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法律化例子
Ⅰ 法律角度和道德层次分析许霆案
法律的规定是社会道德规范的最低底线。
法官在做判决的时候肯定会加入个人的主观因素,只要他是个人就会讲求人情味,很多法律只规定了一个判决的范围,需要运用到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来做出最终的判决。
“许霆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利用银行ATM机出错取了十几万,一审判了他无期徒刑,二审只判了他5年有期徒刑。这个就是根据实际情节量刑过重,法律讲求人情味的典型案例。
(1)道德法律化例子扩展阅读:
法院改判,许霆由无期徒刑减到五年徒刑,减刑幅度很大,但大多数人仍不认可这个结果。
面对这样的反馈,如果说“司法和民意、舆论都没胜利”,是有一定道理的。尤其在司法方面,做出来的判决而不被主流民意承认,总会有点不尴不尬的意味,昭示着司法与社会存在着某种严重的分歧或“撕裂”状态。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案件似乎已经产生了“多赢”的实效。许霆个人和家庭不再面临随“酷刑”而来的悲怆境遇;司法面对舆论的汹涌冲击大步“后撤”,也赢得了“正视民意”、“表现出人性化”和“灵活性”等正面肯定之辞;
还有另外的类似案件,已被重判的服刑人可能因此案的“类推”而获益;因“技术故障”而涉案的后来者,将从此案后免遭灭顶之灾。如果以“无罪诉求”不被法庭接受论,民意的确没获大胜,但承认面对司法民意有所小胜,这一点还是客观的。
所谓的“胜败”都是相对的,讨论“谁胜谁败”的意义并不大。民意、媒体和司法、法律在“博弈”,这个博弈过程的产生和发展才具有重要价值。
曾有一种声音这样教训媒体和民众:舆论不得“干预司法”;“司法不应屈从民意”….而如今,许霆案的议论者告诉全体国民:国民就该“教训”司法,司法与法律最值得大家来教训。
这是一个重要的启迪。不被国民教训的司法和立法,即不属于国民所有;罔顾民意民智的法律,害怕舆论的法庭,那算什么东西。如果国民只有被司法整治、教训的份儿,它只是强加于国民之身的破烂而已。
今后,“事外人”必得更积极地通过媒体和各种舆论渠道去“干预司法”,这种干预将逐步使司法摆脱和避免“私法”的性质而成为属于国民的“公法”。
许霆是网络时代的幸运儿。此案放在前些年,被这样多的人关注、研究、议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那也算是一种另类的“司法独立”,即无所顾忌地草菅人命、滥施酷刑而不被大众了解和批评。
技术进步的确在改良我们的社会生活,改变了许多人的厄运---如果国家有意识地发挥现有技术运用于民主与法治,我们将聆听更多更强的福音。
更有一种不曾挖掘的深层含义:国民的“主体意识”已经觉醒并空前活泼灵动。当年一个“国家利益”大词就能令社会全体噤若寒蝉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
现在的人们,当听到“国家”、“国家机构”、“国家法律”、“国家财产”等强势话语时,不再立马就像遭了霜的茄子,他们立刻就联想到可以和强势话语“分庭抗礼”的理由,将重要概念涉及的事物放倒新标的天平上度量一番。
在和“国家”、“财产”相对的那一端,他们摆上的是生命、自由、和社会正义。从悄然无息到民意汹涌,到重新度量,一种称得起“革命”的状况发生了。
不仅如此,中国公众还在“议案”中还表现出了理性与精致。道德提醒与道德谴责---民事纠纷与民事责任---刑法应用与刑法面前平等,“主流民意”竟然对此认定的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Ⅱ 举个例子说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都是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石。法律是群体客观的底线,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行为规范框架,确保每个人的行为都在一个相对安全和可预测的环境中进行。它通过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规定了人们应当如何行事,违反这些规定会面临相应的法律制裁。
而道德,则更多地体现为自我主观统一的约束,它源于个体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和信仰。道德规范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它鼓励人们做出善良、公正和有同情心的行为。虽然道德没有强制执行力,但它能够引导人们在法律之外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在实际生活中,法律与道德常常相互交织,共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有时候,法律的规定与道德的标准是一致的,比如禁止暴力和欺诈等行为。但在某些情况下,两者也可能产生冲突,例如当个人的道德信念与法律规定相违背时。面对这种情况,人们需要在遵循法律的同时,努力维护自身的道德原则。
另外,法律和道德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法律可以通过立法过程反映社会主流道德观念,使之成为具有强制力的行为准则。而道德则可以为法律的制定提供价值导向,促使法律更加公正、合理。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一个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法律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共同为社会秩序和个体行为提供了指导。理解并尊重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Ⅲ 以法律与道德为话题的作文给几篇,好的再加30分!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在这个社会中,有许多行为规范约束着我们的一言一行,这就是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其实很简单,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细想一想,多为他人考虑一点,道德就会伴随在你的身边。
有一次,我和妈妈到银行存钱,银行里人头攒动,我和妈妈排了很长时间的队伍才轮到我们。就在我们走向柜台时,一位70多岁的老人忽然跌跌撞撞地走了过来。我开始还认为他是有什么东西丢在那里要拿回去,可他还没站稳,就发话了:“请问一下养老保险怎么取?”
我可不高兴了,明明是我们先来了,怎么让他先办起业务呢?而且这么大人了,先来后到这点道理不懂吗? 可妈妈却好像让着他一样,什么话也没说,而且还把身子往一边让了让。 妈妈的举动,更让我惊讶和气愤,难道妈妈也不懂这点道理吗? 妈妈好象看见了我表情的变化,就悄悄把我拉到一边,微笑着对我说:“你是不是有点不高兴啊?”我用劲地点了点头,气愤地说出了我的想法。妈妈的脸色立刻变得严肃起来,对我说:“你这就不对了。虽然先来后到是规矩,但是他毕竟是位老人啊!而且他跌跌撞撞,必然有重要的事情。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种道德的表现,所以我们必须要让着他,尊敬他。”我这才点了点头。妈妈的表情终于由严肃化为轻松,“如果你也是一位老人,你愿意为这么一件小事而和别人争吵吗?”我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 这是,那位老人的事已经办好了,正招呼我们过去。他这时向我们解释:“刚才真对不起,我有点急事,让你们久等了!”我笑着说:“没关系!这不算什么!” 同时,我也看见了妈妈赞许的目光。
可见,道德还能让社会更加和谐,幸福,美满。
但是社会上还存在一些不道德的事情。
最近,汶川发生了大地震,许多人为次慷慨解囊。但是,我在报纸上看见一条反面的新闻:“某地区奥运火炬手在绕过捐款箱后,把一只空的手放在箱子边,什么也没捐。” 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没有错,他们已经捐过了钱,只是几位记者没拍到照片,就让他们空大波,指责声,叫喊声,责骂声,不绝于耳。经事后调查,火炬手并着手再走了一边。这件事让火炬手很郁闷,人民很纳闷,也让社会充满了疑问,这记者怎么这样呢!我则感到很气愤,媒体本是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更加了解社会,却报道出这么一条消息,又和报假新闻有什么区别呢!这是拿灾区人们的利益开玩笑,是对火炬手的不尊重,是对社会的形象的严重损害!实事求是道德的基本表现,而这家媒体却连这点道德都做不到,还怎么再谈自己的信誉呢?
这是道德负面的例子,通过这件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做一个实事求是的人是道德的基本表现,我们要遵循它。
道德是做人的基本素质,我们要捍卫道德,宣传道德,实践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道德是一双手,推开封锁在心里的窗;道德是一扇窗,窗外是美好的天空;道德是一片天空,它孕育着无数纯洁的心灵。道德是社会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个行为规范,获得别人信任的一个标准。有些人以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很难,其实只要你去做了,就会发现其实也很简单,道德就是诚实守信用,不贪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记得有一次,我坐公交汽车去姥姥家给姥姥过生日,我刚找到一个位子坐下来,就看见一个老奶奶颤颤巍巍地走上车来,这时车上已经没有空位了,老奶奶的脸上露出一丝难色,我心理想:我该不该给老人让座呢?如果让了,别人会不会说我出风头?不让座,万一老奶奶站不稳,摔着怎么办。我心理就像有一个小天使和小恶魔一样:小天使说:“快给老人让座吧,做一个孝敬老人的孩子。”小恶魔说:“别听她的,万一让了座,别人说你出风头怎么办?再说了,坐这儿多舒服呀。”小天使说:“快给老人让座吧,老师上课时不是经常说要尊敬长辈吗?”“不让!”“让!”“不让!”“让!”这时,我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那是我上一年级的时候,我在校园里拾到了5元钱,我便交给了老师,老师夸我是个拾金不昧的孩子,虽然只是5元钱,但是,它在我心里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记……想到这儿,我便鼓起勇气对老奶奶说:“奶奶,您坐这吧老奶奶感激的对我说:“真是个好孩子。”我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我决定以后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道德汇成的一个个心灵,它们照亮起未来迷茫的路,未来属于我们,所以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中国人。
师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尊师是一种美德,尊师是一种优良传统,我们要发扬这种优良传统,我们要尊师。
一次我接到同学的电话,邀请我去他家。我一进他家的大厅就看到:“天地君亲师”这五个大字。“天地君亲师”,这里的“亲”就是“尊”的意思,而“君”指的是皇上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尊师,地尊师,君尊师,人人都尊师。你看,连平民百姓都尊师,由此可知,尊师是一种优良传统,我们要发扬这种传统,我们要尊师。
有一个故事,名叫《程门立雪》,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讲的是一位名叫杨时的学生,有一个问题不懂,就特地赶去请教老师。谁知老师正在睡午觉,他就让看门的门童不要打扰老师,自己冒着鹅毛大雪站在门外等老师睡醒,再问老师。杨时是一个尊师的典范。后来,杨时有了很大的成就,成了一位学者。古人都知道尊师,今人还不应该尊师吗?我们要向杨时学习,我们要发扬尊师的优良传统,尊敬老师。
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也很尊师。“徐特立”就是毛泽东的老师。后来,他参加了革命,参加了共产党,在革命队伍中得以锻炼成长,当了主席。但他永不忘师恩,在徐特立先生六十岁生日时,毛泽东主席给徐特立先生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毛主席多么尊敬老师啊!毛泽东主席也是尊师的典范。连伟人都这样尊师,由此可见尊师是优良传统,是一种美德。连伟人都这样尊师,我们有理由不尊师吗?
尊师可以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如果你尊师,老师就会喜欢你,就会把更多的时间给你,甚至把他所有的知识倾囊传授给你。有很多名人都是由于尊师,所以得到了许多知识,终而成为名人。就说前面的杨时吧,由于他尊敬他的老师,得到了老师的赏识,老师便把自己所有的知识向他倾囊而授,这就是杨时为什么会成为学者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由此可知,尊师可让人获益。学生以学为主,我们没有理由不尊师。
相反,有的人不尊师,让老师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从而冷落你,甚至不愿教你,对你爱理不理的,这样的学生总是一无所成,什么也学不到,空手而归,而后就痛苦地生活,平庸而去,给自己留下的是终身的遗憾。
从古至今,这样的正反事例数不胜数。它无不启示我们要发扬尊师这一优良传统,它无不启示我们要尊师。
同学们,为了我们拥有更美好的明天,我们一定要尊敬老师
Ⅳ 有哪些道德和法律相互冲突的例子
一个女的把自己刚几个月大的孩子送人了,还收了人家几万块钱。过了几年又想把孩子要回来,人家不给她就去法院起诉,理由是这家人没有办理领养手续。
Ⅳ 道德问题受到法律约束的例子有哪些
小悦悦事件就是典型的道德问题受到法律约束的例子。
小悦悦的离世,人们悲痛之余感觉到道德的力量不能够唤醒人的良知,于是便提出要用法律来制止这种悲剧的再次发生.问题是法律真能够替补道德的作用吗?起码现实社会是不行的,也没有证据显示这样做会得到广大的民意支持.法律的作用就是刚性的约束人的行为规范.违反法律,威慑性的后果,轻则失去人身的自由,重则剥夺人身的财产和生命.
法律的产生是基于经济发展而来. 简单的道德约束有时候的得不到某些人遵守,就需要一个国家机器来约束以及制服那些超越道德规范行为 的人.法律虽然可以强制人的某些行为规范.但是,一方面它不可能代替道德的作用,另外一方面法律也只能对超越了社会公认道德行为准则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道德,作为一个精神思想范畴,他的内在表现形式意识形态,修养,即人内心的内涵是可以从对外部世界的知与行的行为特征上面反映出来.法律内在表现即内涵是法律条文,人的社会行为广义的讲都要符合法律的刚性规定。那么人在实践对待社会是,非与善,恶采取何种行为方式,比如应该作为而不作为,只要不是违反法律条文,更多的层面就属于道德的修养和自律,应该讲人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对社会负有的责任肩负某种义务和责任,该作为而不作为,只要他的行为没有侵犯他人的权利,也没有损害他人的利益.法律是不能够处罚的,这是人的自由选择权利.只是在道德层面有义务实行的行为而不去作为.任凭事情完全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发生.社会舆论会给这类人群施加道德的压力.而将法律代替道德来强行约束人的行为规范将会达到相反的结果.道德的力量将会消亡.
Ⅵ 辩论赛法律比道德更重要的实例
法律是复最低的道德,也即制法律是保障道德底线的最后防线,从这一点来说可以找出很多法律比道德重要的事例,简单举以下几个例子:
一、关于人治和法治。我们知道,单纯靠道德约束是不可能形成一个民风淳朴的社会,而是必须要法律的制约,让人心存畏惧,同时光靠道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妥协性,标准也是因人而异很难把握,而法律的标准相对比较稳定和确定。
二、道德是不具备强制力的,对于某些人来说,特别是某些纨绔子弟,所谓的道德对他们基本无任何约束力,妄谈道德的话,其实犹如期待人人都成为君子,这也是违背辩证法的,所以对于这些顽固分子,是必须靠法律制裁的,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可以为道德所感化。
三、道德地位较高,是基于社会共同性产生的,但社会总需要一条底线,比如真善美的最低标准,比如做人的最低标准等等,这些从道德上基本无法体现,容易让生活价值观出现混乱,这就需要有一条绝对的红线让人无法逾越,那就是法律。
初步思路,可以继续探讨~
Ⅶ 法律与道德对社会关系的调整举出实例
法与道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离开了法与道德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就不能正确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法与道德(统治阶级的道德)都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归根结底是受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法与被统治阶级的道德相对立,而与统治阶级的道德相一致,起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的作用。一般说来,凡是为法律所反对的行为,也是统治阶级道德所谴责的行为;凡是为法律所要求的行为,也是为统治阶级道德所倡导的行为。
有些关系只宜由道德来调整,不宜由法来调整(如爱情关系、友谊关系)。有些问题必须由法来规定,而不属于道德评价的范围(如国家机关的职权划分,诉讼程序上关于计算期限等规定)。更多的社会关系由法和道德共同调整,但具体的要求可能又各有不同。
我国法律与道德的现状:
1、一国范围内的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都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的体现。
2、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相互渗透。忠孝节义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维护其阶级统治的道德规范,在其立法中体现为“十恶”不赦的大罪。在司法实践中,甚至是将儒家思想的教义作为办案的根据,《春秋决狱》一书就是其中的典型。
3、法与道德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孟子《离楼上》中讲到“徒法不足以自行”,它需要其它手段的配合,其中法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4、道德的状况制约立法的发展。
5、道德对法的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6、道德有助于弥补法律调整的真空。
7、法必须以道德作为价值基础。
8、法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Ⅷ 哪些道德义务演变成了法律规则
诚实信用本质上是一个道德规范。
①《民法通则》第四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回遵循自愿答、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原则”。
②《合同法》的第六条明确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力、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③《合同法》第60条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另外,缔约过失责任也是诚实信用道德规则的延伸。 这是道德义务演变成了法律规则的典型例子。 还有拾金不昧道德规范演变成了物权法中的“遗失物返还”规则。
关于义务
(1)广义的义务,既包括法定义务,又包括道德义务。二者是紧密联系的,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一些道德义务被国家认可为法律规范,成为法定义务。有许多法定义务,同时就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如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其他亦可)
(2)加强立法进度,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拓宽道德义务进入法律制度的通道,使社会走向有序、文明所必需的道德义务成为法律规则。
(3)树立权利义务一致性的观念,以主人翁的责任感,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法律鼓励我们做的,积极去做,禁止我们做的坚决不做,法律要求我们做的,必须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