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依法治国为什么既要借鉴
Ⅰ 结合当前形势,阐述依法治国的途径与意义
1、重构法治的人文精神基础。
2、重构法治的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基础
3、深入持久地开展普法教育,建立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1. 依法治国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完全一致。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各种法律,把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实现党的主张、国家法律与人民意志的统一。这样就把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了。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这是中国共产党治国方式的重大发展,也是党更加成熟的表现。
2. 实行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法制将人民的民主权利以及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民主生活、民主结构、民主形式和民主程序,用系统的法律和制度固定下来,并确保其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不受破坏和损害,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实现,保证全国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事业的权利,享有各项公民权利。实行依法治国,保障人民民主,既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又有利于保障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有序进行。
3. 实现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主体的活动,市场体系的维系,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都需要法律的规范、引导、制约和保障。在对外经济交往中,也需要按国与国之间约定的法则和国际惯例办事。实行依法治国,就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这种内在要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
4. 实现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看,从封建专制国家,到资产阶级民主法制国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体现。实现依法治国,是中国迈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
5. 实现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社会稳定、人民安定团结是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需要几代人艰苦奋斗才能实现的伟大事业,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前进的道路上也必然还有不少矛盾和困难。要保持一个稳定的局面,就必须保障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各种破坏、犯罪活动能受到有力打击和有效控制,各种人民内部矛盾能得到正确有效地处理。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最靠得住的办法就是实行依法治国。
Ⅱ 结合材料二,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说明依法治国为什么既要
第一,这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发展进步与人民法律意识提高需要较长时间; 第二,国家法律体制健全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社会主要矛盾、次要矛盾随社会发展不断变化,法律法规需根据社会发展情况及时制定、修订和完善,不可能一步到位; 第三,以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因从封建设社会体制快速进入社会主义体制,资本主义阶段时间较短,人民法律意识和认识还达不到西方国家人民的程度,需要在现有的体制下,坚持执行民主集中制管理与法制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但这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民对法制意识的提高而逐渐改变. 综上,个人认为,目前教育的主题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全民法律意识提升才是工作关键. 依法治国的要求有以下内容: 1、立法机关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制定和完善法律; 2、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 3、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4、公民要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因为在材料中只涉及全国人大、国务院、公民,所以就从这三个角度去分析就是了.答案如下: 1、立法机关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制定和完善法律.全国人大公布《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全文,并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说明全国人大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制定法律. 2、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2011年4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提请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说明国务院做到了依法行政. 3、公民要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针对《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广泛提出意见和建议,说明公民的法律意识普遍提高.
Ⅲ 从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谈我国的依法治国,另外还有什么借鉴意义
小说-西方哲学史 -第二十一章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既有趣而又重要的;——所以有趣,是因为它表现了当时有 教养的希腊人的共同偏见,所以重要,是因为...亚里士多德在他“政治学”一书里的基本假设,与任何近代作家的基本假设都大大 不同。依他看来,国家的目的乃是造就有...
www.xiaoshuo.com/readbook/0011019749_1606 ...
www.xiaoshuo.com
Ⅳ 论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对依法治国的借鉴意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德治为主,法制为辅的国家。中国奴隶制度时代,虽然有成问法,但是不向社会公布,以便奴隶主贵族临事议事,任意施刑。奴隶主还假借神意,执行天罚,来增加司法镇压的威慑力,到了西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治者强调“明德慎刑”,可以说这是中国德治的开始。从秦始皇开始,中国的法律得到了统一。秦朝重用一些法家的人才,让中国的法律突飞猛进,如申不害、邓析、商鞅、管仲、李斯、韩非等都是中国法家的开山鼻祖,又有后世的晁错,裴政等人延续了中国的法制,成就了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法系。但是中国古代因为是君主专政,导致了中国法律的内在不公。当时的法律引礼入法,礼法结合,法律以礼教为指导原则和理论基础,公开的确认良贱的法律地位,致使贵族享有公开的法定特权,又制定了特殊的法律程序来保证贵族们的特权,使本来严明的法制一旦遇见了皇权,就成为了一张废纸。各地的法律执行也完全是由地方执掌,导致了内外异法,法律条文一致而案件审理却大相径庭的局面。而法自君出,权高于法,君主始终掌握着国家最高立法权,一切法律法规都是以君主的名义下达,往往君主的饬令直接成为法律,历史上从无治君之法,所以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也因为皇权至上而成为了一纸愚民的空话。同时君主又享有全国最高司法权,所有重案、要案、疑案包括死刑都要由君主审核批准,但是家族氏族的本位思想又导致了中国古代法律中的偏私和保障贵族权益的不公。虽然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实际上是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根本思想,而以法治为治理国家的根本手段。道德的约束,是无法约束住所有人的,所以无论什么时期,中国几乎没有离开过法制,虽然某些阶段处于不完整的法律体系,但是法治依然存在。
中国古代法律最大的特点就是法自君出,狱由君断;“德主刑辅”已经成为中华法律思想体系最主要的支柱;另外还有刑民不分,诸法合体;司法和行政不分,行政长官兼管司法等特征。在许多情况下法律并不能完全的发挥出他的职能,在政治清明阶段,法律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譬如三国时期诸葛亮独揽朝政,“赏罚二十皆亲自过问。”内部的法律和政令都十分严格的执行,就连皇室内部都有所检点,“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篇出师表就能说明诸葛亮这位政治家对政令和法令的见解和看法。唐代更是中国法律盛及一时,太宗李世民让长孙无忌等人编纂的《唐律疏议》几乎是法律中的典范,它不仅仅是法律规束范围的扩大,而且他的条文也几乎是十分有文学价值的。到明太祖时期,是典型的严法治国时期,在这个时期的法律的执行,虽然有过苛,但是却使当时的官吏清廉不少。《大明律》规定:对于受财枉法的所谓"枉法赃",从重惩处。对于监守自盗,不分首从,并赃论罪,满40贯即处斩刑。对于执行监察职务所所谓"风宪官"的御吏,若犯贪污罪比其他官吏加重两等处刑。这是明洪武二十二年,撰定。洪武三十年,颁布修定后的《大明律》。该律脱胎于唐律,又不同于唐律。它总结了唐宋以来,特别是明初三十年封建统治与司法镇压的经验,增加和充实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所内容,是一部比唐律有所发展的封建法典。但是他的实行却使明初期的动荡平稳下来,而使战后的明朝得以修养生息。
到了清代,中国的法律更是将中央的权利集中到了极点,顺治五年制成清朝第一部完整的成文法典《大清律集解附例》,颁行全国,雍正五年颁布《大清律集解》,乾隆五年重修大清律,定名《大清律例》。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它在结构形式上与《大明律》相同,分名例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7篇,30门,436条,律后分别附以奏准的"条例"。清朝的法律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严刑峻法推行政治、思想高压政策,扩大反逆罪的范围及其株连范围,以"文字狱"的形式惩罚异端思想,推行文化专制政策,维护满族享有更大特权,使良贱同罪异罚,保护满汉地主阶级的财产所有权。
Ⅳ 我国为什么要依法治国,结合古罗马的法治精神 拜托,历史作业,回答要长一点
古罗马法治精神强调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其讲究注重法律与程序的精神以及罗马法巩固统治维系后世的作用于当今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借鉴作用。
Ⅵ 请运用唯物辩证法中最恰当的原理说明依法治国为什么既要借鉴人类优秀文明
①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同国家在实践中获得的 有关法治建设的正确认识都是真理,都对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可以为另一国所借鉴。
②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都有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任何一种模式都是基 于一定的国情建立起来的的,而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国情,因此我们不能照搬别国模式。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在依法治国的实践中,我们不能囿于既有认识,而应该不断发现 新规律,获得新认识以此推动依法治国实践的深入发展。
Ⅶ 依法治国为什么即要借鉴人类优秀文明,又不照搬别国模式
①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同国家在实践中获得的 有关法治建设的正确认识都是真理,都对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可以为另一国所借鉴。
②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都有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任何一种模式都是基 于一定的国情建立起来的的,而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国情,因此我们不能照搬别国模式。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在依法治国的实践中,我们不能囿于既有认识,而应该不断发现 新规律,获得新认识以此推动依法治国实践的深入发展。
Ⅷ 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根本保证。
(8)阐释依法治国为什么既要借鉴扩展阅读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国家民主法治进步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Ⅸ 为什么要实行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根本保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9)阐释依法治国为什么既要借鉴扩展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法治建设新成就:
第一,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部署,党的法治理论和法治纲领提升到新高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开创了治国理政新篇章。
第二,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光荣任务,大手笔勾画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愿景。
第三,强调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创新立法体制机制,实现立法民主化和科学化。
第四,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经济社会建设坚持民生优先、以人民为中心,形成并持续优化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依法行政稳步展开,探索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为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夯实基础。
第六,司法改革不断深化,在推进司法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司法职业制度和人权司法保障制度、防止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维护司法权威、健全司法权运行机制等方面都有重要举措。
第七,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法治文明成果,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推进法学教育教学改革,扩大法治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队伍。
第八,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另外,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科学系统地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工作布局和重点任务,这是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史上的第三次重大突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全面依法治国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