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管理的内容
㈠ 管理道德的简介
道德,就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人的信念的力量去调整人与人、个人回与社会之间关答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是规定行为是非的惯例和原则。一般来说,道德是社会基本价值观一个约定俗成的表现,人们一般都会根据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理解、社会认同的形态,形成与社会大多数人认同的道德观,大多数人能够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哪些是道德的哪些是不道德的。
道德一般可分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三类。其中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劳动和工作过程中应遵守的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守或履行行为标准和要求,以及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㈡ 如何对员工进行道德管理
有伟人说过,一个好的体制可以让坏人变好,一个坏的体制可以让好人干不成事,甚至变坏。同样,一个缺乏道德感的人,如果他们受到规则、管制或者组织文化的约束,他们做坏事的可能性就会降低;相反,非常有道德感的人,在一个非道德行为放任自流的组织中也可能变坏。可见,管理者对组织进行道德管理是多么重要。 笔者认为,道德管理应当从几方面入手: (一)聘用符合组织道德准则的人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个人价值体系和道德准则。一个组织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应当是用各种甄选手段(比如面试、笔试、背景调查等等)来剔除道德上不符合要求的人。很多知名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并不是最看重员工的能力和学识,而是首先考察应聘者的品德。他们认为人的能力和学识是可以弥补的,而人的内在品格却常常极难改变。虽然在短暂的招聘过程中彻底辨清一个人的品德并非易事,并且常常道德准则有问题的人也会被录用,但至少把道德水平作为聘用员工的一个标准为管理者把那些不道德者拒之门外提供了一个机会。 (二)制订和颁布正式的道德准则 国内许多企业和行业都制订有自己的道德准则。不过其中有些道德准则不符合规范,有庸俗化的倾向。很多组织的道德准则被搞成“三字歌”、“四字歌”等口诀式的东西,过于简短,员工不知所云,或者发生误解。 很多“三字歌”、“四字歌”还很长,用于作秀还可以,但难以成为员工恪守的信条。好的道德准则应当是具体的、明确的,并且内容简短。兹举麦道公司的员工道德准则为例: “为了使诚实和道德成为麦道公司的特征,作为公司的成员,我们必须努力做到: 在我们的所有交往中都要诚实和守信用; 我们所说的和所写的一切东西都要真实和准确; 可靠地执行公司分派的任务和责任; 经济地使用公司的一切资源; 在我们的一切活动中都要遵守法律。” “正直和道德有时可能会使我们失去某些生意机会,但是我们要坚信,我们做正确的事比做错误的事能获得更好的结果。” (三)管理者自己要以身作则 仅有好的道德准则是不够的。要求员工做到的,管理者首先自己要做到。因为他们是组织的表率。例如,如果高层管理者用公司的电话打个人长途,给自己的朋友以优待,不节约差旅费用,它等于向全体员工宣称:这些行为不是不可以接受的。先哲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管理者自己都不身体力行,道德准则将形同虚设。 (四)对违反道德准则的人施以惩罚 如果仅仅颁布一个道德准则,而遵不遵守全凭员工自便,这样的道德准则等于没有。要使道德准则发挥作用,管理者就必须对遵守它的员工进行奖励,对违反它的员工进行惩罚。对道德准则的遵守必须进行考核,并纳入薪酬体系。当惩罚员工的错误行为时,管理者不仅要针对错误的行为和当事人,还要将事实公布于众,让人们知道:如果你做了不道德的事,你将为此付出代价。 另外,在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考核时,不能只注重成果,而不考察员工取得成果采取的手段。当仅考察成果时,结果就会为手段辩护。 管理者如果希望员工能坚持道德准则,就必须在绩效考核时包含这方面的内容。如果一位以不正当手段取得重大成果的员工得到晋升,这无异于表明不道德的方法也是可取的。仅仅评价结果等于鼓励不择手段,这会使管理者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采取不正当手段取得成果的员工同样应当受到惩罚。 (五)为员工制订的工作目标应当现实 明确的工作目标可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这是不言自明的。但是,如果给员工的目标过高,就有可能引起道德问题。在不现实的目标的压力下,即使有道德的员工也会倾向于放弃自己的道德准则,而采取“不择手段”的态度。 (六)着手建立优秀的组织文化 什么叫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组织中的成员共有的价值体系。组织文化的内容和力量对员工行为的影响绝对不可小视。如果一个办公室的所有成员都认为上班看报纸是正确的,那么一个反对上班看报纸的员工敢不看报纸吗?不敢。除非他想被其他人斥责为“假积极”并受到他们的排挤。如果一个办公室的所有成员都认为上班时不应当聊天,那么那些爱聊天的员工也不好意思再聊天了。这就是组织文化的力量。优秀的组织文化将自动告诉员工什么是对的,什么不对,他们应当怎样做。 优秀的组织文化应当是鼓励员工进取、革新,允许员工自由争辩和公开批评。出于这种文化中的员工将意识到不道德行为的存在,并对他们认为不正确的行为进行公开挑战。 作者:李 剑来源:《中国企业报》
㈢ 什么是管理道德,应先管理道德的因素
管理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是从事管理工作的管理者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是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对管理者提出的道德要求,对管理者自身而言,可以说是管理者的立身之本、行为之基、发展之源;对企业而言,是对企业进行管理价值导向,是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所需的一种重要资源,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源泉,可以说管理道德是管理者与企业的精神财富。
管理道德的内容
组织管理目标的道德
任何管理都是组织的管理。但是,组织管理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如何,又直接关系到管理水平的高低和管理目标的实现。因为组织者在制定管理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到管理目标的可行性,而且要考虑到管理目标的道德性,才能使管理目标成为有效的目标。组织管理者为了使其管理目标可行,或多或少地都要考虑它的目标的道德性。原始社会的氏族公共事务管理,其目标是为了获取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其道德目标是为了维护氏族组织成员的生存。到了阶级社会,组织的管理目标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 不同阶级的组织管理,其管理目标也有不同的道德要求。奴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在强化国家管理中的镇压职能时,其社会管理目标也考虑到要把阶级冲突保持在一定的“秩序” 的范围内,用“礼”或“仁” 规范人们的行为,使民众懂得如何安分守己,不要“犯上作乱”。他们还把有效实现对国家的管理看作是有效管理社会的目标,认为治理好国家也就是治理好社会,其道德目标就是保护国家利益,也就是维护剥削阶级的利益。正如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所说:“应当认定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以便把国家治理好。决不能让争吵破坏公道,也不能让暴力损害公益。因为治理得好的国家是最可靠的保证,一切都系于国家。国家健全就是一切兴盛,国家腐败就一切完蛋”。中国封建社会时期著名的“贞观之治”,就是与唐太宗李世民在制定和实施国家管理目标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德政措施分不开的。所以,后来的许多封建统治者都效仿唐太宗,提倡德政,“以德治国”。
与以往剥削阶级强化国家管理目标不同,资本主义从其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致力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资产阶级进行社会管理的最基本方面是进行生产管理。但是, 资产阶级在制定其生产管理目标时,基于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往往很少考虑其目标的道德性,所以总是达不到其应该达到的有效管理。对此,马克思曾揭露过资产阶级这种管理目标的道德弱化的本质。他说:“如果说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内容来说是二重的,——因为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制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资本的价值增殖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管理、监督和调节的职能就成为资本的职能。这种管理的职能作为资本的特殊职能取得了特殊的性质”。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由于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因此, 社会一切管理的本质和目标也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主义生产的管理目标, 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与此相适应的道德目标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这种管理目标与道德要求的一致性,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
实现组织管理目标的手段的道德
手段是为实现一定目的或目标而采取的一定的途径、方法、办法和策略的总和。任何组织管理目标的实现,都要通过一定的手段。至于采取什么样的手段, 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则取决于组织管理者对手段的选择。而所选择的手段是否正当,即手段是否道德,会直接影响管理目标的实现。在阶级社会里,不同的阶级在实现其管理目标时采取的手段是各不相同的。奴隶主阶级民主派曾要求对奴隶采取一些怀柔的、宽容的政策,以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但奴隶主阶级贵族派却继续坚持严厉的压迫政策,激起了奴隶们的极大反抗。封建地主阶级在反对奴隶主阶级专制制度的革命斗争中,曾经采取过一些小恩小惠的政策, 给农民一些好处,对吸引农民参加革命确实起了较好的作用。但封建地主阶级掌权之后,又采取更加严厉的手段剥削和压迫农民,结果导致农民起义连绵不断。资产阶级高举“自由、民主、博爱”的革命大旗,对封建专制制度采取了无情揭露和批判的斗争手段,这对于吸引广大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参加革命,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资产阶级掌权之后,由于仍然奉行极端利己主义的道德原则,因而在其实现生产管理的目标过程中,又采取了各种各样的不正当手段,如延长工时,增加劳动强度,招收童工,压低工资等等,残酷地压迫和剥削工人,以此来达到其追求高额剩余价值的目的。正如恩格斯所说,资产阶级总是“采取不道德的手段达到不道德的目的。”与资产阶级不同, 无产阶级在掌握国家政权之后,要求一切组织管理者在为实现其管理目标而选择的所有手段,都必须是正当的,必须符合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它坚决反对一些组织管理者为达到其私利而采取不正当手段的做法。它还要求人们对诸如偷工减料、偷税漏税、走私贩私、制假造劣、哄抬物价、进行虚假广告宣传等不正当行为, 必须给予严厉的打击和谴责。
人际关系管理的道德
人际关系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一定社会的人际关系管理,除受社会性质决定之外,还受血缘、地缘、业缘等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这种管理的复杂性和管理层次的多样性。知名猎头烽火猎聘总经理认为调整和协调不同的人际关系或同一种人际关系中的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需要有不同层次的道德规范,即处理和协调邻里人际关系、老乡人际关系与处理和协调家庭人际关系、夫妻人际关系的道德规范是各不相同的。中国长期流传的“清官难断家务事”的说法,虽是老话,却说明了人际关系管理的复杂性。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有的人滥用等价交换的原则,使人际交往中出现许多“关系网”现象,如“人情大于公章”的现象,以及“杀熟”现象,即在经济交往中既“吃里”又“扒外”的现象,使人们感到信用危机、世风日下、道德滑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规范人们的交往关系,使人们的人际关系沿着平等、和睦、协调和有序的健康方向发展,就成为管理道德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人事管理的道德
任何的组织管理,都是通过人来执行其管理职能,通过人的活动来实施的。因此,如何管理好人,如何用人,不仅要考虑人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而且要考虑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流传着“人存政存,人亡政息”,“天下治乱,往往系于用人”的说法。这种说法虽然不是至理名言,但却包含着较为深刻的道理。事实上,中国历代的许多国家管理的决策都重视用人的德才要求。从战国时代的客卿、养士到汉代的举贤士;从魏九品官人法门阀士族制,到隋唐的科举制、明清的八股文取士等等取才用人制度,都要求人选者不仅要有才,而且要有德,即忠君爱国、举孝廉、不犯上。当代西方资产阶级在网罗人才的过程中,也很重视其所用人才的政治、宗教和道德的因素。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我们的用人制度,更应该重视德的要求,必须坚持用人的德才兼备和知人善用的原则,反对“任人唯亲”、“以权谋私”的做法,使我们的人事管理科学化、规范化、道德化。
财物管理的道德
物资钱财是实现组织管理目标的物质基础。没有物资钱财的组织根本不可能进行管理。但是,有了物资钱财的组织,也不一定能实现有效的管理目标,因为物资钱财总是要交给组织机构的人员去掌握和运用的。这时,财物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的高低与财物的道德风险就会成正比。如果管钱管物的人连“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非我之物勿用”等最起码的道德意识都没有,必然会利欲熏心,贪污挪用,化公为私,这就必然动摇或削弱组织管理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我国连续出现了许多巨大的贪污案件,以及贪污人员的低龄化(如“26岁现象”),都足以说明我国财物管理制度的薄弱和财物管理人员道德意识的缺失。因此,如何规范财物管理人员的行为,加强财物管理方面的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也是管理道德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