言语进行侮辱,即用恶毒刻薄的语言对被害人进行嘲笑、辱骂,使其当众出丑,难以忍受,如口头散布被害人的生活隐私、生理缺陷等。(3)文字侮辱,即以大字报、小字报、图画、漫画、信件、书刊或者其他公开的文字等方式泄漏他人隐私,诋毁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
2)侮辱行为必须公然进行。所谓“公然”侮辱,是指当着第三者甚至众人的面,或者利用可以使不特定人或多数人听到、看到的方式,对他人进行侮辱。公然并不一定要求被害人在场。如果仅仅面对着被害人进行侮辱,没有第三者在场,也不可能被第三者知悉,则不构成侮辱罪。因为只有第三者在场,才能使被害人的外部名誉受到破坏。
3)侮辱对象必须是特定的人。特定的人既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数人,但必须是具体的,可以确认的。在大庭广众之中进行无特定对象的谩骂,不构成侮辱罪。死者不能成为本罪的侮辱对象,但如果行为人表面上侮辱死者,实际上是侮辱死者家属的,则应认定为侮辱罪。
4)公然侮辱他人的行为还必须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才能构成本罪。虽有公然侮辱他人的行为,但不属于情节严重,只属于一般的民事侵权行为。所谓情节严重,主要是指手段恶劣,后果严重等情形,如强令被害人当众爬过自己的跨下;当众撕光被害人衣服;给被害人抹黑脸、挂破鞋、带绿帽强拉游街示众;当众胁迫被害人吞食或向其身上泼洒粪便等污秽之物;当从胁迫被害人与尸体进行接吻、手淫等猥亵行为;因公然侮辱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者自杀身亡;多次侮辱他人,使其人格、名誉受到极大损害;对执行公务的人员、妇女甚至外宾进行侮辱,造成恶劣的影响;等等。
3、主体要件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构成本罪主体。对于以期刊杂志刊登侮辱、诽谤他人文章的,根据新闻出版署1988年11月24日发布的《期刊管理暂行条例》第5条、第36条规定,任何期刊凡违反本规定,刊登侮辱、诽谤他人的内容的,由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区别情节轻重,给予警告;罚款;没收非法收入;停止出售;没收或销毁违法期刊;定期停刊;停业整顿;撤销登记等行政处罚。
4、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的目的。间接故意、过失不构成本罪。
二、认定
1、合法行为与侮辱行为的界限
要划清正当的舆论监督与文字侮辱的界限;划清正当的文字创作与贬损人格、破坏名誉的界限;划清当事人所在单位依职权对个人的政绩、品德等所作的考核、评价、审查行为与侮辱的行为界限;划清通过正当、合法的渠道向有关部门反映、举报、揭发不道德行为、违法行为直到犯罪行为与侮辱行为的界限;划清出于善意的批评,包括对国家工作人员和各级领导批评行为,同恶意的侮辱行为的界限,等等。
2、民事侵权侮辱行为与侮辱罪的界限
二者的区别是:
(1)行为的严重程度不同。构成侮辱罪的必须是“情节严重”的行为;民事侵权的侮辱行为,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第1款规定,仅限于“造成一定影响”的侮辱行为。
(2)行为的对象不同。侮辱罪的对象只能是自然人;而民事侵权侮辱行为的对象可能为法人。《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法人享有名誉权”:“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第2款规定:“以书面、口头形式诋毁、诽谤他人名誉,给法人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侮辱法人的名誉可以构成民事侵权行为,而不构成侮辱罪。
(3)对行为人主观过错的要求不同。侮辱罪的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是直接故意:而民事侮辱侵权的行为人主观上有故意,也有过失。即民事侵权行为人只要有过错,并在客观上造成了对他人人格、名誉的损害,就应承担名誉侵权的法律责任。
3、一般侮辱违法行为与侮辱罪的界限
侮辱他人的行为,只有达到情节严重的,才以犯罪论处。一般侮辱行为,情节轻微的,不以犯罪论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对公然侮辱他人,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4、本罪与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界限
当行为人采用公然强行扒妇女的衣服、对妇女身体进行某些动作性猥亵、侮辱时,对行为人是定侮辱罪还是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容易发生混淆。区别两者的关键,在于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和动机。侮辱罪中的侮辱妇女,行为人目的在于败坏妇女的名誉,贬低其人格,动机多出于私愤报复、发泄不满,这一点与侮辱其他人(男性)、其他侮辱行为(如以大字报进行侮辱)没有什么区别;而猥亵、侮辱妇女行为,行为人目的在于寻求下流无耻的精神刺激,满足行为人的畸形性欲。另外,侮辱妇女罪在有些场合,行为人侮辱的对象即妇女具有不特定性,而侮辱罪的对象只能是特定的。
5、侮辱罪中一罪与数罪的界限
侮辱罪可以以暴力方法实施。这里的暴力仅仅是指行为人为使他人人格尊严及名誉受到损害而采取的强制手段,不包括对被害人的故意杀伤行为。如果行为人在侮辱他人过程中故意伤害被害人甚至杀害被害人的,应以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对行为人定罪处罚,不应对行为人以侮辱罪和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实际数罪并罚。但如果是行为人在侮辱他人过程中,第三人予以阻止,行为人为排除阻碍而将第三人伤害或杀害的,则应对行为人实行数罪并罚。
三、处罚
根据本条规定,犯侮辱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本条同时规定,犯侮辱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告诉才处理”,根据本法第38条的规定,是指被害人告诉才处理。如果被害人因受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人民检察院和被害人的近亲属也可以告诉。本法之所以侮辱罪要告诉才处理,是考虑到侮辱行为大都发生在家庭成员、邻居、同事之间或日常生活之中,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且社会危害性不是很大,多数场合下可以通过调解等缓和力式来解决。此外,被害人可能不愿意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受到侮辱的事实,如果违反被害人的意志而提起诉讼,采用刑事制裁的方法解决反会产生相反的效果。需要指出:“告诉才处理”,并不是说不告诉不构成犯罪,而是说不告诉对这种犯罪就不提起诉讼。
严重危害社会秩序,是指侮辱行为引起了被害人精神失常甚至自杀身亡等后果,被害人无法告诉或失去告诉能力的情况。“危害国家利益”,是指侮辱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外交使节等特定对象,既损害被害人个体的名誉,又危害到国家利益的情况。

『玖』 道德惩罚与法律惩罚关系是什么

法律惩罚和道德惩罚并行不悖,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社会的惩罚体制。

『拾』 道德是谁制定的,违反道德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

<<孙娜恩道德规范>><<处理孙娜恩,朴初珑以及娜初CP相关问题的伦理原则>>都属于郑恩地道德暳花伦理的范畴,郑恩地道德是郑恩地制定的,用于规范Apink孙娜恩和朴初珑的行为准则

热点内容
财产公证在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7-02 21:53:53 浏览:295
武城法院长 发布:2025-07-02 21:52:45 浏览:587
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2 发布:2025-07-02 21:49:26 浏览:747
小品讲合同法的 发布:2025-07-02 21:45:13 浏览:538
2018年婚姻法离婚条例 发布:2025-07-02 21:45:06 浏览:679
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全文下载 发布:2025-07-02 21:43:58 浏览:735
立法法90条 发布:2025-07-02 21:41:33 浏览:846
道德诚信分 发布:2025-07-02 21:41:31 浏览:198
自己劳动仲裁好还是依靠法律援助 发布:2025-07-02 21:40:50 浏览:78
社会与法女儿告父亲保障性 发布:2025-07-02 21:35:55 浏览: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