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快乐
『壹』 要快乐还是要道德
快乐当然要…如果是那种卑微的,肉体上的快乐,你去追求而跨越了道德禁区,这时候的你肯定是罪恶的,只能说那种事情适可而止,这样也就没人容易知道,要做多了就不好说了,到时候多行不义必自弊
『贰』 道德与享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犹太人有一则关于道德与享乐之关系的寓言,其中以比喻的方式表达了他们的一般看法。
有一艘船在航行途中遇到了强烈的暴风雨,偏离了航向。到次日早晨,风平浪静了,人们才发现船的位置不对,同时,大家也发现前面不远处有一个美丽的岛屿。船便驶进海湾,抛下锚,作暂时的休息。从甲板上望去,岛上鲜花盛开,树上挂满了令人垂涎的果子。一大片美丽的绿荫,还可以听见小鸟动听的歌声。于是,船上的旅客自然地分成了五组。
第一组旅客认为,如果自己上岛游玩时,正好出现顺风顺水,那就会错过起航的时机。所以不管岛上如何美丽好玩,他们坚持不登陆,守候在船上。
第二组的旅客急急忙忙地登上小岛。他们走马观花地闻闻花香,在绿荫下尝过了水果,恢复精神之后,便立刻回到船上来。
第三组旅客也登陆游玩,但由于停留的时间过长,在刚好顺风之时,以为船要开走而慌慌张张地赶回船上来,结果,有的丢了东西,有的失去了好不容易才占下的理想位置。
第四组的旅客虽然看到船员在起锚,但没看到船帆也在扬起,而且以为船长不可能扔下他们把船开走,所以,一直停留在岛上。直到船要起航之时,他们才心急慌忙地游到船边爬上船来。其中有些人为此受了伤,直到航行结束,也没有痊愈。
第五组旅客由于在岛上陶醉过度,没有听到启航的钟声,被留在了岛上。结果,有的被树林中的猛兽吞吃了,有的误食有毒的食物而生了病,最后全部死在岛上。
故事中的船,象征着人生旅途中的善行,岛则象征快乐,各组的旅客象征对善行和快乐持不同态度的世人。
第一组的人对人生的快乐一点儿不去体会;第二组的人既享受了少许快乐,又没有忘记自己必须坐船前往目的地的任务,这是最贤明的一组;第三组的人虽然享受了快乐并赶回了船上,但还是吃了些苦头;第四组也勉强赶回船上,但伤口到目的地还没有愈合:人类最容易陷入的还是第五组,往往一生为了虚荣而活着,忘记将来的事而不知不觉吃下有毒的甜蜜果实。
『叁』 道德与快乐哪个更重要
当然是道德更重要了。
如果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用不道德的方法让自己拥有快乐,
那不是真正意义的快乐,也不会长久。只有在道德得基础上的人生,
才是不脱离正轨的人生,不脱离正轨得人生的所得才是真正的所得。
『肆』 《道德经》中的快乐是如何体现的
道德经,讲清心寡欲,顺其自然,自然也就没那么多愁苦事可言了。
这和佛家的不必执着,也是一个道理。
还有西方哲学家,叔本华讲:
幸福是欲望的暂时停止,也是个这理儿。
下面是我精选的《道德经》中的十五句:
希望您能体会一些真谛:
特别是2、3、4、5条,应该能教给我们如何处生,如何快乐。
其实消除不好的想法,和过分的欲望,本身就是一种恬淡的快乐!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4、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6、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7、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8、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9、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10、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1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12、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13、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14、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伍』 学习,爱,道德,兴趣,快乐哪个最重要
知道哪个重要首先看看什么是快乐?1;快乐的定义是很宽的,并没有什么可以定义它。只有你自己去体会才会知道什么是快乐。当你做善事的时候你会觉得快乐,当你被人爱的时候你会觉得快乐,当你考试拿到好的成绩的时候你会觉得快乐,当你做到别人没做到的事情的时候你会觉得快乐。这样的事情很多的,都是你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事情。你要你自己留意的话,快乐随处都在的。快乐只是一种感觉,稍纵即逝,而幸福则是一种状态,相对持久。希望你能快点找到它,抓住它,享受它。2:爱是包容而不是放纵 爱是关怀而不是宠爱 爱是相互交融而不是单相思 爱是百味而不全是甜蜜 3:道德是一种由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人们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它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往往流传较为广泛,形成共识。
必须与法律相分别,两者都是行为规范,但是法律是具有国家强制力保障的,而道德是一种心灵的契约,只能靠人们自觉遵守,所以约束力比法律弱很多,靠舆论来实现道德的力量。形成也不同,道德是在生活中逐步确立的风俗规则,法律则是有国家制定的。代表的利益有所不一样,法律一般是当权者管理的有力工具,而道德是群众在生活中的利益体现,有一定差距。
对人群来说,终极的道德应该是没有的,因为道德不具备法律的能力。有的话就只能是在人们的道德水平与法律结合而成为最终形态——法律。那也就不是纯粹的道德了。或者是个人的坚定的道德品质,也许勉强可看作最好的阵地。4: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 5: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努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现在你觉得呢
『陆』 道德与法治怎样理解学习是快乐的
回顾我国法制建设的过程,其实就是由"刀"制到"水"治的演变。法制作为法律制度的简称,相对内于法治容是较低层次的,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要解决的是有法可依的问题;法治则包括立法、执法、守法、法律实施和法律监督全过程,是一个相互配合全面治理的系统工程,相对法制处于较高层次,是一个由许多运动中的状态联系成的一个使法律从观念走向现实、从精神走向物质的过程,无非是对法律制度的运用和实施,要解决的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因而,完全可以这样说,法制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