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智
『壹』 《道德经》这5句话处世箴言,充满大智慧经典名言
《道德经》就是一本智慧书,上到万物起源,下到为人处世,老子对这些问题的本源都想的非常通透。
《道德经》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悟的,结合生活,工作,经历等等,去悟透它。它就像是一把尺子,哪里做的不好,哪里做的好,用它一量,就全知道了。
《道德经》这5句话处世箴言,充满大智慧,值得细细品悟!
1.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
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风雨无论多么来势汹汹,最终都是会停下来的。
当你遭遇人生中的不顺利、不如意,甚至惨重的打击时,请千万相信时间能够稀释这一切,挫败和低谷终将过去。
风雨后的天空更加美丽,彩虹也会出现。所以说,生活中出现的狂风暴雨,也许就是光明的前奏。
2.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道德经》
大丈夫持守质朴淳厚的大道,不行虚华无用的礼仪;行为忠厚朴实,摒弃浮华浅薄。
“不居其薄”是要求我们信义为上,厚道做人。
“不居其华”是要求我们莫虚荣浮夸,笃实立世。
做到这两点,便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成为有德之人。
3.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
谨慎行事,小心处事,从一而终,就不会有失败一说。
“慎终如始”听起来有多简单,做起来就有多难。如何才能在数年工作的苦乏之后,仍像一个实习生一样富有干劲与热情?
如何在荒废学习多年之后,依然像个青少年一样对知识常怀探索的激情?
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但仍希望诸君尝试并坚持,做一个慎终如始的人。
4.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道德经》
祸与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祸中有福,福中有祸,两者相倚相伏,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遇到福事的时候仍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不能一味地沉迷于其中,将福事变成祸事。
同样的,情场失利、职场失意,也不必一味消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5.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
难事都是从容易做起,大事都是从细小开始的。
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伟大来自于平凡,往往一个企业每天需要做的事,就是每天重复着所谓平凡的小事。
得进一寸则进一寸,得进一尺便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大事终成。
注:图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贰』 如何理解《道德经》“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
理解《道德经》中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这句话,关键在于分辨“恒道”与“非恒道”。恒道是与天地同生、独立不改的普遍真理,而非恒道则是针对具体事物呈现的道,依赖于具体情境。
万事万物的运行都有其正常状态,即“得一”的状态,这是它们遵从道所得到的常态。然而,这些常态都是可以偏离的。当事物偏离其正常状态时,便是“废弃”大道;重新回归常态,则为“得道”。
“仁义”、“智慧”、“孝慈”、“贞臣”等概念的出现,往往表明人类群体偏离了“有道”的中正常态。它们是偏离大道之后的产物,立足于“失正”的基础之上。当人们背离自然本性、敦厚朴实的状态,使用智慧时,欺诈行为便开始出现。同样,当国家清明安宁的状态消失,忠贞之臣才会被赞扬。
庄子在《马蹄》篇中警示,过分重视“仁义”、“礼乐”等人为设定的规范,实际上是对自然本性的破坏。他指出,这些规范是分割素材雕饰而成的“器”,而非“朴”,是逆乱循环的根源,而非回归大道的途径。
“仁义”、“智慧”、“孝慈”、“贞臣”等概念的推崇,实际上是对“朴”的破坏,导致了对“大道”的废弃。只有当不再推崇这些概念,人们才有可能以清虚、淳朴的状态重新关注大道,回归真实,实现六亲和睦、国家清明安宁的状态。
要真正理解《道德经》,需要回到更贴近原典的帛书版本,而非经过篡改和降维的编撰版。帛书版《道德经》的出现,正反映了对原典的重新发现与尊重。喜爱《道德经》的朋友,应关注这一版本,以获取更准确、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可利用提供的资料进行学习与讨论,共同探索《道德经》的精深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