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法治建设主要特点
① 谈谈你对民主 法制建设的认识
② 民主法治建设的具体事例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
民主法治,不仅是一种遵循,一种追求,更已成为一种价值标准,一种行为模式,一道生活的阳光。
自从1996年我省作出依法治省决策,尤其是2005年提出“法治浙江”建设以来,民主法治就以它独特的方式向普通百姓的生活全方位渗透,给普通百姓以勇气、智慧、实惠,以及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美好明天的向往。
民主法治,如此贴近公民的生活,是因为它开始变得“看得见”、“够得着”、“用得上”——
立法可以参与。公开立法、民主立法大步前行,充分收集社情民意,集中民智,法律法规更加全面准确地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心愿,充分反映普通老百姓的心声和要求。
行政愈加公开。政务公开全面推行,权力滥用的代价越来越大,权力越来越受到制度的“刚性约束”。“合不合法”,成了更多官员的口头禅;“官不好当”,成了更多官员的共同感受。
司法不再神秘。只要您符合条件,就有机会成为人民陪审员,和法官一起坐上庄严的审判席。同样,只要您愿意,也有机会成为人民监督员,直接监督检察官的工作。
……
感受更深切的,或许还是农村群众:村干部选举,只要有能力,老百姓信任你,谁都有机会当选;村里大小决策,采用的是公开民主的方式,只要对村里的事情有意见或建议,谁都可以说上几句。村干部们的普遍反映是,村务全透明,村干部的一举一动,村民都看在眼里,谁还敢有非分之想?
从“民主恳谈”到“村务公决”,从“海推直选”到“自荐海选”……还有许许多多原本不可想象的事,在一件又一件地迅速成为我们身边的现实。我省民主法治建设的探索之广、进程之快、创新之多,令人叹为观止。
民主法治的信念潜移默化,民主法治的力量深入人心。这,给了我们信心,给了我们希望,给了我们一个值得期许的民主法治的明天:到那时,人人既懂得主张权利,又懂得尊重他人权利,人人都是民主法治的主体,人人都视民主法治为生命,为日常生活的习惯与准则,为文明与教养……
③ 谈谈你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
你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政府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
一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取得明显进展。1999年3月,“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载入宪法。为了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国务院于1999年7月召开第一次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并于11月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对推进各级政府依法行政作了专门部署。2004年3月,国务院又发布了指导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的纲领性文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要求、主要任务和措施,确立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这些年来,国务院以《纲要》的贯彻落实为主线,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依法行政,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是政府立法为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从1979年到2009年8月,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了231件法律议案,制定了1133件行政法规(其中现行有效的682件);从1987年到2009年8月,国务院各部门和有立法权的地方政府报送国务院备案的规章共计26200多件。
三是政府职能逐步转变,行政管理方式不断创新。2001年9月,国务院开始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截至目前,国务院分四批取消、调整1992项行政审批,地方各级政府共取消、调整77600多项行政审批。与此同时,各地方、各部门积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普遍建立了综合性行政服务中心,采取“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等方式,简化办事程序,方便人民群众;在网上开设办事窗口,实施审批,提供服务。
四是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加强行政执法监督,行政执法行为得到严格规范。1997年以来,国务院相继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综合执法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有效地规范了行政执法行为。
五是建立健全行政层级监督制度,对行政行为的监督不断强化。1979年以来,国务院逐步建立完善了行政复议制度。目前,全国每年通过行政复议化解的行政争议约8万件,及时纠正了违法和不当的行政行为,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1987年以来,国务院逐步建立完善了法规规章备案审查制度,一些与上位法相抵触的法规规章得到及时处理,有效地维护了法制统一。近几年来,国务院指导地方政府探索建立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初步形成了“四级政府、三级监督”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体制。
六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各地方、各部门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建立领导干部定期学法制度并认真执行,举办依法行政报告会、专题讲座,实行公务员录用和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考试,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进行依法行政培训,利用报刊、网络媒体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有效地促进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希望对你有帮助!给个好评吧,谢谢你了!
④ 建设民主法治的社会,公民应有什么样的素质
建设民主法治的社会,公民应有什么样的素质?这个肯定是要有积极的面对精神状态生活状态。积极的配合国家的一些法制。
⑤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民主法治建设取得哪些成绩多选题
没有发出来,
仔细看看
选择项发出来看看
⑥ 法治的特性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特征:政治性; 人民性; 科学性; 开放性
首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特征和本质属性、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由五个方面构成,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特征:政治性; 人民性; 科学性; 开放性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三者统一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包括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和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思想。
其次,法治国家其实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现。
第三,在社会主义法治理需要自己发挥,但前提必须是牢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知识,比如“三个至上”的精神实质和内在关系、“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内在一致性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等。
“三个至上”,即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和宪法法律至上,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总结。它既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又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丰富和发展。“三个至上”所蕴涵的精神,不仅体现了执政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理念,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深刻内涵,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党的事业至上是人民利益至上和宪法法律至上的根本保证,人民利益至上是党的事业至上和宪法法律至上的本质要求,宪法法律至上是党的事业至上和人民利益至上的实现方式。“三个至上”的提出,从政治体制、阶级本质和法治特征三个方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精神实质,划清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原则界限,标志着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⑦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根本特征和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根本特征,就是人人平等,人民当家做主。
⑧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是邓小平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贯强调民主和法制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民主是本质,是基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法制是保障,并明确告诫:“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可见,法治的概念,是民主和法制相结合,而同人治相对立。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民主政治的建设不能离开法治。无论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保障人民的主人翁地位,保证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与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
同时,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有法律制度的保障。崇高的思想道德的树立,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全民教育的振兴,文学艺术的繁荣,文化市场的治理,都需要政府依照法律给予支持和保护。而法律和制度的建设,人民学法守法程度如何,又取决于人们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
而且,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会稳定,安定团结,是我 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要保持稳定,就必须保证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各种破坏、犯罪活动能受到有力打击和有效控制,各种人民内部矛盾能得到正确处理,等等。
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⑨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三者的联系和区别
额。来这个说实话我是自不知道,但你诚心诚意的发问了,我也就大发慈悲的告诉你。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主建设,比如选个国家总理什么的让你投票,这就是民主。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就是以社会主义为中心按照法律来治理国家,至于民不民主我就不知道了。但是可以明确的说,中华上下五千年,并没有实际的民主,即使是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