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治政府建构论

法治政府建构论

发布时间: 2021-02-12 17:01:18

『壹』 谈谈法律对国家或个人的重要性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是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手段,没有法律必然会天下大乱

1、法律对人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对人的行为的指引有两种形式:个别性指引和规范性指引。


2、法律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具有判断、衡量他人行为合法与否的评判作用。


3、法律对人的行为具有教育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实景作用和示范作用。

4、通过法律,人们可以事前预计到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是合法还是违法,在法律上是有效还是无效,会有什么法律后果等。


5、法律可以通过制裁违法犯罪行为来强制人们遵守法律。


6、法律的社会作用,是执法作为特殊的社会规范,为实现阶级统治的社会目的而发挥的作用。

7、法律的社会作用大致包括两个方面:意识政治职能,即维护阶级统治;二是社会职能,即履行社会公共事物。

『贰』 刘俊祥的论 文

1、《我国应进行公务员任职宣誓》,《国家公务员报》(重庆)1998年5月日。独著。
2、《国家公务员法治化问题研究》,载入《依法行政研究》(论文集),1998年重庆出版社。
3、《日本行政法的基本原理——法治主义论》,《现代法学》1999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1999年第4期全文转载。独著。
4、《论我国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现代法学》1999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0年第3期全文转载。独著。
5、《西方国家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制度》,《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独著。
6、《马克思恩格斯人与政治关系理论初探》,《现代法学》2000年专刊。独著。
7、《论行政公开的权利保障功能》,《现代法学》2001年第5期。独著。
8、《论西部大开发中的行政公开》,载《重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研究》,重庆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独著。
9、《马克思政治起源思想的黑格尔主义来源及其早期论述》,《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3年第2期全文转载。独著。
10、《WTO规则对我国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制度的挑战》,载《加入WTO与行政法制改革研究》(论文集),重庆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独著。
11、《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制度取向》,《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第一作者。 1、《行政执法基础理论与操作实务》,2000年重庆出版社。合著。
2、《福利国家与接近正义》(日译汉),法律出版社出版2000年7月出版。主译人。
3、《现代政治学原理》,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副主编。
4、《公共政策学》,法律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副主编。
5、《法治政府建构论—依法行政理论与实践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3月。合著。 1. 《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研究》,2001年司法部批准“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西南政法大学出资(3万元)。本人是项目主持人。
2. 《依法行政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司法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项目及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1998年重点研究项目。参与完成。
3. 《实施公务员制度的主要经验、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中央组织部、人事部2002年《国家公务员法》立法重点调研课题。2002年参与完成。
4. 《当代中国基层政治文明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重点项目。叁与人。
5.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和建设规律研究》,湖北省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重点项目。参与人学习与

『叁』 求一篇关于政府诚信建设的本科论文。。。

论西方国家政府诚信制度的构建与演变
加强法制建设 构建诚信政府
我国政府在社会诚信建设中的作用
浅谈我国政府诚信建设——5·30股市大跌的启示
和谐社会观照下的政府诚信建设
公法上的诚信原则及其对政府的要求
网络社会中政府诚信的困境探析
试论政府诚信和谐社会与体系建设
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地方政府诚信缺失及原因分析
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诚信
论政府诚信的建构
健全规章制度 规范操作程序 积极推进政府采购市场诚信建设
突发公共事件的传言与政府诚信建设
和谐社会与诚信政府
真、善、和:打造诚信政府的三个维度
论政府诚信
政府实施B2B电子商务诚信监管的博弈分析
我国企业诚信制度体系建设及政府责任探讨
政务诚信:政府的道德底线
用民主方式促进政府诚信
关于我国政务诚信问题的若干思考——政府信用的内涵、定位与政策性应用
公关视野下的政府诚信问题探讨
政府诚信问题研究
政府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关于政府诚信缺失问题的思考
政府诚信缺失的经济学思考
行政哲学视域中的政府诚信建设
和谐社会视域中的诚信政府建构
政府公信与社会诚信之因果关系分析
政府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可置信承诺与诚信政府建设
打造诚信政府的三个维度
对建设诚信政府的思考
诚信政府之理论浅析
在依法行政中加强诚信政府建设
政府诚信的问题与对策
加强公务员诚信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
诚信缺失的综合治理框架: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的耦合
地方政府诚信现状分析与对策
建设诚信政府 促进社会和谐
“诚信政府”的法律规制
美国的科研诚信:联邦政府的作用
政府行政过程中的诚信与影响
试论政府诚信制度的构建
政府采购期待双向诚信
政府诚信法治化的思考
诚信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浅论政府在诚信建设中的作用
政府诚信的法理基础与诚信政府建设
谈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如何构建经济诚信文化机制
实现善治:当代中国政府诚信建设的理想范式探析
促使诚信自我实现的政府行为界定
构建诚信社会的政府能力与责任
信赖保护需要政府诚信
政府诚信与投资环境
行政许可法与诚信政府理念创新
诚信:一个政府行政的基本原则
诚信社会的核心——政府诚信
旅游市场中的诚信缺失问题与政府规制研究
建设诚信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经济学视野中的政府诚信缺失探析
政府在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我国政府诚信建设的构建策略
行政法视野下的政府诚信及其构建
加强政府诚信建设的应对措施
建设政府诚信与构建和谐社会
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政府诚信
建立健全政府采购诚信机制的几点思考
建设诚信政府
简议政府诚信的缺失与建设
诚信、民族竞争力与政府责任
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试论诚信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关键在建设诚信政府
诚信政府与公民行政知情权立法
政府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构建诚信社会要从建设诚信政府做起
政府诚信缺失的危害与治理
论地方政府诚信建设
政府官员诚信缺失及其治理
政府诚信的法理研究——以洞头浅海滩涂围填引发“民告官”案件为例
建设诚信政府的若干思考
试论政府诚信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关于诚信政府建设的法律思考
政府诚信缺失与重塑——《行政许可法》之诚信原则视角的探讨
政府诚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发展的基石
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政府诚信实现路径
西方国家政府在诚信机制建设中的作用及启示
转型期我国诚信政府建构现状及对策分析
政府诚信的中国古代思想渊源及其现代意义
论当代中国政府诚信建设的三级架构
新时期打造诚信政府的目标和路径
诚信税收:公民道德、政府信用与社会和谐
浅析政府在建立企业诚信机制中的角色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政府诚信体系
诚信政府的诉求:公民行政知情权立法
社会诚信与政府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培育和建立政府采购的诚信体系
论政府诚信与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诚信政府的构想
行政法原则与诚信政府建设
政府诚信——社会诚信体系的核心
论加强诚信政府的建设
解决乡镇债务中的政府诚信内涵
诚信政府的行政文化审视
论政府公关与政府诚信建设
法治政府与诚信
论政府诚信的原则及其要求
论我国法治建设中的政府诚信
行政法视野中的政府诚信
论政 府诚信
诚信政府建构论
诚信是政府的内在要求
构建以政府诚信为核心的社会道德规范系统
我国政府诚信问题探究
政府诚信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论我国政府组织的诚信建设
诚信是政府的基本规范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我国政府诚信之建构
浅议政府诚信建设的三个基本层次
宪政视野下的诚信政府建设
打造诚信政府 构建和谐社会
政府诚信法治环境的构建
论诚信政府的法律支持
地方政府行政诚信检视:传统、失范与重构
政府职能转变与公安机关的诚信建设
打造透明政府 重树政府诚信——政府诚信危机及其对策研究
政府诚信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
政府诚信道德的思想资源及其现代意义
论政府的诚信、权威与法治
信用政府与大学诚信文化建设初探
通往诚信之路:从“政府监管”到“市场激励”
浅谈如何建设诚信政府
政府职能转变与诚信原则
试析建设诚信政府与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关系
政府承诺与诚信政府建设
构建诚信政府的有效途径探析
论我国地方政府“诚信行政”理念与实践路径
《行政许可法》实施与诚信政府建设
土地市场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论体制、产权、制度生成路径与政府职能
土地市场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下)——论体制、产权、制度生成路径与政府职能
政府诚信与信赖利益保护
政府在建设诚信社会中的职责定位
论如何运用行政法之诚信原则改善政府信用现状
提升政府诚信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
政府诚信建设问题探究
市场经济下的诚信政府建设
论诚信、体制、产权与政府职能——以中国土地市场为例
政府诚信三题
守望诚信——政府执政之本
行政道德与诚信政府的建构
论政府诚信以及政府的社会信用建设功能
阳光财政与政府诚信:重塑中国政府治理结构的重要线索
政府诚信的必要性分析
政府诚信缺失的表现、原因及重构
政府在诚信建设中的作用
加强政府诚信建设的制度探讨
信用体系建设中的政府诚信
政府如何帮助企业建立诚信机制
试论诚信政府的构建及其制度保障机制
宏观调控中政府诚信行为探析
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强力打造诚信政府
关于加快我国政府诚信建设的思考
行政许可法:打造诚信政府的利器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建设打造诚信于民的政府
刍议政府诚信对政治稳定的影响
诚信社会中的政府角色
政府诚信缺失的根源探究
我国政府诚信问题研究
诚信政府——诚信政府:诚信社会的定心盘
我国政府在社会诚信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政府守信与诚信社会建设
加强政府诚信建设的几点思考
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关键
政府诚信、价值及保障
权力关系的重构与政府诚信的建构
论政府采购供应商的诚信建设
政府诚信缺失与重建探究
诚信、非正式制度与政府管制
论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诚信制度的建设
诚信政府建设——社会诚信典范的追求
政府诚信缺失的本源性探索
试论国家政府的诚信建设问题
试论我国政府诚信危相及其化解对策
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诚信制度的演变
政府诚信构建路径探索
略论政府诚信问题的凸显及对策
新时期诚信政府的构建
诚信社会建构与政府角色
依法行政过程中政府诚信缺失问题探析
诚信政府的缺失与构建
权力监督与诚信政府的建立——公法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古代诚信
地方政府行政诚信建设研究论纲
诚信机制研究:政府在企业建立信用体系中应起的作用
诚信政府建设是构建良好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
市场经济、诚信政府与经济法
政府诚信: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政府诚信的合法性探究及初步建构
政府或有负债与诚信意识
试论新形势下诚信政府的构建
诚信社会中政府角色刍论
信息公开与构建诚信政府
政府诚信行政法中的诚信原则
论政府 诚信
儒家“诚信”思想与政府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
关于加强政府诚信建设的思考
转变职能建设诚信责任政府
地方政府诚信的缺失与重塑
我国诚信建设及政府作用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诚信政府的制度分析
WTO框架下政府诚信的构建与经济发展理性分析
构建诚信政府须立法先行
诚信社会中政府的角色

本文来源:论文E线 http://www.jslunwen.com

『肆』 姚建宗的主要论文

1、《中国社会主义法理学的理论建构》,《中国法学》1996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出版工作·图书评介》1996年第4期转载;
2、《理念·信仰·法治》,《检察日报》1996年11月25日“理论新苑”;
3、《学术自信、学术宽容及其他》,《湘江法律评论》第1卷,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
4、《论法律义务的结构、特征与功能》,《长白论丛》1996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6年第10期存目;
5、《法律行为本体论论纲》,《中央检察官管理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6、《法律效力论纲》,《法商研究》1996年第4期;
7、《时代要求的理性选择:财产权的平等法律保护》,《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3期(增刊);
8、《法律制度构造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7年第1期转载;
9、《法的哲学理解》,《长白论丛》1997年第1期;
10、《信仰:法治的精神意蕴》,《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2期;《检察日报》1997年4月28日“理论新苑”作“论点摘登”,《新华文摘》1997年第6期存目;《新华文摘》1997年第8期转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1997年第6期转载;
11、《制度、法律与经济发展:一个初步分析》,《法制现代化与中国经济发展》(论文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2、《论法律移植》,《法制现代化研究》(第三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为法哲学申辩:法哲学研究提纲》,《法律科学》1998年第1期;
14、《法哲学批判与批判的法哲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1期,《新华文摘》1998年第4期存目,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1998年第4期转载;
15、《法律与发展研究:一个待开拓的领域》,《中央检察官管理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16、《转换维度 拓宽视野——法学研究方法论变革》,《世纪论评》1998年第2期;
17、《中国法学研究的方法论缺陷及其校正》,《社会科学报》1998年8月20日;
18、《美国的法律与发展研究》,《法制现代化研究》(第四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9、《中国法理学二十年》,《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1998年第12期转载;
20、《法律与发展研究的理论倾向》,《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9年春季号;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1999年第7期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9年第4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第2期转载;
21、《科学批判与法哲学的发展》,《法学》1999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1999年第8期转载;
22、《如何进行法理学思考》,《湘江法律评论》(第三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3、《法治的人性立场》,《西南政法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24、《国外政治发展研究述评》,《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政治学》2000年第3期转载;
25、《法治的人生态度》,《现代法学》2000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0年第6期存目;
26、《法治的多重视界》,《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0年第4期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2期转载;
27、《生活的场景与法治的向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3期转载(卡片);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0年第7期转载;
28、《法治的人文关怀》,《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29、《法治与良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5期转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0年第9期转载;
30、《法治的审美旨趣与美学意境》,《法学》2000年第7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0年第10期转载;
31、《法治:符号、仪式及其意义》,《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32、《法治与公共话语》,《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3期转载;《光明日报》2001年3月13日“论点摘编”摘登;
33、《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与我国司法官遴选:基本认识与框架设计思路》,《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2期;
34、《权利礼让 法律先行》,《检察日报 “法治评论”周刊》2001年10月10日;
35、《权利的“神圣”与“卑劣》,《检察日报 “法治评论”周刊》2001年10月31日;
36、《游戏规则约束不了制定者?》,《检察日报 “法治评论”周刊》2001年11月21日;
37、《受教育权的艰难选择》,《方圆》2001年12期;
38、《排队与法治》,《检察日报 “法治评论”周刊》2001年12月12日;
39、《面向新世纪的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高教研究与实践》2001年1期;
40、《略论我国法学教材建设的个性化改革》,《高教研究与实践》2002年1期;
41、《略论法治建设中的程序优先理念与制度》,《安徽法学法律评论》2003年1期;
42、《法治:何处热闹何处寂寥》,《检察日报 》“法治评论”周刊2000年3月15日;
43、《“君子”与“小人”并重的法治》,《检察日报 “法治评论”周刊》2000年3月5日;
44、《法盲》,载《检察日报 》“法治评论”周刊2002年1月23日;
45、《纳税人意识》,载《检察日报》“法治评论”周刊2002年1月9日;
46、《有“我”的法治》,《检察日报 》“法治评论”周刊2000年3月29日;
47、《尊重规则》,《检察日报》“法治评论”周刊2000年2月16日;
48、《生活与法治》,《检察日报》 “法治评论”周刊2000年3月1日;
49、《权利思维的另一面》,《 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12期;
50、中国法律哲学的立场和使命——评邓正来教授《中国法学向何处去》,《河北法学》 2007年第1期;
5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引领法学研究》,《法学论坛》2007年第3期;
52、《 法律生活的哲学观照:法哲学的智慧》,《 北方法学》2007年第3期;
53、《主题变奏:中国法学在路上——以法理学为视角的观察》,《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 2007年第7 期;
54、《 法律传统论纲》,《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9期;
55、《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认真对待人权》,《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年第9期;
56、《开放的学术论坛与自由的思想殿堂:对我国法学学术刊物的功能期待——为《法制与社会发展》创刊十周年而作》,《 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2期
57 、《“暂住证”的是与非》,《 检察日报 》2003年1月14日;
58 、《 宣誓的意义 》,《检察日报》 2003年1月21日 ;
59、《法律如何才“职业”?》,《 检察日报》 2003年1月28日;
60、《社会宽容乃民众之福》,《检察日报》 2003年2月18日;
61、《 “法律家长主义”当休》,《检察日报》 2003年2月25日 ;
62、《“宪法诉讼”还没到来 》,《检察日报》 2003年3月4日;
63 、《“和谐司法”:美艳背后的八点隐忧》,《检察日报》 2008年4月4日;
64、《推进依法行政 建设法治政府》,《中国纪检监察报》 2008年6月16日;
65、《从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到法律权利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年7月7日;
66 、《法律的政治逻辑阐释》,《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2期;
67、《论法律与政治的共生:法律政治学导论》,《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07期;
68、《新兴权利论纲》,《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03期;
69、《法学研究及其思维方式的思想变革》,《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01期;
70、《法学研究问题意识应是一种自觉意识》,《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月20日;
71、《新时期中国司法改革反思》,《财经》2012年第22期 ;
72、《中国语境中的法律实践概念》,《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06期。
另有学术论文30余篇

『伍』 寻法律论述题答案

法律意识的培养对建立法治国家的重要性 卢梭说:“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法律信仰是人类走向法治和秩序的必由之路。可见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对建立法治国家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什么是法律意识呢?《法律基础》教材上这样说的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的心理、情感、知识和观点的总合,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包括法律感性认识和法律理性认识。 在我国自1986年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民主法制建设,已经逐步从传统人治国家转向现代法治国家。 现如今,老百姓从“屈死不告状”,到为主张权利去打“一分钱、五分钱、一元钱”官司;从令人难以启齿的离婚诉讼,到均能以平常心来对待;从“亲吻权”、“男人生育权”的诉讼,到“阳光权”、“环境审美权”的要求,都显示了民众法律意识的觉醒与进步。这一现代化的过程必然离不开法治政府的建构、法治社会的形成和法治公民的培育。其中,公民法治意识的培育又是法治建设的基础,没有广大的、普遍的公民法治意识提高,法治国家的大厦就不能稳固建立。 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然要求公民法律意识要有所提高。 一、公民法律意识是法治国家制度的思想基础。 一般的说,在近现代西方法治国家理论中,“保护与促进公民权利”是国家与法存在的正当性理由,也是国家权力资源配置、运作与调整理论的逻辑论证出发点。而反映这种权利要求的“公民法律意识”,则构成了法治国家制度的思想基础。根据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法与国家”理论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理论,我们可以断定,如果社会决定国家与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那么以 “公民法律意识”在法治国家的建立中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尽管因各国的国情、时代与思想家个性禀赋的差异,使已有的各种法治理论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即法治国家理论应该以公民意识作为思想基础,才可能真正体现现代民主、法治的精义。当然,西方的法治国家理论因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而带有明显的不足,但是“公民法律意识”在法治国家理论建构中的重要作用应该为我们所借鉴。社会主义公民法律意识应该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制度的思想基础。 二、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制度的心理基础 “法治”,不仅是一种依法办事的活动原则,而且意味着全体民众共同守法、崇法和护法的社会状态。法治国家制度的建立,不仅要以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前提条件,而且要有普遍的公民法治意识作为人文心理基础。可以说,民主、法治制度演进的历史,也是公民不断争取、维护和行使公民权利的历史,与公民法治意识不断发展的历史。 “公民法治意识”的缺位是中国近代史上法治体制未能建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文革”浩劫之后,人们在反思历史教训的同时才逐渐意识到民主、法治的重要性和公民法治意识的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在《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强调,“要在全体人民中坚持不懈地普及法律常识,增强社会主义公民意识”,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广东省曾多次组织讨论公民教育问题。这说明,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问题,已经引起我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 三、培养公民法治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 鉴于公民意识对于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价值,在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借鉴其它国家的经验教训,发挥“公民法治意识”在法治国家理论建构中的重要作用,培养我国公民的公民法治意识。 正如美国学者詹姆斯·F·李所说,“正是在公民这一层次上,而不是在精英层次上,决定着民主自治政府的最终潜能是否存在”。法治国家制度的建立与形成,有赖于普遍的公民法治意识作为其人文心理基础。只有广大的、普遍的公民的法治意识有所提高,法治国家的大厦才能稳固建立。

求采纳

『陆』 《法律基础》论述题

法律意识的培养对建立法治国家的重要性
卢梭说:“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法律信仰是人类走向法治和秩序的必由之路。可见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对建立法治国家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什么是法律意识呢?《法律基础》教材上这样说的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的心理、情感、知识和观点的总合,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包括法律感性认识和法律理性认识。

在我国自1986年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民主法制建设,已经逐步从传统人治国家转向现代法治国家。现如今,老百姓从“屈死不告状”,到为主张权利去打“一分钱、五分钱、一元钱”官司;从令人难以启齿的离婚诉讼,到均能以平常心来对待;从“亲吻权”、“男人生育权”的诉讼,到“阳光权”、“环境审美权”的要求,都显示了民众法律意识的觉醒与进步。这一现代化的过程必然离不开法治政府的建构、法治社会的形成和法治公民的培育。其中,公民法治意识的培育又是法治建设的基础,没有广大的、普遍的公民法治意识提高,法治国家的大厦就不能稳固建立。

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然要求公民法律意识要有所提高。

一、公民法律意识是法治国家制度的思想基础。

一般的说,在近现代西方法治国家理论中,“保护与促进公民权利”是国家与法存在的正当性理由,也是国家权力资源配置、运作与调整理论的逻辑论证出发点。而反映这种权利要求的“公民法律意识”,则构成了法治国家制度的思想基础。根据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法与国家”理论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理论,我们可以断定,如果社会决定国家与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那么以 “公民法律意识”在法治国家的建立中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尽管因各国的国情、时代与思想家个性禀赋的差异,使已有的各种法治理论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即法治国家理论应该以公民意识作为思想基础,才可能真正体现现代民主、法治的精义。当然,西方的法治国家理论因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而带有明显的不足,但是“公民法律意识”在法治国家理论建构中的重要作用应该为我们所借鉴。社会主义公民法律意识应该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制度的思想基础。

二、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制度的心理基础

“法治”,不仅是一种依法办事的活动原则,而且意味着全体民众共同守法、崇法和护法的社会状态。法治国家制度的建立,不仅要以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前提条件,而且要有普遍的公民法治意识作为人文心理基础。可以说,民主、法治制度演进的历史,也是公民不断争取、维护和行使公民权利的历史,与公民法治意识不断发展的历史。

“公民法治意识”的缺位是中国近代史上法治体制未能建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文革”浩劫之后,人们在反思历史教训的同时才逐渐意识到民主、法治的重要性和公民法治意识的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在《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强调,“要在全体人民中坚持不懈地普及法律常识,增强社会主义公民意识”,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广东省曾多次组织讨论公民教育问题。这说明,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问题,已经引起我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

三、培养公民法治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

鉴于公民意识对于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价值,在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借鉴其它国家的经验教训,发挥“公民法治意识”在法治国家理论建构中的重要作用,培养我国公民的公民法治意识。

正如美国学者詹姆斯·F·李所说,“正是在公民这一层次上,而不是在精英层次上,决定着民主自治政府的最终潜能是否存在”。法治国家制度的建立与形成,有赖于普遍的公民法治意识作为其人文心理基础。只有广大的、普遍的公民的法治意识有所提高,法治国家的大厦才能稳固建立。

『柒』 法治政府的制度基础是什么

我的认为:“来合法行政自”,这也是行政法的首要基本原则。 以下内容也可作简单参看: 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合法行政。行政机关事实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规定。 因此建立健全行政立法,作为重要。 另外法治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公权力关进笼子,这比赋予公民权利更为重要。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的教材上、老师的笔记有答案的话,以那上的为准吧。 不过既然是题目,自己也要开动脑筋,法律题目,除了客观题和依据法条的主观题,答案并不是唯一。

『捌』 结合看过的法律节目视频,谈谈法律对国家重要性

卢梭说:“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法律信仰是人类走向法治和秩序的必由之路。可见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对建立法治国家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什么是法律意识呢?《法律基础》教材上这样说的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的心理、情感、知识和观点的总合,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包括法律感性认识和法律理性认识。

在我国自1986年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民主法制建设,已经逐步从传统人治国家转向现代法治国家。 现如今,老百姓从“屈死不告状”,到为主张权利去打“一分钱、五分钱、一元钱”官司;从令人难以启齿的离婚诉讼,到均能以平常心来对待;从“亲吻权”、“男人生育权”的诉讼,到“阳光权”、“环境审美权”的要求,都显示了民众法律意识的觉醒与进步。这一现代化的过程必然离不开法治政府的建构、法治社会的形成和法治公民的培育。其中,公民法治意识的培育又是法治建设的基础,没有广大的、普遍的公民法治意识提高,法治国家的大厦就不能稳固建立。

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然要求公民法律意识要有所提高。

一、公民法律意识是法治国家制度的思想基础。

一般的说,在近现代西方法治国家理论中,“保护与促进公民权利”是国家与法存在的正当性理由,也是国家权力资源配置、运作与调整理论的逻辑论证出发点。而反映这种权利要求的“公民法律意识”,则构成了法治国家制度的思想基础。根据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法与国家”理论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理论,我们可以断定,如果社会决定国家与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那么以 “公民法律意识”在法治国家的建立中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尽管因各国的国情、时代与思想家个性禀赋的差异,使已有的各种法治理论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即法治国家理论应该以公民意识作为思想基础,才可能真正体现现代民主、法治的精义。当然,西方的法治国家理论因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而带有明显的不足,但是“公民法律意识”在法治国家理论建构中的重要作用应该为我们所借鉴。社会主义公民法律意识应该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制度的思想基础。

二、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制度的心理基础

“法治”,不仅是一种依法办事的活动原则,而且意味着全体民众共同守法、崇法和护法的社会状态。法治国家制度的建立,不仅要以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前提条件,而且要有普遍的公民法治意识作为人文心理基础。可以说,民主、法治制度演进的历史,也是公民不断争取、维护和行使公民权利的历史,与公民法治意识不断发展的历史。

“公民法治意识”的缺位是中国近代史上法治体制未能建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文革”浩劫之后,人们在反思历史教训的同时才逐渐意识到民主、法治的重要性和公民法治意识的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在《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强调,“要在全体人民中坚持不懈地普及法律常识,增强社会主义公民意识”,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广东省曾多次组织讨论公民教育问题。这说明,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问题,已经引起我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

三、培养公民法治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

鉴于公民意识对于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价值,在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借鉴其它国家的经验教训,发挥“公民法治意识”在法治国家理论建构中的重要作用,培养我国公民的公民法治意识。

正如美国学者詹姆斯·F·李所说,“正是在公民这一层次上,而不是在精英层次上,决定着民主自治政府的最终潜能是否存在”。法治国家制度的建立与形成,有赖于普遍的公民法治意识作为其人文心理基础。只有广大的、普遍的公民的法治意识有所提高,法治国家的大厦才能稳固建立

『玖』 请问:论文题为:责任政府的构建与经济法治的完善 应从哪几方面着手及相关文章推荐

毕业设计吗
给你几篇论文 参考一下
建议结合十六大和改革开放
1.http://scholar.ilib.cn/Abstract.aspx?A=jjyshfz200603018
2.改革攻坚要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法治政府
推进改革犹豫动摇不得拖延迟缓不得敷衍对付不得
“政府本身所拥有的权力和作为经济社会管理者所处的特殊位置,决定了政府在发展和改革中所起的特殊作用。必须把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推进改革的关键。”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范恒山23日在2006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介绍近期推进改革的着力点时,首先强调的就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瞄准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法治政府,进一步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成为从事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全力履行相关职责的责任政府;成为致力于为市场主体排忧解难和创造良好环境的服务政府;成为全面依法行政并受法律严格制约监督的法治政府。

据范恒山介绍,当前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缩小政府从事事务的范围,把与政府性质及职能不相符的事务都交给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其中特别是涉及到企业投资、人事管理等方面的事物;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方式,继续缩小行政审批范围,能通过核准和登记备案方式管理的一律实行核准和登记备案制度。与此同时,规范行政审批程序,使之尽可能简单快捷、公开透明、科学严谨。

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加强和完善从事经济调节和社会管理的机构,撤销那些直接从事和干预微观经济活动和社会事务的机构;进一步完善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政绩评价制度,更多地使用反映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状况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推行重大决策失误引咎辞职、经济赔偿等制度;进一步健全政府管理法律体系,强化对政府行为的监管。

近期改革的第二个着力点是完善推动科学发展的经济调节机制。抓紧界定各级政府事权,相应调整和规范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间的财政收支关系。加快推进国有金融企业股份制改革。进一步落实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自主权。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和有利于协调发展的价格形成机制。

要着力于构建市场主体规范运作的制度基础和社会环境。将从加快各类企业制度创新、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全面推进市场法制建设三个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要着力于形成合理的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和有效的社会成员风险应对机制。将立足于保障社会成员公平就业的权利,推进就业体制改革;立足于维护分配过程和机会的公平,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立足于维护全社会成员基本生存权利,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打造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基础也是近期推进改革的着力点。将在深化经济领域各项改革的同时,着力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2020年我国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现在起直至改革目标实现,每一年都至为关键,都无可置疑的是改革攻坚年。在加快推进改革这个问题上,犹豫动摇不得,拖延迟缓不得,敷衍对付不得,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继续打好改革攻坚战。”范恒山强调。

热点内容
财产公证在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7-02 21:53:53 浏览:295
武城法院长 发布:2025-07-02 21:52:45 浏览:587
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2 发布:2025-07-02 21:49:26 浏览:747
小品讲合同法的 发布:2025-07-02 21:45:13 浏览:538
2018年婚姻法离婚条例 发布:2025-07-02 21:45:06 浏览:679
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全文下载 发布:2025-07-02 21:43:58 浏览:735
立法法90条 发布:2025-07-02 21:41:33 浏览:846
道德诚信分 发布:2025-07-02 21:41:31 浏览:198
自己劳动仲裁好还是依靠法律援助 发布:2025-07-02 21:40:50 浏览:78
社会与法女儿告父亲保障性 发布:2025-07-02 21:35:55 浏览: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