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人为自然立法
A. “人为自然界立法”和“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辨析
这说法可以归于唯物主义的改造世界的那一章。
宇宙法则只有一个,就是弱肉强食。人类作为自然界的绝对强者,完全有能力为自然界立法。
B. 如何理解“人为自然立法”这句话 400—500字左右就行 急求答案 我可以追加分 谢绝
康德哲学的特点之一是调和和折衷,企图把唯物论和唯心论,唯理论和经验论调和在一起。一方面,他承认自在之物存在,“我承认在我们之外有物体存在”,“我们之外的物是已有的”,引起我们感觉的“实在的对象”存在。这是唯物主义的。但另一方面,他又说,我们不能认识自在之物,“只能认识自在之物的现象,而这些现象又仅仅是感性的表象。”他认为外物的很多属性并不属于自在之物本身,而仅仅属于它的现象,“这些属性在我们的表象之外没有单独的存在性”,他认为不仅热度、颜色、气味等属性是这样,广延、地位等属性也是这样。这又表明他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一方面,他认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是由自在之物刺激感官,引起表象,经过思维活动,造成知识。这是坚持经验论。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断言,有某些先天的知识,它们绝对独立于一切经验之外,是我们的认识能力固有的。他认为,知识一方面靠经验提供的材料,另一方面靠人的认识能力固有的“先天形式”。自然的规律不是自然界固有的,是人的理智给自然规定的,即所谓“人为自然立法”。这表现了他的唯理论倾向。康德哲学虽然有着二元论的特征,但其主要倾向则是唯心论的先验论。
具体到先验唯心论,在康德看来,人在认识对象时不单纯被动地接受对象,而是凭借自身的先天的认识形式——纯直观和纯概念把握和规定对象。通过感性直观(时间和空间),人能形成经验,而通过概念范畴,人则能形成普遍必然的知识。他认为一切科学知识都是这样形成的。他认为,自古以来,哲学认识论总认为人的认识要以对象为轴心,这是一种根本性的错误。实际上,对象之所以能成为对象,是因为主体的感性直观和概念范畴起作用的结果,因此他称对象为现象。没有认识直观能力和概念范畴的作用,对象还只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材料,还不成其为对象,所以他说是人为自然立法。康德称这样的哲学为“先验唯心论”,康德哲学以自我意识作为真理和实在的核心与原则,将方法论由主体围绕客体运转到客体围绕主体运转,此即康德所谓之“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之前,亦有类似尝试但全部失败,于是康德要做一种新尝试,即坚持对象必须符合知识的原则。这样,康德就完全改变了真理的标准问题,把哲学研究的核心从对象转向自我意识,认定自我意识的统一性(统觉)为对象提供普遍必然的原则。这就是所谓人为自然立法的原则。
C. “人为自然界立法”是主观唯心还是客观唯心
我的看法
如果抄这个“人”是指袭“我”,这就是是主观唯心,如果是指“人类”,就是客观唯心
主观唯心是以我心为出发点来判断事物的存在,例如风吹幡动,是因为我心动,我心不动,幡亦不动,心外无物,所以世界法则是由我来订的。
客观唯心是指世界本源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精神或原则,它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由它来制定世界的法则,非我也非物。所以,如果作为集合概念,人为自然立法,此“法”可以概括为抽象出来的独立的精神实体,作为自然界的法则,这应该符合客观唯心的判断标准。
D. 人为自然界立法是正确还是错误的观点
应该说是“天人对立”宇宙的必然抉择,也是西方实证科学乃至哲学的逻辑起点。正像天人对立的宇宙观将人定义为自然的主宰、而非自然的一分子一样,其观点一开始就站在了逻辑的悖论上了了。
E. 什么是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
康德所谓的“自然”是指人的认识能力所认识的“自然”。也就是说,世界是人根据自己的认识条件所认识的世界。而这些用以认识的工具如楼上所说,如时空范畴等,这些是属于康德所谓的“知性”(也翻译为理智)的。
所以,确切地说,是人的知性为自然立法,换言之,是人根据知性认识了这个世界。 而这个世界或自然只有必然没有自因,换言之,一切都在因果律之内,没有自因,自因属于理性范畴。而理性主要涉及道德领域,道德领域不属于康德所谓“自然”的领域。 康德所谓的自然是一个机械的世界。
(5)辨析人为自然立法扩展阅读
康德认为,人的知识有两个来源:感性和知性。这二者都是先验的能力,或者说是先天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就像人吃饭睡觉等等,都是与生俱来的能力一样。
感性能力提供感性直观的事物,康德哲学里称为直观的杂多,即杂乱纷多的式样。在康德看来,直观的杂多不过是时间和空间形式而已,只能作为知识的材料,本身不具备确定的意义,不能算作知识。
如同库房里的货物需要整理归类才能使用一样,感性的杂多,只有通过理性对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分析综合,形成概念,最后通过“判断”才够成知识。这种分类分析综合的概念规则,哲学上称为范畴。先验的知性作用就是提供范畴。
康德把研究感性先天形式的理论称为“先验感性论”。所谓“感性”,指人的认识的一种被动的接受性,也就是“直观能力”。
康德认为,当外在的对象刺激我们的感官时,在主体方面接受刺激印象的感受能力便开始活动,一切对象只有通过感性才能被主体接受,对象与主体感受能力处于一种直接的关系牛。因此,康德称这种认识是“感性直观”。
F. 人为自然界立法。( )
错误
自然界不止人类社会吧,还有其它的生物。人类又怎么给别的生物立法呢?
难道是:猪,你一定是要给人类吃的,不得反抗。
狮,你不能吃肉。因为你吃肉的话太危险了。容易伤人。
G. 辨析“人为自然建立法”
(1)这是哲学家康德的唯心主义名言。
(2)人与自然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是不以人和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们能认识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并利用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来指导实践改造自然界。
(3)“人为自然界立法”把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误认为人为自然界立规矩,人把规律强加给自然界,否认了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是唯心主义观点
H. “人为自然界立法”是什么意思
康德所谓的“自然”是指人的认识能力所认识的“自然”.也就是说,世界是人根据自己回的认识条件所认识的世界答.而这些用以认识的工具如楼上所说,如时空范畴等,这些是属于康德所谓的“知性”(也翻译为理智)的.所以,确切地说,是人的知性为自然立法,换言之,是人根据知性认识了这个世界.而这个世界或自然只有必然没有自因,换言之,一切都在因果律之内,没有自因,自因属于理性范畴.而理性主要涉及道德领域,道德领域不属于康德所谓“自然”的领域.康德所谓的自然是一个机械的世界.
I.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是什么哲学观点
这是主观来唯心主义观点自。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即规律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主观唯心论或主观唯心主义是一个哲学理论。其提出某主体的心灵,如其感觉、经验、意识、观念和或意志等是世界中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外部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9)辨析人为自然立法扩展阅读
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主观唯心主义把主体的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意识世界中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意识体的主观精神所派生的,它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精神是本源的、第一性的,而外部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片面地极端的理解主观唯心主义会导致唯我论。主观唯心主义把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自我主观精神的显现和产物。
实际上就是认为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由每个自我的主观精神决定,没有每个意识体自我的主观精神,也就没有外部世界上的事物,即客观世界依赖于主观精神而存在。
中国陆九渊心学的“吾心即是宇宙”,英国贝克莱的所谓“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即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J. 辨析题: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康德(1724-1804)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他认为,自然界的规律是由人们的悟性规定的,“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也就是说,规律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这是一种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但是这种哲学思想的出现,却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奋进精神。
康德生活的年代正是欧洲启蒙运动所掀起的新文化浪潮风起云涌的年代。启蒙思想家冲破宗教神学的束缚,“朝人本身走去”,奏出了关于人的赞美诗,将人抬举到崇高的地位,但人并不是靠膂力过人,而是靠精神和智慧闪光征服世界。康德的思想深刻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他一生致力于将哲学变得更贴近生活,追寻一种将真、善、美与信仰、希望、仁爱合为一体的完美人生,并且相信人类可以做到。
康德认为,我们的知识都是由两种因素构成的。一种因素是知识的内容,即构成知识的材料。这些材料的来源是十分清楚的,它们就是我们的感觉所提供出来的那种经验,它是我们接受在我们之外东西的刺激而得到的。知识的另一个因素是由知识能力本身产生出来的,这些因素不能归于经验,而是根植于心灵本性之中,是人的认识能力本身所拥有的一些永恒的必然性法则,早已作为一种先在的东西潜在于人的理性之中,并在实际的认识活动中实现地起着作用。这种作用的实质在于:在思想中按理性先在的这些永恒的必然法则要求组织由感觉提供的经验材料,将它们结合成为一个有秩序的整体即知识。这就是说,由认识能力所贡献的因素使得人类的理性不止步于一堆堆支离破碎的材料面前,而是以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将自身那些普遍必然的法则赋给那些零散的材料,将它们装配在一起,我们就获得了关于经验的完备知识,这也就是人们期待的那种可靠的、有理性根据的知识。因此,康德认为,人们不是在自然界中发现秩序,而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规定,将秩序和法则赋给自然界,是人为自然立法。这就是那句著名的“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康德的这个哲学思想终结了休谟哲学所导致的对科学知识可靠性提供质疑的怀疑主义情绪,重新将人对科学和理性的自信还给了人。康德的哲学思想代表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反映了启蒙运动健康积极的方面,因而构成人类灿烂文明史中光辉的一页,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以各种形式影响着人类思想史的发展。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感慨万端地赞誉像康德这样的大思想家:“大思想家们真是凤毛麟角,千万人心里未必能择出一个大思想家来。他们是人类的灯塔;如果没有他们,人类就要流落在迷茫无际的星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