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胡云腾法治思维

胡云腾法治思维

发布时间: 2021-12-05 01:31:39

⑴ 高空抛物案的宣判有何法治意义

搜狐网
高空抛物坠物案件怎么审理,这次会议给出了指引

最高法司法案例研究院
02-28 05:33
订阅
编者按:
高空抛物坠物案件频发,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威胁。如何解决这一“悬在城市上空的痛”?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2019年9月26日举办第21期案例大讲坛,专题研讨高空抛物坠物案件,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胡云腾出席并主持研讨。

胡云腾大法官在本期案例大讲坛上指出,人民法院依法审理高空抛物坠物致害纠纷案件,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重视案件审理中法律适用的价值取向,通过典型案例的司法判决引领社会风尚;对高空抛物违法犯罪行为追究刑事责任,要坚持证据裁判,坚持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人民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和政府相关部门在处理高空抛物坠物纠纷时,不仅要依法处理及时救济受害人,还要把预防违法犯罪行为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对违法犯罪行为的严肃惩治来预防,通过对民事行政争议的公正审理来预防,通过对典型案例裁判规则的宣传引导来预防。新闻媒体要加强宣传力度,把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处理这类案件的情况、案例广泛宣传,不断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道德意识,杜绝高空抛物违法犯罪行为,消灭高空抛物坠物致害现象。

国家法官学院副院长蒋惠岭发言指出,法官在审理高空抛物坠物案件时,不仅要依法审判好每一起个案,还要考虑所裁判案件的法治意义,考虑到普通百姓的利益、社会公众的期待;公安机关及政府有关部门要思考优化社会治理资源的配置,提升高层建筑物业管理水平,引入社会资金保障和及时救济被侵权人。

坚持价值引领,把维护群众人身财产安全放在首位
会议认为,法院在审判高空抛物坠物案件时,应作好价值判断,要把对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保护放在第一位,让受害人依法理直气壮维权。法官妥善审理高空抛物坠物案件,及时救济受害
专家指出,应当充分发挥行政审判对于治理高空抛物坠物现象的重要作用。当前可将12类高空抛物坠物纠纷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1)因为规划许可、规划设计问题引发的;(2)因违法建筑的拆除问题引发的;(3)针对行政机关对高空抛物坠物设置的投诉举报予以奖励,要求兑现举报奖励引发的;(4)物业管理企业没有履行物业管理义务,导致高空抛物坠物的发生,要求相关主管部门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引发的;(5)认为行政机关不履行老旧小区安全保护职责引发的;(6)认为城市管理部门不履行广告牌监督管理职责引发的;(7)认为安全事故报告违法引发的,主要针对一些生产经营企业没有履行安全保护职责出现了高空坠物,出现了安全生产事故;(8)因为高空抛物坠物要求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引发的;(9)认为公安机关对高空抛物坠物,对被害人死亡原因的认定不符引发的;(10)认为公安机关对高空抛物人做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符引发的;(11)认为社会保障部门做出的工伤认定决定不符引发的;(12)认为社会保险基金要求先行支付引发的。

⑵ 李学尧的个人信息

李学尧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司法原理、法律职业、权利理论与中华法系。主要代表作有《法律职业主义》、《在台独分子和法律人之间:对台湾政界的法社会学研究》、《非道德性:现代法律职业伦理的困境及其超越》和《法的实质化与确定性:规制视野下的劳动权研究》、《超越韦伯命题:历史地理观中的中华法系》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是多项国家社科重大攻关项目和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的主要撰稿人、组织写作者,另外还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及其它课题十余项。独著、合著学术专著和教材8本。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外法学》、《法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有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等媒介全文转载、观点摘录。曾两次获得上海市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博士论文《超越法律职业主义》一文2009年获全国百篇优秀论文提名奖。2009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晨星B类人才计划资助。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2008年曾获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新秀”荣誉称号。
工作经历
2014.12至今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
2013.1至今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2011.9 至今 上海交通大学博导
2006年7月至2011.9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导
2005年8月至2006年7月 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讲师
【主要学术任职】
中国法学会法理学会理事
《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中国政法大学)编辑
【主要研究领域】
司法原理、法律职业以及权利理论(劳动权)
【教育与学术背景】:
2011.5 -2012.1 威斯康辛大学访问学者
2010.5 -2011.5 耶鲁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
2009.7-2010.7 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主管科研与外事)
2009.11 剑桥大学公法中心访问学者
2008.2-10 最高人民法院挂职进修
2006年10月至2009.6 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 博士后研究
2006年5月至9月 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语言培训
2002年9月至2005年6月 浙江大学法学院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获博士学位
1999年9月至2002年6月 浙江大学法学院法学理论专业 获硕士学位
1995年9月至1999年6月 浙江大学法学院国际经济法专业 获学士学位
【主要学术交流经历】
2006年3月 台湾大学“第六届东亚法哲学大会”,主题发言
2005年1月 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研究”研讨会,主题发言
2002年8月至9月 日本京都大学法律系交流
【主要教学与学术荣誉】
2008年7月 获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新秀”称号
2006年8月 获第八届上海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主要课题主持】
1.2007年5月至今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论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关系――法律职业准入控制的一种视角”;
2. 2007年至今 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无道德性:现代法律职业伦理的困境及其超越”
3.2008年3月至今主持上海法学会课题“法的实质化与确定性——规制视野下的劳动权”
4.2008年3月至5月 主持完成上海市律师协会委托课题“关于新《律师法》第八条实施细则的建议说明稿”。
5.2007年4月至今 主持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资助课题“法律人参政——一种超越职业主义的解读”。
6.2004年主持完成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资助课题“在法科生与台独分子之间——对台湾民进党高层的一种法社会学考察”的研究工作;
【主要课题参与】
1.2008年至今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社会转型与法律变革研究”(朱勇教授主持)子课题“和谐社会与司法变革研究”(胡云腾教授主持)的研究工作。
2.2008年至今参与最高人民法院调研课题“司法成本与司法效率研究”的研究工作。
3.2004年至今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法治进程的捷径及其可能性”(孙笑侠教授主持)的研究工作,主要设计人、撰写人。
4.2005年至今,参与司法部课题“司法推理与法官思维”(郑成良教授主持)的研究工作。
5.2004年至2005年 参与浙江大学211教育项目“民营经济与制度创新”(孙笑侠教授主持)子课题的研究。
6.2002年至2005年 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法治主体论——中国法律职业的形成研究”(孙笑侠教授主持)的研究工作。
7.2002年参与国家台湾事务办公室课题“遏制台独势力的有关法律措施”的研究工作。
8.2001年至2003年 参与司法部课题“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构造与法制建设”(葛洪义教授主持)的研究工作。
9.1999年5月至2000年11月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行政违法”(胡建淼教授主持)的研究工作。
【主要学术论文】
1.《法律职业主义》,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6期。
2.《这是一个职业危机的时代吗?——“后职业时期”美国律师职业研究的理论综述》,载《中外法学》2004年第5期。
3.《在法科生和民进党之间——对台湾政界的一种法社会学考察》(第一作者,第二作者为冯健鹏),载《法学》2005年第5期;该文为《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4期全文转载;同名文章全文稿载高全喜主编:《大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论法律职业共同体自治的条件》(第二作者,第一作者为孙笑侠),《法学》2004年第4期,该文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4年第7期全文转载;主要学术观点分别被《新华文摘》、《山西日报》、《伊犁日报》等媒体转载、摘录。
5.《改革与出路:评Deborah L. Rhode的<为了正义:重整法律职业>》(第一作者,第二作者为余军),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5期。
6.《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职业蓝图的落空》,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1期。
7.《论法院人员分类管理改革》(第二作者,第一作者为张志铭),载《法律适用》2007年第1期。
8.《论司法的原初与衍生功能》(第二作者,第一作者为蒋红珍),载《法学论坛》2004年第2期。
9.《法治与艺术:论职业法律家显贵的理由》,载《法学》2001年第1期。
10.《当代中国的法律职业主义》,2006年3月发表于台北第六届东亚法哲学大会。
11.《律师职业定位的原理体系及其批判》, 2007年10月发表于神户大学主办2007国际律师论坛(杭州)。
12.《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关系——一种职业规制的视角》(第二作者,第一作者为郑成良),2006年8月发表于司法部主办的某学术会议(北京)。
【主要著作】
1.独著,《法律职业主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参著,《法治:法律人之治》(孙笑侠等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参著,《行政违法研究》(胡建淼主编),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4.参著,《法理学》(陈金钊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副主编,《法理学》(郑成良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参著,《法理学导论》(孙笑侠主编),高教出版社、北大出版社2004年版。
【主要讲授课程】
给本科生和法律硕士讲授法理学、法律职业伦理与责任、中国法制史等。
给法学硕士研究生开设公法基础理论、法律社会学、中国法律思想史等。
Curriculum Vitae
Xueyao Li 李学尧
Law Schoo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Address:
Law Schoo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800 Dongchuang Road,
Shanghai, 200240, P.R.C.
CURRENT POSITION
Associate Professor, Law Schoo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Research Fellow, Shanghai Institute of Finance & Law
Research Fellow,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EDU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L.L.D.( Ph.D. in Law), Law School, 2005
Zhejiang University
LL.M., Law School, 2002
Zhejiang University
LL.B., Law School, 1999
RESEARCH AND WORK EXPERIENCES
2006 to Present Associate Professor, Law Schoo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2006 to Present Research Fellow,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2005 to Present Research Fellow, Shanghai Institute of Finance & Law
2002.7 to 2008.8 Exchange Student, Law School, Kyoto University
RESEARCH INTERESTS
Law and Society, Sociology of Professions, Public Law (Human Rights)
PUBLICATIONS
(I) Journal Articles
Zhimin Zhang & Xueyao Li, On the Reform of Personnel Classify in Chinese Courts, National Judges College Law Journal, No.1, 2007.
Xueyao Li, Lost of the Professional Project: A Review of Richard L.Abel's The Contradictions of Professionalism,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No.1, 2006, Shanghai, China.
Xueyao Li, Legal Professionalism, CASS Journal of Law,No.6,2005, Beijing, China.
Xueyao Li & Jianpeng Feng, Between the Lawyers and Taiwan's pro-independence: A Law Sociology Review to Taiwan Political Circles, Law Science,No.4, 2005, Shanghai, China.
Xueyao Li, The Legal Profession in the Crisis? A Summarize on the Theory of the Lawyers in Post-professional U.S.A., Peking University Law Journal, No.5, 2004, Beijing, China.
Xiaoxia Sun & Xueyao Li, How can the Lawyers win Self-regulation? Law Science, No.4, 2004, Shanghai, China.
Xueyao Li & Jun Yu, Public Interest and Professional Ideal: A Review to Rhode's “in the Interests of Justice: Reforming the Legal Profession”, Law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o.5, 2004, Changchun, China.
Xueyao Li, Why Lawyers Should be Illustrious and Influential? ,Law Science, No.1, 2001, Shanghai, China.
Xueyao Li, The Idea of Multi-control and the Principles of the Contemporary Administrative law, Law Journal of Hangzhou University of Commerce, No. 3, 2000, Hangzhou, China.
Jiangang Qi & Xueyao Li, The Privilege of Administrative Subject in the Government Contract, Journal of North Middle University of Politics and law, No. 3,1999,Wuhan,China. )
(II) Books
Xueyao Li, Legal Professionalism, Beijing: C.U.P.L. Press, 2007. (Preface and review by Ji Weidong, Professor of Law, Kobe University of Japan.)
(III) Book Chapters
Xueyao Li, Theories of Administrate Illegal in Japan, in Administrate Illegal, Ed. by Hu Jianmiao, Beijing: Law Press, 2000.
Chengliang Zheng & Xueyao Li (eds.), Jurisprudence, Ed. by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8.
Xueyao Li, The Legal Profession, in Jurisprudence, Ed. by Sun Xiaoxia,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3th Edition)
Xueyao Li, Theories on Justice, in Jurisprudence, Ed. by Sun Xiaoxia,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3th Edition)
Xueyao Li, Lawyers, in Jurisprudence, Ed. by Chen Jinzhao,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7.
Lawyers’ Professional Quality), in The Rule of Law as Ruled by Lawyers, Ed. by Sun Xiaoxia, Beijing :C.U.P.L. Press, 2004.Xueyao Li, How to Keep the Force of Taiwan Independence within Law limits, in Legal Problems about Taiwan, Ed. by Taiwan Affairs Office of P.R.C., 2003.
Xueyao Li, Theories of Administrate Illegal in USA, in Administrate Illegal, Ed. by Hu Jianmiao, Beijing: Law Press, 2000.
Xueyao Li, The Skill Contents of Legal Profession (On the Technical Constitute of the Lawyers’ Professional Quality), in The Rule of Law as Ruled by Lawyers, Ed. by Sun Xiaoxia, Beijing :C.U.P.L. Press, 2004.
(IV) Conferences Papers
Xueyao Li, On the Ideal Types of Legal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Readout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egal Profession, October, 2007, Hangzhou.
Chengliang Zheng & Xueyao Li, The Relationship of Judicial Exam and the Legal Ecation: A View of Professional Regulation, Readout in the Conference on the Judicial Exam, co-organized by Department of Justice of P.R.C., April, 2006, Beijing.
Xueyao Li, Legal Professional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Readout in 6th East Asian Conference on Philosophy of Law, March, 2006, Taibei.
Xueyao Li, How to Restrain the Taiwan Separatists with Law,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n How to Keep the Force of Taiwan Independence, co-organized by Taiwan Affairs Office of the Council, in Research on Law Issues concerning Taiwan, Edited by Taiwan Affairs Office of the Council, April , 2003, Beijing.
COURSES & PROGRAMS
(I) Courses
1.Jurisprudence
2.Public Law
3.Legal Ethics
4.Legal History of Traditional China
(II) PROGRAMS
1. Non-accountability:The Dilemma of Modern Legal Ethics and Its Overcoming (2006-2008), Post-Doctoral Program in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2. The Relationship of Judicial Exam and the Legal Ecation: A View of Market Control (2007-2008), Program of National Social Sciences Funds of China.

⑶ 死刑能否有效震慑,遏制严重暴力犯罪

死刑能有效震慑,遏制严重暴力犯罪。
死刑具有以下特点:
惩罚性:基于法律所赋予的权力,剥夺一个犯人生命的刑罚。
威慑性:威慑和教育有犯罪企图者。
安抚性:安抚受害者遗族。
针对性:现代的死刑一般针对罪大恶极、严重危害他人和社会安全的犯罪分子。
维护性: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以及人类伦理道德底限等。
残酷性:最古老也是最严厉的刑罚。
阶级性: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死刑,依据法律相关规定,是行刑者基于法律所赋予的权力,剥夺一个犯人生命的刑罚,是最古老也是最严厉的刑罚。
死刑对罪大恶极、严重危害他人和社会安全的犯罪分子予以处决,在严惩罪犯者、威慑和教育有犯罪企图者,安抚受害者遗族、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以及人类伦理道德底限等方面,拥有特殊作用,其效果也非常显著。在各类处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社会,作为法律体系的一部分,它必然将像法庭、监狱、警察等国家机器一样,拥有长期存在的合理性。
适用死刑的罪名(不同国家以其具体规定为准):蓄意杀人、叛国、严重的故意伤害、强奸、暴力抢劫、劫持、绑架、以危险方式危害公共安全、情节极其严重的各类普通刑事犯罪、数额巨大的贪污受贿等。在中国,死刑分为死刑并缓期2年执行(死缓)与死刑并立即执行两种死刑判决。

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的意义

记者:最高人民法院于2010年11月26日发布了《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这个规定的出台对克服现存的司法尺度不统一的现象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的案例指导制度与其他国家判例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胡云腾:首先,实行案例指导制度的机关不仅是人民法院,而且还有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也就是说,今后的案例指导制度有三个系列,公安指导案例系列,检察指导案例系列和审判指导案例系列,分别指导公检法三机关的司法工作,这与其它国家的案例或判例一般仅指法院的判例有很大区别。
其次,人民法院的指导性案例,是正确适用法律和司法政策,切实体现司法公正和司法高效,得到当事人和社会公众一致认可,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的案例。所以,指导性案例一定是反映司法公正、受到人民群众称赞、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案例,它是案例中的精品案例、模范案例,是法官审判执行工作应当参照的楷模,是宣传法治活生生的实例,是树立法治和司法权威的典型,是理论研究的生动素材,是体现司法智慧与审判经验的载体。这与我们通常对国外判例的理解有很大不同,与我们以前想象的案例指导制度也有差别。
再次,人民法院的指导性案例,从其性质上看是解释法律的一种形式,更准确地说,是解释宪法性法律以外的国家法律的一种形式,如有关刑法、刑事诉讼法、物权法方面的指导性案例,实际上起到了解释、明确、细化相关法律的作用。在此需要明确的是,指导性案例所具有的明确、具体和弥补法律条文原则、模糊乃至疏漏方面的作用,不是造法而是释法的作用。因此,指导性案例是法官释法而不是法官造法,是总结法律经验法则而不是创制法律经验法则。
最后,人民法院实行案例指导制度,就是要把那些具有独特价值的案例发现出来、公布出来、树立起来、推广开来,充分发挥这些案例独特的启示、指引、示范和规范功能,让广大法官能够及时注意到这些案例,及时学习借鉴这些案例所体现的裁判方法和法律思维,并参照指导性案例的做法,公正高效地处理案件。因此,构建案例指导制度,根本缘由是适应公正处理各类案件的具体需要,坚持法律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平等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实现裁判尺度的统一和司法个案的公正。
案例指导制度的探索与发展过程
记者:我国法院的案例指导制度缘起于何时?中国案例指导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胡云腾:我国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开展案例研究和探索构建案例指导制度,历程相当久远。新中国成立后,最高人民法院就很重视案例的作用,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就通过编选案例来总结审判经验,指导法院审判工作。可以说是把总结的案例规则和审判经验当作法律加以应用。
改革开放之初,最高人民法院还发布了具有司法解释性质的破坏军婚的案例,开启了用案例解释法律的尝试。1985年开始,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开始刊登具有指导意义的案例。当时还要求,公报刊登的案例须经过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确定。这一做法,标志着人民法院案例指导制度的实际诞生。25年来,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例的做法后来没有坚持下去,但是,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把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刊登的案例视为指导性案例进行参照或研究。因此,我个人认为,应当把1985年视为中国特色案例指导制度的实际诞生之年。
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决定设立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主要任务是编辑《人民法院案例选》,供全国法院裁判案件时参考。不久,最高人民法院以及后来的国家法官学院开始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合作编辑《中国审判案例要览》。这是当时两种影响最大的案例著作。进入新世纪,最高人民法院各业务庭,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也很重视编辑、出版具有指导作用的案例,与此同时,专家学者编写出版的案例著作,教材,读物也日渐增多,形成了案例研究百花齐放、成果丰硕的局面。
这一阶段的案例研究,发挥了以案例分析法律,以案例丰富法律,以案例普及法律的作用,为构建中国特色的案例指导制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案例指导规定的主要内容
记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的内容有哪些呢?
胡云腾:《规定》只有短短的9条,主要规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明确了指导性案例发布的主体。开宗明义规定,对于全国法院审判、执行工作具有指导作用的指导性案例,由最高人民法院确定并统一发布。
二是列举了指导性案例的选择范围。即裁判已经发生法律效力,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案例:1、社会广泛关注的;2、法律规定比较原则的;3、具有典型性的;4、疑难复杂或者新类型的;5、其他具有指导作用的案例。
三是明确了指导性案例的工作机构。为了做好案例指导工作,最高人民法院专门设立了案例指导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指导性案例的组织、审查、编纂工作。
四是明确了案例指导工作的程序。包括推荐程序、审查程序、报审程序、讨论程序和发布程序等。
五是明确了指导性案例的效力问题。明确规定,对于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各级人民法院在审理类似案件时应当参照。
六是明确了人民法院此前发布的指导性案例的清理和公布问题。即对于最高人民法院此前发布的指导性案例,符合《规定》所规定的指导性案例条件的,应当重新公布,没有在重新公布之列的,不再视为指导性案例。
若干问题的深层次解读
记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内容虽然不多,但是已经引起社会高度关注,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规定中的“类似案件”、“应当参照”、“具有指导作用”等字眼都显得有些模糊。也有法官提出既然《规定》中是参照,就不是必须执行,应当允许有条件的例外。您是如何看待这些不同的观点和建议的?
胡云腾:《规定》发布以后,理论界和实务界在理解《规定》的有关内容时产生了一些疑问。最高人民法院正在起草《规定》的实施细则,对一些不明确的问题加以明确。这里,我仅就《规定》的一些不明确问题,谈几点个人看法,不代表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的意见,更不代表最高人民法院的意见,纯粹是个人理解。目的是抛砖引玉,以便引起大家思考,帮助我们起草好将来的实施细则。
一是如何理解“类似案件”。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需要深入研究。我的理解是,类似案件就是相似或者相同案件。包括行为类似案件(如利用虚假诉讼诈骗他人财物或者利用网络诽谤他人)、性质类似案件(如罪名相同和民事案由相同案件)和争议类似案件(即案件中争议的问题相同,如知识产权案件中同一种商品的理解与认定问题)。这里的类似不仅指结果类似、数额类似或者某一个其他情节类似。
二是如何理解“参照”。我的理解是,参照就是参考、遵照的意思,即法官在审判案件时,处理不相类似的案件时,可以参考指导性案例所运用的裁判方法、裁判规则、法律思维、司法理念和法治精神。处理与指导性案例相类似案件时,要遵照、遵循指导性案例的裁判尺度和裁判标准。
三是如何理解“应当参照”。应当就是必须。当法官在审理类似案件时,应当参照指导性案例而未参照的,必须有能够令人信服的理由;否则,既不参照指导性案例又不说明理由,导致裁判与指导性案例大相径庭,显失司法公正的,就可能是一个不公正的判决,当事人有权利提出上诉、申诉。
四是裁判文书是否能够引用指导性案例作为裁判依据。《规定》没有明确,对此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可以作为裁判依据引用,第二种认为不能引用,第三种认为,可以作为裁判说理引用。对此需要具体研究,征求意见。我个人的看法是,考虑到指导性案例是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具有解释法律、指导裁判的性质和作用。因此,至少可以作为裁判说理来引用。
五是指导性案例的形式。《规定》对此没有规定,我们在比较研究国内国外、境内境外的相关案例、判例以后,初步设想,采取四个部分的形式,第一部分是首部,包括指导性案例的编号、名称、类型等。建议采取“法例”加年份加案件类型加序号的方式,如“王某某利用信用卡套现构成非法经营案,法例(2011)刑字第1号”;第二部分是指导要点,主要是对指导性案例指导价值、作用的归纳;第三部分是案情介绍,主要是对案件事实、证据的归纳;第四部分是裁判结果与理由,主要归纳指导性案例的裁判结果和充分的说理。
六是指导性案例的工作与发布机制问题。我们正在起草指导性案例的推荐标准和具体的规范格式。初步考虑是,要做好案例指导工作,需要充分发挥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积极性、法院系统以内和法院系统以外的积极性,建立理论界与实务界相互支持、四级法院相互衔接的工作机制。
至于高级人民法院等地方人民法院乃至有关业务部门能否发布、编辑案例的问题,《决定》对此没有明确,这是下级法院和有关方面很关心的问题。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审委会在讨论中已经明确,实行案例指导制度以后,各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总结案例审判经验,发布供本辖区法院参阅、参考的案例。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各业务庭、事业单位可以继续编辑出版具有指导作用的案例,但不得称为指导性案例,不得与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相冲突,不具有应当参照的效力。
总之,《规定》所确立的案例指导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对于实现公正高效廉洁司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这项制度,有赖于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同努力,而要把这项制度用好,使之切实发挥作用,更需要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

⑸ 《法治中国说》第一季什么时候开播

由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央电视台携手打造的五集系列特别节目《法治中国说》第一季大法官说将于10月13日——17日19点47分在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连续播出。




《法治中国说》第一季大法官说,10月13日——17日每天19点47分在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首播,次日7点14分重播。

很期待这个节目,增长法律知识

⑹ 如何构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法治屏障

现状:未成年人保护还存在薄弱环节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需要国家、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需要每一名公民的自觉行动,但归根结底要靠法治来保障。”中国法学会会长王乐泉表示,目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法治保障还不够健全,一些重点领域、薄弱环节问题十分突出。例如,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缺失,容易成为违法犯罪的对象;父母严重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虐待子女,行政和司法缺乏有效的发现和干预机制;校园内的体罚、虐待、性侵事件时有发生;向未成年人销售烟酒屡禁不止;网络不良信息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有立法方面的原因,如一些法律没有明确保护未成年人的义务主体和法律责任;也有法律实施方面的原因,特别是一些行政部门不能完全做到依法办事。对此,要努力构建涉及未成年人的法治体系,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各个法治环节共同推进。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表示,从当前情况看,未成年人教育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够均衡,学校法制教育重视不够,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社会教育缺乏系统规划等等。对此,要健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推进家庭教育科学化是基础,落实素质教育是关键,补齐社会教育短板是保证。
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院长姚建龙教授说,过去很多父母认为孩子不回家会变坏,现在却发现孩子在家里更容易变坏。因为虚拟世界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和人格的影响甚至超越了某些家庭教育的影响,有必要将社区和虚拟空间纳入未成年人保护体系的范畴。
针对一些地方青少年法制教育重形式不重实效的问题,司法部副部长张苏军提出,应当通过动漫、微电影、网络视频等传播方式丰富教育手段,切实增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司法:设置重重“防火墙”
在未成年人保护上,各地公、检、法、司主动回应社会关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胡云腾说,1984年10月,上海市长宁区法院创建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少年法庭,开创了少年司法的先河。近年来,该院建立完善合适成年人参与诉讼制度、未成年人心理干预机制、未成年人安置培训基地等,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中国法学会《民主与法制》杂志社总编辑刘桂明对安徽省池州市公安局创建的“平安校园”服务平台表示赞赏,目前池州市5所大中院校、79所中学、232所小学、171所幼儿园,以及公安、教育、食品药品监督、城管等部门都接入了“平安校园”服务平台,做到了“没有被边缘的学校,没有被忽视的隐患”。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副厅长史卫忠表示,为避免出现“交叉感染”和“标签效应”,同时给予外来涉罪未成年人平等的司法保护,2004年起,上海市检察机关将办案专业化与帮教社会化相结合,建立起一套多方参与的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观护体系,走在了全国前列。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陈连福表示,目前,刑诉法规定的限制适用逮捕措施、社会调查、合适成年人到场、社区帮教等制度在执行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相关部门达成共识,协调一致。建议建立多部门横向联系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沟通意见,促进对涉罪未成年人教育、感化、挽救工作的全程化和有效性。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尔梅坦言,近期发生的南京母亲饿死女童案件,广州亲生母亲长达七八年虐待亲生女儿致死等案件,说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特别是监护监督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缺失。为加强对处于困境的未成年人的权益保障,民政部与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拟于今年出台指导性意见,建立未成年人监护行政监督干预与司法裁判衔接工作机制。
制度:亲职教育、干预、监护制度一个都不能少
与会者认为,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我国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制度,但有些规定零散、缺乏刚性,难以发挥作用,像亲职教育、干预制度、国家监护制度等都需要提上议程,制定出台,发挥效用。
北京市海淀区法院院长鲁为说,“问题少年”大多是“问题父母”的产物,许多犯罪少年家庭“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当”,因此,有必要建立未成年人家庭亲职教育制度,即明确规定青年夫妇在做父母之前和犯罪未成年人的父母,必须接受相关培训,以切实提高其在养育后代、科学教育方面的能力,强化其监护责任。
“还应当建立未成年人监护干预制度。”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指出,面临生存困难、监护困境和成长障碍的未成年人权益遭受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将流浪未成年人监护干预问题纳入了政策议程,应该以此为基础,将监护干预的对象从流浪未成年人扩大到整个处于困境的未成年人,为处于监护缺失或监护失当困境的未成年人及其家庭提供支持性监护指导、补充性监护干预、替代性照料抚育等社会保护服务,帮助未成年人过上稳定的生活。
全国妇联协调处处长张彦红主张建立国家监护制度。她说,我国立法比较强调亲属对未成年人的监护,但是对监护人监护能力的规定却不甚明确,对公权力介入监护的举措规定得不具体,对有过错监护人的惩戒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雪梅也表示,我国法律规定,在法定监护人死亡或者丧失监护能力,又没有其他人员担任监护人的情况下,由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者其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担任监护人。这一规定已严重脱离社会实际,建议取消,建立国家监护制度。国家监护制度应当规定,民政部门对监护人监护有困难的,应当提供必要帮助,保障监护职责实现;对监护人死亡或者丧失监护能力,又没有其他人员可以委托监护的,由民政部门直接担任监护人,以充分体现国家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职责。
立法:找出短板,打上“补丁”
尽管我国已出台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两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且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继承法、收养法等都对未成年人保护作出有针对性的规定,但与会人员认为,现有法律仍存在一些短板,需要打上“补丁”。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杂志社总编辑牛凯表示,未成年人介于儿童和成年人之间,已具备自我控制能力逐渐增强等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有利因素。因此,在相关立法中应当明确对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教育的内容,通过预防未成年人被害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防止未成年人从受害者向犯罪者“恶逆变”。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教授吴宗宪提出,依据法律,未成年犯罪人会被取消学籍。这一规定还有待完善,建议修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时,在取消学籍之前设置法定的警告、训诫程序,提醒学生如果不悬崖勒马,将面临开除学籍的后果。这种程序的设置,可以促使不良未成年人停止不良行为,为其继续接受学校教育提供缓冲。
民政部社会事务司综合处处长赵海表示,我国应当制定专门的儿童福利法,建立适度普惠的儿童福利制度。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秘书长马国华对此表示赞同,并提出了具体的制度设计:明确儿童福利管理机构,改变目前机构分散、职能分割的局面;明确儿童福利案件处理程序,儿童医疗保障制度、安置措施以及社会力量参与儿童福利的途径等。
马国华还主张,最高人民法院应尽快出台司法解释,提高父母和其他监护人的法律责任意识。对未履行或未恰当履行监护责任的监护人,依法撤销其监护资格。具体内容应当包括:在未成年人监护缺位情况下,确定成年人监护职责主体;明确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主体;在离婚案中增设未成年人需求和家庭情况的评估。
黄尔梅提出,被害人是未成年人,侵害行为尚未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属于自诉案件,但是如果侵害者是该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的,由谁来提起诉讼?谁来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马国华的建议是,赋予未成年人独立的诉权。
马国华还建议,通过立法或司法解释,为依法保护被性侵的未成年被害人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根据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和2014年立法工作计划,新的刑法修正案有望在今年出台。目前较为便捷可行的方法是制定“刑法修正案(九)”时,废除嫖 宿幼女罪;将强 奸罪名中幼女的年龄提高到16岁,同时增加对未满16岁男童侵害的规定;扩大对猥亵的惩戒范围;增加儿童色情制品的内容。

热点内容
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立法根据 发布:2025-05-21 00:15:19 浏览:963
民法典图案 发布:2025-05-21 00:02:55 浏览:899
民事诉讼法1997年版本 发布:2025-05-20 23:30:51 浏览:603
晋城市十大律师推荐 发布:2025-05-20 23:17:49 浏览:371
2014公司法全文下载 发布:2025-05-20 23:17:41 浏览:65
牵保证书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5-20 23:04:16 浏览:147
证券法律知识200问 发布:2025-05-20 22:50:14 浏览:53
道德具有阶级性 发布:2025-05-20 22:49:34 浏览:999
百度文库新婚姻法全文 发布:2025-05-20 22:42:00 浏览:249
如何告企业违反劳动法 发布:2025-05-20 22:39:44 浏览:604