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法治社会
❶ 如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
(一)准确定位,规范信访秩序,实现信访工作理性回归
坚持规范信访事项和规范信访秩序相结合,规范信访事项是规范信访秩序的前提,要想规范信访秩序,必须规范信访事项。凡是明确有法律渠道和主管部门的诉求,都不应作为信访事项受理登记。
拓宽向群众宣传政策法律的渠道,告知其选择法律途径维护合法权益的有关规定。如果把不是信访的问题引入信访渠道,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还误导了群众。在畅通信访出口上做实做强,使大量被误导进入信访渠道的上访人,通过教育引导、法律告知引导其退出信访渠道,选择法律途径解决诉求。
(二)强化法治,把信访事项导入法治框架、法律渠道
破解信访难题的根本出路是加强法治建设,推进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逐步把信访事项导入法治框架、法律渠道,依法解决问题。
具体来讲,一要依法解决问题,对法律和政策有明确规定符合解决条件的,一定要做到“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二要依法教育疏导,综合运用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心理疏导、化访为诉、进入程序、依法处置等措施,把涉访人群导入法治框架内解决问题。三要依法惩戒处理,对无视法律权威的违法上访行为,要用法律方式依法处理;对把上访当成诬告、陷害、诽谤渠道的,要强化法律告知,依法追究责任,坚决维护社会主义法制权威。四要依法终结信访,坚决维护三级终结的权威;对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一律按法律规定,通过审判监督和检察监督、行政复议、国家赔偿程序处理,并结合各部门的纪检监察监督、法制工作监督,强化纠正错误,规范执法行为,坚决维护法制权威,维护法律尊严。
(三)正确引导舆论,淡化信访宣传误导,强化法制宣传教育
高度重视舆论宣传对信访群众的导向作用,客观报道宣传信访政策法规,提高群众对信访的正确认识,引导信访群众依法信访。
淡化对信访特别是越级信访促进问题解决的宣传,不过分夸大和渲染信访的作用,大力营造依法解决问题的舆论氛围,从思想上消除涉访当事人对信访渠道过高的价值预期,引导其自觉选择司法解决途径,在法治程序里化解矛盾、促进和谐。通过对处理违法信访行为等典型案例的宣传教育,以案析理、以案说法,有效震慑违法,努力营造依法、理性、有序信访的良好社会氛围。坚持把宣传政策法律和教育引导贯穿于依法治访的全过程,注重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强化法律告知、释疑解惑,教育警示群众防范违法犯罪,实现执法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四)强化源头治访,把涉访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县级以下
信访问题的解决和防范关键在基层。要紧紧抓住县级以下有关部门这个解决问题的责任主体和防范源头:一是把矛盾发现在早、化解在小、解决在源头。二是增加县级以下有关部门化解矛盾、依法解决问题的层级,从村组、社区到乡镇、办事处、县区有关部门来真正了解实情、层层化解矛盾。三是对涉访违法行为也要发现在早,处置在小,解决在县级以下。要坚持法制原则,以“合法”还是“违法”作为定性标准,不要纠结于是否为“上访人员”、“特殊群体”,防止违法行为的逐步升级。四是强化责任追究,及时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更好地从源头上发现和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❷ 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的尊严,是对公民的基本要求。请运用有关法律常
(来1)同学甲认为未成年源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专门保护是正确的,认为未成年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错误的。任何人都必须守法,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公民要以合法的方式行使权利,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利益。 (2)同学乙的认识是片面的。到敬老院慰问,虽然不是法律要求我们必须履行的义务,但这是法律所鼓励的,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是我们应该履行的道德义务。 |
❸ 如何理解“维护法律的尊严是法制社会每个公民的公民义务”
维护社会主义法制权威和尊严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是全国各族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反映,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改革开放以来,现行宪法经过四次修正案,愈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更加注重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尤其在对加强民族区域自治,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现行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各项权利,同时规定了公民的各项义务,任何公民的活动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也不得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公民在行使权利和自由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和公共利益,每个公民都有义务维护社会主义法律尊严。根据宪法制定的各项法律,构成了统一的社会主义的法律制度。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有法可依。法律作为社会关系的调节器,与其他社会规范相比,法律具有普遍性,确定性、相对稳定性和国家强制性等特点。法律通过界定政府的权力与责任,确定社会组织、法人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规定违反法律的后果及其处理程序,为公共权力的正确行使提供规范,为人们的活动和行为提供准则,为一切组织、法人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提供保护,从而使整个社会运转处于稳定有序的状态。依据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和精神,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活动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如果哪个组织或者个人可以无视宪法和法律而为所欲为,不但法律的权威将会丧失殆尽,法制的尊严也就无从谈起。服从宪法和法律就是服从全国人民的意志。对于任何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与广大各族人民群众的利益背道而驰,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❹ 维护社会治安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制定主要目的:是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回障公共安全,保护答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
现行条例是根据2012年10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通过、2012年10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7号公布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决定》修正。
❺ 法治社会是什么
法治来社会不同于法制社自会
它是指这样的一种社会:
一 这个社会拥有完整的法律体系
二 这个社会的国家机构的所有的机关都严格依照法律办事
三 这个社会的公民信服法律,善于利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 这个社会的司法机关拥有完善的司法体制
五 这个社会的法律职业者群体健全
法治社会应当包括以下几点 :
一、法律至上
二、法律必须具有一般性
三、法律必须具有公开性
四、法律必须具有统一性
五、法律必须具有稳定性
六、法律必须清晰明了
七、法律不溯及既往
八、法律普遍得到遵守
九、审判独立
十、诉讼应当易行
❻ 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答: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树立,既有赖于国家的努力,也有赖于公民个人的努力。从国家角度来说,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因素。例如,要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保证法律的科学性、合理性;改善法律实施的状况,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从个人角度来说,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至少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 努力树立法律信仰。
一个人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信任和信仰法律,才会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大学生应当通过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深入理解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从而树立起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信仰。
2、 积极宣传法律知识。
大学生在自己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其他人宣传法律知识。特别是要宣传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帮助人们彻底根除“权大于法”、“要人治不要法治”等封建残余思想,宣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优越性,使人们了解、熟悉和认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良好风尚。
3、 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违法犯罪行为既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也是对法律权威的蔑视。大学生不仅要有守法意识,自觉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权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事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也包括事中和事后制止、检举、揭发违法犯罪行为。
❼ 法律是如何维护社会秩序的
法律是约束个人复行为的公共制生活规则中最权威的规则,它既有国家强制性,又有普遍约束力。它不仅确认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公共生活准则,引导人们的自觉守法,自觉维护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而且通过制裁破坏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强制人们遵守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只有政府、社会和公民都具有明确的公共生活规范意识,并自觉地遵守公共生活准则,才以建立起和谐的现代生活方式。法律主要是通过它的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和教育作用对社会秩序予以维护.
❽ 如何理解建设法治社会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
对于人民群众来讲,法治社会是权利和责任的统一体。一方面人民群众必须回自觉知法信答法守法,把遵守法律作为自己一切行为的基本要求,养成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强烈意识和良好习惯。另一方面,人民群众能够通过法律规定的途径,通过有序的公众参与和民主形式,表达自己的意愿、意见、建议,并能够被有效地吸纳到国家立法和政府决策之中。作为一个完善的法治社会,这两方面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的,也是缺一不可的。所以,建设法治社会,不仅有利于推动全民守法,而且有助于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❾ 如何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问:如何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答: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树立,既有赖于国家的努力,也有赖于公民个人的努力。从国家角度来说,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因素。例如,要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保证法律的科学性、合理性;改善法律实施的状况,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从个人角度来说,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至少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 努力树立法律信仰。
一个人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信任和信仰法律,才会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大学生应当通过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深入理解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从而树立起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信仰。
2、 积极宣传法律知识。
大学生在自己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其他人宣传法律知识。特别是要宣传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帮助人们彻底根除“权大于法”、“要人治不要法治”等封建残余思想,宣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优越性,使人们了解、熟悉和认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良好风尚。
3、 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违法犯罪行为既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也是对法律权威的蔑视。大学生不仅要有守法意识,自觉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权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事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也包括事中和事后制止、检举、揭发违法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