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价值取向

道德价值取向

发布时间: 2021-12-04 12:41:56

道德和价值观是不是一回事有啥联系和区别

道德是一大众化的价值取向,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而价值观是个人版对事物的权一种认识,以及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所持有的态度。其联系是它们都是一种对事物的态度,区别在于道德是积极的态度,并且是群体性的,价值观是中性的,是个体性的判断。

❷ 人生观 道德观 价值观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对人生道路、生活方式的内总的看法和容根本观点,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观的制约。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每个人的人生观在不同时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外因是日益疯狂的世界,导致很多人的直觉和感受发生变化,产生人生观错位等,也许这是人类世界发展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问题。
在自然界中,人生观无可厚非,生存第一,生存至上;在阶级社会里和制度下,人生观有进步和落后之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人生观。
道德观是道德意识和道德水平的统一体,集中表现为个人处理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的准则。人的道德观都以个人利益在其行为中所占的地位为核心。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即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

❸ 公务员职业道德价值取向包括哪些方面

公务员职业道德价值取向是关于公务员在职业道德观念指导下,在执行公共权力,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加强公务员的职业道德修养的方式有:

1、健全对公务员进行教育的长效机制,加强公务员道德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公务员道德素养。我们要提高公务员职业道德认识,使公务员深刻理解和把握“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行政职业道德要求形成服务人民、服务国家的职业道德观念。

2、建立和完善道德规范体系。公务人员正确的行政行为,不仅要靠法律规范,而且还要有—定的道德觉悟,特别是正确的行政道德和规范作为判断是非,评价善恶的标准。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使得公务员在日常工作和处理突发事件时在道德上没有—个可以遵循的统—标准,这也将导致公务员道德失范的现象发生。


3、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建立透明的行政机制,政府在实施公共管理过程中,除法律、法规规定不宜公开的以外,与公民个人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应公开公示,并且把这些信息由媒体通过最容易理解的形式发布。

❹ 人的道德观、价值观是什么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历史性与选择性、主观性的特点。

道德观是道德意识和道德水平的统一体,集中表现为个人处理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的准则。人的道德观都以个人利益在其行为中所占的地位为核心。

(4)道德价值取向扩展阅读:

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比如,对某种人或事物的好坏总有一个看法和评价,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看法不会改变。

个人道德观正确与否及其水平的高低,必然会影响企业营销策略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及营销策略道德水准的高低。

道德作为调节公民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具有行为准则的功能。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从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明确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既具有思想性,又具有实践性。

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人们行为的动机受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价值观对动机模式有重要影响,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相同,动机的目的方向受价值观的支配,只有那些经过价值判断被认为是可取的,才能转换为行为的动机,并以此为目标引导人们的行为。

价值观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行为结果的评价和看法,因而,它从某个方面反映了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反映了人的主观认知世界。

❺ 公务员职业道德价值取向的基本内容都有什么

您好抄,中公教育为您服务。
公务员职业道德价值取向的基本内容主要一下四点:

1.基础价值取向--谋取公共利益最大化(职业取向)
2.核心价值取向--建立健全责任监控机制
3.根本价值取向--维护社会公正(公正取向)
4.目标价值取向--培育高尚人格
更多详情请关注中公网站
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❻ 对小学生道德价值取向的评价方法具体有哪些

对小学生道德价值取向的评价方法具体有哪些?三好学生

❼ 成年人的道德价值观是什么

成人的道德价值观是
随着自己个体对社会认知
思想道德价值的发展过程
他会越来越多考虑行为
产生背后的动机和意图
从而形成处理事情的观念
进行不同选择的对错

❽ 道德观和价值观有哪些关系

总体上价值观决定道德观。价值观就是公务员关于事物存在意义的观点。既然价值观是对事物存在“意义”的观点,那么就意味着价值观有三个明显特点:其一,它是在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中把握某一特定事物的,否则就无所谓“意义”;其二,它具有对被反映事物进行评价的特点,因而它是以一定规范为前提并对事物作出的价值评价性反映;其三,所有价值评价性反映都以人为中心,因为离开了人就不存在“意义”。

公务员的价值评价性反映对象,包括自然、社会历史与人生。

道德观作为人们对世界的特殊把握方式,从根本上说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但是这种对存在的反映属于价值评价性反映,即它并不是对存在的事实性描述,而是在“实然”与“虚然”的连接中,以“应然”的方式反映人的社会存在,因而道德观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观,即对人的活动的一定社会存在意义的观点。

从总体上说,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道德观。人类应当怎样对待自然?在人与自然关系之背后应当有什么样的人与人的关系?人应当怎样看待社会历史,用什么尺度去评价社会历史?人类又应当怎样去创造社会历史?对这样一些价值问题的不同回答,会在根本上决定人们对社会历史现象的道德评价,决定人们对现实社会关系的道德认识,从而在根本上决定人们道德观的形成和发展。

道德观在总体上为价值观所决定,这并不否定道德观对价值观的影响与作用。人们的善恶正邪观念、责任义务意识等,会指导人们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透视,而确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应有关系,并对现实的人与自然关系作出道德价值评价,从而形成其特定的自然价值观;同样也会指导人们通过对社会历史及其发展的善恶评价,及自身对社会责任的意识,确立社会历史价值观,并指导人们通过对人生意义及实现途径的认识,形成不同的人生观。

总之,道德观可以对价值观的每一个具体方面的基本倾向与主要内容发生重要影响,在总体上左右着价值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道德观是价值观形成、发展及其内容的核心所在。

❾ 什么是道德价值观

“划一根数轴,男人就正一百,女人就是负一百,那女人都出轨了”是伪命题。

参考网上:中华民族在漫长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孕育形成了传统道德及其价值观。善、孝、礼、勤、新,业已积淀成为中国人的文化道德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精神及核心价值观。

“善”的追求与实践是人道之本

在中国传统价值理念中,善的崇尚、追求、实践是一以贯之的主线。首先,善是人性之本。“人之初,性本善”成为中国人启蒙教育及做人的信条。其次,善是立身之基。《中庸》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的核心在养善。最后,善是宇宙之理。“黄天无亲,唯德是辅”。人秉善而行,即秉天道的规律而行事。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的天道观即是良心观,天人合一是在这一价值层面得到普遍的认同与实践的。

中国传统道德要求必须将善在个体及群体的现实生活中全面推进,以实现人道之本。在个体层面,善是爱人和利人的修为和行动。首先要学会自律,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次要利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善与爱相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泛爱众”;再进一步便是“民胞物与”。善与爱的情怀在人类社会的实践推进就是追求大同社会的实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个体社会价值观的最高追求,也是鼓励无数志士仁人不断为之奋斗的目标。

在群体层面,善的追求是将个体与他人、家庭、群体联系起来,并在其中有所奉献的价值实践过程,其导向归之于以群体(集体)为本。在群体中,善的实现是以仁爱为根本的。所以,仁爱主义是群体主义的基础。同时,善利群体的价值追求在于以邻为善,互利共生,这构成了群体与群体交往的和平主义的价值理念。群体主义、仁爱主义及和平主义的实现,是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所谋求的人类共同生存的道德理想。

“孝”的培育与推进是和谐之始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培育与实践的重要场所之一在家庭,其核心价值理念为孝。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维系家的核心在孝。“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孝首先是热爱自己的生命并能发展延续生命。其次,孝是对父母、先祖的爱、养、畏、敬。孝的基础在爱,即“父子有亲”;孝的实践在赡养父母;孝的升华在敬畏;孝的终极关怀在慎终追远;孝的最高价值追求在有所成就。中国孝道的特殊性在于:孝与个人在社会上的成就作为相联系,与忠君爱国相联系。这是孝的家庭价值观与忠的社会价值观内在合一性的体现,是个人、家庭、社会和谐稳定的价值维系。

孝的价值观的本质在和谐。首先,孝是德之本。孔子言:“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道的实践与人性、人情、人道的培育其本质合一。其次,孝是教之源。立教在孝,现实地实现着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教育贯穿着感恩、为他、奉献、责任、有所成就等基本理念。最后,孝是天之道。中国传统道德将孝同天理、天道相联系,使中国人孝道德观同天人合一宇宙观、价值观相合一。这既体现了中国人宗教性的终极追求,又将和谐的价值理念贯穿于宇宙人生,植根于每一个人的心中。

“礼”的普及与践行是治理之道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外在维系核心在“礼”。对个体而言,“礼”是立身达人之本。对群体而言,“礼”是交往之道、秩序之源、道义之枢、天地之理。礼仪对个人的实践重在冠、昏、丧、祭、朝、聘等人生的重要环节和重大场合。应该说,中国古人的一生都在学习礼仪、践行礼仪、维护礼仪。人的文明化、社会化的标志就是礼仪化。

在群体社会生活层面,礼在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贺庆之礼、饮食之礼、养老礼、丧礼、祭礼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规范,使群体生活的每一位成员均了解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定位。礼业已成为中国人生活的文化符号,成为乡规民俗的基本准则和理念。

中国传统礼仪同社会制度的结合,使“礼制”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价值追求。“禁于将然之前”的道德教化与“禁于已然之后”的法制规范在“礼制”的具体推进实践之中紧密结合起来。当然,其中的遵从、固化等级制的部分是我们今天要坚决剔除的。
“礼”上升到社会普遍价值观层面,则是别、让、敬、同、和。“礼”的核心是实现人与动物的区别。在礼的实践中,中国人首先要培养敬畏的心理与意识,即敬畏天地、敬畏规律、规则。其次,礼培育了中国人的“诚”。“心诚则灵”是中国人的普遍行礼准则。最后,礼使中国人走向和平。“礼之用,和为贵”。礼使中国道德价值观的和平、友好进入到人际交往之中,进入到与群体、自然的友善相处之中,使中华民族走向“礼仪之邦”。

“勤”的固化与应用是存续之则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在中国人生产、生活和发展方面的核心理念是勤。

中华民族在道德价值上第一是生存。而生存的第一要务是勤劳。《左传》言:“民生在勤,勤则不匮。”首先,在榜样的树立、舆论的导引上进行推动。其次,在天道的理念性上进行导引。《周易》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应法天,要努力奋斗。于是,中国人的理念就是“天道酬勤。”最后,在价值观念的确立上坚持不懈。“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在教育中,生存观也是首要的。《中庸》言:“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这是中国“重生”文化的价值观基础。

中国人是以家庭为本位的。所以,勤在家庭的实践一是开源,即劳作、奋斗;二是节流,即节俭戒奢。《尚书》言:“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在创建事功上,中国文化既倡导“夙夜在公”的勤劳公忠价值观;又将“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周公式勤政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式为民作为楷模,全面培育“勤之勤之,至道非弥”的理念及实践观。可见,勤已成为指导中国人的存续法则和生生不息的价值圭臬。

“新”的缔造与日进是超越之源

在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中,“新”与中国人的理想、梦想与超越境界的追求与实现相联系。

《周易》是对上古文化价值的总结和对后世中华文明价值奠基的巨著,“新”是其中的核心理念之一。首先,《周易》强调“日新”。其次,强调要“与时偕行”。最后,要谋求变化和发展。《周易》奠基的“新”的理念及儒家、道教、法家等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共同弘扬及实践,使创新成为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新”的价值观在社会实践层面的运用也处处体现。人的德和行的要求均在“日新”。在处事安身上,强调“敬其在己”;在立业上,追求“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这种求“新”的精神,在中国古代儒商的开拓实践中,在科技的进步上,在文学的创作上,甚至在中医理论及实践中等诸多方面均能够实现不断发展与突破。中国文化中的求新求变与不断创新使中华文明不断进步。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新”的本质在于追求超越。其核心理念认为:人是理想的存在者,人是在追求超越中才能真正实现对生命尊严和生命价值的肯定的。这种超越的特点在于:其一,在肯定主体的存在,在肯定现实、现世的存在中实现人的超越。其二,在每一件事情之中追求超越,“在事上磨炼”。其三,在群体之中追求超越。中国文化强调“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有所“立”是中国传统价值理念在人的终极追求上的价值导引,强调在群体中实现理想、梦想。这种倡导现实超越性及在群体中追求实现理想的价值理念使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具有了穿越时空的永恒的价值与意义。

❿ 西方人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是什么

民主,自由

热点内容
司法局布置 发布:2025-05-21 05:19:02 浏览:71
柳州法院 发布:2025-05-21 05:14:53 浏览:490
法院审判监督 发布:2025-05-21 05:10:56 浏览:553
美国婚姻法中的债务 发布:2025-05-21 05:10:22 浏览:341
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必要前提 发布:2025-05-21 05:00:58 浏览:819
无产阶级道德 发布:2025-05-21 05:00:16 浏览:387
刑法161条 发布:2025-05-21 04:54:16 浏览:982
司法考试婚姻法讲座 发布:2025-05-21 04:43:37 浏览:523
法院举证改革 发布:2025-05-21 04:29:58 浏览:414
什么不是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发布:2025-05-21 03:58:16 浏览: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