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继受
A. 刑法是固有法还是继受法
1、固有法又称“母法”。根据法律的渊源关系对法所作的分类。指按照本国固有文化和法的历史传统所制定的法律。如罗马法、伊斯兰法等。
2、继受法是与固有法相对应的概念,继受法即主要参照、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立法而制定本国法。当今时代,一般法律都是固有法与继受法的统一。
3、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何种刑事责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刑法是固有法还是继受法的问题理解为是中国原创的还是从外国借鉴移植的。中国的法制史大部分是刑法史,从秦朝开始商鞅变法等,法家在统治阶级中占有重要地位,故中国的刑法主要是根据传统继承下来,而对外国借鉴的不多。但随着改革开发,出现了很多经济问题,所以出现了很多以前没有的犯罪,当然这也是我国自身经济发展所产生的。
5、从以上的分析,不能简单将刑法分为固有法还是继受法这种分类的。
B. 中国对大陆法系的继受及存在的问题
继受的主要是成文法为主的形式和以法官为主导的纠问式庭审。由于本身缺乏传统,所以立法缺陷比较多。同时由于社会主义法制本身缺少实践经验,同时继承了前苏联的一些立法与司法经验,也造成了很多问题。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私有制相关的立法。
还是台湾那边继受大陆法就比较完整和正统,是大陆借鉴的样本。
详细的。。。去期刊网上搜吧。。。
C. 试述唐律的特点及其影响简洁点的!急用,谢啦~~
唐律的特点及其影响。
唐律是中国古代法律发达的集中体现,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1.礼法合一。唐律将礼教伦理精神与国家刑罚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有力地维护了唐朝的统治。
2.科条简要。唐律全篇仅为12篇,502条,宽简适中,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3.立法技术完善。唐律在继受前代立法成果的基础上,具有结构严谨,用语概括、规范等特点,进一步明确了公罪、私罪,化外人犯罪等原则和概念。
4.唐律是中国传统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形成的标志。唐律在中国古代法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袭了秦汉立法的成果,吸收了汉晋律学的成就,表现出高度的成熟性,并且深深影响了宋元明清的立法。
同时,唐律不仅在中国古代法律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还对亚洲周边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朝鲜的《高丽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的《大宝律令》、越南李太尊时期颁布的《刑书》大都借鉴了唐律,唐律在世界法制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D. 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体制和立法机制是什么
立法频繁,法规数来量多、体自系庞杂,二重性明显。①法律内容上,继受法与固有法结合。②立法层次上看,普通法与特别法并存,且特别法优于普通法。③立法与司法层面看,立法表面上顺应了时代发展,体现了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原则,实际司法中,完全是赤裸裸的野蛮、专制、立法与司法的脱节。
E. 因不动产登记簿公信力而取得不动产是基于法律行为的继受取得还是基于法律规定(非法律行为)的原始取得
2009年修订民法典的物权编时,立法者专门在第759条中增加了规定不动产登记簿推定力和公信力的内容。该条第1款规定:“不动产物权经登记者,推定登记权利人适法有此权利。”第2款规定:“因信赖不动产登记之善意第三人,已依法律行为为物权变动之登记者,其变动之效力,不因原登记物权之不实而受影响。”
善意的范围及对善意的理解
1.非明知
2.不知或不应知
F. 所有权的取得有原始取得与继受取得,那类似通过实现抵押权,而获得抵押物的所有权的 属于哪种取得方式
你这个问题存在漏洞
我国禁止流押,实现抵押权的直接后果不是取得所有权
而让抵押权人获得所有权的约定,是在实现权利的时候,抵押权人和抵押人再一次的协议,所以肯定是继受取得
这样的话,你这个问题的意义,因为答案太明显,就不存在了。。。。。
如果要举例的话,想个其他的,不明白的追问
G. 关于公司继承权法律是怎么规定的
一、出资继受中对股东资格的认定问题
(一)出资继受的法律定位。
投资人认购或取得公司出资或投资份额,主要包括原始出资和继受出资两种方式,其中的法定继受出资作为继受出资方式之一,是指因继承、遗赠等特定法律事实的发生而无偿承受公司出资或投资份额的行为。虽然该继受出资与转让出资同属于投资份额在不同主体之间流转的一类法律行为,但由于基础法律事实的不同而导致具体适用规则会有所差异。因此,为了区分两者,法国《商事公司法》一般将出资转让行为称作“股份的转让(cession)”,具体是指“两个活着的人之间以特定方式所从事的一种活动”;而将法定的继受方式称为“股份的转移(transmission)”,系指一种“以遗产的部分或全部为基础的一种活动”。 [1]笔者认为,基于以上对法定继受特点的分析,将其称为“出资继受”更为恰切。
对于死亡股东其在原公司中的出资是否可被继承的问题,从国外的立法例看,对此多持认可的态度。如法国《商事公司法》第44条规定:“公司股份通过继承方式或在夫妻之间清算共同财产时自由转移,并在夫妻之间以及直系尊亲属或直系卑亲属之间自由转让”。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第15条第1款也规定:“股份可转让并可继承……”。2002年进行重大修订,并于2004年1月1日生效的《意大利民法典》第五章“公司法”部分中,第2469条亦规定:“(参股的转让)除非设立文件另有规定,参股可以在生者之间自由转让,也可以因死亡而继承。” [2]
由于出资继受是一类跨部门法的交叉性问题,因此除了在公司法上对其进行研究外,还需从继承法角度上加以剖析,以期立法最终设计的规则不至于偏重于任一部门法。考察继承法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各国的继承制度无一不经历了一个从身份与财产的混合继承到财产继承的发展过程;作为继承客体的遗产,其范围的演化也经历了身份权日渐式微与财产权日益扩张的过程。 [3]现代各国法律中的继承,是指将死者生前所有的于死亡时遗留的财产依法转移给他人所有的法律现象或法律制度。因此,继承是财产转移的一种重要方式。我国《继承法》第3条规定:“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条的规定:“公民可继承的其他合法财产包括有价证券和履行标的物为财物的债权等。”由于作为有限责任公司原股东出资的表现形式,出资证明书(又称为股单)本质上是一种可获得分配利益的凭证,故具有有价证券的性质,因此是可以被继承的,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理论争议——出资继受与资格取得之关系。
我国实务界对出资的可继承性并无多大异议,但对于因继承行为而继受死亡股东投资份额的法律性质却未有清晰的认识,争议的焦点在于:继承人继承了有限责任公司的出资或投资份额,是否就意味着其当然继承了死亡股东的股东身份?对此,学者中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赞成说和反对说。前者认为,从理论上讲,继承人可以按其所继承的投资份额成为公司股东,由于公司法禁止投资股东在公司登记后抽回出资,因此,为了维护有限责任公司和继承人的利益,法律也应允许继承人取得股东身份。而后者则强调,有限责任公司具有较强的人合性质,继承人要成为股东,须经其他股东同意,否则,继承人不能取得被继承人生前所享有的股东地位,也就不能当然的成为公司股东。探析其中的因缘可知,两大争议主要的立足点在于对出资继受与股东资格取得两者之间的关系定位不同。此外,更为关键的是,这其中还不可避免的涉及对股权性质的界定问题。鉴于此,笔者试从遗产继承及股权性质之基本理论点入手,以期作出更为细致的分析与推论。
H. 继受是什么意思
继受法是与固有法相对应的概念,继受法即主要参照、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立法而制定本国法。当今时代,一般法律都是固有法与继受法的统一。
I. 请评述中国法制发展由"固有法"向''继受法"的转变
中国固有民法作为客观规则起源甚早,作为一个法律概念则是一个“近代性词汇”,因为中国古代国家制定法是一个“化合物”(我们所说的近代意义上的各实体法规范、程序法规范在我国古代国家法典中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并无明确的区分),法律规则体系中有本末、先后之别,却没有公法、私法,实体法、程序法的决然区分。中国古汉语中有“民法”一词,见之于尚书孔传,而作为私法法典“民律”、“民法”之称谓则产生于近代翻译西方法律之时。19世纪七八十年代,同文馆化学教习法国人毕利干(Ana.role Adrien Billequin)翻译的《法国律例》之中,将《法国民法典》译为《法国民律》,开始采用“民律”一词指称近代私法法典;此后清末、民初民法典草案皆称“民律”草案。“民法”一词是由日文转译而来,20世纪初叶上海南洋公学译书院将《日本法规大全》(日本明治三十四年即1901年第三版)译成中文,其第三类法规为“民法”。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1912年一1928年,亦称作“北洋政府时期”)。虽然政局动荡,民主政治由激昂归于消隐,但是这一时期民事法律的发展是令人瞩目的。我们可以从大量的司法档案材料中发现,清末以来“固有法与继受法”的二元对立,为民国北京政府的时期法律家们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所打破:
其一,当时的大理院通过民事判例、解释例,以渐进的方式推进固有法与继受法的融合。中国自清末改法修律以来、解释例,以渐进的方式推进固有法与继受法的融合。中国自清末改法修律以来,由于内外患的压迫,法律界一直存在着一种借助于超前立法迅速实现法律的现代化的急迫心理。清末在较短的时间草订了《大清民律草案》,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则迅速颁行了民法典。而民国北京政府在16年的时间里,虽然也曾两次修订《民律草案》,但主要是通过民事判例、解释例来创制适合时代需要的民事法律规范。可以说,民国北京政府对中国固有法的改造和对西方民法的继受,都是采取“持之以恒,行之以渐”的方法达成渐进式的发展,而不是通过立法行为达到毕其功于一役的速战。当时法律家平和的心态,循序渐进的方法都值得我们深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