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根
❶ 依法治国的根要求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治国的本专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属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彻底否定人治,确立法大于人、法高于权的原则,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
(1)法治是根扩展阅读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根本保证。
❷ 何为法治之根
社会是法治之母,“新民”是法治之根。这是梁启超在《新民说》中的观点。
梁启超的回《新民说》是在历史大变局中呼唤法治启蒙的重要文章。梁答启超发现,几千年来中国只有“朝廷”而没有“国家”的概念,根本原因在于国民的缺失。这一发现开创了中国近现代思想启蒙的先河。他的言辞充满锋芒,不乏刺激意味,体现了他塑造新国民的迫切心情。梁启超坚信只有建造强固有力的政府、培育独立人格之新国民,国家才有希望。梁启超寄希望通过宪法法律的建立来推动政治的完善,这一思路构成了中国走向现代法治之路的重要思想资源。
❸ 现代法治的根基是什么
公民社会
❹ 法治与法制的根本区别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不容混淆。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内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容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而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对法制这种实际存在东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产生和发展却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不是当权者的任性。 4、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而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内,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 二者的联系在于: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❺ 依法治国是什么法治的路径它与法制是根本一致的是通向法治的必由之路
依法治国是实现法治的路径它与法制是根本一致的是通向法治的必由之路。
❻ 社会主义法治根本的保证是什么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直面我国法治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
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法治是根扩展阅读:
党的领导,指马克思主义政党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引导和向导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任何一项大的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都是有组织的活动,都需要一个领导核心。
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在争取自身解放的过程中,要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使命,必须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这种领导是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
❼ 为什么要将“法治”根植于心(4点)
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人民专的生活离不开属法律,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有利于规范社会秩序;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制裁违法犯罪;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❽ 法治根本在于什么,落实在于什么
把依法治国当成一项系统工程,可以分为法治意识、法律规范和操作方式三个部分,我觉得重要的是首尾两头,而具体实施的重点又在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
社会法治意识及其文化很重要,它决定了我们的法治建设的根能扎多深,路能走多远,实际上现在却又处在相对薄弱环节。文化这个东西急时抱佛脚作用不大,要随着法治建设而不断发展丰富,这里就不多讲了。
下面重点说一说第三部分操作方式,法治的操作方式是落实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其核心是对权力监督和制衡。
现实中对法治威胁最大的是权力,尤其是长久以来形成的以权代法的领导习惯,所以法治操作层面最需要优先考虑是就是治官治权。
权力侵蚀法治又分为二种方式,一种是权力高度集中,缺少监督和制衡。
比如人们常常诟病司法中的行政干预,无非是行政权大于司法权问题,另外同级党委领导下的纪委如同虚设问题,还有现在工会基本沦为由资本家供养的,帮其弹压工人不满情绪的帮闲等等问题。
最严重的是,看看现在人大组成成份就知道了,基本上都是由各级官员和资本家老板所组成,缺少民主的合法性和代表广泛性,这其实是一种很大的政治偏颇。
不久前曝光的衡阳人大集体贿选大案,揭露了近亲繁殖造成的严重腐败。其中还有一些是属于大型企业的法人行为,目的是为争夺企业在人大立法中的优先发言权,而人民群众的利益则是被完全抛弃在一边了。
十几年前我曾在强国论坛发帖《国有企业与政治改革》,认为共产党既然代表着广大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处在委托方的主体地位,党的领导作用就应当直截了当体现在人大、政协和工会活动中。
同时建议在政协会议中实行定比席位制,规定共产党在政协会议中占据相对多数席位并发挥主导作用。政协会议的定比席位制不仅为共产党在其中的主导地位提供了一种法律制度安排,而且最重要的是为不同意见设置了最大碰撞边缘,有利于达到平等与公开议政的目的。
当然权力监督和权力制衡,从原理上说应当是同等重要的,但是在法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呈现出时间先后和侧重点的不同。例如西方法治就是以权力制衡为重点的,在中国则可能要以人民监督为重点,这既体现了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特征,也是一定历史阶段保证共产党领导地位的需要。
权力侵蚀法治的另外一种方式,就是潜规则方式,形成潜规则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不公开。
政务公开讲了很多年但都流于表面形式,比如说现在各地方,凡政府工程多数都是豆腐渣工程,一条新公路不到三年就坑坑洼洼不是豆腐渣是什么。马路年年挖,路政年年修,老百姓对这些领导们的捞钱工程看得真切,只是莫可奈何,一切尽在不言中而已。
现在既然要以法治国,能不能在相关公共网站公开所有公共工程项目呢?包括施工单位、各竞标单位预算和设计方案、主管单位、选择标准、项目明细及其造价、工程材料品质标准、工程保质期、监理负责人等等。
还有在一些司法案件同样缺乏公开透明度,随便举个在网上看到的例子,比如很多年前曾引起社会关注的沈阳蓝球场断手夺命案,几年过去了,到网上搜索最终判决结果,相关信息和报道就始终停留在“目前案件正在调查中”。
建议所有司法案件都应在公共网站上公布事件真相,原告被告及其相关背景,检察和法院案件责任人,判决结果及主要法律依据等。
也就是说,在有权力纠缠的地方就应当实行政务公开,比如房产开发土地拍卖,招商引资,以及教育、扶贫资金分配等等,都应当予以公开,同时还应设置举报和讨论空间,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可能不少领导忌讳把事情放在桌面上,进行平等的和公开的讨论,认为这样有损领导权威。
过去在国有企业的经历让我理解到,妨碍平等和公开议政还有其它原因,比如个人和小团体的特殊利益不能宣之于口,贿赂上级和客户方的行为不能公之于众,尤其是改革初期,很多冠冕堂皇的改革和经营举措的背后,其实都有着领导者个人和“战略合作伙伴”的利益在推动。
总之,民主离不开法治,反过来法治又需要民主的引导。社会主义法治核心在人民监督,失去人民的监督,就会失去人民民主大方向,而保证人民监督的必要条件,则在于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