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用之
A. 赐教!那位解释一下道德经“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复结绳,复者,再返回;结绳,即上古结绳记事时代,那时民风古朴,为人类文明之始;用之,实行上古民风,简陋古朴、顺乎自然、无竞无争。“复结绳而用”的实际深意是:返回道的原先古朴无为状态。其古朴状态如同绳上之结,都是各自独立,不动、不相干扰,然而又相互联系一起。“而用”,其一是说,为道不能与内外事物发生联系,要将心神返回到昏昏默默、无天地人我的先天境况,弃绝先前那种思虑无已奔波不止状态;其二是说,为道之修应达到的道物状态,即是凝聚不动,不交接往来,停止一切演化。下之甘、美、安、乐四句,亦皆指此:不再有任何索需,食不需了,服不需了,居是老居,俗是老一套,安居不动,不再发生任何往来变化了。“而用”一词,使用得十分巧妙!越细细品味,味道便越发无穷。
B. 道德经·无之为用的译文
三十根辐条凑集到车毂的周围,正是因为它们拱成一个空壳,才成就了车的用途;糅合黏土制作陶器,正是因为它的中心是空的,才成就了容器的用途;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正是因为它的中间是空的,才成就了房屋的用途。总而言之,“有”可得利,“无”可为用。
C.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什么意思
埏埴以为器,来当其无,有器之用自。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翻译:和泥制作陶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出自《道德经》第十一章。
(3)道德经用之扩展阅读: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D. 麻烦哪位高手提供一下老子《道德经》中“之”的用法!万分感谢!!!
周所众知,抄自古至今的所有中外哲袭学,所要解决的无非是三个根本问题:一是宇宙和生命起源及演化问题,人们称之为哲学发生论;二是现实世界的本质与基础问题,人们称之为哲学本体论;三是社会与人生的理想问题,人们称之为哲学价值论。老子的道论把这三个哲学问题合在一起加以探讨。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于此,中国哲学的宇宙发生论基本模式便奠定了。他说:“道者,万物之奥。”“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由之,中国哲学的体用论而具雏形。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此,中国哲学以道为核心的价值论也正式建立。道,不仅成为道家、道教的最高信仰,亦成为中华民族心目中最高真理的代称。从古至今,多少圣贤志士都毕生竭力于求道、学道、闻道、得道、悟道、体道、行道、宏道,为的是使人生变得更有价值,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可以说,老子建立了一座道的丰碑,诸子百家环绕而敬仰之,得大道之滋润,用大道而生辉。换言之,老子的道论是超乎学派的,没有封界的,一切愿意穷根究底和需要安身立命的人们,都可以到大道里面去寻找答案。
E. 道德经·无之为用的介绍
《道德经·无之为用》是老子所著,这一章老子讲的是“无”和“有”的辩证关系问题。
F. 道德经·无之为用的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G. 弱者道之用(老子道德经)
弱者道之用的意思是大道无为,才能靠万物的自为无为无不为,正像黄老道家著作《吕氏春秋》所说:无智,故能使众智也。故能使众能也。无为,故能使众为也
H. 道德经·无之为用的解析
这一章老子讲的是“无”和“有”的相互关系问题。“无”和“有”并无矛盾,他们相互依存而统一,如同人的手心和手背,成为同一事物的二个方面,不可分离,它们统一而不对立。
老子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问题。车轮中间空无,可以用来放车轴,从而发挥车子的功用;瓷器中间空无,可以用来盛东西,从而发挥了瓷器的功用;房子中间空无,可以用来住人,从而发挥了房子的功用。
同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老子通过这三个简单易懂的例子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个物体,它有形的地方只是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设置的方便而已,而真正起作用的正是它虚无的地方。
所以佛家说“没有不二”,心经说: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也是类似的道理。
I. 道德经中"善用人者为之下"怎么解释
"善用人者为之下"的意思: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
出处:春秋版战国老子《道德经》
原文权节选: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译文: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叫做运用别人的能力,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
(9)道德经用之扩展阅读:
"善用人者为之下"的诗文赏析:
道之所以为道者的特质,即“道法自然” 。即自因、自源、自源,“道法自然”,即道随其道、自源、自源而不受任何干扰,即不作为。在这里,“法律”一词具有法律的含义。君王要以大地的无私承载和谦卑为法,以天的无私藏身为法,以道的本性为法,使道与自然统一。
此处之法乃道之法,它可以使天、地、人三界有序,并遵循道的法律来治理。高定一认为,这句话表达了古人的系统论。宇宙万物是一个整体。人、天、地、自然构成一个层次分明、结构完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
J. 道德经·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作品出处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