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利他道德

利他道德

发布时间: 2021-11-28 13:56:56

❶ 中国人所讲的道德的一个含义是利他。

对。利他的言语和行为是善,利己的言语和行为是恶。利他的念头是善,利己的念头是恶。利他是长远的利己。

❷ 什么是利他主义价值观

利他主义(Altruism,也可译为利他行为)源自于法文altruisme,字源可溯自意大利文及更早拉丁文alter,即其他、别人的意思。利他主义是一种无私的为他人福利着想的行为,在道德判断上,别人的幸福快乐比自己的来得重要。利他主义在许多思想和文化中是一种美德。我觉得价值观的判断标准不能是利己(或者说个人主义),利己(个人主义)只做为对现实的一种妥协或者可能达到最终价值观的手段来存在,而不应该是最终的人类价值观判断标准。利己的行为本身不具有不合理性,也不具有高尚性;但最终损害最终价值观(他人,集体)的损人利己带有消极性;个体本位,个人本位的自由主义者在探讨哲学与价值观问题的时候总是把人抽象成一个个单独的,互不联系的,抽象意义上的,精神意义人;而事实上,人不可能是抽象存在且互不联系的,人的追求与行为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必然要影响到他人,也就是说:人是先天的集体动物,而非是个体动物,如果一个个体的自由,带来的是他人利益的损害,乃至整体的约束,那么这种自由就不是真正的自由;佐证:迄今为止,世界上各民族各信仰各学派的道德体系中,尚没有一种认同极端个人本位的行为是道德的一种,它总是做为对现实的妥协或者实现其他价值的手段来存在;相反,我却发现世界上任何一种对真,善,美,正义的追求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他人本位或者集体本位身上的;将这种价值观延伸下去,我们发现,最终价值观的判断标准与前提只能是全人类的利益(我们且不论这种利益是什么,科学进步,自由幸福,还是别的什么东西);也就是从逻辑上说:1小集体的利益,要优于个人的利益,大集体的利益优于小集体的利益;全人类的利益优于任何一个大集体的利益;2但这里有一个迷思,要以最终判断标准,最优判断标准为基准;例如宗族式封建社会的确可以做到大集体高于小集体,小集体高于个人;但最终的结果不一定是每一个人的利益,也不一定是整体的进步3:判断一种社会革命或者说运动是否因为过于激进而造成了反作用判断标准是远期和长远,而非近期;

❸ 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

1、社会各成员之间联系是必然的紧密的;
2、社会具有较复杂的组织结构;
3、社会具有相对集中统一的价值取向、文化特征并得到成员的基本认同;
4、社会中有比较健全的生存和生产的职能和分工,具有对环境的适存度。
特征主要有:①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是由人群组成一定的文化模式组织起来的。②生产活动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进行生产。③任何特定的历史时期,都是人类共同生活的最大社会群体。④具体社会有明确的区域界限,存在于一定空间范围之内。⑤有连续性和非连续性。任何一个具体社会都是从前人继承下来的一份遗产;同时,又和周围的社会发生横向联系,具有自己的特点,表现出明显的非连续性。⑥有一套自我调节的机制,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机体”,能够主动地调整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创造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条件。指那些靠牺牲自身生存和生殖而增加其他个体生存机会和生殖成功率的行为。有些是表现型层次上的利他;有些是基因型层次上的利他;有些是彻底的利他行为,即表现型和基因型均是利他的。
利他主义是伦理学的一种学说。一般泛指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社会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的原则。19世纪法国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孔德首先把这个概念引进道德理论,并以它作为他的伦理学体系的基础。以后又为英国的斯宾塞等所采用。孔德认为,人类既有利己的冲动,又有利他的冲动。所谓道德,就是使前者从属于后者。又说,利他又必然以利己为基础。利他主义,只局限于超阶级的个人之间的关系,而回避了道德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没有也不可能规定个人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因此,利他主义实质上仍然是从利己主义出发的资产阶级道德理论。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已经包含并远远超过了利他主义的道德内涵,因此,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不再使用利他主义的概念。
所谓利他主义,就是一个个体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以牺牲自己的适应性来增加、促进和提高另一个个体适应性的表现。

❹ 什么是利他性

利他性指给予他人方便和利益不求回报。是为了使别人获得方便与利益,尊重他人利益的行为,出于自觉自愿的一种利他精神的有益于社会的行为。

利他行为分类:

1、利他行为按动机不同,可分为同情性利他和报答性利他。

同情性利他是出于对他人的同情、关心、爱心而产生利他行为;报答性利他是出于对他人或社会特殊的援助或恩惠的报答而产生的利他行为,或由于自己的过错使别人蒙受损失,受良心驱使而产生的利他行为。

2、利他行为按发生情境不同,可分为非紧急情境利他和紧急情境利他。

非紧急情境指生活中常见的、一般的、可预见的不带威胁生命财产的情境,如公共车上让座、帮邻居照看小孩、打扫公共卫生等。非紧急情境利他不会感到情绪紧张,没有明显的心理或环境压力,不需采取紧急措施。

紧急情境指日常生活中少见的、独特的、不可预见的带有威励生命财产的情境,如有人失足落水、突然触电、发生抢劫、忽然病倒、失火等。紧急情境利他往往措手不及,甚至惊慌失措、踌躇不前,常需要采取紧急措施或特殊手段。

利他行为的定义:

从利他行为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利他行为有如下几个特征:

1、以帮助他人为目的;2、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例如荣誉或奖品;3、自愿的;4、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其中第二个特征是利他行为的主要特征。如果某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火,而不期望得到什么回报,那么,这种行为就属于利他行为。

然而,人们利他行为的动机很少如此单纯。通常的利他行为既包含利他的因素。也含有利己的因素。

当一个慈善家大量捐款帮助穷人的时候,他可能也会期望在社会上获得声誉的回报。如此说来,利他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其中有些行为是以利他为手段、以利己为目的,有些行为有微妙的利己动机,有些是纯粹意义上的利他主义,即为他人的幸福而助人,丝毫没有想到自己的得失。

❺ 公德和利他主义有什么关系

公德是符合公共利益的品德,更倾向于自我心理的道德约束,一般在公共场合有人违反了道德底线,这时别人就会责问他,有没有公德心。而利他主义是纯粹的对别人好,像雷锋式的,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公德是一个人的最低底线,而利他主义要有奉献精神,比公德的层次要高,普通人也更不容易达到。

❻ 利他是什么意思

利他是指为了使别人获得方便与利益,尊重他人利益的行为,出于自觉自愿的一种利他精神的有益于社会的行为。

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原为佛教用语,给予他人方便和利益不求回报。现在指是为了使别人获得方便与利益,尊重他人利益的行为,出于自觉自愿的一种利他精神的有益于社会的行为。

人们通过采取某种行动,—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要,一方面又帮助了别人;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人们可能会不惜放弃自己的需要来满足别人的愿望。

(6)利他道德扩展阅读:

反义词:利己:

利己是有利于自己的意思,事物是否利己是由主体的目的决定的,对于主体目的的达成起积极作用的是有利主体的,反之则不是。

然而事物总是矛盾体,事物的发展总是伴随着诸多矛盾,主体的目的也不是单一或者单纯的,所以考虑事物是否利己是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的,对于特定的,具体的目的而言的,不能无所限制的谈事物是否有利于主体。

❼ 道德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

相互,但道德看不见,你指望别人和你一样是不可能的。
目的是利己,但实际是给没有道德的人用的。

❽ 利他主义产生的原因

(1)自然环境:良好的气候及环境使个体心情愉悦,往往会增加利他,而噪音等恶劣环境因素会减少利他。

(2)社会情境: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往往有负面的影响,在场人数越多,利他越少,独自一个时个体利他的可能性反而增加。这是由于他人在场,导致去个性化,使个体责任意识丧失;或者导致责任扩散。如果情境中出现助人行为的榜样,会产生示范效应,增加人们的利他行为。

(3)时间压力:时间紧张时会难于利他。

(4)利他对象的特点:被帮助者与利他者态度与价值观相似、未伤害过利他者或更有吸引力的人,更容易让人产生利他。

(8)利他道德扩展阅读:

一、利他行为特征

①以帮助他人为目的。

②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例如荣誉或奖品。

③自愿的。

④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其中第二个特征是利他行为的主要特征。如果某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火,而不期望得到什么回报,那么,这种行为就属于利他行为。然而,人们利他行为的动机很少如此单纯。通常的利他行为既包含利他的因素。

也含有利己的因素。当一个慈善家大量捐款帮助穷人的时候,他可能也会期望在社会上获得声誉的回报。

如此说来,利他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其中有些行为是以利他为手段、以利己为目的,有些行为有微妙的利己动机,有些是纯粹意义上的利他主义,即为他人的幸福而助人,丝毫没有想到自己的得失。

二、社会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晌

1、旁观者的数量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许多研究利他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旁观者的淡漠是特定社会情境下的社会心理现象。我们不要以为紧急情况发生在许多人在场的情况下,就一定会有人出来相助。事实恰恰相反,往往越多的人在场,越有可能没人出来相助。

2、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当我们遇到一个件事时,要对这件事的性质进行解释,即判断它是否属于紧急情境,我们要作出判断之后才能采取行。

当事件的性质模糊不清时,倾向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对事件作出判断,这种种对情境的判断受他人反应影响的现象,就是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这里面显然包括榜样的作用和社会影响。

热点内容
华为不遵守劳动法 发布:2025-05-24 07:50:19 浏览:502
法制化与法治化的区别 发布:2025-05-24 07:36:13 浏览:221
台中地方法院 发布:2025-05-24 07:34:44 浏览:471
如何认识民商法 发布:2025-05-24 07:30:20 浏览:813
民事诉讼法第93条的规定是什么 发布:2025-05-24 07:26:32 浏览:293
按劳动法孕妇要上夜班吗 发布:2025-05-24 07:26:31 浏览:44
法院起诉要带什么 发布:2025-05-24 07:26:27 浏览:991
李永升刑法 发布:2025-05-24 07:26:22 浏览:25
劳动法法定每月正常出勤 发布:2025-05-24 06:55:41 浏览:610
2009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真题 发布:2025-05-24 06:51:32 浏览: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