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立法成就新华社

立法成就新华社

发布时间: 2021-11-24 06:52:14

『壹』 春秋战国时期的立法成就有哪些

一、成文法的公布及郑、晋、楚各国的立法概况
春秋初期,各诸侯国基本上沿用西周的法律。到中叶以后,由于经济基础的变革,阶级关系 的变化,从而引起法律制度的变革。总的说来,这一时期法律制度的一个重大改革,就是各 诸侯国公布了以保护私有财产为中心的成文法。下面主要简述郑国、晋国、楚国制定法律的 情况。
1�郑国
郑国曾两次制定法律,第一次是郑简公三十年,即周景王九年(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 子产,鉴于当时社会关系的变化和旧礼制的破坏,因而 “ 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 ” 。这 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典。
第二次是郑献公十三年,即周敬王十九年(公元前501年),郑国执政驷歂杀邓析(公元前545 年 ~前501年),而用其竹刑。竹刑,为郑国邓析所作。他把法律条文写在竹简上,所以史称竹 刑 。竹刑的出现,在法律发展史上又是一大进步。此前的刑鼎笨重,而竹刑则便于携带和 流传。
2�晋国
晋国自文公以后,曾四次制定法律。第一次是晋文公称霸时期,即文公四年(公元前633 年), “ 作被庐之法 ” ; 第二次是赵盾(即赵宣子)为晋国执政时制定的《常法》; 第三次是范宣子制定的刑书; 第四次是范宣子所作并予以公布的刑书。这是继郑国公布成文法之后,晋国开始正式公布 成文法。晋国公布成文法曾受到孔子的批评。
3�楚国
楚国在春秋时曾两次制定法律。第一次是楚文王时作《仆区法》。仆区之法犹近世的窝藏法 。第二次是楚庄王时作《茆门法》(茆,同茅)。依照《茆门法》规定,诸侯、 大夫、公子入朝时,车不得进入宫门,以保障国君的安全。
二、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周元王元年(公年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一时期为战国时期。
(一)法制指导思想
1�厉行法治。 “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 这是新兴地主阶级用以指导立法的思 想, 其 中心是取消旧奴隶主贵族在法律上享受的特权,它打破了奴隶制 “ 刑不上大夫 ” 的壁垒。
2�法律公布。 “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 。 “ 布之于百姓 ” 向百姓公布法律,使人人皆知法而又有法可依,从而否定了秘密法。
3�轻罪重刑。 “ 行刑,重其轻者 ” 。指在执行刑罚时,加重对轻罪的刑罚。 “ 禁奸止过,莫若重刑 ” 。这一思想对后世各朝的立法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各诸侯国的变法
各诸侯国中取得了政权的地主阶级,运用政权的力量先后在各国进行旨在发展、巩固封建 生产关系,建立封建政治的变法运动。
首先是魏国。魏文侯任李悝为相,推行新政。李悝的 新政主要有三点: (1) “ 尽地力之教 ” ,鼓励开荒地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废除井田制,发展土地私有制。 (2) “ 善平籴 ” ,就是国家在丰收之年收购一定数量的粮食,用来备荒; 荒年由国家出售一 定的粮食,以平衡粮价,防止旧贵族和大商人囤积居奇。 (3)制定《法经》以维护新政权所建立的统治秩序。
其次是楚国吴起。吴起变法主要有两方 面:(1)逐渐废除旧奴隶主贵族特权,针对楚国 “ 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上逼主而下虐 民 ” 的情况,吴起提出两条措施:第一项, “ 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 ” ;第二项,用节 省下来的钱 “ 以抚养战斗之士 ” 。(2) “ 明法审令 ” ,推行法治,整顿政治机构,裁减不必 要的官吏。
第三是秦国商鞅所主持的变法。商鞅在秦国先后两次发布变法令。第一次是孝公 三年(公元前359年);第二次是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
(三)《法经》与 “ 改法为律 ”
魏文侯时李悝制定《法经》。《法经》分为盗、贼、网(或作囚)、捕、杂、具六篇。李 悝 认为 “ 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 ,因此将惩治盗、贼行为的《盗法》和《贼法》置于前面。古 代盗主要指侵犯财产所有权的犯罪,贼主要指伤害人身及反抗朝廷等严重犯罪。盗贼需要缉 捕,所以又专列《囚法》、《捕法》。《杂法》用以概括盗贼以外的各种犯罪行为。《具法 》的内容为 “ 具其加减 ” ,即统一规定以上各篇定罪量刑的通例与原则,类似于近代刑法典中的总则,而 《具法》以外的五篇皆 “ 罪名之制 ” ,类似于近代刑法典中的分则。采用将法律的总原则、 通例专列一篇,而与其他篇章相对应的编制体例,说明《法经》的立法技巧已初步走向成熟 ,可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封建法典,为以后历代法典的滥觞。
商鞅入秦主持变法革新时,携《法经》入秦,并在变法过程中将《法经》改编为秦律,史称 “ 改法为律 ” 。律字最早的字义是指定音的竹笛,转指音乐的旋律、节拍、节奏,具有稳定 、恒常、 “ 均布 ” 的含义。商鞅以律字取代法字,突出强调法律的普遍适用性、稳定性、必 行性,是稳定而普遍的规则。这对于秦国法制的统一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从此以后,中 国古代的法典都以 “ 律 ” 为名。

『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立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

B
当然是宪法

『叁』 辛亥革命后现代中国立法成就

封建时期法律,多是维护统冶者与官商地主的条文,比如清朝时如果一个奴隶与主人的妻子相好并发生性关系,奴隶就是死罪,主人如果知道后杀死奴隶,也只是挨几板子了事,清朝乾隆的一个妃子打死了一个宫女,由于那个妃子生的女儿很夺乾隆的喜欢,乾隆也只把那个妃子降为嫔,并赔偿了几两银子了事,后来那个妃子荣宠依旧。清光绪年间发生的福朱力案,都是封建时期法律偏坦达官贵人的有力佐证,辛亥革命后现代中国的立法成就就是废除了这些不平等的法律,让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肆』 我国立法,执法的成就

中共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方略和实行依法行政的原则,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依法行政,而依法行政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行政执法.行政执法和依法行政对于国家的法制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它标志着国家将与"人治"决裂.本文论述了我国在行政执法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指出存在问题.
公正是行政执法观念的核心.行政执法过程中,必须重视公正的价值导向,必须使行政执法的各个环节符合法的公正的要求.回避行政执法中正确的价值取向,将使执法成为专权和权力腐败的工具.为了根本地、全面地保证行政执法的公正性的实现,必须重视行政伦理的作用,明确行政执法公正性的价值评价标准,加强行政执法的机制.

『伍』 开皇律的内容和立法成就

其篇目与基本内容,以北齐律为蓝本,所谓“多采后齐之制”,其立法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开皇律》共计十二篇、五百条,其篇目是:名例律、卫禁律、职制律、户婚律、厩库律、擅兴律、贼盗律、斗讼律、诈伪律、杂律、捕亡律、断狱律。其中名例制罪名和量刑的通例;卫禁是保护皇帝和国家安全;职制是官员的设置、选任等方面内容;户婚是关于户籍、赋税、家庭和婚姻的法律;厩库是养护公、私牲畜的规定;擅兴是擅权与兴兵,保护皇帝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权;贼盗是指包括十恶在内的犯罪以及杀人罪;斗讼包含了斗殴和诉讼;诈伪是关于对欺诈和伪造的律条;杂律是不适合其他篇目的内容;捕亡上有关追捕逃犯逃兵等方面的内容;断狱是审讯、判决、执行和监狱方面的内容。
这种体例主要是仿照北齐律,但又对北齐律作了必要和合理的修改:
1 是修改了北齐律的部分篇名,将“禁卫律”改为“卫禁律”,“婚户律”改为“户婚律”,“违制律”改为“职制律”,“厩牧律”改为“厩库律”,突出了法律调整和保护的对象;
2 是删降“毁损律”,把“捕断律”分为“捕亡”和“断狱”二篇,并置于律典的最后部分,使程序法与实体法有所区别;
3 是按照封建统治的需要,对涉及实体法部分的篇目重新排序。
中国古代刑法典的篇目体例,经过从简到繁、从繁到简的发展过程,《开皇律》的十二篇标志着这一过程的完成,显示了中国古代立法技术的进步和成熟。这种十二篇的体例,后来被唐律所沿用。 确立封建制五刑
隋朝的刑罚制度在整个中国刑罚制度发展史上可谓简明宽平,具体表现在:
1 与《新律》相比,删去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罪一千余条。比《北齐律》的条数又减少近一半;
2 死刑种类只留斩、绞两种,废除了至北齐后期仍然存在的车裂(五马分尸)、枭首(砍下头悬挂在旗杆上示众)等死刑种类;3 进一步废除了前代的酷刑如宫刑(破坏生殖器)、鞭刑等,改以笞、杖、徒、流、死五刑为基本的刑罚手段;
4 在继承北朝刑罚体系的基础上,对流刑的距离、徒刑的年限及附加刑的数额均作了减轻的规定。
隋朝在《开皇律》中首次正式确立了轻重有序、规范而完备的封建制五刑体系即笞、杖、徒、流、死,其中:
死刑分斩、绞两种;
流刑自一千里至二千里分为三等,每等以五百里为差;
徒刑自一年至三年分为五等,每等以半年为差;
杖刑自六至一百分为五等,笞刑自十至五十分五等,每等均以十为差,民有枉屈得依次上诉至朝廷。
可见《开皇律》对百姓的压迫,比前代有所减轻。这种刑罚体系与残酷的奴隶制五刑相比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顺应了中国古代刑罚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发展趋势。
封建制五刑自此时确立后直至明清,一直为后世历代封建王朝所继承,成为其法典中的一项基本制度。 《开皇律》改《北齐律》“重罪十条”为“十恶之条”,使之成为镇压被剥削者的法律依据。
“十恶”是指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十种最严重的犯罪行为。它直接危害封建皇权、违犯封建礼教,被视为是封建法律首要打击的对象,因此被单独列出,置于《名例律》“五刑”条之后;并规定“大逆、谋反、叛者,父子兄弟皆斩,家口没官”,“十恶”犯罪不得被赦免等等。由于十恶大罪直接危害到地主阶级的统治和封建伦常观念,所以,凡犯十恶和“故杀人狱成”者,“虽会赦,犹除名”。
“十恶”中的谋反、大逆、不道、不敬等罪名在秦汉时早已有之,但其构成要件、量刑标准却不统一。南北朝时期,法律逐渐明确这些罪名的构成,并以最严厉的刑罚对其进行处罚。北齐律首次将其概称为“重罪十条”。
《开皇律》采北齐之制,将其中的“反逆、大逆、叛、降改为谋反、谋大逆、谋叛”,强调将此类犯罪扼杀于谋划阶段;又增加了“不睦”一罪,使十种罪名定型化,并正式以“十恶”概称。
自从《开皇律》创设“十恶”制度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均予以承袭,将其作为封建法典中的一项重要的核心内容,是有效维护封建统治的有力武器。
“十恶”制度从隋初确立到清末修订《大清新刑律》时正式废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余年之久,对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贵族官僚特权
《开皇律》通过“议、减、赎、当”制度,为有罪的贵族、官僚提供了一系列的法律特权。
“议”是指“八议”,即对亲、故、贤、能、功、贵、勤、宾八种人犯罪,必须按特别审判程序认定,并依法减免处罚。
“减”是对“八议”人员和七品以上官员犯罪,比照常人减一等处罚。
“赎”是指九品以上官员犯罪,允许以铜赎罪,每等刑罚有固定的赎铜数额。
“当”是“官当”,官员犯罪至徒刑、流刑者,可以以官当徒或以官当流,就是以官品折抵徒、流刑罚。
按规定,“犯私罪以官当徒者,五品以上,一官当徒二年;九品以上,一官当徒一年;当流者,三流同比徒三年。若犯公罪者,徒各加一年,当流者,各加一等”。
《开皇律》的“议、减、赎、当”制度,是融汇了魏、晋的“八议”、南北朝的“官当”“听赎”制度,再加上自己所创设的“例减”之制而成的。
这些规定赋予贵族、官员更广泛的法律特权,使之得以系统而稳定的司法保障;同时也使贵族、官员享有的法律特权固定化、法律化。

『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立法取得了怎样的进展与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立法取得了跨越式的进展与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立法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与成就,具体如下:

1、全面实施了免费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惠性的特点。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义务教育一直没有实现免费。1982年,全国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只有62.6%。2002年,全国仍然有8507万文盲,其中2000万是青壮年文盲。

2006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从法律的层面确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了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义务教育全免费是改革开放40多年乃至百年来中国教育成就的重要标志。

2、各级各类教育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我国小学升初中的比例只有60.5%,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数占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不足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55%。

2016年,我国的学前教育毛入园率77.4%,小学净入学率99.9%,初中毛入学率10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7.5%,均超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3、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基础教育中的片面追求升学率、择校热等问题日益严重,社会对教育存在的问题的不满也日趋强烈。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与此同时,官方和民间的教育改革探索也应运而生。

2016年,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高中各个学科的素养标准已经研制完成,这将对深化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教育对外开放取得重要进展

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同志就作出了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决策,提出“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从而形成了大规模出国留学的热潮。1978-1989年,我国共派出各类留学人员96101人。1989-2011年,各类出国人员214.9万人,成为全球最大留学生生源国。

2016年出国留学人数已达到54.5万人。在高等教育阶段,对外合作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有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到国际科研机构进行共同研究工作。

5、教育法治建设取得新突破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初步建立起一套包括从《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到《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条例》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从根本上扭转了教育发展“无法可依”的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旧教育法统被彻底摧毁,但在之后至改革开放前30年里,由于历史原因,新的教育法律体系并没有建立,教育发展严重缺乏法制保障,这种局面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得以逐渐改变。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方略,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更是依法治国的教育保障。

『柒』 60周年建设成就文章

据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 (记者陈菲) 为帮助广大网友充分了解6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由中宣部宣教局主办,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光明网、中青网等共同承办的“辉煌60年”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网上谈活动,28日在央视网举行。

活动受到广大网民极大关注,在1个多小时的视频和图文直播过程中,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达120多万人,网民留言1000多条。

中国立法工作成就显著

全国人大法工委研究室主任郑淑娜说,经过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宪法为核心,法律为主干,包括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及非诉讼程序法等七个法律部门,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三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为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到目前为止,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共229件,行政法规600多件,地方性法规8000多件。

郑淑娜说,通过立法不断完善了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提供制度支持。通过建立和不断完善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法律制度,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以关注民生、保障权利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各项社会制度,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法制保障。

政府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秘书行政司副司长胡振杰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政府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取得了显著成就: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取得明显进展;政府立法工作为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政府职能逐步转变,行政管理方式不断创新;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加强行政执法监督,行政执法行为得到严格规范;建立健全行政层级监督制度,对行政行为的监督不断强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

从1979年到2009年8月,国务院共提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法律议案231件,制定行政法规1133件(其中现行有效的682件);从1987年到2009年8月,国务院部门和有立法权的地方政府报送国务院备案的规章共26209件。

2001年9月,国务院开始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截至目前,国务院分四批取消、调整1992项行政审批,各级政府共取消、调整77692项行政审批。

胡振杰说,近几年来,国务院指导地方政府探索建立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初步形成了“四级政府、三级监督”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体制,有效地解决了“红头文件”“乱”和“滥”的问题。

法制宣传教育是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司法部法制宣传司副司长姜金方说,20多年的全民普法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致力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目前,8亿多公民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普法教育,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依法治省(区、市),95%以上的市(地)和县(市、区)开展了依法治理工作。全国开设法制栏目的省级、市级电视台有300多家,专门普法网、法治网有150多家,政府网站、新闻网站、门户网站基本上都开设了法治频道或栏目。“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全民普法的重要品牌活动。

“持之以恒的普法,使全体公民的宪法意识、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普遍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观念明显增强,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姜金方说。

『捌』 求中华民国的立法成就,重点放在六法全书上

回答:星星王子
新手
4月18日 10:13 1 、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2 年 1 月 1 日 孙中山

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民国成立, 1912 年 2 月 12 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帝退位,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从此废除。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同时成立临时参议院。 1912 年为中华民国元年,那么 1949 年为中华民国多少年?(教师介绍一下,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方法)。 1912 年 3 月,孙中山颁布了由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临时宪法性质。

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 年 3 月

3 、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

袁世凯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一个双手沾满了鲜血的刽子手。那么,他为什么要窃取革命果实,又是怎样窃取的呢?武昌起义后,英、德、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在武汉江面集中 20 艘军舰,阴谋干涉破坏中国革命。请政府在帝国主义督促下急忙起用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袁世凯反动势力的威逼下,孙中山被迫以请帝退位,袁世凯绝对赞成共和为条件,将临时大总统职位让给袁世凯。袁世凯便向清王室逼宫,宣统帝于 2 月 12 日发布诏书,宣布退位。 3 月 10 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4 月 1 日,孙中山被迫解除职务。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参加革命,特别是发动农民参加革命。所以,辛亥革命的胜利未能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玖』 我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版)取得的立法成就有哪些、存在的问题及未来修法建议!求解!

热点内容
民事诉讼法全文举证规定 发布:2025-05-29 07:43:28 浏览:251
法学概论上 发布:2025-05-29 07:28:06 浏览:529
强化司法监督制约 发布:2025-05-29 07:26:31 浏览:12
关于经济法总论 发布:2025-05-29 06:47:50 浏览:688
司法岛僵尸 发布:2025-05-29 06:40:39 浏览:61
国际经济法的实务书籍 发布:2025-05-29 06:18:01 浏览:969
河源劳动法最低工资 发布:2025-05-29 05:55:42 浏览:196
道德健康认识 发布:2025-05-29 05:51:25 浏览:842
法律援助是以下哪一种主体的责任 发布:2025-05-29 05:41:20 浏览:943
党建司法改革 发布:2025-05-29 05:41:19 浏览: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