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道德相对主义
『壹』 道德的相对主义和普遍主义的区别
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普遍主义是相对的。
道德普遍主义主张无论民族,宗专教,性别,性取属向,国籍,种族等因素,人性都有着共同的弱点。
道德相对主义主张民族,宗教,性别,性取向,国籍,种族等因素会影响道德的限度,道德只是在一个相对的范围内成立的。
举例,
在中国过去一夫多妻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是现在就是重婚,男方在外面有小三,这是一个会受别人指责的事情。这个就是道德相对主义主张的,随着文化因素的改变,道德的范围再改变。
美国一直指责伊朗啊,阿富汗啊,朝鲜啊等等国家不尊重人权,限制人权,这是因为这些国家在自己的文化影响得出的社会形态和美国所主张的自由民主不相符。而美国的逻辑就是道德普遍主义,认为所有国家都应该和美国一样讲究自由民主。它不承认这些国家的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对社会形象的影响。认为这样的社会形态是不道德,不合法的。
『贰』 道德相对主义的介绍
在哲学中,道德相对主义是一种立场,认为道德或伦理并不反映客观或普遍的道德真理内,而主张社会、容文化、历史或个人境遇的相对主义。道德相对主义者与道德普遍主义相反,坚持不存在评价伦理道德的普遍标准。相对主义立场认为道德价值只适用于特定文化边界内,或个人选择的前后关系。极端的相对主义立场提议其他个人或团体的道德判断或行为没有任何意义。一些道德相对主义者,例如存在主义者让·保罗·萨特坚持个人的、主观的moral core应该成为个体道德行为的基础。公共道德反映社会习俗,只有个人的、主观的道德表达真正的真实(Authenticity)。道德相对主义不同于在通俗文化中,人们经常将自己描述为“道德相对主义者”,表明他们接受其他人的价值。
『叁』 什么是道德相对主义
尽管道德相对主义的表现形式粼粼种种,但一般来说,其主要观点如下:不同社群不同个体的道德价值和道德观点是相对的,是各种各样的而不是绝对统一的。这里的“相对性”主要表现为,不同社群不同个体所作所为乃至其一切信仰所赖以存在的动力基础是有所差别的。按照道德相对主义观点,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和错,也不存在客观的是非标准。与此相反的道德客观主义,则对客观的是非标准深信不疑。
人们对待伦理和道德问题的现实态度与人们对待科学的一般信仰大不一样,如果把两者加以比较的话,我们会对道德相对主义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绝大多数的人都相信,自然科学(诸如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地理学以及它们的现代分支学科)为我们打开了认识自然界的一个又一个窗口,而且确实告诉了我们很多的东西。几个世纪以来,尤其是在当今这个时代,科学在自然界祛魅和认识世界结构方面大有作为、突飞猛进。不仅如此,科学似乎具有广泛的有效性和绝对的可靠性。不论人们的个性特点和文化背景有多大差异,自然界向来一视同仁,对那些真诚率真和脚踏实地的探索者们敞开门户。人们普遍认为,在某种范式主导之下,科学会像滚动的雪球一样日渐壮大自己的知识体系。当然,哲学家们则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科学的境况相当复杂且问题重重。但不管怎么说,把人们对待科学的这一普遍观点与人们对于道德的一般看法相比较,总会大有裨益。
与科学相比,道德总是缺少一种客观统一性。人们的道德信仰千差万别,诸如前文中那样的例子可以说是举不胜举。关于是非对错问题,不仅难以达到一致的意见,我们有时甚至以为根本就不可能达成一致的意见。因此,我们常常认为道德是一种纯粹主观上的问题。这可谓是道德相对主义的基本内容。在道德相对主义者看来,道德只不过是人们所具有的一种道德信仰能力,除此之外,什么也不是。说得具体些,在道德这个领域内,不存在像我们在自然界通过科学探索可以发现的科学真理那样的客观道德真理(准则)。
『肆』 道德相对主义的危害
道德在相对的位置上是最完美得没有危害
『伍』 什么是伦理学中的相对主义和客观主义
找到了情感主义论理学和功利主义伦理学,希望对你有用
伦理学中的情感主义:20世纪30年代,英美等国最流行的一种元伦理学,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史蒂文森,情感主义否认伦理学的科学地位,主张道德是个人情感的表达,否认道德的客观性,认为道德判断没有合理的或有效的根据,没有真假之别,不过是表示某种情感、某种愿望,伦理学不能成为知识,不是科学,只是情感的表达方式,如同宗教和艺术。伦理学中的情感主义带来了道德权威危机,使伦理学陷入了相对主义。
戴维.罗斯首次承认他攻击摩尔的功利主义或者说是伦理中立主义—这次非难是针对伦理中立主义方面的道德效果论。罗斯从一个重要观点出发,他讨论了好的行为和辩证给予效果论一些认同之间的不同(从行为范围)。他的攻击是基于自己的责任感,这样就可以很好的阻碍那并不很令人满意的物质上的责任和被认为一般很好的会做事的人的责任所带来的抵制情绪,从而做的更好。照自然的发展规律,其他类型的责任对这种发自内心的责任感都是例外---都是对效果论
『陆』 道德相对主义的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普遍主义
此二两者观点相对,如世界人权宣言就是道德普遍主义实践。同时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客观主义(moral objectivism)、道德现实主义(moral realism)和道德自然主义(moral naturalism)相区别。
尽管道德相对主义的表现形式林林种种,但一般来说,其主要观点如下:不同社群不同个体的道德价值和道德观点是相对的,是各种各样的而不是绝对统一的。这里的“相对性”主要表现为,不同社群不同个体所作所为乃至其一切信仰所赖以存在的动力基础是有所差别的。按照道德相对主义观点,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和错,也不存在客观的是非标准。与此相反的道德客观主义,则对客观的是非标准深信不疑。
人们对待伦理和道德问题的现实态度与人们对待科学的一般信仰大不一样,如果把两者加以比较的话,我们会对道德相对主义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绝大多数的人都相信,自然科学(诸如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地理学以及它们的现代分支学科)为我们打开了认识自然界的一个又一个窗口,而且确实告诉了我们很多的东西。几个世纪以来,尤其是在当今这个时代,科学在自然界祛魅和认识世界结构方面大有作为、突飞猛进。不仅如此,科学似乎具有广泛的有效性和绝对的可靠性。不论人们的个性特点和文化背景有多大差异,自然界向来一视同仁,对那些真诚率真和脚踏实地的探索者们敞开门户。人们普遍认为,在某种范式主导之下,科学会像滚动的雪球一样日渐壮大自己的知识体系。当然,哲学家们则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科学的境况相当复杂且问题重重。但不管怎么说,把人们对待科学的这一普遍观点与人们对于道德的一般看法相比较,总会大有裨益。 道德总是缺少一种客观统一性。人们的道德信仰千差万别,诸如前文中那样的例子可以说是举不胜举。关于是非对错问题,不仅难以达到一致的意见,我们有时甚至以为根本就不可能达成一致的意见。因此,我们常常认为道德是一种纯粹主观上的问题。这可谓是道德相对主义的基本内容。在道德相对主义者看来,道德只不过是人们所具有的一种道德信仰能力,除此之外,什么也不是。说得具体些,在道德这个领域内,不存在像我们在自然界通过科学探索可以发现的科学真理那样的客观道德真理(准则)。
『柒』 什么是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绝对主义同“相对主义”对称,一种把事物和认识绝对化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观点。它和相对主义一样,都把客观事物和人的认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完全割裂开来。
相对主义是一种认为观点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因立场不同、条件差异而相互对立的哲学学说。
相对主义只承认相对性,否认绝对性,绝对主义只承认绝对性,否认相对性。绝对主义把事物绝对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从来如此,永远如此,不承认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个过程可以转化为另一个过程。
绝对主义就是认为凡事都有规律,不会出现特例的信念。绝对主义者认为事情的真相是清晰的,确定的简单的。但现实中事情往往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复杂的。由于他们不合理的期望,绝对主义者在思考中缺少耐心因此会过于简单化和草率地得出结论。
而且,一旦他们下定决心,他们会比批判性思考者更加教条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说,他们不乐意去接受挑战他们观点的证据。一旦一条原则设定好,绝对主义者就会拒绝去接受意外。
相对主义的实质是:一个概念有确定的形象概念,但没有确定的抽象概念,那么此概念就是相对概念。像这样的概念就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能根据抽象概念的大小来相对的判断对与错。
(7)评价道德相对主义扩展阅读;
相对主义中的道德相对主义,道德相对主义强调道德都是相对的,当我们说“道德上正确的”这一个形容词时,它所形容的只是某一行为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而已。简言之,某一个行为A在X社会中是道德上正确的,但也完全可能在Y社会中是错误的。
因此,当我们说“行为A是道德上正确的”这句话时,我们要么是省略了“在某一个社会之中”这一个限定词,要么这个句子就不存在意义。也就是说,道德相对主义主张不存在所谓的“普世道德”,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标准。
道德相对主义的意义,道德相对主义的主张在当下全球化的环境之下似乎有着某种特别的文化意义——由于不同社会的道德评判标准不一样,所以不同社会道德规范之间应当相互容忍,而这种容忍的心态则为文化的多元性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捌』 道德相对主义的道德相对主义简介
一些道德相对主义者,例如存在主义者让·保罗·萨特坚持个人的、主观的moral core应该成为个体道德行为的基础。公共道德反映社会习俗,只有个人的、主观的道德表达真正的真实(Authenticity)。
道德相对主义不同于在通俗文化中,人们经常将自己描述为“道德相对主义者”,表明他们接受其他人的价值。
『玖』 【急求】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道德观各自的利弊!
资本主义自其萌芽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发展过程,它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自发产物,是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的体制。至今以来虽时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发生但是长期的向上趋势毋庸置疑,有目共睹。资本主义的理念符合了一个历史时期内人类的欲望和本能,人的自私,利己和欲望的无法克制,长期来看基本上对于资源的占有大多数人还是能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既有世家巨富沦为乞丐,也有白手起家平步青云。一种竞争性的公平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之中,弱肉强食,这一自然界的真理在人类社会中得以从某个角度的延续。这样的体制更能激发人类开拓进取的精神,居安思危的谨慎。但在物质还不够丰富的时代,这种体制导致了大部分人生活质量难以提高,不论经济发展如何剩余利润总是归于资本家,广大劳动人民总是挣扎在温饱线上。
社会主义,这一马列主义先哲们在理论上所推导出来的理想社会的初级版本。考虑到了资本主义对于弱者的过渡剥削,本着普及物质文明广泛性的精神,站在极弱者的角度认为一切公有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为了指导工农阶级进行革命活动的理论工具。其前提条件是人类道德情操的高度发达和物质的极大丰富。道德情操要高到摒弃一切财富观念,永久性推翻人类天性的占有欲,物质要丰富到可以满足所有人的大部分正常需求……这本身在目前看来我感受不到一点实现条件的可能性。而前苏联,东欧,包括我国所实行之共产主义,或者其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只得理论之形而未得其实质,本身更加接近于国家资本主义,公有的实质变成了国有,人民还是无法染指大部分资源。这种发展方式有利于集中精力办大事,国家利益至上,但是某种层面上忽略了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就历史发展而言,社会主义国家最后大部分体制崩溃经济停滞,不得不进行资本主义的改造……(汗……貌似反过来了不过事实如此,并非先进就是好的,而是符合需要就是好的,比如说把现在的大型器械拿到古代去,对于当时先进吧,可惜没给你动力,最后只是一堆废铁。)而我国在邓小平同志的英明领导下,走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但避免了国家的崩溃,而且大大促进了各个方面的发展(领导的水平就是高,比苏联那帮家伙强多了),但实际看来,我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实借鉴了许多资本主义的东西,同时又保留了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强大能力,从好的方面说是取二者之长。
简单说,社会制度要符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之分。邓小平同志也说不论什么猫抓老鼠就是好猫。当条件允许时,社会主义肯定更有利于广大人民共享物质财富,但是条件过于苛刻目前难见曙光。
再说与美国相比,我国不论是综合国力还是政治影响力,都还有相当的差距,但是我国的发展空间很大,并且常年保持着较高的GDP增长率,先不论我国的GDP增长之健康与否,总之肯定强于美国现在那种靠美元的强势地位狂印票子来攫取他国财富,狂卖债券来维持政府财政来得正常。当然美国也在反省,但现在美元的逐渐衰落已经成为趋势,现在的美国就好比百年前的英国,将逐渐丧失其既有的霸主地位。但是鹿死谁手还不是定论。世界上不止中美两国。中国想要取美国而代之也不止美国这一个阻碍。一切决定于后势的发展情况。我国国民奋发进取则大有希望。不过是资本主义
『拾』 如何评价道德相对主义
这个问题的换种说法就是,是否承认现代/后现代的生活中事实与价值的分离。
道德普遍主义的两种渊源,一个是古希腊式的自然正义,一个是亚伯拉罕诸教式的一神论,但是都在现代性展开之后被拆解的乱七八糟。
而道德相对主义本质上就是虚无主义,多数时候以实用主义的面目出现而已。
在这一点上海德格尔最高明,道德根本不在他的哲学体系之中,也就无所谓相对与绝对之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