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中国道德起源

中国道德起源

发布时间: 2021-03-12 12:53:16

A. 道德的起源...

在中国哲学史上,“道德”指“道”与“德”的关系。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内论语·述而》)这里容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会图景,“德”指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因儒家以仁义为道德的重要内容,故也以仁义道德并称。《老子》中的“道”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万物的本体。“德”和“得”意义相近,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对于“道”的认识修养有得于己,亦称为“德”。《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认为“道”和“德”虽尊贵,却不是什么主宰(“命”),而是一切任其自然的。韩非认为:“德者道之功”,把“德”释为道的功用。北宋张载提出:“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正蒙·神化》)认为“德”是气之体,“道”是气之用。

老子所写的《道德经》受全世界推崇,是相当出色的一部著作!

B. 道德起源于什么书

神源论(亦称“神启论”):道德来源于神的启示。
客观唯心主义。
董仲舒:“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源出于天”之说。孔子“天生德于予”,把道德起源归于天。
欧洲中世纪的科学家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基督教的“摩西十戒”(孝敬父母,不杀人,不奸淫,不偷盗,不作假证陷害他人,不贪不义之财等);佛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饭酒)说成是上帝神明对人的启示,后来,成为宗教的道德戒律,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
心源论(亦称“天赋论”):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人的先天固有善良或邪恶的意志。
主观唯心主义。
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说”,荀子“人之初,性本恶”的“性恶说”等。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吾也,吾固有之也”,意思是说仁义礼智之类的道德规范不是后来形成的,根源于人心,是先天固有的良知。
德国近代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的“趋乐避苦”的天性。快乐的有益的是善,痛苦的有害的是恶,善良是从本性中产生的,这是的观点。
庸俗进化论:道德观念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意识或互助性。机械唯物主义。
德国的思想家考茨基从动物的本能中寻找道德的根源,如“合群”、“母爱”等,把人的道德看成是动物本能的演化。
感觉欲望论(亦称“自然论”):道德来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欲望
旧唯物主义者反对从神出发,而从人出发,反对神道主义,主张人道主义,认为道德的本质是人性的自然表现,是人的真实的、健康的“本性”,而恶行、罪过只不过是人性的歪曲。它使道德从虚幻的天国拉回到了世俗的人间,但他们所说的人的本性是抽象的人性,脱离了社会关系的永恒的人性,因而最终与唯心主义殊途同归。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产生有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其客观条件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其主观条件是指人的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开始意识到这种利益关系和矛盾需要加以调整。
人类最早并没有道德规范,而是有一些风俗后成习惯,以后发展成为族规民约,后来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多样化,才产生的初步的道德,以后不断逐步演变成为比较牢固的道德意识、道德心理和道德感情,特别是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道德便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意识形态,统一的道德也分裂成为彼此相对立的阶级道德。因此,道德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即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类在长期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产生和逐步形成的。
《管子》的道德起源说
“四维”可以决定国家的生死存亡,那么是什么决定了礼、义、廉、耻“四维”的产生与存在呢?《管子》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著名论断。这一著名论断,涉及了道德的起源。对于道德的起源问题,孔子在“天命”与“人为”之间摇来摆去,有时认为是天赋的,“天生德于予”;(《论语·述而》)有时又认为道德是后天学习修养得来的,提出了“为仁由己”、“求仁得仁”的命题。墨子与孔子的看法相近,一方面认为“兼爱”和“义”都出于天的意志,是“顺天之意”;(《墨子·天志》)另一方面又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后天形成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所染》)道家关于道德的理解与儒、墨都有不同,他们鄙视仁义礼智,反对人为,崇尚自然无为,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宣称无为无欲这样的道德都来自那个神秘的、作为世界本源的“道”。在儒、墨、道三家关于人的道德观念、道德品质的这些观点中,尽管也有些合理之处,但都没有看到道德生活与人的物质生活条件之间存在着的某种联系。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一观点,在《管子》一书中曾多次论述。《管子·侈靡》篇说》:“衣食之于人也,不可一日违也。”《管子·禁藏》篇说:“衣食足,则侵争不生,怨怒无有,上下相亲,兵刃不用矣。”《管子·八观》篇说:“民贫则奸智生,奸智生则邪巧夺天工作。故奸邪之所生,生于匮不足。”先秦诸子百家在治国安民方面都崇尚礼义,重视道德国伦理,而齐文化特别重视富民富国,重视发展经济,讲究实惠实际,在这里也找到了理论根据。
《管子》不仅看到了道德对物质生活的依赖性,而且还看到了道德的相对独立性,它并不是经济条件的简单反映。《重令》篇说:“天道之数,至则反(返),盛则衰。人心之变,有余则骄,骄则缓怠。”《管子·侈靡》篇也说:“用贫用富如何而可?曰:‘甚富不可使,甚至贫不知耻。’”所以“甚富”、“甚贫”对道德品质都没有好的作用。总这,《管子》把社会道德与物质生活的关系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达到了一种朴素的唯物历史观的高度。
《管子》关于道德生活受物质生活条件影响的观点,对中国思想史上的许多著名人物都有重大影响。诸如法家的慎到、商鞅、矗非。商鞅在《农战》中讲,只有奋力耕战,才有可能尽忠尽孝。他说:“先实公仓,收余以食亲。”若不奋力耕战,则会“仓虚、主卑、家贫”。这样,“孝子难以为其亲,忠臣难以为其君”(《商君书·慎法》)。慎到则说:“家富则疏族聚,家贫则兄弟离。非不相爱,利不相容也”(《慎子·逸文》)。韩非在《五蠹》中也说:“饥岁之春,幼弟不*,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而爱过各也,多少实异也。”汉代的五琉 也直接进出了“礼义之行在谷足”的命题。近代的孙中山也曾说:“必以治本为先,救穷宜急,衣食足而知礼节,仓廪实而知荣辱。实业发达,民生畅遂,此时普及教育乃可实行矣”(《孙中山选集》)。

C. 在中国,道德一词的来源、出处是哪里

民贵君轻
发音 mín guì jūn qīng
释义 人民比君主更重要。这是民本思想。
出处 无
示例 无

D. 一、道德的起源本质

禅院文集 天启篇
道德!--《天启篇》之五十九
雪峰

道是上帝的意识、上帝的灵、是宇宙的血液、是生命的源泉、是维护宇宙有序运行的法力、是真理。

德是建立在对道认识基础之上的人类社会中圣人和贤哲具备的内在品质,是维护人类社会沿着理性、祥和、健康、快乐道路前进的动力。

道德就是维护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有序运行、健康发展的法力和动力。

道涵括了宇宙中的一切奥妙,德概括了人类的最高智慧和最高尚、最完美的品质。道德包括了上帝、神佛、仙圣和谐一体的所有内涵和外延。

追求道德是贤人的品质,追求道,就是追求上帝,追求永恒的生命;追求德,就是追求圣人,追求完美的人生。

道德非圣人不能具备,当今社会谁敢说“我具备了道德”?如果有人说“我正在认识道德,正在追求道德,”此人已经了不起了,已经超凡脱俗了,已经进入了贤人的行列,可以归入“可雕”范围,他已经激动得彻夜难眠,心潮澎湃了。

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对道德理解最深刻的人是老子,《道德经》对道和德进行了概括和简要的阐释,要认识道德,最好从理解《道德经》开始。

经常上网浏览,读了许多官员专家、教授学者、大师名人的文章,其中论及道德的话语令人感觉十分有趣,就像听学龄前儿童在谈论量子力学,观赏蒙着眼睛的人在迷宫中转圈那样,感到非常可爱、滑稽、有趣、逗人。

无神论者心理发育天生有缺陷,“一阴一阳谓之道,”可他们只阳不阴,只要半个世界,《庄子》讲:“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夏天生,夏天死的小昆虫永远不知道自然界还有春天、秋天和冬天,无神论者永远不清楚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个反物质世界,所以,无神论者永远也具备不了道德。

那么,是不是说有神论者就可以认识道德、具备道德呢?有神论者若不具备德,不在德上下功夫,很容易变成鬼怪,比无神论者更可怕,祸害起人类社会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无神论者只能对人的肉体和思想实施恐怖控制,而成了鬼怪的有神论者将会对人的灵体和精神实施恐怖控制,所以更可怕。

人类要想进入一个美好的时代,最好是所有政党和宗教都逐渐消失,由圣人来实施教化,由贤人们去管理人类的日常生产和生活。

凡俗人对圣人有一种天生的偏见,可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腑,”爱钱的人总认为他人讲道德无非也是为了钱,爱名的人总认为他人讲道德无非是为了出名,爱权的人总认为他人讲道德无非就是为了掌权。

一群羊总怀疑牧羊人心怀叵测:“这个牧羊人总拿着鞭子在威胁我们,总让我们聚在一起,不让我们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到庄稼地里去饱餐一顿,到河对岸去吃个痛快,这家伙肯定想当我们的头羊,想当羊王。”

大家想想,牧羊人愿意变成一只羊,去当羊群的王吗?

当年许多人想使耶稣当以色列的王,耶稣当了吗?躲之惟恐不及啊!

释迦牟尼是王子,只要雄心勃勃,有希望能“一统江湖”,可他想吗?他压根就没有想过当王。

凡俗人揣摩圣人之心,就像井底之蛙恻度大海蛟龙行为,可以理解,只不过太荒唐。

什么人能具备道德?

现存世界上的宗教界人士和政党成员恐怕难以具备道德,只要深入到任何一个宗教组织或政党组织内,我们就会发现,都在那里惟我独尊,都说自己的教义或者学说是唯一正确的,他人的都是“歪理邪说”,为了控制教徒或党员,也怕自己有缺陷的教义或学说暴露出破绽,总“循循善诱”教徒和党员除了本门说教外不要去接触“异端邪说”,如此脆弱、如此不堪质疑和打击,久而久之,一点“免疫力”都没有,怎能具备道德?

还有一批人,就是“正统”的维护者,他们就像手不离经典,嘴不离经典的法利赛人或是中国历朝历代老皇帝门下维护“祖训”的老癫董,张口闭口全是“经典”和“祖训”,只要哪儿闻着点新思想、新事物的气息,就会气急败坏地议论一番、攻击一番、俨然像个道德的维护者,真理的掌握者,不竭尽花岗岩脑袋中的化石智慧把新思想、新事物打翻在地,他们就会寝食不安,七窍生烟。这类人无法具备道德。

不能认为老癫董都是已达耄耋之年的人,一些连《圣经》的皮毛都没有弄清楚的年轻人,时不时地摘录出一两句《圣经》中的话语,装出一副基督维护者的样子或是《圣经》博学者的架势对新思想和新事物也能指东道西、嘲三骂四,这类人离道德远矣。

纯粹的自然科学者或是纯粹的社会学者也难以具备道德,因为他们的思维已成定势,要让他们反常思维,只能让太阳从西边出来,假如我说“人体的疾病或是遇到的灾难全是由于自身心理和精神反物质结构的不完美导致的,”他们会接受吗?不要说探索,让他们想象都不可能。

至于普通大众,一辈子只要能把自身和家庭成员的吃穿住行问题解决好了,就已经不错了,他们根本就没有时间、精力和条件去探索物质和反物质世界的时间、空间、生命的庞大体系知识,所以,也难以具备道德。

那么,谁能具备道德?

答:《生命禅院》的院士们有希望具备道德。

自吹自擂、狂妄是吧?

一切的宗教教义和政党学说在《生命禅院》面前会显得苍白无力,《生命禅院》是一个开放、发展的系统,总在变易中不易,不易中变易,它毫无界限,包容一切宗教和政党及个人的道德成分,不拒绝来自任何方面的智慧成果,它不为哪个宗教、或政党、或组织、或个人、或阶层、或阶级、或民族、或国家服务,而为整个宇宙体系的生命服务,《生命禅院》的院士不具备道德,难道其他人士会具备道德?说来听听。

将来,若说我们不了解莎士比亚,不了解玛雅文化,不了解《古兰经》和佛经、不了解相对论,不了解科学种田等等,都不会贻笑大方,但若说不了解《生命禅院》,那就意味着我们已经落伍了,僵化了,腐朽了,趋向木乃伊了。

不久的将来,一大批生命禅院的院士会“羽化出茧”,当他们一旦从沉睡的思维状态下醒过神来,一个个就像鲲鹏展翅那样,翱翔海宇,挥斥八极,向人类展示顶天立地、才华横溢的风采,一个个将具备道德品质,向人类展现美好的未来。

道德,惟《生命禅院》院士将具备。

E. 道德的起源

道德起源记得当抄初有一个猴子和袭香蕉的理论五只猴子被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而这五只猴子都会一身湿。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当然,结果就是每只猴子都淋

F. 人类的道德是怎么起源和发展的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实为遵循道的规律来自身发展变化的事物。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6)中国道德起源扩展阅读

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方向。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规范自己行为。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G. 道德起源是 以下哪些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决定道德起源的是劳动。
至于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和社会关系的形成,对道德也有影响的吧!社会关系形成意味着人类需要规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并管理社会,这些规则既有不成文的道德规范也有法律。在与其他人的社会性交往中形成自我意识也就同时形成道德感。
紧供参考。

H. 中国哲学是中国道德,讨论中国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从汉代起,历代帝王就开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I. 道德的起源

在中国哲学史上,“道德”指“道”与“德”的关系。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论语·述而》)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会图景,“德”指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因儒家以仁义为道德的重要内容,故也以仁义道德并称。《老子》中的“道”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万物的本体。“德”和“得”意义相近,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对于“道”的认识修养有得于己,亦称为“德”。《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认为“道”和“德”虽尊贵,却不是什么主宰(“命”),而是一切任其自然的。韩非认为:“德者道之功”,把“德”释为道的功用。北宋张载提出:“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正蒙·神化》)认为“德”是气之体,“道”是气之用。

老子所写的《道德经》受全世界推崇,是相当出色的一部著作!

J. 道德有哪些起源发展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以追溯至我国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回生之,德答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这其中的“道”是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开始连在一起用,最早见于荀子的《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热点内容
2018年法律硕士教材 发布:2025-09-28 08:35:33 浏览:790
做司法的男生 发布:2025-09-28 08:34:34 浏览:920
大陆法系的合同法是以什么形式 发布:2025-09-28 08:33:01 浏览:78
甘肃新版计生条例 发布:2025-09-28 08:32:16 浏览:866
立法法第八十四条 发布:2025-09-28 08:25:17 浏览:458
郑州房产纠纷律师 发布:2025-09-28 08:25:15 浏览:264
呼和浩特市供暖条例 发布:2025-09-28 08:15:04 浏览:288
新中国刑事诉讼法40年改革发展历程 发布:2025-09-28 08:08:32 浏览:769
合同法约束社保公积金 发布:2025-09-28 08:02:36 浏览:757
法律援助条例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28 07:51:19 浏览: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