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县道德
A. 彝族人是住在什么地方的
彝族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少于壮、满、回、维吾尔族居第五,1990年人口普查有6572173人。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彝族人世代在云贵高原和康藏高原的东南部边缘地带的高山河谷间生产劳作,繁衍生息。神奇秀美而广袤丰饶的土地江川养育了一代代的彝族人,也孕育出彝族人悠远的历史和朴素而多彩的民族文化。
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 聂苏”等。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有6 种方言;彝族还有自己的历法;彝族音乐富有特色,舞蹈多与歌唱相伴。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 ,颇富民族特色。彝族喜欢饮酒,席地而坐,围成一圈,递传酒杯,依次饮用,彝家历来好客,劝酒一片真诚。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最隆重的节日是火把节,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 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到夜晚,人们点上火把,火把行列从村头照到田野,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 火堆,尽情歌舞,云南巍山的“打歌”,弥勒、宜良的“阿 细跳月”,楚雄的“打跳”,石林的“大三弦”,红河 的“罗作舞”,凉山的“朵洛荷”等欢快的集体舞在这 天都会大展风采。
彝族的节日很多,楚雄州大姚县昙华山一带的“插 花节”别具一格。人们把绚丽的马樱花戴在头上,插在门前, 表达对抗暴除恶英雄咪依鲁的赞美。在马樱花盛开的时节,当地彝族人民唱歌踏脚,尽情欢乐,庆祝幸福的新生活。
彝族地区地形气候复杂多样。经过社会生产的长期发展,彝族地区现有三种经济文化类型:四川、云南大小凉山地区属杂谷栽培农耕经济文化类型;云南中心坝区及南部彝区属稻作农耕经 济文化类型;贵州部分彝区及凉山部分彝区具有丰富的水草资源,他们除从事一定的农作物栽培外,还从事畜牧业生产,属畜混合农业经济文化类型。
随着经济的发展,彝族人的物质生活条件日新月异。经济较发达地区,彝族人正在改革大潮中勤劳致富,奔小康。逐渐告别往日落后的耕作方式,科技化搞生产,开拓其他经济产业。在许多地方,彩电,农用汽车拖拉机已经走入彝家。 彝族人的生活富裕起来,彝乡变了,但只要你到彝族村寨走一走,你还会发现,彝族人特有的朴素和热情还在,在彝族人看来,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根龙脉,彝族人朴素的伦理道德和多姿多彩的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B. 巍宝山的特色
千古道教祖庭——巍宝山三清道;道场位于巍宝山后山海拔2千多米的峰顶,虽仅占地二亩,实属巧然天成,乃神秘的天造地设之所,是巍宝山风景区标志性旅游景点之一.这里融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一炉,以古、幽、奇、秀、巧闻名典籍。常遇神仙眷恋,即便时至今日,仍常现祥光瑞气之相,有缘者能见天尊显灵。
自古被道家视为仙山“禁地”。这里是古南诏国的发祥地,因南诏开国国君细奴逻在此耕耘而闻名。自汉代始,陆续有道士觅此潜修,道观依山而建,巍为壮观,至明清道教盛极一时。至今道观还完整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造遗风,体现出千古道教文化的悠远神韵。圣地除了俯仰皆是的文物傀宝,以自然馈赠著称于世,峰秀谷幽,清溪回流,奇花异草,飞禽灵兽,无不怡愉可人。最是道家茶花,四百年艳丽如初,这里四季皆景,春来雨前品茗,夏观云海岚烟,秋赏桂花圆月,冬至阳光和煦。这里道家田园,卯起酉落,仰可看星月流云,俯可观峡谷村落之美,有诗云:“夜听水流调竹石,昼看云起面前山.实乃明心见性、超凡脱俗的旅游之所、修行之地。巍宝山前山有一朝天门。朝天门又名准提阁,它是全山的总坊。
巍宝山的道教有两大特征:
一是以道教为主,兼容佛教的特点。唐初,源于四川鹤鸣山汉代张陵(俗称张天师)创立的道教“五斗米教”传入巍宝山,成为当地土著民族的宗教信仰之一。唐代中期,南诏国极力倡导佛教,虽然巍宝山仍是大理地区的主要道场,但佛教成分也渗透到巍宝山,有观音殿、甘露亭等佛教寺院,形成了佛道两种教派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特点。明清之际,道教在巍宝山进入鼎盛时期,四川鹤鸣山、青城山和湖北武当山的道士长年云游巍宝山,广建宫观,设置道场,其间曾建盖了准 提阁、文昌宫、青霞观、长春洞等共二十余所道观。这些道观分布于前山和后山,前山绵亘 叠嶂,宫观多藏于密林之中,以建筑规模宏大而著称。后山险峻陡峭,庙宇多依山势显露于岩壁之间。这种有藏有露的建筑布局,体现了道家思想“道德自然”的特点。这些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1987年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研究南方道教思想和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
二是道教在巍宝山还兼收了土著民族的原始宗教的成分。巡山殿便是这一特征的代表。相传南诏始祖细奴逻受老君点化后成为南诏王,死后被封为巡山土主神,成为云南道教特有的一尊神,和当地土著彝族的祖先崇拜之神。这说明,道教在巍宝山传播发展的过程中,根植于当地民族宗教,是其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浓郁的宗教风格造就了“巍宝仙踪”之外,山中的异井奇泉,山峰云景,还形成了历史上 有名的“拱城远眺,天门锁胜,美女瞻云,龙池秋月,山茶流红,鹤楼古梅,朝阳育鹤和古洞长春”共八大胜景。
旅游信息:
交 通:下关至巍宝山可乘班车先至县城,再转乘中巴前往。班车票价 12-16元,县城至巍宝山中巴票价 5-8元。
游览提示:距巍山县城6公里,乘微型中巴。
巍宝山朝山会时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十五日。到时巍山和邻境大理、洱源、弥渡、南涧、漾濞、凤庆、云县等市 县的各族人民群众身穿自己的民族服装,怀着喜悦的心到到巍宝山朝山赶会。巍山民间洞经会在各个殿宇里演奏古朴优雅的洞经音乐,给名山古刹增添了迷人的色彩。朝山期间,各地商业单位和个体商贩在巍宝山摆摊设点,经营饮食、食品、山货、书画、儿童玩具、地方名特产品等,满足朝山群众的需要。
其中农历二月十三至十四日,是巍宝山歌会,地点在巍宝山培鹤楼打歌场,周围山寨的彝族群众身着绚丽的民族服装, 带着萨签等乐器,汇集到打歌场,围成圆圈,举行打歌活动, 他们歌唱爱情,歌唱幸福美满的生活,;歌词内容丰富,舞姿优美,萨签旋律古朴优雅。朝山群众先是围观歌舞,随后都情不自禁地加入打歌行列,打歌队伍多到数圈,人数多达数千人。人们尽情地跳啊唱啊,直到太阳落 山方散。
巍宝山山会起源于道教,据巍宝山古碑记载,始于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而巍宝山的打歌则远在南诏时期 就已盛行,因为巍宝山是南诏的发祥地,山中建有南诏祖庙巡 山殿(又称土主庙),内把南诏始祖细奴罗,彝族群众于每年 正月一十四至十六日都要在巡山殿祭祖和举行打歌活动,纪念细奴罗。巍宝山山会兴起之后,发展为群众性的娱乐打歌活动。
C. 彝族的资料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了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8世纪30年代,蒙舍诏统一六诏,云南彝族、白族先民联合各族上层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统治中心在今云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
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唐天复二年(902),南诏奴隶制王朝的覆灭,不意味着彝族先民地区奴隶制随之消亡。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与之相配合,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与之相对应,蒙古贵族加强了对各地彝族兹莫即土长的争取工作,发展为在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继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彝族土司。
明代276年间,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撤(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兹莫)连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各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乌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
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D. 纳西族的历史
纳西族的族源,学者界认为源于远古时期居住在中国西北河(黄河)湟(湟河)地带的古羌人,向南迁徙至岷江上游,又向西南方向迁徙至雅砻江流域,再西迁至金沙江上游东西地带。
《后汉书》 西羌传载:古羌人“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耗牛种,越篱羌是也” 。又说:“耗牛羌在蜀汉,其种别名号皆不可纪知也” 。
随着纳西族分布地区考古实物不断发现,一些学者提出了纳西族是南迁的古羌人与现居住地土著融合而形成的观点。考古工作者首先在丽江坝东南的木家桥,发现了古生物化石和人类股骨化石、头盖骨化石和旧石器,经鉴定,木家桥所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距今10万年左右,考古学上称之为“丽江人”。继而在永宁、盐源泸沽湖地区发现了新石器遗址和细绳纹陶器、铁器、铜器等。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康定、雅江、新龙、巴塘县,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攀枝花市盐边县、西藏自治区贡觉、芒康县、云南省德钦、丽江、永胜县相继发现了石棺葬文化。这些地区基本属于历史上纳西族的活动范围。 秦时期,纳西族先民分布在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南部、攀枝花市盐边县、雅安地区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南部,以及云南省西北部地区。
汉时期,定笮一带“摩沙夷”之地盛产盐、铁和漆,引发东汉朝廷派官兵争夺定笮盐铁之利的战争。《木氏宦谱》中对东汉及蜀汉时摩沙夷在盐源的活动已有简略记载。
至东汉时,纳西先民与东汉王朝直接建立了政治关系。
永平十七年(74年),川西南白狼夷向东汉王朝奉贡、献诗三章,称为《白狼王歌》, 其中有文字与现代纳西语相同或相近,说明白狼夷可能是纳西先民,清末民初汉文史籍和民间传说中多说古白狼国即在今四川巴塘。
据《元一统志》记载,约在公元3世纪初期,“麽些蛮”酋长蒙醋醋,侵夺“濮卢二蛮”所居的巨津州(今丽江市玉龙县巨甸)地区而“世袭居之”。
5世纪后期(南朝齐、梁之际),麽些酋长泥月乌率众驱走原来定居于今宁蒗永宁的吐蕃势力,而世代生息繁衍于此。
唐代,根据《蛮书》所载,东至今四川省西川地区,南至大理州宾川,西至澜沧江边的维西一带,北至铁桥上下的德钦、中甸一带,都有纳西人分布。
6世纪的梁、陈各朝,一支纳西先民经木里无量河流域,南迁至金沙江上游今香格里拉县东南部的三坝地带。
7 世纪中期唐高宗时期,纳西族部落集团首领叶古年,夺取 “濮獬蛮”所居住的“三赕”(或称“样渠头”,今丽江坝)。
7世纪末到8世纪初(麟德元年前后到开元年间),从盐源地区南渡金沙江到洱海以东的纳西族形成大的部落,在今云南宾川县建立了“越析诏”(又称麽些诏),为“六诏”之一。其领地被得到唐王朝支持的南诏所吞并。“越析诏”的兴亡前后约70年。
734年(开元二十二年)至737年(开元二十五年)间,唐朝调动姚州(今姚安)都督府的力量,派御史严正海、王承训帮助南诏王皮罗阁“合六诏为一”统一洱海地区,磨西族人建立的越析诏被攻破。
794年(贞元十年),南诏攻破土蕃神川都督府之地(今丽江地区)和昆明城(今盐源),磨西族的分布区域从藏族统辖转而纳入南诏的统辖范围之内。南诏于铁桥(今丽江塔城)设铁桥节度、于昆明城置香城郡,对磨西族的各部落进行统治。大理国时期,丽江地区由善巨郡(今丽江永胜)管辖。 1253年(宝佑元年),蒙古军在忽必烈的率领下兵分三路南征大理国,经木里到永宁日月和。忽必烈进入纳西族地区后,对当地部落首领先后授以“茶罕章管民官”、“茶罕章宣慰司”等官职,是土司土官制度的雏形。
1274年,元政权设置“丽江路军民总管府”,“丽江”之名从此始。
1285年,改置“丽江军民宣抚司 ”,宣抚司皆由麦良子孙承袭,统一了“酋寨星列”的纳西地区各部落,正式纳入了云南行省的行政区辖。
从1253年忽必烈灭大理国到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实施“改土归流”的470年间,元、明、清朝直接在纳西族地区推行中央王朝管辖下的世袭土司制度。 明太祖洪武年间,明大军进军云南后,纳西首领阿得“率众首先归附”,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明朝中央授么些贵族代表木得为丽江府土知府,世袭。
丽江木氏土司采取较为开明的政策,积极地引进中原汉族地区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教育,广揽人才,将一些医生、教师、画师、佛、道教人士和开矿、冶炼、建筑、铜业、银业等方面的技术人才引进纳西族地区。
木氏土司有较强的军事力量,为明王朝征战效力,得到皇帝亲赐的“辑宁边境”、“诚心报国”、“西北藩篱”等嘉号。木氏借机向北扩张势力,自天顺六年(1462年)开始向藏区用兵,至明末,其势力范围达木里、巴塘、理塘、康定及西藏昌都以南地区。木氏并迁移大批纳西人民到上述地区戎守,此后这些纳西人大都融合于藏族中。 1723年(雍正元年),丽江实行“改土归流”,朝廷委派流官任知府,降木氏土知府为通判。“改土归流”后,免除了土司的各种苛派,废除庄奴500 多户,2000多人,建立了封建地主经济。清廷以当时满汉的生活方式和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观衡量纳西族的社会生活和风土民情,强制性地在纳西族地区实行移风易俗,如废火葬,改革服装,强化封建家长制、包办婚姻制等,导致纳西族地区发生了重大的社会矛盾和文化变迁,加剧了传统文化的衰落。
1856年(咸丰六年),杜文秀在蒙化(今巍山)发动回民起义,攻占大理。时驻大理守城营都司的丽江白沙人和鉴(武举人)被杀。鹤丽镇部下千总张正泰借机挑拨回族与纳西族之间的矛盾,并残酷屠杀金山、文智、拉市一带无辜回民700余人,在鹤(庆)、丽(江)、剑(川)、中(甸)、淮(西)一带往来打杀。
1859年,张正泰在鹤庆死于内讧。
1860年,杜文秀军攻占鹤、剑、丽、永等地。时驻淮西澜沧江边防守备的和耀曾(和鉴之子),与淮西叶枝王护兵头目杨玉科杀死和的上司淮西协镇守头领(回族人),广募乡勇,投靠清政府同回民起义军作拉锯式的战争。丽江古城几易其主,成为一片废墟,邻近乡村满目疮夷。
1872年,回民起义失败。据《丽江府志》记载:“丽邑子弟毁于王事者统计六千数百人,百姓死者十之二三。”这是丽江历史上的“乱世十八年”。 1915年12月25日,“反袁护国战争”在云南打响,,丽江纳西族积极参加护国运动,向护国军输送了3420名青年,为反对复辟帝制奋战疆场,很多纳西战士血染沙场。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纳西健儿随滇军战斗在抗战最前线,纳西族子弟随滇军奔赴抗日前线,参加了台儿庄、中条山等重大战役。在台儿庄战役中,280多名纳西族官兵壮烈殉国。
1941年,为了支持长久抗战,丽江纳西族人民没有任何现代工程机械的条件下,用人力修成了丽江附近的白沙机场。
1943年,为了中印“驼峰航线”的顺利通行,美军“飞虎队”在丽江设立“航空指挥站”,纳西族人民积极参加修建电台、修建房屋和其他军事工程,支持了盟军抗日斗争。
1936年4月,由任弼时、贺龙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的一支部队北上抗日,到达丽江,受到纳西民众的热烈欢迎。
1948年,在中共云南地下党组织领导下,纳西族在农村建立了“农民抗敌协会”等组织。
1949年4月,由中共云南地下党领导的武装力量,解放了丽江邻县剑川,建立了滇西北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1949年7月1日,丽江宣告和平解放。人民自卫队经过整训,奉命改编为“滇西北人民自卫军第三支队”,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指战员都是纳西族。这支人民自卫军支队为配合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解放云南作出了积极贡献。 1950-1951年,人民解放军四十二师由丽江进军西藏。丽江县成立援藏委员会,抽调民兵4889人,骡马500匹,组成运粮总队,从丽江或人背或马驮运大米180710包到德钦。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云南永胜、华坪、四川西昌等的战役中,很多纳西儿女参军参战,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1961年,成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1996年,丽江发生7级大地震,死伤3200多人,经济损失达45亿元。
1997年12月,丽江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3年6月,三江并流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9月,纳西族东巴古籍被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E. 巍宝山的规模
巍宝山宫观密布,蔚为壮观。其山分前后两边,宫观建筑布局总的体现了“道德自然”的特点:前山绵亘叠蟑,宫观多藏于密林之中;后山险峻陡峭,宙宇多依山势显建于岩壁之间。
巍宝山除大量道教宫观外,也还有一些佛教寺院,如观音殿、甘露亭。巍宝山道教形成发展过程中,佛教也曾在这里与道教争雄斗胜,同时也有相互的影响和融合,突出表现在“老君点化细奴逻”传说,细奴逻生前,太上老君点化其为南诏王,死后封其为巡山土主,成为云南道教的“巡山神”,即云南道教的一尊主神。这一传说说明中国汉地道教传人云南,为了更好地 得到发展,必然要植根于云南民族原始宗教中,吸收营养,与之结合、融汇的特点。
巍宝山前山有一朝天门。朝天门又名准提阁,它是全山的总坊。按巍宝山风景名胜的自然分布,从这里的总坊向前,在前山经过白沙井、土主庙、文昌宫、玉皇阁、观音殿、青霞观、老君打坐石等殿字,??清殿、培鹤楼、含真楼、长春洞、望鹤轩、封川塔等庙观,返回山下,全程约10公里。巍宝山景点很多,我重点介绍土主庙等几座宫观。
土主庙,又叫巡山殿,或巡山土主庙。歇山式大殿中的塑像即南诏第一代王细奴逻。两旁站立侍者,文武各一,均穿彝族服装。巡山殿门前有几副对联,内容均与细奴逻和南诏国历史有关。
“新村流源远,始祖奴逻耕巍岭;彝族衍庆长,南诏发祥在巍山。”联中“新村”指巍山后山山下的新村---彝族聚居村,当年细奴逻居住这里。巡山殿,始建于细奴逻之孙盛罗皮。彝族群众视细奴逻为土主,新村及附近彝族群众每年来这里两次举行祭把盛会。一次是农历九月十四日,相传这一天是细奴逻的生日。另一次是正月十五,这一次来祭祖,同时将自己已故的亲属的灵牌在这殿前焚毁,让亡魂归祖庙。祭把当天除隆重祭奠外,还举行盛大的踏歌活动,载歌载舞。旁边文昌宫内文龙亭有一幅壁画,就是描绘彝族踏歌的场面。
文昌宫是巍山游览中心。雄伟的牌楼,是文昌宫的山门,大殿与二殿之间,一池清泉,明彻见底,名“龙潭”。过去,当地群众在这里祭祀龙王。因此,此殿又叫龙潭殿。清乾隆年间改为道观后,大殿里供文昌帝君,二殿里供关圣帝君,殿名改称文昌宫。池中这六角形亭阁,名叫文龙亭,沿两边拱桥可至亭前。大家看,亭墩西面这幅壁画,即刚才我提到的,叫做“踏歌图”,它绘于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95年)建亭之时。壁画长约1.2米,上半部分清晰完好,下半部分因为水渍,有些模糊。画面表现的是:40人踏地而歌,34人围成圆圈携手起舞;圈内3人起舞,吹奏笙笛,是舞场的中心;圈外亦有3人,吹弹扬扇,似在助兴。图中舞蹈者多为彝装打扮,男的多穿长衫,罩领褂,女的着坎肩,系黑围腰。整幅画富流动感,较真实地再现了两百年前巍山彝族人民踏歌习俗的场面,是珍贵的文物资料。
玉皇阁,供奉的神像较为集中,展现了巍宝山道教神仙系统宏大场面。玉皇阁建于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8年),山门为灵官殿,内供的灵官为道教的护法神。过了山门,殿字飞檐重叠,巍峨壮观,一进四院,依山就势,层层而上:四帅殿、天师殿、三官殿、吕祖殿、玉皇阁、依云阁渐次列布。里面把奉着天、地、水三官,吕祖以及财神、灶君诸神。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十五日,这里都要举行洞经会,古乐悠扬,热闹非常。
巍宝山顶有座凌空欲飞的殿阁名叫斗姆阁,里面把奉的斗姆为道教女神,为北斗众星之母,故名斗姆。斗姆雕像3眼4头6臂,显示其神通不凡。旁立者为金童玉女。巍宝山斗姆阁在国内道教之中是著名的。斗姆阁为巍宝山登临揽胜佳境。近观前后,林海茫茫,殿阁历历。放眼远望:巍山古城,城方若印,畴似棋样,瓜江如带,一派锦绣风光。
还有,巍宝山的自然植被保存完好。从山腰到山顶,覆盖着枝叶繁茂的苍松翠柏和各种阔叶林木,其中不乏古树名木,如粗可数人合抱的高山栲、名贵树种云头柏、野香樟等。主君阁(灵宫殿)前的古山茶,为明末清初遗物,高15米,粗28厘米,已生长300多年,现仍亭亭玉立,姿态优美,早春二月,开花达数百朵,花大如碗,红似胭脂。行走在巍宝山中,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F. 大通县道教有哪些
佛教才叫寺院。道教是宫观。
北 京
市:白云观;吕祖宫;火神庙;东岳庙。
天 津
市:天后宫;玉皇阁。
重 庆
市:老君洞道观;绍龙观。
上 海
市:上海市城隍庙;上海市白云观;上海市钦赐仰殿。
黑龙江市:黑龙江省阿城市海云观;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天仙宫;黑龙江省铁力市关帝庙。
吉 林
省:三清宫;吉林辽源市福寿宫;吉林通化市玉皇阁;吉林沈阳市太清宫。
辽 宁
省:辽林鞍山市千山无量观;千山五龙宫;辽宁本溪县九鼎铁刹山云光洞;辽宁凤城县凤凰山紫阳宫。
内 蒙
古:呼和浩特市太清宫。
新
疆:新疆天山王母池道观。
青 海
省:西宁市土楼观;湟中县西源山道观;乐都县武当山道观;大通县娘娘山道观;贵德县三清宫。
甘 肃
省:兰州市白云观、金天观;天水市玉泉观;平凉市崆峒山道观;张掖市道德观;敦煌市西云观;临夏市万寿观。
宁
夏:固原县泰岳宫;海源县天都山道观;中卫县老君台道观;平罗县玉皇阁。
陕 西
省:周至县楼观台;华阴市华山道观、西岳庙;西安市八仙宫、城隍庙、湘子庙;临潼区明圣宫、老母殿;户县重阳宫;宝鸡市金台观;宝鸡市陇县龙门洞;佳县白云观;眉县玉皇宫;延安太和宫;三原县城隍庙;山阳县天竺山道观;汉中市留坝县张良庙;安康市药王殿、湘溪洞;紫阳县真人宫、擂鼓台道观。
山 西
省:大同市朝阳宫;运城市解州关帝庙;介休市绵山道观;山西永乐宫;洪洞县水神庙;方山县北武当上道观;浮山县龙角山庆唐观;山西恒山北岳庙。
河 北
省:鹿泉市十方院、抱犊寨金阙宫;涿州市泰甯宫;河北省平山县青龙观;永年县玉皇宫;唐县清虚山道观;河北吕翁祠。
山 东
省:泰安市泰山道观;山东东岳庙;青岛市崂山太清宫、太平宫。
河 南
省:洛阳市上清宫、下清宫;开封市延庆观;南阳市武侯祠道院;登封县嵩山中岳庙;鹿邑县太清宫和老君台;南召县兴阳观、南石庙;内乡县灵山玄灵宫、西岳庙道观;河南陈抟庵。
四 川
省:成都市青阳宫;都江堰市青城山道观;祖师殿、建福宫、上清宫、二王庙;江油市高观;西昌市泸山道观;大邑县鹤鸣山道观;三台县云台观;射洪县金华山道观;新津县老君山道观;彭县葛仙山道观;蓬溪县高峰山道观;四川梓潼文昌宫。
贵 州
省:贵阳市仙人洞;桐梓县虎峰山崇德观。
云 南
省:龙泉观、太和宫金殿;保山市玉皇阁;昭通市大龙洞道观;巍山县巍宝山道观;腾冲县云峰山道观;临沧县三教寺;鲁甸县玄天观。
湖 北
省:武汉长春观;丹江口市武当山太和宫、紫霄宫;襄樊市真武山道观;麻城市五脑山帝王庙;黄陂县木兰山道观;石首市南岳山道观;咸宁市太乙观;长阳县中武当道观。
湖 南
省:长沙市岳麓山云麓宫;岳阳市吕仙观;岳阳市大云山玄阳宫;衡阳市衡山南岳大庙、南岳玄都观、三元宫、黄庭观;长沙县陶公庙、河图观;益阳市城隍庙;芷江县天后宫;桃源县九龙山九龙观。
江 苏
省:苏州玄妙观、穹窿山上真观;镇江市润州道院;句容市茅山道院、乾元观;南通市城隍庙、兴国道院;如皋市灵威观;益兴市洞灵观;淮安市东岳庙;江苏九霄万福宫。
安 徽
省:蚌埠市涂山禹王宫;涡阳市天静宫;休宁县齐云山太素宫;风台县茅仙洞清天观。
江 西
省:西山万寿宫;鹰潭市龙虎山天师府;九江市庐山仙人洞道观;赣州市万松山玉虚观;萍乡市纯阳观;樟树市阁皂山崇真观;铅山县葛仙山道观。
福 建
省:福州市于山九仙观;福州市裴仙宫;福州市乌山道山观;福清市石竹山道院;泉州市元妙观、关岳庙;武夷山市桃源洞道观;南平市德云观、圣公殿;柘荣县天后宫;龙海县白礁慈济宫;福建武夷宫;福建止止庵。
浙 江
省:杭州抱朴道院;温州市雪山紫霄观;瑞安市东岳观;黄岩市委羽山大有宫;金华市黄大仙祠;温岭市道源洞;天台县桐柏宫;乐清市紫芝观、北斗洞;平阳县仙姑洞、东岳观;苍南县燕巢洞道观;椒江市龙翔道院。
广 东
省:广州市三元宫、纯阳观;惠州市元妙观;梅州市赞化宫;潮阳市石洞玉龙宫;南海市西樵山云泉仙馆;揭阳市娘宫观、华阳观;广东冲虚观;广东酥醪观;广东黄龙古观;惠来县龙藏洞;陆丰县紫竹观、玉清宫。
香
港:云泉仙馆;省善真堂;紫阙玄观;蓬瀛仙馆;青松观;圆玄学院;黄大仙祠;六合圣室;飞雁洞;信善二分坛。
澳
门:北极道院;真武堂;太清道观;吕祖仙院;信善二分坛。
台
湾:台南台湾首庙天坛;高雄道德院;高雄文化院;台北文化三清宫;宜兰三清宫;鹿耳门圣母庙;台北行天宫;台南府城隍庙;台北指南宫;北港朝天宫;忠义庙;彰化元清观;台北觉修宫;高雄镇南宫;松柏岭受天宫;北投关渡宫;澎湖天后宫;台南开台妈祖庙;新港奉天宫;新竹县文昌祠;台北保安宫;哪咤庙;三山国王庙;学甲慈济宫。
新加坡:韭菜芭城隍庙;元龙圣庙;贤当宫。
马来西亚:三清殿
美 国:亚利桑那州中孚道院;加利福尼亚州三藩市紫根阁;夏威夷太玄道观。
加 拿
大:多伦多蓬莱仙阁。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艾士菲市黄大仙祠。
G.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H. 巍宝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介绍
巍宝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巍山县城东南面11公里处,面积19平方公里,主专峰海拔2569米,被称为云属南道教名山,为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山上,古木参天,浓荫葱郁,溪泉叮咚,花繁草茂。1992年巍宝山被列为国家森林公园。巍宝山主峰2509米,自唐代开始建筑道观,盛于明清,到清末道教殿宇遍布全山。这里又是南诏发祥之地,至今留下许多传说胜迹。巍宝山道观密布,蔚为壮观。其布局体现了道德自然的特点:前山绵亘叠蟑,道观多藏于密林之中;后山险峻陡峭,庙宇多依山势建于岩壁之间。相传,三国时期,孟获之兄孟优得异人授以仙术,就居于魏宝山中,以方术济人。
I. 西游记中太上老君是怎样的人
太上老君在姜子牙封神之前叫李耳,也就是常说的老子。还算一个比较可爱,中规中矩的老头。
J. 彝族详细介绍
彝族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有776.23万人,总人口位居壮、满、回、苗、维吾尔、土家之后的第七位,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彝族人世代在云贵高原和康藏高原的东南部边缘地带的高山河谷间生产劳作,繁衍生息。神奇秀美而广袤丰饶的土地江川养育了一代代的彝族人,也孕育出彝族人悠远的历史和朴素而多彩的民族文化。
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 聂苏”等。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有6 种方言;彝族还有自己的历法;彝族音乐富有特色,舞蹈多与歌唱相伴。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 ,颇富民族特色。彝族喜欢饮酒,席地而坐,围成一圈,递传酒杯,依次饮用,彝家历来好客,劝酒一片真诚。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最隆重的节日是火把节,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 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到夜晚,人们点上火把,火把行列从村头照到田野,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 火堆,尽情歌舞,云南巍山的“打歌”,弥勒、宜良的“阿 细跳月”,楚雄的“打跳”,石林的“大三弦”,红河 的“罗作舞”,凉山的“朵洛荷”等欢快的集体舞在这 天都会大展风采。
彝族的节日很多,楚雄州大姚县昙华山一带的“插 花节”别具一格。人们把绚丽的马樱花戴在头上,插在门前, 表达对抗暴除恶英雄咪依鲁的赞美。在马樱花盛开的时节,当地彝族人民唱歌踏脚,尽情欢乐,庆祝幸福的新生活。
彝族地区地形气候复杂多样。经过社会生产的长期发展,彝族地区现有三种经济文化类型:四川、云南大小凉山地区属杂谷栽培农耕经济文化类型;云南中心坝区及南部彝区属稻作农耕经 济文化类型;贵州部分彝区及凉山部分彝区具有丰富的水草资源,他们除从事一定的农作物栽培外,还从事畜牧业生产,属畜混合农业经济文化类型。
随着经济的发展,彝族人的物质生活条件日新月异。经济较发达地区,彝族人正在改革大潮中勤劳致富,奔小康。逐渐告别往日落后的耕作方式,科技化搞生产,开拓其他经济产业。在许多地方,彩电,农用汽车拖拉机已经走入彝家。 彝族人的生活富裕起来,彝乡变了,但只要你到彝族村寨走一走,你还会发现,彝族人特有的朴素和热情还在,在彝族人看来,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根龙脉,彝族人朴素的伦理道德和多姿多彩的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