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赞干布立法
1. 唐太宗的主要政绩是什么
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推行了府兵制、租庸调制和均田制,并加强科举制等政策。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其中魏征廷谏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晚年的李世民因国富民强,纳谏的气度不如初期,偶尔也发生误杀大臣的遗憾,但是大致上仍克制、保有纳言的风范。[3]
贞观时期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社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630年,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632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这一年的岁末,李世民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633年秋天再回来就死(古时秋天行刑)。633年九月,二百九十个囚犯全部回还,无一逃亡。那时的中国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职,人民安居乐业,不公平的现象较少,中国人心中没有多少怨气。丰衣足食的人不会为生存挺而走险;心气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极揣,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18]
2. 1解释:赤壁之战 2贞观之治是怎样出现的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正史版)
以曹操为宰相的东汉政府的统一中国行动,遭遇到激烈的反抗。军阀们当然不愿中
央政府恢复权力,他们很满意割据的现状。
曹操击败了袁绍后,把黄河以北诸州收置于中央政府控制之下。二○八年,再攻击
以襄阳(湖北襄樊)为根据地的刘表。恰巧刘表逝世,他的儿子刘琮投降。投靠刘表的
一支流亡军队的首领刘备,当时正驻扎樊城(与襄阳隔汉水相望的城镇),仓促南撤,
到夏口(湖北武汉)跟刘表的另一个儿子刘琦会合。中央政府部队尾追南下,打算一举
荡平刘备和盘据在江东(鄱阳湖以东地区)的孙权——孙策已死,由他的弟弟孙权继承。
这时候,双方的兵力;极端悬殊,政府有二十万人(对外宣称有八十万),孙权充分动
员也不过四万人,刘备、刘琦联军只不过可怜兮兮的一万人。刘备和孙权结盟,共同抵
抗政府的攻势。刘备进驻樊口(湖北鄂州西北樊口镇),孙权坐镇柴桑(江西九江),
派他的大将周瑜率领他所能投入战场的三万人,逆流迎战。政府二十万大军从江陵(湖
北江陵)顺流而下,双方在赤壁(湖北蒲圻西北)会战,政府军大败。这一战役最大的
影响是确定了分裂之局,中央政府再没有能力集结这么大的兵力。
——政府军统帅曹操以绝对优势而失利,我们检讨它的原因:一、军中正流行传染
病,使他的士卒一半以上丧失战斗力。二、曹操自以为天下已定的骄傲和由骄傲而产生
的严重疏忽。三、运气太坏,那时正是二○八年的严冬,一向都刮西风,偏偏在会战时
忽然刮起东风,使周瑜兵团得以顺风火攻,把曹操的战舰焚毁(民间传说是,全靠刘备
的智囊诸葛亮筑台祭天,上天特地“借”给他这一场本不应该有的东风)。
远在成都的军阀刘璋,因为受到北方五斗米教教主兼汉中(陕西汉中)郡长(太守)
张鲁的威胁,异想天开的想出一个主意,邀请在赤壁战役中获胜的主角之一的刘备,为
他抵挡张鲁。这是刘备做梦都梦不到的好运,他在大混战前期,始终弄不到一个根据地,
像流寇一样,四方投奔,正是穷途末路,竟有人把可以得到广大土地的良机送上大门,
使他迫不及待的满口答应。二一一年,他率领军队进入益州(四川及云南)。在跟张鲁
作过象征性的若干次战斗之后,明年(二一二),他随意的找到一个借口,跟刘璋决裂,
二一四年,他攻陷成都(四川成都),刘境投降。
二二○年,曹操逝世,他的儿子曹丕立即夺取政权,把皇帝刘协赶下宝座,一百九
十六年的东汉王朝灭亡。曹丕称他的帝国为魏帝国,把首都从许县迁回已经在安定中逐
渐复原的洛阳。当消息于明年(二二一)传到成都时,刘备一向以刘姓皇族的后裔自居,
于是他宣称继承刘协的帝位,建立蜀汉帝国。又明年(二二二),孙权在武昌(湖北鄂
州;稍后迁往建业·江苏南京)也宣布建立吴帝国。
三十一年改朝换代大混战,自上世纪(二)一九○年袁绍在东方起兵讨伐董卓,到
本世纪(三)二二○年,随着东汉王朝的覆亡,而告结束。
贞观之治:
贞观(公元627-649年)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公元626年8月,唐高祖李渊让位,李世民继位称帝,是为唐太宗,第二年,改年号为贞观。唐太宗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空前兴旺的景象,国力强盛,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因为唐太宗年号为“贞观”,所以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封建治世的楷模。�
李世民继位之初,国内仍面临着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边境地区形势紧张,东、西突厥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也不断骚扰、进犯唐朝边境。内地因隋末唐初的大规模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蔽,阶级矛盾仍然很尖锐。面对严峻的形势,唐太宗李世民很注意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隋炀帝败亡的历史教训,他感觉到民众力量的巨大。他以隋朝的覆灭为戒鉴,小心谨慎地治理国家,力求缓和阶级矛盾,避免人民起义。他对臣下说:“人君依靠国家,国家依靠百姓。刻薄百姓来奉养人君,就象割身上的肉来吃,肚子饱了,但身体也完了,人君固然富了,但国家也就亡了。所以人君的灾祸,不是来于外面,而是由自己造成的。”他还时常教育太子李治:“水可以行船,也可以沉船,百姓好比水,人君好比船。”他认为必须改变隋炀帝的残暴做法,实行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他的皇位才能稳固。他指出:“须以欲从人,不可以人从欲”。统治者应当“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地主阶级的国家机器,缓和阶级矛盾,才能维持和巩固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根据这种思想,李世民宽刑减法,轻徭薄赋,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和府兵制度,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李世民的用人原则是任人唯贤,选贤任能,他不拘一格地起用人才,从中央到地方选拔录用了一大批精干的官吏。李世民曾对魏征说:“选择官员,不能马虎,用了一个坏人,别的坏人也都来了。”因此他处处留心,“梦寐以求忠贤。”有一次,他让封德彝推荐有才德的人,过了很久,封德彝也没能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封德彝,封回答说:“我不是不尽心,实在是现在没有出色的人才。”太宗说:“君子用人好比使用器物,各取他的长处。古代能使国家达到太平盛世的人,难道是从别的时代借用人才吗?应该忧虑自己不能识别人才,怎么能断定今世没有人才呢?”
李世民最倚重的猛将尉迟敬德,原来是他的敌人刘武周手下的偏将,李世民打败刘武周后,归降李世民。后来与之一起降唐的隋将寻相叛唐,李世民的部将就把尉迟敬德抓起来准备杀掉,以免留下后患。李世民看尉迟敬德是个人才,就释放了他,并把他请到自己的府上,与他推心腹地长谈,说:“大丈夫意气相投,就竭尽忠心,这些小事不必计较了,我不会听信谗言,随便怀疑好人的。”还送给许多金银财帛。尉迟敬德十分感动,从此忠心耿耿。李建成曾用金收买他不成,不久又派人行刺他,他都毫不动心,始终追随李世民,并在“玄武门之变”中为李世民登上帝位立下了大功。�
魏征原是李建成的宫臣,在李氏兄弟争夺皇位的斗争中介入很深,曾劝李建成早日除掉李世民。李世民登上帝位后,不计前仇,对他委以谏议大夫的重任,专门负责向朝廷提意见,后来官任秘书监,参与朝政。�
公元629年,李世民下诏要百官议论国事,提出建议。中书将常何提了20多条建议,写得头头是道。李世民知道常何是一员没有读过书的武将,很惊奇他写出这样有水平奏章。便问他,才知道原来是他的朋友马周写的。李世民遂派人去请马周,经过交谈知道了马周原是个落魄书生,地位出身低微,但是李世民发现他是个治国的人才,便不计门第,马上任命他为监察御史,后来升任为中书令,主持朝政。�
由于李世民的用人政策十分开明,使其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有政治才能的将相和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形成了以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王珪、马周、张玄素、褚遂良等文人组成的领导集团。这些人为唐朝的强盛各显其能,各尽其力,这也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之一。�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魏征等人“直言敢谏”,成为一代政治风尚。这也是唐太宗文治成功的关键因素,唐太宗把君臣关系比作源头与流水的关系。他认为“君,源也;臣,流也”,“源清则水流”,“源浊而求之流,则不可得矣”。(《资治通鉴》卷152“唐纪”太宗贞观二年)为了保持“源清”,他要求臣下对他的过失一定要谏诤,他还经常鼓励臣下直言极谏。魏征、王珪、刘泊、褚遂良等人都是当时的著名谏官,他们所谏的内容,上自国家大政,下至宫廷琐事。魏征一人仅在贞观初年就进谏二百余事,并提出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著名论断。由于唐太宗能求谏纳谏,侍臣才敢于直谏,使一些有益的政令措施得以贯彻执行,也使不利的政令措施得以纠正,避免了许多过失。�
综观唐太宗统治集团,在贞观年间(627-649年)所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的政策和措施,对于急剧变化的唐初形势,起到了缓和、安定的作用。当时,监狱常常是空的,公元630年(贞观四年),全国判死刑的只有29人,人们即使外出几个月,也不用锁门。行旅往来各地,不必自带粮食,随时在路上可以得到供应。连年的农业丰收,也使社会越来越富裕。
贞观时期的武功也是唐朝时最盛的。贞观年间,唐太宗先是派兵灭掉东突厥和薛廷陀两个汗国,接受回纥的顺服,在大漠南北建立了一些都督府。接着,又挥师大破吐谷浑,灭掉西突厥,在西域建立起安西都护府。至此,消除了边疆的不安定因素,在西北地区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统治。唐太宗又对其它少数民族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较好的处理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646年,唐太宗还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巩固了西南边疆。同时开始收复辽东。这些轰轰烈烈的事业使唐太宗威名远扬,少数民族首领尊他为“天可汗”。
总之,贞观时期,唐王朝在较短的时间内把隋末乱世变成封建治世,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成为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效仿的楷模,唐太宗也被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有作为的君主和政治家而永载史册。
3. 谁能介绍一下西藏朝圣者
说,藏族将他们的存在归功于山南泽当山上,一个恶魔与一只猴子的结合,他们有六个孩子,长大后成为藏族六个部落的祖先。另人惊讶的是,这个传说早于达尔文的起源论整整一千多年。
至今,矗立于山巅,最早的藏式堡垒——雍布拉康,证实了虚幻中的神话:地处山南的雅隆谷孕育了古藏族文明。只是,这个早期神话无疑是苯教的起源,但被佛教挪用。
传说,三世纪的一天,雍布拉康上空,飘来一片祥云,忽然间一道金光闪过,天空中落下一本经书,挂在了雍布拉康的屋顶上。
二十八世藏王伏地叩拜,从此佛教传入西藏。
直到六世纪这个原始的雅隆谷王朝,才真正走出山南谷地,走进世界舞台。从小范围的雅隆谷领域,到中部西藏的大部分地区,这个王朝在困境中走过了一条漫长的路。
三十二世藏王,松赞干布的父亲朗日论赞,继续这种趋势,并打败了几个世纪以来一直骚扰大汉帝国边境的羌族。于是,西藏的影响深入到了亚洲腹地,但直到其子继位,西藏才真正从蛮荒走向文明。
松赞干布,这个马背上的领袖,带着一股蛮横的霸气,从印度北部,威逼到大唐的西部。终使大唐和尼泊尔在无奈下同意和亲。就这样,两位美丽的佛教徒走进了西藏历史,她们是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
在这两位王室的倡导下,具有独特西藏宫堡式建筑风格的大昭寺、小昭寺、布达拉宫相继建成,佛教从此扎根雪域高原。此时,印度发展而来藏文字,也开始运用于翻译佛经,并起草了法典和西藏早期史。甚至,立法规定不信佛教即非法。
吐蕃建立后,开始大量吸取盛唐先进文明,包括天文、医学、纸墨、造酒等诸多方面,更忘不了把汉文人作为文化成果引入西藏。如此,吐蕃文明跨入了一个辉煌的历史阶段。
两个世纪后,赤松德赞又爬上了马背,挥起了战刀。于是,土耳其斯坦、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乃至后唐,都有患上了“马蹄声响两腿颤”的怪毛病。这家伙更是厉害,拿下了甘肃、四川,占领了唐都长安,还控制着伟大的敦煌佛窟群。
到了赤祖德赞时期,便有了三块石碑:拉萨大昭寺外一块,唐都长安一块,唐蕃边境一块。至今,拉萨会盟碑虽字迹班驳却依然屹立。不久,吐蕃王朝因王室内讧和部族混战而分裂瓦解,出现了互不统属的地方势力。
四百多年,打的天昏地暗。
十三世纪,从蒙古草原杀出了一个重整世界山河的游牧民族。自此,成吉思汗横空出世。元朝帝国定都北京后,迅速建立中央高度集权,确定了西藏诸部归顺中国,并划入大汗皇子阔端管辖,西藏萨迦地方政权由此产生。
从此,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西藏,一个多么神奇的名字!一个充满诱惑力,让人痴迷的地方。
西藏,一个不可思议的名字!一个多少人可梦却不可及的地方。
西藏,一个顶礼膜拜的名字,令全世界朝圣者期待与梦想的地方。
来西藏吧,沿着朝圣者的足迹,会使你走向那古老而遥远的年代
4. 高中阶段历史需要记住的时间
1640年,英国工业革命爆发
1688年,光荣革命
1776年,美国独立
1779年,法国大革命
1889年,法国第二国际
5. 布达拉宫是谁修建的
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修建的。松赞干布是西藏历史上最重要、最广为人知的藏王。松赞干布的一生,功绩卓著,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促进了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松赞干布沟通了与内地唐朝的友好关系,推动了汉藏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松赞干布为加强与巩固政权,曾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迁都拉萨并建造布达拉宫;把西藏划为六大行政区域;推广佛教;创制文字;保护水利资源;开山修路以促进贸易,等等。这些对发展吐蕃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布达拉宫外观13层,高110米,自山脚向上,直至山顶。由东部的白宫(达赖喇嘛居住的地方 ),中部的红宫(佛殿及历代达赖喇嘛灵塔殿)组成。红宫前面有一白色高耸的墙面为晒佛台,在佛教的节日用来悬挂大幅佛像挂毯。
6. 布达拉宫的历史背景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时期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后,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特别在红山之上修建了共一千间宫殿的三座九层楼宇,取名叫布达拉宫。
公元631年(藏历铁兔年)布达拉宫由吐蕃松赞干布兴建。当时修建的宫殿有999间,加山上修行室共1000间,后因雷击和战乱遭严重破坏。
以后历代达赖又相继进行过扩建,于是布达拉宫就具有了今日之规模。独特的布达拉宫同时又是神圣的。因为在今天的中国,每当提及它时都会很自然地联想起西藏。
其中有2500余平方米的壁画、近千座佛塔、上万座塑像、上万幅唐卡。还有贝叶经、甘珠尔经等珍贵经文典籍。
7. 641年,松赞干布在拉萨的红山上修建了什么宫殿
布达拉宫 公元641年,为迎娶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在拉萨的红山上修建了布达拉宫
8.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_________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布达拉宫是当今世界上海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___第七____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布达拉宫是当今世界上海
9. 布达拉宫建于哪个朝代
公元七世纪三十年代,吐蕃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始建布达拉宫为王宫。
布达拉宫的基本面貌,主要是公元17世纪清朝属国和硕特汗国(和硕特王朝)时期固始汗和五世达赖喇嘛时期重建的白宫及其圆寂后修建的红宫,“此后历代达赖又相继扩建,终成布达拉宫今日之规模。”
据记载:公元七世纪三十年代,吐蕃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始建布达拉宫为王宫。当时修建的整个宫堡规模宏大,外有三道城墙,内有千座宫室。
松赞干布在此划分行政区域,分官建制、立法定律、号令群臣,施政全蕃,并遣使周边各国或与邻国建成姻亲关系或订立盟约,加强吐蕃与周边各民族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吐蕃社会的繁荣。布达拉宫成为吐蕃王朝统一的政治中心,地位十分显赫。公元九世纪,随着吐蕃王朝的解体,布达拉宫遭冷落。
经过1300多年的历史,布达拉宫形成了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主楼红宫高达115.703米,具有宫殿、灵塔殿、大殿、佛殿、经堂、重要职能机构办公处、曾官学校、宿舍、庭院、回廊等诸多功能的巨型宫堡。
宫内珍藏8座达赖喇嘛金质灵塔,5座精美绝伦的立体坛城以及瓷器、金银铜器、佛像、佛塔、唐卡、服饰等各类文物约7万余件,典籍6万余函卷(部),成为名副其实的文物瑰宝,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被誉为“世界屋脊的明珠”。
(9)松赞干布立法扩展阅读:
艺术特点
整座布达拉宫堪称是一座建筑艺术与佛教艺术的博物馆,也是中华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铁证。重大的历史和宗教意义 布达拉宫过去曾是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与西藏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赤尊公主和历代达赖喇嘛等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因而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宗教等意义。
珍宝馆藏
珍宝馆内展出的文物主要包括明、清两朝的典章文物,罕见的藏文经典,深藏的稀世文物。18日,记者走进了已完成文物布置的珍宝馆,看到展示的文物当中有9世纪的贝叶经、12世纪的白釉暗海螺纹碗、产于14世纪的铜制的八瓣莲花大威德金刚像、17世纪的桃形玛瑙杯和17世纪的乾隆御笔佛塔唐卡、18世纪的鼻烟壶等诸多珍贵文物。
10. 先学界认为 藏族文字出现在哪个朝代
藏族文字出现在唐朝时期。
藏文的创制
在松赞干布的治理下,吐蕃经济一天比一天发达,实力一天比一天雄厚。不过有一个大问题让他非常恼火,就是吐蕃当时有文字,但没有统一的文字,没有办法发布政令,没有办法书写法律,没有办法翻译佛经,也没有办法和周边邻近的邦国进行书信联系。不少国家派来使节,送来丰厚的礼品,还有用各种文字写的书信。吐蕃王臣们也给他们准备了回礼,不过没有办法写回信,只好通过翻译口头回答几句,就把使节们打发走了。
其实,松赞干布从继位开始,就想创制吐蕃人自己的文字,先后派出过几批大臣,带着大量的金砂、金粉,到南亚、西亚学习文字的创制方法。去的人,有的在途中被强盗杀害,有的在森林中被老虎吃掉,有的中暑得热病死亡。剩下几个,都是两手空空地回来了。
后来,松赞干布想起了一个能人,名叫吞米·桑布扎。他从小聪明伶俐,又有吃苦精神。松赞干布特意把他召进红山宫,鼓励又鼓励,嘱咐又嘱咐,说我们吐蕃没有文字,好比一个人没有眼睛,一个武士没有刀剑,走夜路没有灯。你一定要把造字的方法学回来,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情。他给吞米满斗金砂和金粉,让他带着作为拜师求学的礼金;又给他充足的龙脑、冰片、檀香木等药片,准备在途中祛暑防病。
吞米·桑布扎出发以后,松赞干布特意在吉雪沃塘北面的娘热沟口修筑了一座9层楼的宫堡,取名叫工噶玛如,准备吞米·桑布扎学成归来后,住进里面安心创制藏文。
再说吞米·桑布扎和他的同伴,离开了吉雪沃塘,经历千辛万苦,翻过冰雪覆盖的喜马拉雅山,骑着大象走出了老虎出没的森林,走遍南亚各地,最后找到了精通声明和文字学的大师婆罗门李敬,献上金砂金粉,恭恭敬敬地提出了创制文字的请求。婆罗门李敬被他的热诚和意志所打动,答应收他为徒。吞米·桑布扎在李敬身边整整3年,学会了梵文、乌尔都文等南亚文字,又学习了文字的创制方法,最后带着宝云经、宝箧经、大悲莲花经等经书佛典回到了吐蕃。
松赞干布热烈欢迎吞米·桑布扎学成归来,亲自把他送进北郊的工噶玛如宫堡,让他在里边集中精力创制文字。吞米·桑布扎住进去以后,从此闭门不出,像喇嘛修禅一样,独自一人在里边待了很多个夜晚和白天。终于有一天早晨,他派人报告:藏文已经创制出来了!松赞干布像捡到马头那样大的金子一样高兴,立刻带领各位大臣骑马赶到北郊。吞米·桑布扎已经把创制好的藏文字母大楷、小楷、大草、小草,书写在周围的岩石上。他说,我仿效兰扎文创制了藏文楷书体,仿效乌尔都文创制了藏文草书体,藏文字母共有30个辅音,4个元音,能拼写出藏人所有的语言,表达藏人所有的意思。松赞干布说,感谢大臣吞米·桑布扎,他为我们吐蕃立了大功,他给我们吐蕃人民带来了大恩大德。不过,文字只有吞米一个人会写会念会使用不行,它要在我们整个吐蕃范围里流行,特别是我和大臣们要带头熟悉和使用。今天我当着大家的面,拜吞米·桑布扎为师,第一个学习和掌握藏文。
从此以后,松赞干布把王政委托给几位大臣处理,自己住进工噶玛如宫堡跟吞米学习文字,据说这一学就是整整4年。在这期间,松赞干布不但学会和精通了藏文,还和吞米·桑布扎一起制定了十善法,这是用吐蕃文字写成和颁布的第一个法律条文,也就是所有藏人都要遵循的道德规范。
在一个吉祥的日子,吐蕃臣民百姓欢聚在吉雪沃塘,表演各种歌舞戏曲,庆祝藏文的创制和十善法的诞生。松赞干布亲自把吞米·桑布扎介绍给全体臣民百姓,称赞他是吐蕃了不起的贤臣。藏文古史《贤者喜宴》中这样写道:
藏人之中七贤人,
吞米高为第四贤,
七贤绝非一般高,
首位当推大译师,
藏人总抱大恩情,
焚香顶礼理应该。
藏文的三次厘定
每种文字创制之初都不可能十分完善,需要在运用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渐规范,日益完善,藏文同样有一个发展过程。据藏文史籍记载,藏文在历史上曾进行过3次较大规模的厘定规范,分别是8世纪中叶—9世纪初叶,9世纪中叶,11世纪初叶。
从8世纪中叶墀松德赞(730—797)至9世纪初叶墀德松赞(?—815)时期,是藏文的首次厘定规范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著名的九大译师,其中白若杂纳根据当时译语的发展和规范需要,编写了规范译语的翻译工具辞书《梵藏词典》。这是藏文辞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吐蕃赞普墀祖德赞(热巴巾,803—841,即汉文文献《唐书》所记的可黎可足)时,集藏、印著名译师,专设译场,统一译名,规定译例,校订旧译经典,新译显密经典,进一步对藏文进行规范。藏史称此为第二次厘定规范。这次规范中形成的藏文结构、拼写规则、创造新词语、表达新概念的规则至今未变。
对这次规范,藏文史籍如《贤者喜宴》中记载得比较详细,主要内容有:第一,颁布厘定新词术语的“法令”,确定工作主持人为钵阐布·贝吉允丹和定埃增二人。第二,确定了翻译的三大原则,即翻译要符合声明学理论原则;译文要忠实原文;译文要通顺易懂。第三,制定了音译、意译、直译和改译的方法。其中音译规定:难以解释的虚字词或声明理论不宜意译的采用音译;多义词不能按它的某一义来译时,采用音译;一些词意容易使人发生误解或有歧义的,采用音译。第四,规定4条注意事项。尤其规定,各译场不得按各自方言土语翻译和创造新词术语,必须使用厘定规范了的语言;若确要创新字词,必须理由充足而有根据,新创造字词必须由赞普下诏批准后,方能使用。
这次文字厘定,严格而谨慎,成效很大。当时噶瓦·拜则、焦若·鲁益坚参、相(尚)·益西德针等藏族译师与印度班智达孜纳弥札、达纳希拉对旧译典籍进行修订,同时就显密乘典籍如何译法提出了处理方法,撰写了《语合二章》,确立了声明理论与藏语文互相吻合而又易懂的翻译原则。还对藏文词汇不规范以及译语中存在的混乱现象,搜集整理编辑了一部标准的藏梵文对照词典《翻译名义大集》,共收词语9565条,分283个门类,此书后收录于藏文大藏经的丹珠尔部杂部。这一时期,吐蕃从天竺聘请了很多班智达来藏,与本土大译师一起,按照规范了的藏文翻译编写了丰富的文献典籍。
墀祖德赞时期对藏文的新规范,影响很大。目前通行的藏文基本保留了这一个时期修订后的文字体系。某些原则和规定,至今仍闪烁着光芒。如上述第二条内容完全符合现代翻译要求的“信、达、雅”三原则;关于音译的原则规定也完全适用于现代。
吐蕃末代赞普达磨的五世孙阿里古格王意希沃之子大译师仁青桑布(958~1055)同入藏的天竺班智达善护、德护、智护一起,共同修订文字,厘定新译语。藏史称此为第三次厘定规范。
藏族历史上的几次文字改革,采取了调整藏文字母体系、简化正字法、规范词语,并立法推行等措施,不仅促进了藏文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还对藏文的统一和推广应用,以及藏族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