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亵渎道德经

亵渎道德经

发布时间: 2021-12-02 16:16:50

Ⅰ 道生万物所属的哲学派别

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传统的观点认为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这里的“道”是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的客观精神,是这种客观精神演化出了万事万物,所以是客观唯心主义。
但是从“万物负阴而抱阳”的观点看,我觉得它应该是唯物的观点。阴阳二气是物质的存在,因此这里的“一”应该是指“气”,是二气的和谐(“冲气以为和”)创造了万物,和谐是二气相互作用、运动的规律问题,应该是客观的运动规律。

Ⅱ 为什么说老子是迦叶尊者

老子-迦叶尊者化身,孔子-水月童子化身,颜回-明月儒童化身

摘自《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世界成就品第四》
-------------------------------------------------------------------

今天想起来一个中国道教的这公案,来对你们大家讲一讲。这个公案虽然不是佛教的,但是也没有跑到佛教外边去。因为佛教包括一切的宗教,没有哪一个宗教是在佛教外边的,都是在佛教裏边。就是你骂佛教的宗教,毁谤佛教的宗教,都是在佛教里边包括著,没有跑到佛教这个教义的外边去。因为佛教的道理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十方三世。既然这个样子,那麼无论你信佛不信佛,都在佛教里头包括了。

因为这个道理,所以就道教的道理,我们也可以讲,尤其道教这个老子。老子你们各位知道是谁呢?老子就是迦叶祖师来的,来做的老子。因为他愿意修头陀行,愿意做一个特别的样子,所以他化身并不是迦叶祖师自己,他化身来做一个老子。那麼这个孔子呢,他是这个水月童子来的,也是佛的一个弟子。那麼颜回啊,都是。

就他们要到中国来开辟中国这个大乘佛教,所以他们几位先化身来到中国,提倡这个道教的理论,提倡这个儒教的理论,将来好和这个佛教合而为一。所以有的人说儒释道三教是一家,这也有一种的这麼个理由,但是他们不完全了解,只知道个皮毛。

儒释道三而一?一而三
摘自《水镜回天录白话解.贤圣篇》上宣下化老和尚著述
--------------------------------------------------------------------------------------------
佛教和儒教所不同的地方是,一个提倡世间法,一个是出世法;
可是出世法是由世间法而达到的,并不是离开世间法而有出世法。
孟子说过:「道在尔,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法在显,而求诸密;人在勤,而求诸懒。」後面这两句是我说的,不是孟子说的。「求诸懒」,懒是懒惰。
孟子是亚圣,以继孔子之道为志,提倡王道,贬斥霸道。而孔子则是中国空前绝後的大圣人,也可以说是先知先觉者,也可以说他有相当的来历。孔子为什麼生在中国?本来孔子前生是佛教裏边的水月童子,也就像善财童子一样;而中国的老子──道教的祖师,就是佛教老迦叶的化身。孔子是水月童子化身;颜回呢,就是佛教裏头的明月儒童化身。
为什麼迦叶祖师化身成老子?为什麼水月童子化身做为孔子?为什麼明月儒童化身成颜回?这就是因为佛教大乘根性的因缘到了中国,所以这一班佛教的菩萨就争先恐後地到中国,为的就是给佛教开路。他们把佛教的马路先修好了,那麼等佛教传到中国,这一些大乘根性的人就容易接受。不然,佛教传到中国时,一般人也没有学道教,也没有学儒教;那麼佛教虽然高深,也没有人懂,也没有人接受,是很费力的。於是老迦叶也不辞辛苦,先到中国化身做老子。怎麼叫老子呢?因为他一出生头发也白了,胡子也白了,一出生已经就老了,所以叫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他到中国来,不断地努力提倡道教,而不说是佛教;水月童子呢,就提倡儒教,就这麼开了两条平坦的道。所以等到以後佛教传到中国,就水到渠成,很多人都接受佛教的道理。中国的儒教就譬如小学的学生刚刚入学门,所研究的都是小孩子容易懂的道理。那麼以後就升到中学,中国道教的道理就譬如中学的课程。中学读完了,就要读大学,那麼佛教的课程就是大学的课程,所以儒、释、道三教是三而一,一而三。小学是为中学预备的,中学是为大学预备的,大学是为所有想要深造学问的老百姓而预备的,所以有小学、中学、大学。佛教可以说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一所大学。
虽然这所大学在这儿,但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进大学,还有很多人连字都不认识的,所以有很多人不认识佛教,不知道佛教是什麼,也就是这个原因。因为虽有小学也有中学,可是所有的小孩子不一定都能进得小学;所有该读中学程度的学生,也不一定完全会进中学,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在中国来讲,儒教是小学的课程,其他的宗教可以说都是中学的课程,而佛教是包罗万有,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所以说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佛教的大学。那麼其中不认字的人、不能进大学、不能进中学、不能进小学的人还是很多。
儒教的孔子也有五眼六通,他也具足相当的智慧,智慧渊博,所以孔子出生的时候有麟吐玉书的祥瑞之相。孔子说:
「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他说我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要学习了生脱死的法,可是虽然有这个志气,还没有真正下决心。
「三十而立」,等到三十岁时,才下了决心,一定要修行了。
「四十而不惑」,等到四十岁的时候,他一切的怀疑、疑惑、迷惑都断了,所以说不惑。不惑就是不动心了,也就是孟子说他四十不动心一样的道理。什麼事情不动心?财、色、名、食、睡不动心了。财,他也不贪,适可而止;色,他也不贪;名,他也不贪;食,好东西他也不贪;睡,也不贪睡觉。不惑,也就是不迷惑了,般若智慧现前了。
「五十而知天命」,等到孔子五十岁,真正得到宿命通了。这个天命也就是宿命通,他能知道做人的生命哲学是什麼;也知道人的宿命──人的过去生是怎麼回事。
「六十而耳顺」,等到六十岁时,他有耳顺的功夫了。耳顺,在一般世俗人所讲,可以说是有天眼通、天耳通了。一般世俗人说千里眼、顺风耳,也就是天耳、天眼的作用。
「七十而从心所欲」,等到七十岁了,他得到了漏尽通。得到漏尽通,那麼这时他的工作完成了。他为了把佛教的路给铺好,所以要讲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八德;又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又讲明德、新民、止於至善这三纲领,把佛教的路给开了一半。
格物,什麼叫格物?我们一般老学究、老读书人都懂的,就是要把自己的物欲革去,革除你的习气毛病,你的妄想。这物欲就包括你的嗜好,包括你所放不下的东西,这些都是一个欲,都要革除去。你能革除物欲,然後你的智慧才能开朗,才能现前,所以要致知。致知又要诚意;你诚意了,然後就正心;你能正心,然後修身。你心若不正,身就不能修,意若不诚,心也不能正,这是一套的,一步一步的。身修,然後家也齐、国也治,这就是孔子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可以说包括世间法和出世法的意义。
不过儒家只知道世间法,而不注重出世法,所以它是个小学;它讲五伦八德,兄弟父母祖有五伦,八德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就把佛教的路给铺了一半。道教呢,又把佛教的路铺了一半;道教就叫人去欲断爱,不过没有像佛教说的那麼肯定,道教说: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无,惟见於空。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的这个神是好清净的,可是人这个心就不老实,像只马猴,跳上跳下,向南跑向北跑,所以说「心马意猿猴」,心像匹马,意像只猿猴,它是不老实的。「人心好静,而欲牵之」,人这个心是好清净的,可是欲念在那儿牵著它,叫它不清净。「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就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 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惟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等到这个「寂无所寂」了,欲岂能生?你清净到极点,澄清到极点了,自然就没有欲了。「欲既不生,即是真静」,这就是一个真正的清净。
佛教和儒教所不同的地方是,一个提倡世间法,一个是出世法,这出世法是由世间法而达到出世法,并不是离开世间法而有出世法。
所以一般人都赞叹孔子,无论是他的学生也好,或是一般的社会人士也好,都说他德配天地、道贯古今,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博学多能,学的也多,能力也广。
所以各位学佛法的人,先要把道教、儒教的道理也弄通了,然後你对佛法的道理,自然就迎刃而解。

── 一九八四年六月二十八日?讲於金佛圣寺
那些有德行的祖师大德能说出这个事,肯定不会凭空而说,敢说这个都是有修为的高人.,不凭典籍也有神通可以观察明了.... 等我们有了五眼六通的时候,自然就知道,不去修行永远也不会知道.

Ⅲ 《道德经》三章,到底应该怎么理解,为什么有人说是“糟粕”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内。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容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如果社会上没有恭维有才华的人,就不会导致老百姓相争,如果珍贵的东西大家都不认为他是珍贵的话,那么就不会偷窃之人,不显耀引起贪心的事物,就不会导致民心迷乱。所以圣人的治理原则就是:要使人民都虚心待人,使人民衣食充盈,使人民没有野心,使人民身体强健,全民都形成了谦虚谨慎不出风头、安居乐业不欲壑难填的风尚,即使其中有个别的“聪明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社会就不会不太平了。这里的“无为”是有特定的含义,不是无所作为。“为无为,则无不治”就是说你的行为达到了“无为”的境界,天下就没有你管治不了的事情。

Ⅳ 亵渎是什么意思呀

亵渎的意思:轻慢;不尊敬。

拼音:[ xiè dú ]

引证解释:萧乾 《一本褪色的相册·随感录》:“经不住这种考验,就会出卖灵魂,亵渎圣职,辜负人民的重托。”

笔画:

近义词:藐视、轻渎

一、藐视[ miǎo shì ]

轻视;小看。

引证解释: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二章:“光战略上藐视敌人还不行,还要作到战术上重视敌人。”

二、轻渎[ qīng dú ]

亦作“轻黩”。轻慢亵渎。

Ⅳ 亵渎好不好看

不看完亵渎你会后悔的.真的好书.
从埃丽西斯死后亵渎就入正轨了.到沉默的温柔,在地狱中仰望天堂,罪与罚的后半截,黄昏之十二乐章,盛世年华,七日之书,都很经典
很多人看了亵渎之后,都对亵渎中的神没有任何好感。认为这是一群邪恶的神。应该有更好的神来管理人类。 我认为写出这样的神才是烟大的高明之处。并且,我认为如果真的有神,那神就该是这样的存在。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此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仁在这里的意思是仁爱,仁慈,对百姓的仁义。刍狗就是草扎的狗,以前祭祀时用草扎的狗来代替活的狗作为祭品,祭祀完如同废物,随意丢弃。整句话意思是,天地没有好恶的意识,也不怜悯万物,任其生长,自生自灭。 在亵渎这本书中,那些神明们就是老子说的天地。对他们而言,人族、兽族、精灵族和猪狗牛羊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他们的食物,他对某个种族好,施他们以恩惠,并不是他爱这个种族,而是像我们喂猪喂羊一样要把他们养的更肥再杀掉。谁的信仰之力强,饲养成本低。那他们就会更倾向于谁。这和我们优选培养瘦肉猪是一样的。很可惜,罗格在的这个位面作为饲料,神的投入产出比已经不合算了。所以神才会想要灭掉这个位面,也就是淘汰掉这个不长肉的猪,再来培育新的猪罢了。 在神的眼中看来,人的地位还不如我们眼中的蚂蚁——毕竟我们和蚂蚁之间只是体型和力量的差异,但都在同一位面上。神们无论怎样对人,都不是人类可以评判的。他们的作为,已经超越了人类的道德规则。 人要是不服气,那可以像大小罗那样去造神的反。但他们成为神以后,同样会以和现在这些神同样的态度对待低阶位面的生物的。 这就是神的规则,也是生存的规则。 人为了生存,可以杀猪屠狗。因为人需要它们的肉做粮食。 神不需要吃猪肉,维持他们生存需要的就是信仰之力。在他们眼里,人不过是他们诸多食物的一种。等同于人类眼中的猪马牛羊。人类养猪为的是吃它们的肉。神照顾人类也是为了吸取信仰之力。人想换口味的时候,可以把猪都杀掉,换羊来养。对神来说,他们想换口味的结果,就是把这个位面变成遗弃之地。 一切为了生存,有力量才能生存得更好。这才是最高法则 说到这里,我想讨论一下亵渎这两个字的真正含义。 每个人脑中对亵渎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对我而言,看了这么久的书感到烟大的眼界明显要高于一般的网络小说作者。亵渎这本书并不是一本纯粹让人意淫过瘾的书。烟大在这里面一直贯彻着他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单纯为了点击率讨好读者。 人类作为地球之上唯一的统治者,生物链的最高端已经很久了。在可预见的很长时间,也看不到地球上会有什么物种能取代人类的位置。久而久之,人类就把自己放到了一个非常自我陶醉的位置。自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主宰,自己有权利,有力量来支配世间一切。我们对待猪马牛羊的态度就是这样。 我们饲养的猪狗牛羊们没有自己的意识,所以不能想到自己的命运是完全掌握在人的手中,也不可能知道最后等待自己的就是厨房。所以他们能习惯于在猪圈里打滚,在山坡上啃草。满足于自己的处境。 这些是我们眼中看到的。我们理解猪羊们的使命就是做人的粮食。对他们来说,人每天多给他们几盆猪食,猪们就会非常开心。但这真的是猪羊们的想法吗?人类不知道。也不想去知道。喂猪,养猪,杀猪,吃肉,这一切天经地义。 作为人来来说,自以为比猪羊们高明的地方就是人有思想,有感情。但如果世间还有比人更强大的存在,像我们对猪羊一样对待我们,我们会怎样去想呢? 烟大在这里就是做了这样一种假设,如果,有一群更高等的生物把人类作为食物圈养,人类一旦觉察到会怎样想?有什么举动呢?大多数人其实是意识不到这一点的。他们就像我们喂的猪一样浑浑噩噩,得过且过。而他们一旦知道了真相会怎样?这一类人的反应就是愤怒,委屈。我们信仰的神为什么会这样待我们?为什么不对我们好?他们却没有想一下既然人可以如此待猪,力量远高于人的神为什么不能这样对待人类? 实际上,这就是一种亵渎。人自己亵渎了自己的道德观。只能自己伤害别的生物,却不能有更强的生物来如法炮制。 还有一种人,他们认识到了自己的地位和处境,但他们并没有像普通人一样自怜自艾,而是认识到了问题的实质。为什么人可以拿猪作食物?因为人的力量远高于猪。为什么神可以拿人作食物?同样是因为神的力量远高于人。 力量决定一切! 你的力量达到了神的境界,那你同样有资格像神一样行事,并且,你也别无选择地只能像神一样行事! 大小罗、休斯教皇们对这一点完全清楚,所以他们的口中才不会说什么好神坏神之类无聊的话。他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提高自己的力量。 亵渎这本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力量决定一切。当你的力量提升到一个足够高的高度时,原来你所处的低端环境中存在的各种道德准则对你就完全不适用了——这里烟大换了一种说法,道德准则变成了空间法则。 这就是亵渎。是对现有道德规则的亵渎,也是实现自身提高的必然之路。 对应现实生活,同样如此。道德准则只适应于那些没有力量的弱者,这是对他们的一种保护。但对真正的强者而言,力量才是一切。

Ⅵ 道德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正在加载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理解:
大家都为了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美和善的标准,就都故意做作的追求形式上的美和善,就会让别人认为你虚假、伪善,反倒招致别人的厌恶。
因为包括美和善、有和无、难和易等等都是相互转化、对立互补的统一常态存在。每个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而人的心中一旦固化某种善恶标准,甚至追求自己理念中的所谓完美,就会给自己带来精神压力、痛苦,甚至终生无幸福感。其实人的内心,就是人处的社会。

所以人们认识事物就应该考虑到矛盾的对立统一,不能片面的给某种举动下定义。

因为“名”的这种物极必反的转化随时存在。
比如整个社会的价值观、甚至某些伟人都定义:“给乞丐钱是一种善举”。如果每个人都给乞丐钱,一定会养成乞丐不劳而获的错误价值观。那么给乞丐钱就不是善了,而是一种纵容的恶举,如果那个乞丐是伪装的,那你极有可能被骗或者受害。而且当你给乞丐钱后,看到别人不给乞丐钱,那么不给钱的那个人也许会在你眼里就会是亵渎圣言的、罪恶的人。同时这句话的价值观也束缚了人类思想,甚至被异化成吃人的礼教等等。这一切都是因为偏执的认为某个价值观是正确而造成的。这也就是老子指出对立转化之道与矛盾之相反相成这个规律的原因。

所以圣人除了要考虑到事物的对立统一以外,还要报着忘我无我、全身心奉献的心态,去做;事情行动过程中乃至完成后不要总灌输夸耀等等:

教万物作焉而不辞。教别人劳作前中后,不要夸耀灌输等等。因为你不知道你所教的方法是否能完全解决问题,不知道能解决这个事的方法是否能解决下个事,不知道他以后会不会有更好的方法甚至彻底超过你等等;
生而不有。生发创造新东西而不要自私的占为己有,因为你所发现的想法或者创造的东西,其实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甚至某个想法或创造就可以启迪人类千年。如果你不公布、甚至据为己有的话,就会无形中阻碍整个社会进步,甚至让几千年后的人们都无法发现知晓;
为而不恃。做事的过程中不要依赖外物,只有凭自身的本事独立去做,才能从做中学到真知,才能从自己完成的事中感受到自身的进步和快乐;
功成而弗居。大功告成后不要沾沾自喜、不要沉浸其中、不要居功自傲而止步不前。

只有不骄傲不止步,才能不断创造辉煌,所以圣人的圣迹才永存于世。

注意:
呼应第七十八章“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呼应第八十一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呼应第十三章、第四十九章、第五十七章。“功成而弗居”呼应第九章“功成身退”。

注释:
知,知识、知晓。美之为美,第一个美是动词“使。。美”,第二个是名词美好。之,这件事。恶,厌恶,憎恨。善,善于、善良、善待、喜爱。已,多义词:止,句末通“矣”。
生,产生、活命、生命。成,形成、成就、完成。形,对照、表现。和,调和、协调、和解。
随,依顺、跟随。是以,所以、因此。处,置身、引申为处理。无为,不违背。
恒,常也《说文》。事,侍奉,事件。言,主张、号令、话。作,兴起,劳作。
辞,说法、借口、口实。有,占有。生而不有,倒装句,不有生。恃,赖也《说文》。
不恃,不依赖、独立。居,停留、止步、休息、处在、处于。
是,这、表肯定对的正确的、连词。唯,因为,是以,所以、因此。去,逝去。

译文:
天下人都认为使行为变美,才是美,这就丑恶了;都认为使举动变善,就是善,这就不善了。
本来有和无互相生长,难和易相互成就,长和短相互形象,高和低相互充盈,音和声相互协调,前和后相互伴随。是常态。
所以圣人要抱着无的心态,去做,行事不言:
教育万物劳作却从不言辞,创造东西不据为己有,做事不依赖别人,功业完成而不居功。
只有不居功,所以才永不逝去。

Ⅶ 道德经第2段解释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认为使行为变美,才是美,这就丑恶了;都认为使举动变善,就是善,这就不善了。
本来有和无互相生长,难和易相互成就,长和短相互形象,高和低相互充盈,音和声相互协调,前和后相互伴随。是常态。
所以圣人要抱着无的心态,去做事,行动不能灌输教条:
教育万物劳作却从不言辞,创造东西不据为己有,做事不依赖别人,功业完成而不居功。
只有不居功,所以才永不逝去。

理解:
大家都为了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美和善的标准,就都故意做作的追求形式上的美和善,就太虚假太伪善了,就会物极必反。

因为包括美和善、有和无、难和易等等都是相互转化、对立互补的统一常态存在。每个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而人的心中一旦固化某种善恶标准,甚至追求自己理念的完美,就会给自己带来压力,甚至精神痛苦。
所以人们认识事物就应该考虑到矛盾的对立统一,不能片面的给某种举动下定义。

因为“名”的这种物极必反的转化随时存在。
比如整个社会的价值观、甚至某些伟人都定义:“给乞丐钱是一种善举”。如果每个人都给乞丐钱,一定会养成乞丐不劳而获的错误价值观。那么给乞丐钱就不是善了,而是一种纵容的恶举,如果那个乞丐是伪装的,那你极有可能被骗或者受害。而且当你给乞丐钱后,看到别人不给乞丐钱,那么不给钱的那个人也许会在你眼里成为亵渎圣言的、罪恶的人。同时这句话这种价值观也束缚了人类思想,甚至被异化成吃人的礼教等等。这一切都是因为偏执的认为某个价值观是正确的而造成的。这也就是老子指出对立转化之道与矛盾之相反相成这个规律的原因。

所以圣人除了要考虑到事物的对立统一以外,还要报着无我的心态,去做,行动做事的过程中不要总灌输教条:
教万物劳作的过程中,不要总是到处夸耀自己的功劳;生发创造新东西而不要自私的占为己有;做事的过程中也不要总想着依赖别人;大功告成后不要总沾沾自喜、不要到处炫耀、不要居功自傲而止步不前。

圣人只有不骄傲不止步,才能不断创造辉煌,所以他的圣迹才永存于世。

注意:
呼应第八十一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美之为美,译文为使之美是美。如果译为美就是美,那第二十一章的“道之为物”,就变成道就是物了,这是不对的。“功成而弗居”呼应第九章“功成身退”,呼应第三十四章指出“大道”生养“万物”,但大道却从来“不辞”“不明有”“不为主”“无欲”。呼应第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注释:
知,知识、知晓。美之为美,第一个美是动词“使。。美”,第二个是名词美好。之,这件事。恶,厌恶,憎恨。善,善于、善良、善待、喜爱。已,多义词:止,句末通“矣”。
生,产生、活命、生命。成,形成、成就、完成。形,对照、表现。和,调和、协调、和解。
随,依顺、跟随。是以,所以、因此。处,置身、引申为处理。无为,不违背。
恒,常也《说文》。事,侍奉,事件。言,主张、号令、话。作,兴起,劳作。
辞,说法、借口、口实。有,占有。生而不有,倒装句,不有生。恃,赖也《说文》。
不恃,不依赖、独立。居,停留、止步、休息、处在、处于。
是,这、表肯定对的正确的、连词。唯,因为,是以,所以、因此。去,逝去。

Ⅷ 大家觉得《亵渎〉好看吗

很多人看了亵渎之后,都对亵渎中的神没有任何好感。认为这是一群邪恶的神。应该有更好的神来管理人类。

我认为写出这样的神才是烟大的高明之处。并且,我认为如果真的有神,那神就该是这样的存在。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此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仁在这里的意思是仁爱,仁慈,对百姓的仁义。刍狗就是草扎的狗,以前祭祀时用草扎的狗来代替活的狗作为祭品,祭祀完如同废物,随意丢弃。整句话意思是,天地没有好恶的意识,也不怜悯万物,任其生长,自生自灭。

在亵渎这本书中,那些神明们就是老子说的天地。对他们而言,人族、兽族、精灵族和猪狗牛羊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他们的食物,他对某个种族好,施他们以恩惠,并不是他爱这个种族,而是像我们喂猪喂羊一样要把他们养的更肥再杀掉。谁的信仰之力强,饲养成本低。那他们就会更倾向于谁。这和我们优选培养瘦肉猪是一样的。很可惜,罗格在的这个位面作为饲料,神的投入产出比已经不合算了。所以神才会想要灭掉这个位面,也就是淘汰掉这个不长肉的猪,再来培育新的猪罢了。

在神的眼中看来,人的地位还不如我们眼中的蚂蚁——毕竟我们和蚂蚁之间只是体型和力量的差异,但都在同一位面上。神们无论怎样对人,都不是人类可以评判的。他们的作为,已经超越了人类的道德规则。

人要是不服气,那可以像大小罗那样去造神的反。但他们成为神以后,同样会以和现在这些神同样的态度对待低阶位面的生物的。

这就是神的规则,也是生存的规则。

人为了生存,可以杀猪屠狗。因为人需要它们的肉做粮食。

神不需要吃猪肉,维持他们生存需要的就是信仰之力。在他们眼里,人不过是他们诸多食物的一种。等同于人类眼中的猪马牛羊。人类养猪为的是吃它们的肉。神照顾人类也是为了吸取信仰之力。人想换口味的时候,可以把猪都杀掉,换羊来养。对神来说,他们想换口味的结果,就是把这个位面变成遗弃之地。

一切为了生存,有力量才能生存得更好。这才是最高法则

说到这里,我想讨论一下亵渎这两个字的真正含义。

每个人脑中对亵渎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对我而言,看了这么久的书感到烟大的眼界明显要高于一般的网络小说作者。亵渎这本书并不是一本纯粹让人意淫过瘾的书。烟大在这里面一直贯彻着他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单纯为了点击率讨好读者。

人类作为地球之上唯一的统治者,生物链的最高端已经很久了。在可预见的很长时间,也看不到地球上会有什么物种能取代人类的位置。久而久之,人类就把自己放到了一个非常自我陶醉的位置。自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主宰,自己有权利,有力量来支配世间一切。我们对待猪马牛羊的态度就是这样。

我们饲养的猪狗牛羊们没有自己的意识,所以不能想到自己的命运是完全掌握在人的手中,也不可能知道最后等待自己的就是厨房。所以他们能习惯于在猪圈里打滚,在山坡上啃草。满足于自己的处境。

这些是我们眼中看到的。我们理解猪羊们的使命就是做人的粮食。对他们来说,人每天多给他们几盆猪食,猪们就会非常开心。但这真的是猪羊们的想法吗?人类不知道。也不想去知道。喂猪,养猪,杀猪,吃肉,这一切天经地义。

作为人来来说,自以为比猪羊们高明的地方就是人有思想,有感情。但如果世间还有比人更强大的存在,像我们对猪羊一样对待我们,我们会怎样去想呢?

烟大在这里就是做了这样一种假设,如果,有一群更高等的生物把人类作为食物圈养,人类一旦觉察到会怎样想?有什么举动呢?大多数人其实是意识不到这一点的。他们就像我们喂的猪一样浑浑噩噩,得过且过。而他们一旦知道了真相会怎样?这一类人的反应就是愤怒,委屈。我们信仰的神为什么会这样待我们?为什么不对我们好?他们却没有想一下既然人可以如此待猪,力量远高于人的神为什么不能这样对待人类?

实际上,这就是一种亵渎。人自己亵渎了自己的道德观。只能自己伤害别的生物,却不能有更强的生物来如法炮制。

还有一种人,他们认识到了自己的地位和处境,但他们并没有像普通人一样自怜自艾,而是认识到了问题的实质。为什么人可以拿猪作食物?因为人的力量远高于猪。为什么神可以拿人作食物?同样是因为神的力量远高于人。

力量决定一切!

你的力量达到了神的境界,那你同样有资格像神一样行事,并且,你也别无选择地只能像神一样行事!

大小罗、休斯教皇们对这一点完全清楚,所以他们的口中才不会说什么好神坏神之类无聊的话。他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提高自己的力量。

亵渎这本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力量决定一切。当你的力量提升到一个足够高的高度时,原来你所处的低端环境中存在的各种道德准则对你就完全不适用了——这里烟大换了一种说法,道德准则变成了空间法则。

这就是亵渎。是对现有道德规则的亵渎,也是实现自身提高的必然之路。

对应现实生活,同样如此。道德准则只适应于那些没有力量的弱者,这是对他们的一种保护。但对真正的强者而言,力量才是一切。

热点内容
房地产挂靠企业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23 00:13:48 浏览:421
浙江司法拍卖网站 发布:2025-09-22 23:57:24 浏览:752
老挝涉外婚姻法改了嘛 发布:2025-09-22 23:52:58 浏览:731
司法干部队伍建设 发布:2025-09-22 23:33:11 浏览:713
舍弃道德 发布:2025-09-22 23:32:59 浏览:552
司法鉴定报告图片 发布:2025-09-22 23:14:47 浏览:159
中国法院司法改革 发布:2025-09-22 22:57:40 浏览:160
没有签名的保证书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9-22 22:56:59 浏览:149
杭州迪安司法鉴定中心 发布:2025-09-22 22:25:01 浏览:340
陈庆伟法官外国人 发布:2025-09-22 22:04:09 浏览: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