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解道德经
㈠ 老子: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圣人的治理方法是,使其心无所求,使其腹中有食物(不致专饥饿),使其思想属单纯,常常令人民没有太复杂的思想,没有未满足的欲望。
出处:出自于道德经。《道德经》是哲学著作。至今广泛流传,迷人、有魅力。其原因之一就是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1)歪解道德经扩展阅读
各界名人对老子的看法:
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预见并批判今天人类文明缺陷的先知。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体人类的最终命运。”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它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方形。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我不是理论的创立者,我只是个(道家)得道者,我们在这里面临着人类地位所固有的。
㈡ 有没有妙趣横生的老子《道德经》注解
趣解老子《道德经》 http://tieba..com/p/1254384649?pn=1&v=0
前言
=====
````我原先不通古文,更看不懂老子《道德经》。但自从遇到了梦贞老师,让梦老用他“寻道的竹竿”在我的心灵上翘了一下之后,我顿感自己能贯通古今,心智大开。
````梦老给我启发最大的,不是他对老子《道德经》的解读,而是他的为人,是那种无以言表的心传力。如果你感受过这种心传力,一切人的文章(当然也包括梦老的),在你的心中犹如石头与泰山般的比例。
````会游泳的人不难发现:有关教自己如何学习游泳的书籍,98%以上都是废话。这也是我为什么敢向梦老的文字老子《道德经》挑战的原因。有人不理解,问我:“你为什么要篡改梦贞老师对老子《道德经》的注解?”我回答:“带一块石头到泰山脚下,泰山在乎吗?”````梦老曾经说过:“老子《道德经》五千余言,七十余道。除首道外,余多言理。而理非道,因道不可言。故以心证道则明,以理辩道则迷。无论哪个版本的老子《道德经》,只要你明白第一个道,其余之道,不懂为妙。”大家都知道“道不可言,开口便错”,梦老讲(写)出来的“道”,当然也是不正确的。我为什么不敢也错一错呢?
````我趣解的老子《道德经》,既不是老子《道德经》之正解,也不是老子《道德经》之歪解,而是心灵深处的幽默调侃。
````当然,喜欢不喜欢——由您!
【具体内容请看】趣解老子《道德经》: http://tieba..com/p/1254384649?pn=1&v=0
㈢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详解
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中的第一章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这是老子写《道德经》的开宗明义之句,其分量是极重大的。如果这个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没有弄清楚,那么以下整本《道德经》都没有法子好好地读下去,更不要说如何去正确理解和实行了。然而,这个“道可道,非常道”一句六字中,最关键的问题乃是:“常道”二字,到底应该怎样诠释、怎样理解呢? 论者或谓,老子既然说出一个“常道”来,而未加进一步的解释,正好给后人留有余地,帮他解释发挥。纵观古今,对“常道”的解释大致分成两类:一是本着“六经注我”的原则,凭借自己的想象力与思辨力,创造或嫁接出一个“常道”的意义来;二是本着“我注六经”的原则,从《道德经》里去找“相近”的字眼,然后把它们“栽”到“常道”身上去。 如前者的方式,就是认为“常道”即是不可思议的、永恒不变的,那么它必定是超越于万有之上,或超越于可道之道的一种“东西”。现存《道德经》注解,《河上公章句》虽归“六经注我”一类,但以长生成仙为旨趣,其所谓“常道”乃“自然长生之道”,故不入此类之大流。后世解老思想之大流,至少可以上溯到王弼。他的《老子注》被历代官学各界奉为“通行本”,他对此六句的解释是:“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到唐高诱在注解《淮南子·泛论训》时,开始直白地说:“常道,言深隐幽冥,不可道也。”推到《关尹子》(伪书):“不可言者,即‘道’。”达到了极端。从古至今,不知道有过多少人注释过《道德经》,恐怕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这么解说的:“可以被人说明的道,就不是那永恒不变的道。”或者是:“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那一成不变的永恒之道。”或许有人用些不同的字眼,但总体意义,都是相差无几。我们查看过《道德经》的16种英文译本,这句话都被翻译为:“The Tao that can be spoken of is not the eternal Tao.”有些译文变易一些字眼,也于大意无害。可见中外古今,俱是这般解说,就应该是铁定了的,不容别人置喙!可是仔细推敲起来,这种训释的本身,不仅文法上有问题,意义和逻辑上都自相矛盾。 “道可道”中,第一个“道”字是名词,第二个“道”字是动词,“可”字是副词。第一个“道”字是一个总体的名称,它的内涵应该是整本《道德经》的内容。“可道”,是去界定头一个“道”字,说它是“可以说明”的,引申来说,就是“可以思议”的。因为“言”为“心声”,必先有思,后才有言。根据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如:“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35章)“道冲而用之。”(4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41章)“以道佐人主。”(30章)等等。这“道”不仅可以思维,可以议论,可以阐明,而且可以施行,并且很有实用价值。因此,“道,可道(言说和遵循)。” 这句话是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了。反之,古今解老者流,以“道”为不可言,与《道德经》自相矛盾,就大错而特错了。 可是,跟着来的“非常道”这一句话就出了问题。这个“非”字一般人都把它当“不是”讲,“常道”是一个专有名词,在五千八百多言的《道德经》中,只出现了这一次。“常道”可以当“平常之道”、“正常之道”讲,也可以当“永恒之道”、“不变之道”讲。二字《楚简》本不存,证诸《帛书》本,原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今本以“常道”为“恒道”,盖为汉人为避文帝刘恒之讳而改。把“常道”解释成“不变的永恒之道”,乍然观之,似乎比较接近“合理”,而古今中外一般学者也大都是这么解释的。把“道可道,非常道。”前后两句话连接起来,就自然变成:“那可以思议的道,【但,并】不就是那不变的永恒之道。”这样初读起来,似乎没有什么不妥,不过,如果我们把这句话反转来读,“常道乃不可道之道。”就是“那不变的永恒之道是不可思议的,不可言说的,不可施行的,不可实用的……。”这样一来,问题可就大了。 我们接着必定要问:第一,这个“常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老子既然提出这个名词,为什么不说它是什么,给它特别下个定义?第二,老子既然只提出而不加说明,大概是因为它是不可以说明的。既然是个不可说明的东西,那么提它出来做什么?第三,老子在《道德经》第一句里,就提出一个“常道”的概念,可见是很重要的,甚至于比第一个“道”字还重要些。可它又是一个永远无法“接触”到的东西,那么把它放在第一句话里,除了“否定”了第一个“道”的总体意义上的重要性外,还有什么作用?第四,老子既要些写《道德经》来传“道”,而第一句话,就把“道”否定了,这是何苦来哉?因为除了“永恒之道”以外,就是相对的、暂时的、不稳定的“道”。用整本书来描写那样无谓的相对的“道”,又所为何来?第五,在短短有限的五千八百个字里,要说“宇宙论”、“本体论”、“目的论”、“方法论”;还有政治、社会、经济、军事,甚至于策略。这么多东西,为何还提出一个毫不相干的“常道”来?如此等等,还有许多连带的问题,问不胜问。总之,是老子自己矛盾呢?还是解读老子的人矛盾? 实在地说,老子一书,“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非不可言说者也。老子曰“美言”,曰“言有君”,曰“正言若反”,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皆言也,皆可道可名。而以“常”谓不变不易,实为解老者之偏。 有些人强调“不可道的常道”,是把“常道”放在“道”之上的说法,等于替老子建立了一个“自在天”。佛教不立“自在天”,就是佛教不相信创世主。其他如犹太—基督教,就有一个全智全能、自在、永在、无所不在的创世主“耶和华”,回教称“阿拉”,儒教中也有自己的“天”、“上帝”。这个创世主是有人格的。把“常道”看成了创世主一类地东西,甚而至于把老子这个“人”变成了个创世主。这个“命题”,牵涉到了由哲学到宗教的演绎,内容十分庞杂,不是本文的重点,只好到此打住。 有些人根据《道德经》说:“复命曰‘常’,知‘常’曰明。”(16章)意思是说:回复到根本(如叶落归根),就叫做“常”。知道(认识)“常”的,就叫做“明”。他们把这句话说成:回复到根本就是“常道”,认识“常道”的,就是聪明。这似乎太简易了,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那《道德经》第一句里的“常道”,应该是个很重量级的奥秘字眼,而且注明了是“不可道”的。怎么在这里就这样轻而易举地马马虎虎地就“说明”了那个“常道”?知道叶落归根就是“常道”,知道“常道”的就是聪明。这有什么神秘不可说的地方?这个“常”字分明不是“常道”,应该是“常理”、“常规”或“常识”。不然,那个不可思议的一成不变的永恒之道,不就成了个“纸老虎”了吗?其次,例如“见小曰明,……是谓袭‘常’。”(52章)意思说:见得到微小之处,叫做聪明,……这就是因袭了“常道”。还有,“知和曰‘常’,知‘常’曰明。”(55章)这些地方,帛书《老子》用的也是“常”字,而不是由“恒”改成“常”字的,分明不能就把它认作第一章里的那个“常道”讲,把它们当作同一回事。 如后一类的方式,虽然因王弼的引领而使绝大多数人盲从,但也并不是没有一两个独立思考的古今人士。古今研究《道德经》的学者们,对首章之句,不是没有另一种的读法和解释。他们把这句话做了这样的解读:“道,是可说明的;道,不是一成不变、永恒的。”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的解说接近于这种观点:“道者,虚极妙本之强名也,训通训径。首一字标宗也。可道者,言此妙本通生万物,是万物之由径,可称为道,故云可道。非常道者,妙本生化,用无定方,强为之名,不可遍举,故或大或逝,或远或返,是不常于一道也,故云非常道。”然而2000多年来,持此论者可谓凤毛麟角。当代著名学者朱谦之先生在此基础上给予更高度的概括和总结,他说:“老子著五千之文,于此首发其立言之旨趣。盖‘道’者,变化之总名。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虽有变易,而有不易者在,此之谓常。自昔解《老》者流,以道为不可言。……不知老聃所谓道,乃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既无永久不变之道,亦无永久不变之名,故以此应物,则‘建之以常无、有’(《庄子·天下》),言能常无、常有,不主故常也。不主故常,故曰:‘非常’。常有、常无,故曰:‘复命曰常’(16章);‘知和曰常’(55章)。常,即非常也。”(《朱谦之文集》卷3《老子校释》,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他把老子所说的“道”,定义为“变化之总名”,因为《周易》是周朝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易”就是变化,宇宙万有都在阴阳的相激相荡、相辅相成中变化无穷。《易经》的大前提是:一切事物都在川流不息地变化,所以称之为“易”。但变化不是没有规则的乱变一通,它是有一定的法则的,所以称之为“易简”。一切事物都在川流不息的变化中,却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变化”的本身。变化的本身是不变的,也是不许变的。因为如果“变化”的本身都变了,那就变成没有变化了。这样就会破坏了大前提。所以称之为“不易”。“不易”已经被包藏在“变易”之中,因此不必再作单独强调。这一点与老子整体思想没有什么不通之处。老子说:“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23章)天长地久,四时变化,都是可变可易,安有所谓“常”者哉?这种解法完全破解了 “不可道的永恒不变之常道”。 如果把“常道”仍看作一个专有名词。应该着重研究的就在这个“非”字上。“非”字可以当作“违背”解,可以当作“错误”解,……也可以当作副词“不是”解。问题是:“非”字能不能当作“无、没有”解?考诸古籍,《书经·大禹谟》:“后非众,罔与守邦。”孔颖达疏:“君非众人无以守国,无人则国亡。”其次,《元史·食货志》:“民非食货则无以为生。”近代邹容《革命军·革命之原因》:“一两之税,非五六两不能完,务使鬻妻典子而后已。”以上之例,都是把“非”字当作“无、没有”解。如果“道可道,非(无、没有)常道。”那么就彻底否决了常道的存在。排除了因“常道”而带来的困扰,和朱、林二人殊途而同归,也彻底解决了矛盾。不过,这里比较更直截了当。 另外,还有一种读法,就是把“非常”两个字连用,当作形容词,去形容最后那个“道”字。也就是把这句话解读成:“道是可道的,是非常的。”就是说: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谈的“道”,既是可思议的,也是特殊的,不是一般普通的道。唐代道士李荣曰:“道者,虚极之理也。……圣人欲坦兹玄路,开以教门,借圆通之名,目虚极之理,以理可名,称之可道。故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非常道者,非是人间常俗之道也。”(《道德真经注》)其意为:道即虚极之理,理是可以说的,所以道可道;但这个道不是人间常俗之道。今人已有一些学者认识到这层意义,郭世铭先生《老子就竟说什么?》一书(华文出版社1999)以注原书思想的内在一致性而超群出众,他说:“整个句子的意思是‘道是可以说清楚的,但不是人们一向所说的那样’。也就是说在老子之前以及老子同时别人也在讲道(事实的确如此),不过老子认为他们讲得都不对,现在要重新来讲。”这种解释,即使并非老子要表达的原意,也道出了老子《道德经》蕴含的思想特征。不难想象,在老子写书的时代,社会上还存在了一些别的“道”,例如,周朝开国是的先王礼乐之道;郑子产的治道;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夷吾之道;至少还有与老子同时,周游列国的孔子,到处宣讲的尧舜之道、《大学》《中庸》之道、宗祧体制下的孝道。……老子以作者的身份,把自己的著作,做了说明,给它一个与众不同的定位,不是没有道理的。不然他如何能开道家学派之先河! 老子是一位大智大慧的人。他的书中有些话,都要叫人转几个圈圈,才能理解(辩证逻辑)。他这《道德经》的第一句话,是不是“埋伏”了什么“机关”在内?因为如果第一句话就解歪了,那么以下就不知道要歪到哪里去了。如果解读的人没有“真知卓识”,遽而发言,就应了“言者不知”(56章)的话了。按老子的话,本来是:“甚易知,甚易行” (70章)的,可偏偏就“天下莫能知,莫能行。”(70章)因为老子老早就知道:天下人多爱自作聪明,会把最简最易的事,弄得复杂万分,就掉到自己的陷阱里,出不来了。他就明说:“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70章)因此,“知我者,希。”(70章)大多数的人把老子第一句话就解歪了。对老子能不能有真知灼见,就在这第一句话上,马上就现底。莫非“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老子“埋伏”下的“试金石”?这样说来,老子真伟大啊!真是微妙玄通。
㈣ 吕洞宾祖先说的“五千言之书,尽人而知,为道德之经,而五千言之旨举世而难传,道德之脉非修人不能传”何
可以来从史记、古文观止等源书入手。直接阅读原文。最好就是有些字句有注释的,这样一边看一边学古文阅读。
吕纯阳解道德经,那是吕纯阳的解法。王弼有王弼的解法,河上公有河上公的解法。唐人解读老子,则老子成为唐老子;宋人解读老子,则老子成为宋老子。不同的人,不同时代的对道德经的解读,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吕洞宾的说法也就是吕洞宾的说法而已,而不一定完全是道德经的真义所在。
所以,只有老子才能发现老子。也就是你是这样的一个人,才会对老子产生兴趣。道德经本身就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下士闻道,大笑之。
只能说,道德经本来是属于”道家“的,到了东汉之后,就变成”道教“的了。修神仙是道教所涉及的领域,而非道家本义。
㈤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1、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
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5)歪解道德经扩展阅读
作品赏析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㈥ 道德经的翻译
孙长同初步悟解道德经道德经是一部伟大的艺术精品,正因为他的艺术性特别强,所以人们只能欣赏,他像海市蜃楼一样好看,但模模糊糊却看不清它的真面目。它又像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尊艺术精品,人们却从根本上弄不懂它的实质。所以只觉得它很好,很高贵,却终因不懂这么高贵的艺术,也就无法利用其价值,难以为人类利用了。甚至有些人把它看成装扮作美女的毒蛇,当做毒品而大加杀伐也情有可原了。对于这迷一样的艺术品,如果不能解透它,又怎能利用其价值呢?也更谈不上充分利用了。我的目的也就昭然若揭了。我就是想把这座海市蜃楼搬到陆地上来,变成有牢固根基的高楼大厦!因为他本来就是一座美丽的高楼大厦,只是因为我们的无知,才使得它好象没有了根基。我现在就是想把它的根基挖出来。让人们看清它的实质。以解人们只能对它进行程度不同的猜想之惑。而使看不清它实实在在的真面目的情况得以扭转。我们知道要想得到它的实质,就必须把它还原,还原以后我们才能看清它的实质。只有弄清了它的实质,我们才能知晓它到底是否毒品。到底有用没用。到底有多大用处。也就是我要把这尊雕刻的完美无瑕的玉石雕塑品,还原为玉石。好象是还没有进行雕刻的石头。毛糙的石头。等人们看明白后,再让现在的雕塑大师们重新用现代语言,雕塑成现代的人们大部分能看得懂的艺术品。由于我只是个好刨根掘底的实在人,但终因才疏学浅,自知不能胜任此项雕塑工作,只有依赖于各位雕塑大师了!象易中天,李零,南怀瑾,黎鸣,李银河,于丹等学术超男超女们式的大师们,拜托你们了!也可以说被褐怀玉。诚寻雕师了。诚然由于我学识有限,认知短浅,要想还原到原貌也是绝对办不到的,也只能做到大体上还原。还因为没有全部还原的必要,还原到一般能比较好懂也就行了。 通过还原以后我们会看清: 道是宇宙的本源也好,道是自然规律也罢。但是道无形无体,它又无所不在,无论何时何地都有道。但它终久是抽象的,因此道要在宇宙中有所表现,让人们认识它,那就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把抽象还原为具体。才能使人得到具体的满意的答案。否则从抽象到抽象的那种空空如也,是很难说明问题让人正确认识的。因为道的普适性,所以它又是任何物质都可以作为它的载体的。大到星球星系等、中有人与动物等,小到原子质子细胞等都是道的载体。这就给了我们很大的方便。所以我们人类要想认识道,要想懂道,借助人自身这个道之载体最好认识,最直接,最现实。所以道德经就是用人作载体而阐明了物质的运动转化过程,从而使人们认识物质变化规律的。尤其道德经用阴阳三合中产生的德,道断而生德,德生而失道。道德有别的抽象概念,把宇宙中物质变化的总规律作了科学的严格的逻辑说明。西方哲学只是两点论,还不得不人为的用辩证法把这两点联系起来。而道德经是三点论,直接用德就把两点联系了起来,并且用德就合理地把事物的区别和矛盾解决了。那种用斗争,战争的解决方法,是因两点论的认知影响而不得不取的一条道走到黑的,不可变通的,道性而无德性的残酷方法。所以:哲学只是道德学问的一个分支。它并不能函盖道德的所有问题。但是道德是能函盖哲学的。因此: 道德是一切学问的基础!道德既是哲学的基础,它函盖哲学;又是科学的基础,它的分科学习方法最正确。他既是政治的基础,又是经济的基础,他既是法律制度的基础,又是自由民主人文 的基础,他既是物理化学的基础,又是数学天文地理学的基础;他既是历史学的基础,又是未来学的基础,更是当下现实学的基础。大到宇宙空域,小到原子光子力子都离不开道德这个基础。这也可称之为道德基础论!它是从物质运动的现象里总结出来的物质运动的规律。并且证明人类社会也要遵循这规律才能行的通,走得正。 所以任何一家讲坛的原则都不要以个人的主观臆断为原则,而应该真正的是百家的观点,不要只搞一家的观点,拥护的,反对的,中立的等各种学说,尤其要创新学说,象我对老子道德经的解读现在来说绝对是独树一帜的解读。自道德经问世二千多年来没有人象我一样解读过道德经的原有旨意。其他解读者都是以社会学角度解读。而我则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系在一起进行全面地详细解读。我认为这绝对是自成一家的解读。并且是科学地解读哲学!并且我认为我这才是正确的解读,因此我不怕跟任何人理论,辩解。 我们大家看过屈原的[天问] 吧,里边有【阴阳三合,何本何化】?一句。还有柳宗元的[天对] 答曰:【合焉者三,一以统同,吁炎吹冷,交错之功】。里面都有阴阳三合的问题。我所说的阴阳三合是说:精子和卵子结合在一起的那一瞬间,变成了那个受精卵,它己经在那一瞬间既不是精子了,就算是还有精子,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精子了;卵子也一样,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卵子了;它产生了一个笫三者,这个笫三者也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道的载体,只是一个受精卵。这个受精卵就是阴阳三合之物。【一以统同】。就是用一个【以】字。把阴阳之遗留物统一在了同一个物品【以】之上。【以】这个没有剪断脐带前的人的状况。它还需要在德的孕育之下到剪断脐带才能成为一个新的道之载体,勿论男女。这个就是阴阳三合的问题,在我没有解读之前,自屈原提出二千多年来,除柳宗元外,还没有人正确回答。这也是基于柳宗元懂得【以】这一字是【没有剪断脐带时的人的状况】这种答案为依据。如果柳宗元对此答案不懂的话。他也就是用社会学解答的人云亦云而己。如今尤其用现代白话解读,可以说我是笫一个解答者。并且我是比柳宗元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解答。并旦我也承认正确的社会学解答。就是自然与社会不可割离的解读。 因为孔儒的理论是割离这两者关系的理论。人为的伪理论。所以尊孔就是割裂人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属性的关系。你说能有什么好结果,无非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恶性循环老路。绝不会有长治久安的好事。要想长治久安,只有走道德治国。按道德经设计的道德治国的道路。所以关楗是正确解读道德经。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圆满结合。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相衔接。政治与经济圆满结合。物质与精神圆满结合。所以我希望中央领导能象当年毛主席写实践论一样。写出指导性很强的文章来。论道德治国,和谐治国。爱民治国。民主治国。不要光搞几句囗号指导。要搞详细的理论指导。这样才能使人民群众的行为有明确的理论宗旨作指导。法律才能有正确的理论依据。自由才能正确地约束,民主才能正规地实行,长治久安才有可能实现。 道生一的道是什么?在这里说的是规律。什么的规律呀?自然的规律。那么什么又是自然呢?自然就是说在我们居住的宇宙空间,水自流,火自燃,万物自生,自己运动,自灭,自己灭亡。没有人去支配它,管理它,也没有神去支配它,管理它。它就只是自自然然地运行着的万事万物。这自然运行的万事万物就是自然。这自然运行的万事万物又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并不是散乱地运行,而是按照一定的秩序,有规则的律动。那么这个规律是就是道。道生一是说道一开始只生一,比如说一个太阳,一个地球,一个月亮。或者是一个系类别,比如一个银河系,一个幻影星系,一个太阳系;一个植物类,一个动物类,一个人类,一个鱼类等。这个就是道生一。说的是系类别,一类,每一种动物,植物和其他的物别都是一类。有区别的一类,按人来说就是人类。但在这每一类中仍然要分两种不同性别的一阴或一阳。一生二,就是说这时生的一阴一阳,按阴阳来命名这两种性别就是二。比如在银河系中,银河系就是阳,太阳就是阴。在太阳系中,太阳就是阳,地球就是阴。地球系中,地球就是阳,月亮就是阴。那么二生三就是说这一阴一阳的二经过结合,就生出个三来。这个三就是第三代,这个笫三代里边既会有阴也有阳。这个笫三代里边的阴阳若再进行结合,就也会生出第四代。三生万物就是说阴阳结合的这种循环往复的生法,就是三生万物了。是怎么生的呢?就是因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说在阴阳二气的相互激荡下形成新的和谐体。这个新的和谐体就是三。一个新的道的载体。这就是屈原问的阴阳三合。先有蛋,先有鸡在老子这里是不成立的假命题。为什么?先有蛋,是阴蛋还是阳蛋啊?先有鸡是公鸡还是母鸡啊?所以是假命题!再者,蛋与鸡是上下两代。不属于负阴而抱阳的范畴。道生一,万物都是道自然规律生的,这个一无论是阳一还是阴一,道仍然会生出另一个阴一或者阳一来。致使万物能够负阴而抱阳,继续二生三。使自然规律循环往复地运转起来。以至生生不息。 道生一,道曰一,大道惟一。我们就把道说成是自然规律,但这道也只都是说的单方的自然规律,自然属性,称之为道。道无论如何大,也只是一方,也就只能是整体的一半。也就是说无论男方之道和女方之道,都只是人类世界的自然规律的一半。而不是完整的自然规律。而德则不然,而德是双方,德是整个世界,整个人类世界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是这两个道组成的。道生之,德畜之。就是这两个道都生之物,由德畜之养之。从而孕育一个新的一。就是无论相对应的任何一方所生之后都要与另一方所生去相结合,把双方之所生和谐融洽的结合在一起,再共生出一个新的一。也就是两个道相交,相结合产生新的一的过程,称之为德。这就是厚德载物。也就是阳阴三合。你看这个汉字的德字是两个人,双立人。十字是两个一[竖一和横一]相交。下边是两颗心变成了一颗心。怎样变得呢?十与一中间这个字代表着血,血液和精液,我们都知道儿女身上流着父母的血.就是这个事. 男女双方的血液精液溶解在了一起。男道之精液与女道之经[卵],两种精经变成了一种精即人精。新的生命之产生的过程这才是德。这才是道生之,德畜之。任何的单方都不能称之为德,而只能称之为道。德来畜养这个新的一。德性就是母性。一般女性不是母性,女性对于男性来说都只是单方的道。只有男女徼合后,双方的精经华和谐地融溶在一起,母性是在这个孕育新的一的过程开始以后,也就是新生命的孕育过程开始以后,这个女性并尽到了一个母性应尽得自然义务,才称得上有了母性。不是任何女性都可以称为母性的。再者无论男女,当他她孕育和抚养后代孩子的时候,才称得上具有父性的父亲和具有母性的母亲。而在其他时侯只能称之为具有男性的男人和具有女性的女人。所谓道学家仅仅是单方的理论家,比如道士,就是专门研学研习男性之道的学问家。男性怎样通过研究固精术,而又要能享受到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达到益寿延年,甚或是长生不老的境界。而道姑尼姑则是专门研学研习女性之道的学问家。女性通过研究闭经术,来达到延年益寿,甚或者是长生不老的境界。无论道士和尼姑都没有健全的人性,也就是人的自然属性道士和道姑都不健全。因为他们都不承担人类的正常的传种接代的义务,而只想自己单方或单人享受那些快乐之事,并且妄想长生不老,自己在世界上长久永存下去而万寿无疆。这又都是研究道德经的人们因不真正懂道德经走了歪门邪道的缘故。我发现在我之前,所有研究道德经的人,甚至一些大学问家,也只是一知半解的学问家,只懂得一半,而不懂全部的道德经的意义。有些懂得的人,却往往说不清楚,讲不明白.主要是不敢言性.不敢谈及男女之道,不敢明说性徼之事.所以就说不清楚.好象是这些事是只可意会,不可言谈,言传一样.而德则可称之为比较完整的自然规律.因为它是一个从无到有所发生发展的一个过程. 人们所厌恶的唯有孤,寡或不谷,而王公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已。所以事物往往是损失了反而有益处,有好处。要想有益处,有好处就要去损失了才行。人们都这样教导我,我也就这样教别人吧。 强梁者不得其死。是说要强的人,逞强好胜的人,他要想得到的,如果不得到,得不到,他就会去死。以死明志非得到不可。实际上这种性质,这就是道的性质。道所要想得到的它是无论如何也要得到的。它要想利用的它是无论如何也要利用的。这就是道性。 因为道的要强的性质,所以道是强梁者,因此【弱者道之用】。它要利用弱者。第四十段里的这句。我认为应该移过来,这两句应该在一段里才顺理成章。恐怕是竹签乱了的缘故。 吾将以为教父。意思是说我将用这些道理作为道德教化的宗旨。这宗旨无疑就是:强梁者利用懦弱者。这应该是千古不变的规律或说教。虽然当强梁者利用懦弱者之后,强梁者要给予懦弱者相应的好处益处,以充盈弱者使之得到满足。 自然规律就总是这样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循环进行。任何事物永远逃不脱这个循环率。要想逃脱也只是暂时的一些表面现象。而其本质实质还是要去进行这种循环。所以一切反对和腌割这种循环率的。都是徒劳的。因为谁也不能使月亮不围着地球转,谁也没有能力让地球不带着月亮一起,不围着太阳转了。只有自然规律才起作用。自然规律道说了才算。自然界里的自然规律永远是强者说了算。要想做强者,更必须依循自然规律才行。而割裂自然规律的社会习俗和法则都是背道而驰的。都不会有好结果的。 所以礼之用是割裂人的自然属性的人为法则。礼就是背道而驰的。由礼之用造成的一些社会现象的后果是很不协调的。礼是造成虚华忽悠和假冒伪劣的祸之首,罪魁祸首。所以人们应该要道德仁义,而不要礼。把物质性的礼规范为税。所以规范灰色收入的提法是正确的。是纠正礼之用这种社会现象的明智之举措。是纠正周公制礼以来所造成的社会风俗的良好措施。是使社会回归道德仁义社会的正确措施。所以我们应该支持规范灰色收入的政策。对于任何一方,对于任何人,这都是一个人性化,道德化的,仁至义尽的政策。 道:在道德经里,道的意思我悟出的是:本来应该是这样的,自然而然的,就该如此。就是在自然界里,我们现在讲的自然规律就是道,在我国古代虽然没有此说。但是用道一字代表了。又因为那时候是用木签竹签刻字记录,很费劲费时,不像今天用笔写字和用电脑打字省劲省时。所以古人都惜字如金。道不是实物,但它需要实物来表现。能表现道的实物称之为道的载体。也就是能体现自然规律的实物就是自然规律的载体。自然规律无处不在,到处都有。那么自然规律的载体也比比皆是。 比如道路就是:本来应该是这样的路。走的人多了自然而然就踩出来的路。道理就是:本来应该是这样的理。自然而然的理。在现在外国人的哲学里说成是:应然之是。“道 ”,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下边看一下道的字形结构。 道:首,人的头是首,下边加一走之,就像一个人昂首阔步走在路上。这就是道。道是动态的走在路上这个过程的现象,并不是脚下静态的路,所以有时很难说明。因此使道德经成文以后,很多人对道众说纷纭。道是自然规律,无确定的位置和形象,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德:两个道的和谐结合从而产生另一个新的道,这个和谐结合产生新道的地方的功能和过程可以称之为德。你看这个汉字的德字是两个人,双立人。十字是两个一[竖一和横一]相交。阴【女】阳【男】二道相交。下边是两颗心变成了一颗心。怎样变得呢?十与一中间这个字代表着血,为了好写把那一撇省去了。于是男女双方的血液溶解在了一起。俗话说儿女都流着父母的血,就是此意。也可理解为器皿的皿。德是在德器里实现的,无有德器难以施德。子宫就是德器。德所用的器皿。新的生命所产生的过程和产生新生命的地方功能这就是德。德的功能就是帮助道的延续和传承。道在传道过程中的助手就是德。这才是道生之,德畜之。任何道的单方都不能称之为德,而只能称之为道。德来畜养这个新的一道。由两道的圆满结合到使之圆满诞生。德性就是阴阳之道,经由德配之后的属性。比如父性和母性,只因有了孩子才得以命名称之父亲和母亲,这已经就不是没有经过德配的男性和女性了。也可以说德是辅助道得以传承的工具。弱者道之用。德是被道利用的柔弱者。也就是在阴阳三合,道传道的这个中间环节,这个中间过程的主导者作用者就是德。德在帮道完成传道的工作。 以上我们先把道和德两字作一下简单的描述是很有必要的。 我悟【道德经】第一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所徼。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首先说明为什么如此标点很有必要。因为从前那种标点正是把人们引入岐途的主要原因,是使人们弄不清道德经原旨释义,使它变成一部难以破解的天书的关楗所在。所以必须予以纠正。我认为与其说这是一篇深奥的哲学论文,天书。倒真不如说这是一篇深入浅出的哲学论文。作者为了要想让人看懂,就用最常见的事例作引子,让人最好理解,并最现实的应用。但这些事例又必须能够充分说明那些深奥的问题。要用易经上的阴阳理论说明人间的道德理论,直接拿一些司空见惯得自然现象,尤其拿人说事最现实。所以作者就把人身上的能说明问题的器官首先拿来做例子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你看这不就是首先拿性器官做例子吗? 可指男性生殖器,道可就是男性生殖器之道,非指女性生殖器,道非就是女性生殖器之道,常道就是已经习以为常,习惯啦。常也视为自然,自然而然的规律。名可就是把男性生殖器起可这个名字。名非就是把女性生殖器起非这个名字。常名就是已经习以为常,习惯啦。这都是自然而然的自然规律所形成的。可是个象形字,这第一笔横一代表人的身体,竖勾就代表阳具的形状,勾就是龟头,龟头上有一孔,就用口来代表,这不就是可字吗!后来哥哥的哥字是两个可字罗叠在一起,是男性弟弟对兄长的称呼。所以可在初始造字时是对男性生殖器外露部分的命名。非在古代也是象形字,是女性生殖器外露部分的形象描述和命名。有一民间谚迷语【半虚空中一条河,两边长满茅草窝,勾引青龙来喝水,吸走不如留下多】,前此两句迷底就很形象的把非字代表女性生殖器的象形意义表现出来了。 这样解读就会把道德经更加通俗的解透了.解通了.因为在我们中国历来是道德观念主要指称就是性观念。要想学透道德经,理解道德经的真实含义,就不能不谈性,不谈性就无法谈道德。性是道德观念的基础。性具性器官是说明性的关键部件。老子作者是做到了,我们很多人就因为避忌讳性观念,而不去揭示性问题,所以就解不透道德经。再就是语境和文境的变化,使人们对古人造字时的观念有误解或者不懂,不了解古人思想心情,严重的代沟。还有就是必须考虑到作者在作道德经时是什么身份。曾经做过那些事,经历过那些事,他的知识层次如何。所以我们讨论道德经,就要充分了解老子当年曾做过周朝的典藏史官,就象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这一职务。他肯定不只是管理那些竹木签的图书,他还会读,记忆和思考。因此他对于文字形成的初始意义一定是很内行的。所以连孔子也去求教于他。在语境文境变化了的情况下,他仍能把握理解并正确使用造字之初的原始意义。那么我们要想解读道德经就更应当去钻研文字的原始意义了。所以让我们回到老祖宗造字的思维中去求得对道德经的解读吧。 无名,天地之始。开天劈地,天地一开始的时候,是什么名字也没有的。有名,万物之母故。为什么后来万物都有了名字了呢?是因为万物之母的缘故。就象我们的母亲给我们起了个名字一样。于是我们就有了名字。在这里我们应该找到万物之母:天地之始,就是万物之母。天是乾,地是坤。坤本来就是母。天地之始就是父亲母亲的始,就是万物之母。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我们看看这个【始】字:一个女字边,一个台字。这组合在一起就是父母的始。父母阿的屎。这个屎和这个始却不是在一个门里阿出来的。并且它们所起的作用的确不一样。这个始是父母传承后代的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就是【以包】,【以】字的去了人后的那一爿边就是始。人一生下来剪断脐带后扔到厕所里的那个【以包】,现在舍不得丢弃了就叫胎盘。这就是父母的始,天地之始。任何人都是从这里开始有生命的。又都是因为可与非的婚姻缘故才形成的这个始。所以可与非这两个名字,都是我们人们为了去区别男女之界线分别给它们起的名字。庄子说的道在始【屎】尿中,应该是这个始字。而尿字是动词,尿出来。始与屎同音,但排泄的门道不同而已。在人体内时都有用,排泄出体外后都一样没用了。始现在说是胎盘。古代就叫作始。以是胎盘始和人没有剪断脐带时叫作以,胎盘始民间也叫[以包] 。 常,无欲,以观其妙,平常里在人们没有性欲望的时候,你观察可与非这两个物的时候,你会感到很奇妙,尤其是他们在同一个位置上的互补性。常,有欲,以观其所徼。再在平常人们有性欲望的时候观察它们进行徼合的情况。你更会感到很美妙。你可以想像到这两个不同的物件,同出在人的同一个地方,显然是因为性别不一样,人们给起了不同的名称。这个徼字,一个双人旁,一个繁体边字去了走之,一个文饰的文字。一开始造字时这是人类两性徼合的专用字。两个人徼合地抱在一起文饰起来,入了洞房不让别人看见。就是插入了也只是两人的皮边接触。这是多么形象的意境啊! 同谓之玄,在这里这个同,如果认为是洞字就更好理解了。因为这个玄字是黑的意思,或者是黑洞洞的意思。因为这两个物上各有一个洞,那时候没有解剖学,又无法再使人钻到母亲子宫里边去看看自己是怎样在里边长大出来的,人们都总觉着这是很玄妙的地方。因为无法定义这种现象,所以作者只得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了。大家都感到是一个很美妙的地方了。大家都认为非常玄的,因为自己长大成人后也要利用这两个非常美妙的门,创造自己的下一代。因为事实正是每个人甚或是动物在性相徼时,都有这样一种非常美妙的感觉,无论雌雄都会感到非常美妙的。其实这还是没有弄懂这个玄字。下边再说吧。 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性高潮。这是任何生物为了代代相传,需要而固有的自然现象和必然规律,是物种传承,传播的自然规律决定的。乐与饵,过客止。老子把这种美妙的快乐感觉,说成是道,自然规律为了传承而给于他的载体过客的一种诱饵。老子在一开头就把自然规律摆在了这里,把物种传承之道摆在了开篇。尤其让人好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顺应利用。象大禹治水一样顺理。使大自然对人的利益发挥的更好,对人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而不是像鲧治水一样,只对自己有利的堵截围囤治理,对别人有害的切割治理。 《说文》:“玄,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汉代扬雄说:“玄者幽摊万类,而不见形者也。”张衡说:“玄者无形之尖,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能先;包含道德,构掩乾坤;橐龠元气,禀受无形。” 结合古人的解法,在此我按我的解读,把玄字的解读补充一下、一点一横表示掩饰,文饰,掩蔽,掩盖之意。幺字,老人们管小孩叫小幺。而实际上在造字时他代表的是现在所说的小孩的最初形态受精卵。厶字代表精子或卵子,那么玄字就代表了把受精卵掩蔽起来。完全意义就是用德把受精卵掩蔽起来进行育养。张衡说的最形象,玄者无形之尖,受精卵的形成就是在阴阳三合的那一瞬间,这一瞬间的确可以称之为无形之尖。也就是那个无中生有的那个无处,就是无形之尖。自然之根。自然界一切万物都是无中生有,所以无处就是根,最根本的根。作于太始,始就是胎盘,就是生长作为于那个胎盘上。莫之能先,这是一个人的最先开始的地方,没有其他地方可以代替。包含道德,这是因为两种道具相徼合而形成,失道后由德在此来育养新生的道体受精卵小幺。构掩乾坤;乾坤代表男女,就是掩蔽着再生产新的男女道之载体。橐龠元气,循环往复地积聚元气。禀受无形。接受无影无形的自然规律的造化。“玄者幽摊万类,而不见形者也。这个幽字也是由两个小幺加一个彐字竖起来造的字。彐字和己字同音近义。都是代表阴阳三合的一个字。两囗子,夫妻俩对接。幽字在此就呈现着是道理的意思。道理能推演万类。所以幽就是代表阴阳三合的道理。阴阳三合的道理是很深奥的。 实际上我们中国人一直都是以道德为理论基础的。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都是以道德为基础的,因为道在我们的日常术语中司空见惯,已经溶入我们民族的整体意识中了。你知道,我知道.....这个道就是口头语言。德也一样。我们习以为常了。就溶解在了整体的氛围中了!
㈦ 现在的道德经版本真实吗被篡改了吗
道德经多个权威版本文字有变的根本原因是有为数不少的学者想参与道德经的创作,好让自己的生命信息随《道德经》流传千古。
㈧ 请问老子《道德经》中第三章该做何解
虚其心:虚,空虚。心:古人以为心主思维,此指思想,头脑。虚其心,使他们心里空虚,无思无欲。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引语]
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天下大乱,国与国之间互相征战、兼并,大国称霸,小国自保,统治者们为维持自己的统治,纷纷招揽贤才,用以治国安邦。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处处崇尚贤才,许多学派和学者都提出“尚贤”的主张,这原本是为国家之本着想。然而,在尚贤的旗号下,一些富有野心的人,竞相争权夺位。抢占钱财,给民间也带来恶劣影响。一时间,民心紊乱,盗贼四起,社会处于动荡、大变动的形势。针对社会上被人们所推崇的“尚贤”这一主张,老子在第三章里提出不尚贤的观点,同时也批评了由“尚贤”而引起的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
这一章里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他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然而,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定是都要不断地发展提高,所以老子的这种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是消极的。
老子看到了古代社会现实动乱不安、矛盾突出,这是出于差别的存在,老子想用减少差别,来减轻或避免社会矛盾,这也有他进步的一面。
[评析]
在上一章里,老子提出了“无为”的概念,认为要顺应自然规律,做到“无为”。本章里,老子进一步阐述了他的社会政治思想。老子所说的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妄为,不非为。他认为,体现“道”的“圣人”,要治理百姓,就应当不尊尚贤才异能,以使人民不要争夺权位功名利禄。前面说到,先秦时代关于选贤用能的学说已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各诸侯国争用贤才也形成必然的趋势。老子在这种背景下,敢于提出“不尚贤”的观点,与百家诸子形成对立,似乎不合时宜。不过,在老子的观点中,不包含贬低人才,否定人才的意思。而是说,统治者不要给贤才过分优越的地位、权势和功名,以免使“贤才”成为一种诱惑,引起人们纷纷争权夺利。
在本章里,老子透露出他的人生哲学的出发点,他既不讲人性善,也不讲人性恶,而是说人性本来是纯洁素朴的,犹如一张白纸。如果社会出现尚贤的风气,人们对此当然不会视而不见,肯定会挑动起人们的占有欲、追逐欲,从而导致天下大乱。倘若不使人们看到可以贪图的东西,那么人们就可以保持“无知无欲”的纯洁本性。
不使人们贪欲,并不是要剥夺人们的生存权利,而是要尽可能地“实其腹”、“强其骨”,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温饱,身体健壮可以自保自养;此外要“虚其心”、“弱其志”,使百姓们没有盗取利禄之心,没有争强好胜之志,这样做,就顺应了自然规律,就做到了无为而治。这一章与前章相呼应,从社会的角度,使人人都回归纯洁的、无知无欲的自然本性。这样以自然规律治理人事,天下自然可以得到治理了。
老子的“无为”思想和学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进步的一面和合理的因素。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有其一定的自然规律。这规律不由上帝安排、操纵,也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支配,而是客观的、自然的。这种观点对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敬天法祖的观念和某些宗教迷信观念,起到一定的破坏作用。
[解读] 无为而治乃大治
任用贤才,富国强兵,而后取列国的为一统,本是春秋战国时代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世卿世禄制向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发展之一大时代特征。对人才的重视、使用乃至研究,成了长达五个半世纪的先秦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先秦时代是诸子的时代、士的时代和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由于列国都重视人才的使用,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他们或者纵横捭阖,游说诸侯,或者著书立说 ,自由阐发自己的观点。多元的政治格局和动荡、变乱的社会现实,为他们聪明才智的发挥提供了最广阔的历史舞台。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大变革中产生的种种弊端,特别是苛重的租税和劳役、频繁的战事所造成的经济凋敝和艰辛的民生,以及统治者的伪善、贪婪、残暴不仁等,都给诸子们以反思。他们希望从理论上来探究其原因。于是,有了从社会本体——人的本性的研讨,来找寻构建理想社会的基石。
墨家、法家对人性作出了“恶”的假定,并因之而提出“崇贤尚才”的主张。主张用积极、斗争的方式来促进社会的改良。他们高扬了人类的能创精神,为先秦社会的发展发挥了良好的积极作用。
与之相反,老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纯真的。而种种人类丑恶行为,则应当是不合理不完善的社会制度造成人性扭曲的不正常现象。由此,老子坚持去伪存真,保留人性善美而契合自然之道的东西。摒弃所有引起人的贪欲的东西,尤其是当时流行的推崇贤能的风尚,更被他认为是最易产生罪恶的渊薮。他的政治思想,在今天看来,似乎是难以理解。他理想社会中的人民,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没有奢侈的物质享受欲望,也没有被各种令人头晕目眩的文化或知识困扰的烦恼。他是一个历史的循环论者。在他的眼里,让人们在一种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人类纯朴天真的精神生活,与自然之道相契合,比物质文明虽然发达,但充满着危机、争斗、谋杀和阴谋的社会制度显然更符合于人类的本性。
他所强调的“无为”,即是顺应自然,其治理社会的效力,显然要比用法令、规章、制度、道德、知识来约束人的社会行为要合理得多,有力得多。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基础涵义。而老子的这种社会理想,又是同他的“道”论密切相关的。
出于对自然法则的深刻悟解,老子把适应于“道”的运动,看作是人类政治制度、社会生活以及道德准则都应该遵循的最高准则。具体体现在他政治思想中的即是他鼓吹的“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所谓“无为之治”并不是无所为,而是强调人的社会行为要顺应自然,适用于“道”的运动。李约瑟把这种行为方式解释为“抑制违反自然的行动。”具体地讲,就是要求统治者给老百姓宽松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不强作干预,以顺应自然。老百姓在这种怡然自得的生活环境里,无苛政之苦,无重税之忧,自然会感到这种政策的好处,从而达到了“不言之教”的教化作用。
“无为之治”并不是脱离现实的乌托邦,也不是虚渺幻想中架设起来的空中楼阁,它具有现实中施行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最显明的史例就是汉初的黄老无为之治。由于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和汉楚之争,西汉初期,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经济凋敝,人口大量减少。《史记·平准书》记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在这种残破的社会经济状况下,自高祖刘邦开始,实行了黄老的无为之治,采取“与民休息”政策。至文帝时期,更进一步推行“轻摇薄赋”、“约法省禁”政策,使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在老子看来,高明的当政者和领导者应懂得自然之道,顺应人的天性,让下属和百姓各尽其能,各守其职,各得其所,相安无事,而切忌用过多的条规制度来进行强制性约束,否则会适得其反。也就是说,最好的政策应该是“清静无为”的政策,不要左一个运动,右一个政策,搞得民众无所适从。要让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安定大治,就像对待井水一样,搅动得越凶,残渣败叶就越是泛起,水就越是混浊,最好的办法不是去放什么漂白粉之类的,而是停止施加外力,让它自己慢慢平静下来,这样井水就会自然清静了。“无为而治乃大治”,这是老子“无为”论给后人的有益启示。
㈨ 如何理解《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
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中的第一章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这是老子写《道德经》的开宗明义之句,其分量是极重大的。如果这个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没有弄清楚,那么以下整本《道德经》都没有法子好好地读下去,更不要说如何去正确理解和实行了。然而,这个“道可道,非常道”一句六字中,最关键的问题乃是:“常道”二字,到底应该怎样诠释、怎样理解呢?
论者或谓,老子既然说出一个“常道”来,而未加进一步的解释,正好给后人留有余地,帮他解释发挥。纵观古今,对“常道”的解释大致分成两类:一是本着“六经注我”的原则,凭借自己的想象力与思辨力,创造或嫁接出一个“常道”的意义来;二是本着“我注六经”的原则,从《道德经》里去找“相近”的字眼,然后把它们“栽”到“常道”身上去。
如前者的方式,就是认为“常道”即是不可思议的、永恒不变的,那么它必定是超越于万有之上,或超越于可道之道的一种“东西”。现存《道德经》注解,《河上公章句》虽归“六经注我”一类,但以长生成仙为旨趣,其所谓“常道”乃“自然长生之道”,故不入此类之大流。后世解老思想之大流,至少可以上溯到王弼。他的《老子注》被历代官学各界奉为“通行本”,他对此六句的解释是:“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到唐高诱在注解《淮南子·泛论训》时,开始直白地说:“常道,言深隐幽冥,不可道也。”推到《关尹子》(伪书):“不可言者,即‘道’。”达到了极端。从古至今,不知道有过多少人注释过《道德经》,恐怕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这么解说的:“可以被人说明的道,就不是那永恒不变的道。”或者是:“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那一成不变的永恒之道。”或许有人用些不同的字眼,但总体意义,都是相差无几。我们查看过《道德经》的16种英文译本,这句话都被翻译为:“The Tao that can be spoken of is not the eternal Tao.”有些译文变易一些字眼,也于大意无害。可见中外古今,俱是这般解说,就应该是铁定了的,不容别人置喙!可是仔细推敲起来,这种训释的本身,不仅文法上有问题,意义和逻辑上都自相矛盾。
“道可道”中,第一个“道”字是名词,第二个“道”字是动词,“可”字是副词。第一个“道”字是一个总体的名称,它的内涵应该是整本《道德经》的内容。“可道”,是去界定头一个“道”字,说它是“可以说明”的,引申来说,就是“可以思议”的。因为“言”为“心声”,必先有思,后才有言。根据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如:“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35章)“道冲而用之。”(4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41章)“以道佐人主。”(30章)等等。这“道”不仅可以思维,可以议论,可以阐明,而且可以施行,并且很有实用价值。因此,“道,可道(言说和遵循)。” 这句话是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了。反之,古今解老者流,以“道”为不可言,与《道德经》自相矛盾,就大错而特错了。
可是,跟着来的“非常道”这一句话就出了问题。这个“非”字一般人都把它当“不是”讲,“常道”是一个专有名词,在五千八百多言的《道德经》中,只出现了这一次。“常道”可以当“平常之道”、“正常之道”讲,也可以当“永恒之道”、“不变之道”讲。二字《楚简》本不存,证诸《帛书》本,原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今本以“常道”为“恒道”,盖为汉人为避文帝刘恒之讳而改。把“常道”解释成“不变的永恒之道”,乍然观之,似乎比较接近“合理”,而古今中外一般学者也大都是这么解释的。把“道可道,非常道。”前后两句话连接起来,就自然变成:“那可以思议的道,【但,并】不就是那不变的永恒之道。”这样初读起来,似乎没有什么不妥,不过,如果我们把这句话反转来读,“常道乃不可道之道。”就是“那不变的永恒之道是不可思议的,不可言说的,不可施行的,不可实用的……。”这样一来,问题可就大了。
我们接着必定要问:第一,这个“常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老子既然提出这个名词,为什么不说它是什么,给它特别下个定义?第二,老子既然只提出而不加说明,大概是因为它是不可以说明的。既然是个不可说明的东西,那么提它出来做什么?第三,老子在《道德经》第一句里,就提出一个“常道”的概念,可见是很重要的,甚至于比第一个“道”字还重要些。可它又是一个永远无法“接触”到的东西,那么把它放在第一句话里,除了“否定”了第一个“道”的总体意义上的重要性外,还有什么作用?第四,老子既要些写《道德经》来传“道”,而第一句话,就把“道”否定了,这是何苦来哉?因为除了“永恒之道”以外,就是相对的、暂时的、不稳定的“道”。用整本书来描写那样无谓的相对的“道”,又所为何来?第五,在短短有限的五千八百个字里,要说“宇宙论”、“本体论”、“目的论”、“方法论”;还有政治、社会、经济、军事,甚至于策略。这么多东西,为何还提出一个毫不相干的“常道”来?如此等等,还有许多连带的问题,问不胜问。总之,是老子自己矛盾呢?还是解读老子的人矛盾?
实在地说,老子一书,“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非不可言说者也。老子曰“美言”,曰“言有君”,曰“正言若反”,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皆言也,皆可道可名。而以“常”谓不变不易,实为解老者之偏。
有些人强调“不可道的常道”,是把“常道”放在“道”之上的说法,等于替老子建立了一个“自在天”。佛教不立“自在天”,就是佛教不相信创世主。其他如犹太—基督教,就有一个全智全能、自在、永在、无所不在的创世主“耶和华”,回教称“阿拉”,儒教中也有自己的“天”、“上帝”。这个创世主是有人格的。把“常道”看成了创世主一类地东西,甚而至于把老子这个“人”变成了个创世主。这个“命题”,牵涉到了由哲学到宗教的演绎,内容十分庞杂,不是本文的重点,只好到此打住。
有些人根据《道德经》说:“复命曰‘常’,知‘常’曰明。”(16章)意思是说:回复到根本(如叶落归根),就叫做“常”。知道(认识)“常”的,就叫做“明”。他们把这句话说成:回复到根本就是“常道”,认识“常道”的,就是聪明。这似乎太简易了,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那《道德经》第一句里的“常道”,应该是个很重量级的奥秘字眼,而且注明了是“不可道”的。怎么在这里就这样轻而易举地马马虎虎地就“说明”了那个“常道”?知道叶落归根就是“常道”,知道“常道”的就是聪明。这有什么神秘不可说的地方?这个“常”字分明不是“常道”,应该是“常理”、“常规”或“常识”。不然,那个不可思议的一成不变的永恒之道,不就成了个“纸老虎”了吗?其次,例如“见小曰明,……是谓袭‘常’。”(52章)意思说:见得到微小之处,叫做聪明,……这就是因袭了“常道”。还有,“知和曰‘常’,知‘常’曰明。”(55章)这些地方,帛书《老子》用的也是“常”字,而不是由“恒”改成“常”字的,分明不能就把它认作第一章里的那个“常道”讲,把它们当作同一回事。
如后一类的方式,虽然因王弼的引领而使绝大多数人盲从,但也并不是没有一两个独立思考的古今人士。古今研究《道德经》的学者们,对首章之句,不是没有另一种的读法和解释。他们把这句话做了这样的解读:“道,是可说明的;道,不是一成不变、永恒的。”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的解说接近于这种观点:“道者,虚极妙本之强名也,训通训径。首一字标宗也。可道者,言此妙本通生万物,是万物之由径,可称为道,故云可道。非常道者,妙本生化,用无定方,强为之名,不可遍举,故或大或逝,或远或返,是不常于一道也,故云非常道。”然而2000多年来,持此论者可谓凤毛麟角。当代著名学者朱谦之先生在此基础上给予更高度的概括和总结,他说:“老子著五千之文,于此首发其立言之旨趣。盖‘道’者,变化之总名。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虽有变易,而有不易者在,此之谓常。自昔解《老》者流,以道为不可言。……不知老聃所谓道,乃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既无永久不变之道,亦无永久不变之名,故以此应物,则‘建之以常无、有’(《庄子·天下》),言能常无、常有,不主故常也。不主故常,故曰:‘非常’。常有、常无,故曰:‘复命曰常’(16章);‘知和曰常’(55章)。常,即非常也。”(《朱谦之文集》卷3《老子校释》,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他把老子所说的“道”,定义为“变化之总名”,因为《周易》是周朝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易”就是变化,宇宙万有都在阴阳的相激相荡、相辅相成中变化无穷。《易经》的大前提是:一切事物都在川流不息地变化,所以称之为“易”。但变化不是没有规则的乱变一通,它是有一定的法则的,所以称之为“易简”。一切事物都在川流不息的变化中,却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变化”的本身。变化的本身是不变的,也是不许变的。因为如果“变化”的本身都变了,那就变成没有变化了。这样就会破坏了大前提。所以称之为“不易”。“不易”已经被包藏在“变易”之中,因此不必再作单独强调。这一点与老子整体思想没有什么不通之处。老子说:“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23章)天长地久,四时变化,都是可变可易,安有所谓“常”者哉?这种解法完全破解了 “不可道的永恒不变之常道”。
如果把“常道”仍看作一个专有名词。应该着重研究的就在这个“非”字上。“非”字可以当作“违背”解,可以当作“错误”解,……也可以当作副词“不是”解。问题是:“非”字能不能当作“无、没有”解?考诸古籍,《书经·大禹谟》:“后非众,罔与守邦。”孔颖达疏:“君非众人无以守国,无人则国亡。”其次,《元史·食货志》:“民非食货则无以为生。”近代邹容《革命军·革命之原因》:“一两之税,非五六两不能完,务使鬻妻典子而后已。”以上之例,都是把“非”字当作“无、没有”解。如果“道可道,非(无、没有)常道。”那么就彻底否决了常道的存在。排除了因“常道”而带来的困扰,和朱、林二人殊途而同归,也彻底解决了矛盾。不过,这里比较更直截了当。
另外,还有一种读法,就是把“非常”两个字连用,当作形容词,去形容最后那个“道”字。也就是把这句话解读成:“道是可道的,是非常的。”就是说: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谈的“道”,既是可思议的,也是特殊的,不是一般普通的道。唐代道士李荣曰:“道者,虚极之理也。……圣人欲坦兹玄路,开以教门,借圆通之名,目虚极之理,以理可名,称之可道。故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非常道者,非是人间常俗之道也。”(《道德真经注》)其意为:道即虚极之理,理是可以说的,所以道可道;但这个道不是人间常俗之道。今人已有一些学者认识到这层意义,郭世铭先生《老子就竟说什么?》一书(华文出版社1999)以注原书思想的内在一致性而超群出众,他说:“整个句子的意思是‘道是可以说清楚的,但不是人们一向所说的那样’。也就是说在老子之前以及老子同时别人也在讲道(事实的确如此),不过老子认为他们讲得都不对,现在要重新来讲。”这种解释,即使并非老子要表达的原意,也道出了老子《道德经》蕴含的思想特征。不难想象,在老子写书的时代,社会上还存在了一些别的“道”,例如,周朝开国是的先王礼乐之道;郑子产的治道;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夷吾之道;至少还有与老子同时,周游列国的孔子,到处宣讲的尧舜之道、《大学》《中庸》之道、宗祧体制下的孝道。……老子以作者的身份,把自己的著作,做了说明,给它一个与众不同的定位,不是没有道理的。不然他如何能开道家学派之先河!
老子是一位大智大慧的人。他的书中有些话,都要叫人转几个圈圈,才能理解(辩证逻辑)。他这《道德经》的第一句话,是不是“埋伏”了什么“机关”在内?因为如果第一句话就解歪了,那么以下就不知道要歪到哪里去了。如果解读的人没有“真知卓识”,遽而发言,就应了“言者不知”(56章)的话了。按老子的话,本来是:“甚易知,甚易行” (70章)的,可偏偏就“天下莫能知,莫能行。”(70章)因为老子老早就知道:天下人多爱自作聪明,会把最简最易的事,弄得复杂万分,就掉到自己的陷阱里,出不来了。他就明说:“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70章)因此,“知我者,希。”(70章)大多数的人把老子第一句话就解歪了。对老子能不能有真知灼见,就在这第一句话上,马上就现底。莫非“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老子“埋伏”下的“试金石”?这样说来,老子真伟大啊!真是微妙玄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