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道德认知
㈠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
㈡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和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异同
一、理论方法不同: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通过对儿童个体认知发展的了解可以揭示整个人类认识发生的规律,从而建构起他的整个学说“发生认识论”。
2、科尔伯格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虽沿用皮亚杰的方法,但目的却不像皮亚杰那样旨在了解儿童对行为是非的道德判断,而是借助道德两难的问题情境,希望了解儿童作出行为是非道德判断后如何说明其判断的理由。
二、特点不同: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发展,不仅表现在知识的增长上,更表现在认知结构的完善和发展上。图式的发展水平是人的认识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既是认识发展的产物,又是认识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2、科尔伯格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当时采用的道德两难(moraldilemma)问题情境,是要儿童们对“海因茨题”(Heinz'sDilemma)的故事作出判断并陈述自己判断的理由。
(2)皮亚道德认知扩展阅读
科尔伯格三阶段:
1、前习俗水平包括服从与惩罚定向和天真的利己主义阶段。处在这级水平的儿童,往往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而非常规的道德准则或社会期望来判断。
2、习俗水平包括好孩子和尊重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儿童已能理解维护家庭或社会期望的重要性,而不理会那些直接和表面的结果。
3、后习俗水平包括履行准则与守法和良好的道德定向阶段。儿童力求对道德价值和原则做出自己的解释,在评价时能超越普遍原则,考虑较多的是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道德准则。
㈢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第2节儿童呢,这应该就是发展理论的一些详细介绍。
㈣ 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划分为
皮亚杰认为,认知(或智慧)的发展是整个心理发展的核心,通过对认知(或智慧)发展阶段的描述,能展示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发展进程是一个具有质的差异的连续阶段,心理发展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格式或认知结构,前一阶段的结构是后一阶段的基础。他把个体认知发展的过程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依靠感知和动作来认知外部世界,即思维与动作密切相连。在10个月时,儿童获得了客体永久性概念,即当客体在他的视线中消失的时候,仍然认为客体是客观存在的。此后,儿童可以将自我从外界客体中区分开来。在该阶段的后期,儿童建立了初步的因果关系概念,开始认识到主体既是活动的来源,也是认识的来源。但儿童在这个时期还没有达到运演的水平,他们所具有的只是一种图型的认识,即仅仅是对刺激的认识。婴儿看到一个刺激,如看到一个奶瓶,就开始做出吮吸的反应图型的知识依赖于对刺激形状的再认,而不是通过推理产生的。
(二)前运算阶段(2~6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知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这一阶段思维的主要特征是: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重要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所谓守恒,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并没有发生变化。这个阶段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儿童能够完成从多维对事物进行归类的任务;思维具有了可逆性;逐渐学会从别人的观点看问题,意识到别人持有与他不同的观点和解答;思维不再局限于静止表象;儿童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四)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期)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儿童形成了解决各类问题的推理逻辑,由大小前提得出结论。不管有无具体事物,都可以了解形式中的内涵与相互关系。这一阶段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儿童的思维以命题的形式进行,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通过逻辑推理、归纳和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比喻或隐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水平已接近常人。
㈤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观点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感觉动作期,Sensory Motor Stage,0-2岁):1岁时发展出物体恒存性的概念,以感觉动作发挥其基模的功能。由本能的反射动作到目的性的活动。
2、前运算阶段(前运思期,Pre-Operations Stage ,2-7岁):已经能使用语言及符号等表征外在事物,不具保留概念,不具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能思维但不合逻辑,不能见及事物的全面性。
3、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思期,Concrete Operations Stage,7-11岁):能根据具体经验思维解决问题,能使用具体物之操作来协助思考,能理解可逆性与守恒的道理。
4、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思期,Formal Operations Stage,11-16岁):开始会类推,有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按假设验证的科学法则思考解决问题。
这四个阶段有以下的特色:
1、发展顺序不变,但具有个别差异。
2、具有普遍性(不具文化特别性)。
3、依赖认知发展,但可普遍化为其它功能。
4、各发展阶段都是在逻辑上有组织的整体。
5、各阶段的顺序是自然的阶层(所有成功发展的阶段都会有前面阶段的元素参与合作,但后一阶段比起前面的阶段,更加不同,而且更加统整)。
6、每个阶段,在思考模式上会表现出质的不同,而不仅仅是量的差异。
实际应用
父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用皮亚杰的理论来支持孩子的成长。教师也可以使用皮亚杰的理论来帮助他们的学生。例如,最近的研究表明,同年级和同龄的孩子在衡量基本加法和减法准确性的任务上表现不同。
处于认知发展的前运算和具体运算水平的儿童执行算术运算(如加法和减法)的准确性相似;然而,在具体操作层面的孩子已经能够以更高的精度完成加法和减法问题。教师可以使用 Piaget 的理论,通过与学生和学生家长讨论教学大纲,了解班上每个孩子在每个科目上的立场。
一个人的认知成长阶段与另一个人不同。认知发展或思维是一个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积极过程。智力进步的发生是因为每个年龄和发展时期的人们都在寻找认知平衡。要实现这种平衡,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已有想法的视角来理解新体验。
婴儿了解到可以用与熟悉的物体相同的方式抓取新物体,而成年人则将当天的头条新闻解释为他们现有世界观的证据。
㈥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对教育的启示。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一、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柯尔伯格据不同年龄儿童进行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性理论,被广泛的运用于现代学校的德育研究与教学,被誉为现代学校德育的“开山之父”。他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来推断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将个体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
1、前俗水平
儿童的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是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行为准则,包括2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定向。儿童根据行为后果判断行为是好还是坏以及严重程度,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处罚,没有真正的准则概念。
第二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儿童为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需要而遵守准则。人际关系被看作是低级对等的关系,不在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东西,能部分的根据行为者的意向来判断过错行为的严重程度。
2、习俗的水平
儿童为了得到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准则,规则已经被内化。因此,行为价值是根据遵守那些维护社会秩序的规则而达到的程度。
第三阶段: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能根据行为的动机和感情评价行为。尊重多数人的意见和惯常的角色行为,避免非议以赢得赞赏,重视顺从和做好孩子。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这个阶段儿童注意的中心是维护社会秩序,判断一个行为的好坏,要看他是否符合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
3、后习俗水平
又称“原则水平”,特点是道德行为由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普遍的道德准则支配,道德标准已经被内化为内部的道德命令了。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道德推理具有灵活性。他们认为法律是为了使人们和谐相处,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加以改变,认为反映大多数人的意愿或最大社会福利的行为就是道德行为。
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他们认为应运用适合各种情况的道德准则和普遍的公正原则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背离了自选的标准或原则就会产生内疚感。
二、对教育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1、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把道德判断的原则直接教给人们的方法并不可取,因为道德认知的变化乃是人们遭遇到某种道德上的冲突而引起的,所以,教育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被教育者注意到真正的道德冲突,思考用于解决这种冲突的理由是否恰当,发现解决这种冲突的新的思想方法。
2、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渐进的,因此,在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应随时了解儿童所达到的发展阶段,根据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特点,循循善诱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3、社会环境对人们道德发展有着巨大作用,因此在学校中要树立良好的公正群体气氛,这是道德教育必要的条件。柯尔伯格是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这一革命性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道德仅仅是社会道德灌输教结果的传统观点。
㈦ 简述并评价皮亚杰和柯尔伯格道德理论的异同
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1)品德的发展与儿童认知的发展阶段是一致的,认知专的发展决定着道属德发展的阶段
(2)总体趋势:他律到自律
(3)四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 岁~5 岁)?权威阶段(6 岁~8 岁)?可逆性阶段(8 岁~
10 岁)?公正阶段(11 岁~12 岁)皮亚杰认为,品德发展的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连续发展的.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品德发展具有固定顺序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儿童和青少年逐渐由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
要达到任何阶段都需要通过前面几个阶段,而且后续阶段高于前面阶段.
在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鉴别出了六个阶段.他将这些阶段划分为三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